《北京跑酷》: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

引言

考現學出現在今和次郎和吉田謙吉在1931年出版的《考現學採集》中,是對「現代風俗或者現代世相研究所採取的態度、方法、以及工作整體。」[1]《北京跑酷》運用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的方法,是此范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透過《北京跑酷》,以另一種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了解考現學的背景和目的,同時反思考現學對當下的指導意義。

一、考現學的背景概述

考現學(Modernology)就時間性而言與考古學(archaeology)相對,它專注於當代文化以及人的生活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城市現象和生活方式的細微觀察記錄來審視當下生活。是一門著眼於當下,著眼於「活」著的事物的學問。

考現學起源於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今和次郎通過觀察街上人們的衣食住行,注意到當時維持舊有習慣與吸收時尚的人並存這一社會現象。得益於其優秀的繪畫功底,他將這些發現以速寫的方式記錄下來,具有民俗學的強烈特徵,直觀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總體新舊交融的社會現象。

《北京跑酷》: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

今和次郎同時也記錄了大量的民居,其表達形式以繪畫表達為主,在其繪畫的畫面中充滿了人生活的細節和人的痕跡,這種場景生動性與建築學的嚴謹產生了互補。另一方面今和次郎也不是單純的場景繪畫,和對社會民俗的收集一樣,今和次郎在速寫繪畫時也體現出對諸多建築元素的整合和分析,具有一定類型學方法論的影子。

日本的民俗學為今和次郎的考現學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方法論和學術基礎。

柳田國男的民俗學研究對今和次郎產生深遠的影響,其研究領域多為妖怪志等民間傳說,以民俗學的方式去研究記錄,以此追溯日本傳統文化的特徵。

對於建築學方面的實踐,由今和次郎、佐藤功一和柳田國男等人組建的白茅會對民居進行調研和記錄。白茅會的存在時間很短,但對鄉土住宅的研究起到了補充作用。鄉土住宅的研究最早是出於對傳統西方建築史的反思。越戰之後,美國學界出現了左傾的文化傾向,影響到政治的同時也輻射到了建築學界,出現了一股民粹主義(populism)的風潮。在這種風潮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鄉土建築,關注民間的「日常景觀」。日本考現學的興起也與西方相似,引起了起源論和考據論的對峙。

《北京跑酷》: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

二、觀察與建築學

考現學在建築領域的發展是由黑田潤三、貝島桃代和塚本由晴創建的犬吠工作室推動,他們在《東京製造 Made in Tokyo》記錄了一些城市中「無名的」的房子,將考現學的觀察方式轉換到建築師的製作方式中。

在他們的實踐和研究中,注重對行為的理解與運用,包括人的行為、自然要素的行為和建築物的行為。同時將考現學的閱讀分析和變形設計結合起來,互相相輔相成,指導建築設計。

《北京跑酷》: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

考現學對建築學界引發的思考遠遠不止對民居研究和建築設計的指導,其對日常景觀的關注也引發了建築師創作。由李涵和胡妍創立的造繪社通過繪畫的方式,觀察城市的日常,以此引導繪畫創作。

三、《北京跑酷》概述和分析

《北京跑酷》: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

《北京跑酷》將北京分為三個部分:北京東、北京西、北京中。介紹了北京比較有代表性的區域。包括北京站區域+北京東站區域、麥子店區域、798藝術區域、CBD核心區域;景山區域、什剎海區域+南鑼鼓巷區域、隆福寺區域、王府井區域、雍和宮區域、前門區域+奧林匹克公園區域。《北京跑酷》運用路上觀察學和考現學的視角,對以上地點具體的調研梳理分析,詳細記錄了當時北京的現狀。

《北京跑酷》中的分析方法豐富,在表達上包括照片匯總、總平、細節速寫、建築軸測、立面、剖面、地平線分析、走訪采訪。

照片匯總基於大范圍的調研數據整理,照片中體現的是人的生活痕跡和城市的實況。總平面圖一方面強調的是地理區位間的關系,給予大致的空間關系對照,另一方面強調距離和尺度。速寫是對生活細節的記錄,與考現學相似,帶有一定民俗學色彩。建築學技術性圖紙具有較強的建築學專業分析的方式特點,反應建築不同部位的特徵或者區域位置,准確展現建築全貌。地平線是對城市尺度的分析,結合照片,體現城市區域級別的宏觀城市面貌。走訪采訪通過對當地人的口述記錄,反映真實的情況,豐富文字性記錄。

以上種種分析體現對建築、城市和人群生活的客觀記錄。全文並沒有強烈的主觀性論點。

四、觀點分享

1、《北京跑酷》的啟示

■分析圖與表達

《北京跑酷》結合文字和圖像的記錄方式,其中分析圖成為了重要的表達方式,圖紙表達全面且清晰。

首先,文本內容涉及范圍廣,表達方式多樣。《北京跑酷》需要涉及民俗展現、人群分析、區域對比、時代街區變化等等元素。如此廣泛的內容必然需要不同的分析方式。另一方面《北京跑酷》中分析的手法也相當考究,表意明確。例如用衛星與故宮的距離和故宮自身尺度為參考值,反襯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尺度之大,給人以直觀的感受。

《北京跑酷》提供更多的角度的分析方式,用照片和手繪展現真實的生活細節,用建築制圖的嚴謹展現城市和建築面貌。打開書就能看到這些圖紙背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團隊的心細與嚴謹,這種對待研究對象的嚴謹和信息表達的方法值得借鑒和學習。筆者認為,如果說一石文化+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的團隊是以尊重事實情況為目的而弱化了全書的一些觀點表達,那麼海量的信息編錄和圖紙表達展現了一種更加廣義的真實的力量。

■真實客觀

《北京跑酷》繼承了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對人、人與空間的關系的思考,有很強的生活色彩。這種方式體現出了一種客觀的真實,能感受到團隊為展現真實北京城市現象的謹慎態度。

另一方面由於北京是一個龐大的城市,包含著極復雜的信息和人群,故在選擇樣本的時候必然會遇到問題。《北京跑酷》在選擇上通過「切分、選點、闡釋」的方法對樣本的選擇過程進行闡釋,強調都市演進整體的歷史性,但仍然逃不過北京眾多的知名商業化地點。

必須承認這些地點都是非常典型北京符號,同時提出疑問這些樣本是否真的代表了最真實的北京?還是代表著大眾對北京的印象?

北京的人群構成較為復雜,北京既屬於老北京人,也屬於遊客,同時包括北漂群體和新的北京定居群體等等,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面臨的問題是復雜的。跳出商業化的視角,如果是記錄老北京的胡同顯然有比南鑼鼓巷更適合的區域。作為一個打著藝術符號的商業片區,798藝術區現如今是否還能代表一群特殊的北京人?同理其他地點也頗具爭議。大部分樣本的選點更像是一個個具有鮮明符號的北京商業形象,即使內容力求反映真實,但通讀全書依然會讓人有一種作為一個遊客匆匆掃過北京的感受,即真實又「空虛」。

正如作者所說,北京的區域研究兼顧歷史性和文脈的交錯,但作為一本力圖展現當下現實的路上觀察學作品,希望能展現出一個更多元、更廣泛的「北京千里圖景」。

■書籍設計

普遍來說我們討論一本書時很少會從書籍裝幀和設計的角度切入,但本書的設計確實值得被提出來討論。

分章節的裝幀方式使得書籍的結構更加的清晰,讓我驚艷的是他很多折頁的設計和內部照片的排版的用心。因為圖紙很多橫跨多張版面,在這種折頁的閱讀中讓我回到了看長卷形式的傳統中國山水繪畫。從右到左的閱讀過程讓人有種順著街道在途中漫遊的體驗,這些熟悉的街景也會牽起在北京生活過的一些回憶。正是因為全書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對北京的客觀記錄,圖片信息加上文字的輔助分析,以中國傳統繪畫欣賞方式閱讀給予人一種敘事性的體驗。雖然不知是不是有意為之但確實對讀者展現出了一種「游覽」的觀看感。

2、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

■為什麼需要考現學

考現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視角,以一種自下而上的切入方式去反映真實的當下社會。正如西方越戰後對民粹的反思一樣,這批實踐者的工作和理念體現出對大眾的關注和對特定年代「權威」的反抗。其關注的是對此時此刻,對現狀的的記錄。路上觀察學是其的衍生,同樣關注了很多常被人們忽視的社會景觀,而這種身邊具有普遍性的現象往往正是這個時代社會集體特徵的一個方面。

■考現學的嘗試

考現學並不是一個成體系的研究領域,更像是一個方法論,還有很多年輕的建築師和學者在探索。包括對民居的調研、對設計的指導、對城市的研究、對繪畫創作的指導。

■記錄的意義

記錄一方面是對當下的研究與整理,力求客觀的展現「活著」的社會。但同時任何的記錄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歷史,在這個過程中考現學的記錄成果會轉變為一種對歷史的時代標本。

■真實和客觀VS空

讀完全書以後不禁會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在夯實的記錄面前,仍然會覺得《北京跑酷》所描述的北京顯得有距離感?分析完考現學的背景概述可以看到考現學注重的核心是研究「現在」。而《北京跑酷》雖然是運用了路上觀察學的方法論,但同時關注北京的歷史文脈發展演變。

當然考現學無法規避文化的影響,但《北京跑酷》在歷史框架和當下現實取捨中對樣本的選取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使得調研的重心更加的偏向建築和城市空間而非生活在其中的人群,一旦取樣偏向商業視角很容易造成對部分人群的遺漏。然而人永遠是城市的生命,這也許就是在閱讀後我們即震撼於作者團隊的工作質量之餘也會對其記錄的北京感到「空」的原因。

五、討論

1、考現學的意義

足夠夯實的調研同樣具有力量,方法論一定程度上也是觀點。這點在社會學上有較為明顯的體現。例如對單一社會現象將人們對其的評價和反饋的數據收集和整理,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的群眾觀點,哪怕作者沒有任何自身的觀點輸出,但數據和內容也展現了當下的社會群眾態度。作者對客觀現實的尊重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觀點,而其研究的方法論所展示的社會真實就是最有力量內容輸出。

2、如何理解記錄的客觀性

人的主觀和考現的客觀之間存在一定矛盾。記錄絕大部分都是個人對社會或者歷史的記錄,主觀性本就無法完全避免。類比過去的史料記載,對象的選擇就是一種主觀的體現,在這種選擇中甚至能體現作者的一些理念。但記錄不同於單純照相式的復制存檔,其對信息的整合是再加工的過程。

《清明上河圖》以白描的方式,其畫面中涵蓋的信息遠遠超過在當時的此地拍下照片所能涵蓋的信息量,這是作者在場所中體驗後所得的集中表達,展現出了一種主觀中的客觀,使得後人在欣賞畫卷時才能有宛若置身汴京之感。另一方面,清明上河圖所承載的當時社會風貌的信息也極具歷史研究價值,成為一種時代標本,到目前仍然被人引用研究。因此,記錄是一種追求客觀但不追求百分百真實的方法,他需要一定的主觀整合和選擇達到一種更加全面的信息覆蓋。

3、如何進一步使用考現學方法論

統計學一定程度上可以與考現學相互補充達到更客觀。普遍情況下,在調研的時候越大的調研量「顯得」越客觀,以《北京跑酷》為例,書中選擇的樣本量和調研的完整度都非常高,在選樣上正是因為缺乏對北京全局觀察,使得選樣具有較大的主觀色彩。

統計學的廣泛性可以提升結論的准確性,但同樣對閾值的限定會直接影響結論的准確性。在1936年美國大選時《文學摘要》雜誌中為預測總統人選調查結果與實際結果不符讓人們意識到樣本數據是會受到取樣范圍的影響。由於當時大部分有電話的家庭都是富裕階層,以電話進行隨機取樣調查顯然在取樣的閾值上就設定了人群范圍限制。這讓統計學對取樣的多樣性和廣泛性進行了新的反思。

綜上所述,考現學和統計學同樣作為以調查記錄統計為基礎的方法論,一個以宏觀的視角用數據體現真實,一個以微觀的視角去記錄生活,一定程度上兩者可以互相補充。

4、考現學對設計的指導意義

考現學體現出一定去中心化的特點,無論是建築學方面的嘗試還是民俗學、藝術創作等等的方向的嘗試,都體現出對多節點多中心的平等性關注。以一種更加扁平化、更開放的視角去觀察社會。

這種視角對設計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即設計的主題是否一定要具有明確的指向和價值。我們認為片面的意義很多時候會帶有一種功利性,任何對真實物件的記錄哪怕在現在體現不出過大的價值,但只要持續疊代,在范圍或者時間上有一定的廣度,其蘊含的價值就會超越記錄的初衷成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新「史記」。俗話說「一件事的意義有多大,主要看這件事情做得有多大。」以《北京跑酷》為例,此書出版於2009年,在書中記錄的建築有的已經換了模樣。如果對北京的關注和路上觀察記錄持續下去成為一個系列,就會形成北京社會及城市的時間切片。

總之,考現學一方面是提供了一種觀察視角和思考方式,文化總是以人為基礎,任何現象藝術或是創作的興起一定是基於群眾,考現學強調了著眼於當下的意義,著眼於個體的價值。另一方面,當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種記錄發現的行列時,一定會激發出更大的力量,這也正是去中心化的魅力所在。

微信公眾號:三人行CLUB:

《北京跑酷》:考現學和路上觀察學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