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榮耀》中的符號學(二)

S30賽季終於結算了,王者5星的成績還算滿意。趁停服維護更新一下這個系列。作為本系列的第二篇,干貨多了一些(說明我復制粘貼的部分也多了一些),文字比較晦澀,需要帶一點邏輯去閱讀。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盡量用《王者》把它說清楚。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個系列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第一篇《王者榮耀》中的符號學(一)。

符號化

符號化,即對感知進行意義解釋,是人對付經驗的基本方式。

在符號化問題上,艾柯的討論比較清晰。他認為符號化有三步:

一是思維主體確定某物「有某功能」。

二是歸類為「用於什麼目的的物」。

三是由此命名為「叫做什麼」。

具體到石頭的例子,符號化的三步就是:發現一塊石頭可用來打人,歸類為「一種武器」,稱之為「戰斧」。在《王者》遊戲中,大部分能看到的東西都是設計師已經設計好的符號,我們很難遇到需要我們再命名的東西,但是《王者》成為「社交寵兒」的過程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王者》可以聯機開黑,可以邀請陌生人遊戲,歸類為社交產品,最後在某些場景下,《王者》成為了「社交」的符號。

符號化的過程,即賦予感知以意義的過程,經常稱為「再現」。有時我們退出了遊戲,而腦海中卻在重溫剛剛的五殺時刻,這就「再現」。再現的對立面是「呈現」(presentation),當我們在遊戲時,《王者》就呈現了自身,此時《王者》這個符號就沒有了意義。

呈現是事物向意識展開的第一步,其感知尚沒有變成符號而獲得意義,再現則已經被意義解釋符號化。呈現是單一的(以某種形態面向意識),再現則是多元多態的(可以有多種解釋)。因此,再現就可以被理解為攜帶意義的呈現。說白了,就是打《王者》本身沒有意義,上分才是意義,或者帶妹才是意義。

片面化

作為符號載體之物必須能被感知,但是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質。物不需要全面被感知才攜帶意義,讓物的過多品質參與攜帶意義,反而成為表意的累贅。還是剛才的例子,說到《王者》,有人想到上分,有人想到帶妹,有人想到馬爸爸坑爹,但是作為玩家,我們不會去想它是什麼引擎開發的,玩遊戲不需要知道遊戲是怎麼做出來的。萬一這些與意義解釋無關的品質被感受到了,就是符號文本中的噪音。

片面化是符號化之必須:無關品質可以甚至必須忽視,不然解釋效率太低。顯然,這不是符號載體本身所決定的,而是解釋的需要。

因此,符號在傳送與解釋的過程中片面化,最後只剩下與意義相關的品質,這是感知成為符號載體的保證。一件物成為符號載體,不是因為它作為物的存在,恰恰相反,符號載體只是與接收相關的可感知品質之片面化集合。在《王者》中,如果說小野怪在前期還有形狀,還有哪個更好打的區別,那麼在後期,就是路過摸一下的68塊錢。我們對小野怪的感知會越來越薄弱。同樣,我們打龍往往是想獲得強力buff而忽略它的經濟和經驗。

感知本身是經驗的捕捉,而捕捉哪些方面,被解釋目的所控制。除了野怪,我們對「兵線」的看法,也會隨著時空改變:對於對線期的發育路來說,兵線是經濟命脈;對於打野來說,兵線交匯的抓人的時機;當高地被推後,兵線又變成了防守壓力。

所以符號載體不僅不是物,甚至不是感知的集合,而只是與「注意類型」相關的某些感知的臨時集合。再說一遍,符號不是物本身,符號只是各種相關感知的寄宿地。在「兵線」例子中,我們看到的「兵線」是一樣的,都是一堆往前沖的小兵,這是物本身。但是不同玩家對「兵線」這個感知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人高興有人愁,而我們又只關心自己的感受,因此「兵線」成為了我們高興或者愁的符號載體。

片面化不是簡單化,片面化是感知對相關意義之定向匯集,是物源的自我取消。例如,綽號就是極端片面化的符號,它有放大優點和缺點的能力,才被認為特別傳神,從而取代了本來的名字。我們把「劉禪」叫做「夾子」,是承認它的能力,但同時也忽視了它作為英雄的的其他品質,就是物源的自我取消。

解釋目的導致片面化感知,這是因為解釋活動服從文化對符號表意的體裁規定。簡單來說就是,我在抄銘文出裝的時候,會優先抄帶國標的玩家。為什麼我會這樣做,因為國標是《王者》規定的使用該英雄的玩家中的佼佼者,是《王者》文化的共識。基於上分這個目的,我對國標玩家的感知,在於技術不在於為人。

小結

本片探討了符號化和片面化的概念。在符號化問題上,艾柯提出了符號化三步驟:確定功能,歸類,命名。 符號化的過程是對感知進行意義解釋的過程,經常稱為「再現」。「呈現」是再現的對立面,呈現是事物向意識展開的第一步,其感知尚沒有變成符號而獲得意義,再現則已經被意義解釋符號化,是多元多態的。片面化是符號化之必須,無關品質可以甚至必須忽視,符號在傳送與解釋的過程中片面化,最後只剩下與意義相關的品質。符號載體不僅不是物,甚至不是感知的集合,而只是與「注意類型」相關的某些感知的臨時集合,是各種相關感知的寄宿地。片面化是感知對相關意義之定向匯集,是物源的自我取消。解釋活動服從文化對符號表意的體裁規定,因此解釋目的導致片面化感知。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