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北京人特別愛吃餡兒

五花八門的餡兒

五花八門的做法

別管怎麼做,那都是特別香的!

今天咱就聊聊那些

讓北京人流哈喇子的「餡兒」!

菜團子

菜團子的餡兒自然是以菜為主了,野菜、酸菜、雪里蕻、豆角、白菜、茴香等等都可以做成餡兒。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普通的就是玉米麵,講究的加入豆面、小米麵等,混在一起揉成面團,擀成薄皮,裝大餡兒,在手里兜上幾下,上鍋一蒸,不一會兒,一鍋金黃色的菜團子就熟了,最愛吃的還是姥姥包的老味道,吃着總是那麼香,怎麼也吃不夠。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現在要是想吃野菜餡兒的還是不容易的,因為能摘野菜的地方越來越少了……要是能碰到,肯定得先來倆吃!不猶豫!

懶 龍

肉龍又叫「懶龍」,把餡兒鋪在擀好的面餅上,捲起來再蒸熟就成了。剛出鍋的懶龍,香噴噴 、軟乎乎的,直接上手,一口咬下去肉香四溢、滿嘴流油。對於北京孩子來說,那簡直是童年最難忘的美味了。

「大懶龍」顧名思義,大個兒的懶龍。這里的每一條懶龍都無愧於「大」這個字,重八兩,長二十公分,比手掌還要大的肉龍簡直就是北京孩子童年的夢想。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可以半條半條的點,食量大的人,一條懶龍都能把你吃撐了~半個懶龍,一碗粥再來一盤小菜,不到十五元的標配,卻滿是北京人記憶里的味道!!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蒸熟了之後,切成均勻的幾段,北京孩子以前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吃,現在長大了,還是想吃這口,只是能找到那種老味道是越來越難了……

門釘肉餅

門釘肉餅是深受老北京人喜愛的吃食,傳說這是御廚給慈禧做了一道帶餡的小吃,慈禧吃後非常喜愛,就問這是什麼。當時還沒有給這食物取名字,御廚靈機一動,看它像宮廷大門上的釘帽,趕緊回答說「門釘肉餅」。於是這種小吃就這樣叫開了。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吃門釘肉餅就得吃剛出鍋,那剛出鍋的肉餅香噴噴的,兩面兒都是金黃色,飽含着濃濃的湯汁,外焦里嫩,清香潤口,咬一口鮮湯四溢,味道真是一絕。肉餅烙到兩面焦脆,小薄皮包着偌大的肉餡,非常實在。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剛出鍋的肉餅堆成小山端來,筷子夾着在醋汁里這麼一滾,增香解膩。吃的時候小心燙嘴,肉餡里的汁水也是滿溢的哦!吃完喝上幾口小米粥,一個舒坦。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糊 餅

「糊餅」是老北京一道著名的家常吃食,舊時糊餅是老北京窮人的好嚼裹,又能當糧食又當能當菜菜。吃飽喝足,躺炕上聊大天兒,哼段兒二黃西皮,那叫一個滋潤!雖說是窮人的吃食,可講究卻不少。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老北京人做糊餅不叫攤不叫烙,叫「打糊餅」。這餡兒得是紫根兒韭菜剁成段兒,配上雞蛋再點綴點兒蝦米皮提味兒。這面一定得使玉米麵兒,涼水和面,小火下鍋,等差不多成型了,攤上一層和好的餡兒。出鍋後,擱案板上,趁着這熱乎勁兒,用刀劈成六瓣兒,您就聽這一下刀,咯吱咯吱的聲兒吧。

肉 餅

最愛的肉餅!!!幾天不吃就饞啊!不要說我是個吃貨!您不愛嗎?它的誘惑力,你抵抗得住?!這肉得肥瘦相間才不膩,餡兒里除了配料之外都是肉,皮兒薄如紙!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每次這餡餅看着肉都快溢出來了,肉香四溢,皮兒薄但不易斷,而且把肉汁都吸得足足的,非常入味。

鍋 貼

鍋貼,是一種來北京人特別喜愛的美食。有人說鍋貼其實就是煎餃,但是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煎餃是先煮後煎,而鍋貼只能用煎,千萬不能加水煮,期間需要不斷轉動鍋子和揭開鍋蓋淋水。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鍋貼的餡兒與餃子相類似,純肉餡兒、豬肉白菜、羊肉西葫、三鮮等等,鍋貼和煎餃子可是不一樣的,做鍋貼的時候特別講究,得用平鍋貼,薄薄抹一層油,將鍋貼整整齊齊地擺好,要一個挨一個。不時地要灑一些水或者是把醋稀釋灑在縫隙中,直到底部有金黃色,熱氣騰騰的,看着就好吃。蘸醋就蒜配上一杯小酒,脆脆的,再來一碗小米稀飯,美哉美哉啊!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一半勁道一半焦香的表皮,包裹着鮮美多汁的餡料,咬一下酥軟適口,給人舌尖上的享受。北京的鍋貼,絕對是吃貨們不容錯過的一道美味。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是老北京常見的傳統名點,味道和樣子都和鍋貼差不多,形狀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褳,故名褡褳火燒。相傳,褡褳火燒由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妻在1876年創制。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製作時,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其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外表金黃焦脆,麵皮連在一起的部分又特別軟嫩,咬開焦脆的皮,咸鮮的餡料和湯汁流進嘴里,好吃極了!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餃 子

北京人對餃子特別鍾愛,頭伏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過年吃餃子、破五吃餃子,平時還得吃餃子!真是印證了老話是這麼說的: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着!過年的時候,全家人圍坐一起,和面、擀皮兒、包餃子,各有分工,過年的氣氛一下子就有了!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三鮮餡兒、羊肉大蔥、豬肉白菜、韭菜雞蛋,茴香豬肉,茴香雞蛋等等,好多好多,包滿幾蓋簾,整整齊齊的,感覺強迫症都被治癒了,下鍋煮好後,薄皮大餡兒,吃到嘴里,那叫一個香!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燒 麥

相比較前幾種 「餡兒活」,北京人吃燒麥還真不那麼頻繁。有別於南方麵皮里包裹糯米,北京的燒麥類似於內蒙的「稍麥」,內里是各種蔬菜和肉類,薄皮大餡兒的燒麥,咬一口就湯汁四溢,滿嘴留香!

燒麥在北京似乎並沒有其他「餡兒」類那麼火爆,唯一人盡皆知的也就是前門的都一處了。區別於南方燒賣是用糯米做成的,都一處的燒賣除了薄薄的外皮,就都是多汁的餡料~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一張皮兒都薄如蟬翼,中間厚1毫米,邊上僅0.5毫米;皮的直徑約11厘米,最少要捏成24個褶兒。薄皮大餡兒,湯汁十足,才是都一處燒賣的精髓!!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包 子

北京的包子分為燙面和發面的兩種。一般北京市面兒上發面兒的居多,配炒肝兒的包子多為燙面的。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餡兒大皮兒薄那是必須有的,咬一口,混着肉香的湯汁兒「茲兒」地就冒進嘴里了。喝完湯汁兒再吃包子,滿足而充實!無論是單吃還是就着炒肝兒一起,都能勾的人食慾大開。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當然還可以將包子做成水煎包吃,同樣脆脆的,金黃的,一點兒也不差於外面的水煎包~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餡兒盒子

餡兒盒子,看着和餡餅有點兒像,但做法是完全不一樣的。用通俗的話講:餡餅是包子拍扁了,皮厚;餡兒盒子就是倆大餃子皮捏的,皮薄。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老北京人吃的一般都是韭菜餡兒盒子,麵皮烙的金黃,外焦里香。光是看一看,聞聞味道,都讓人垂涎三尺!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吃餡盒子的是時候,先咬一小口,以免盒子里的韭菜汁兒燙嘴,再沾一點兒醋,趁熱吃!那餡兒香、醋香、再加上焦黃的麵皮發出的香味道,真是沒有什麼詞可以形容了。

餛 飩

北京人吃早點時不時地愛喝碗餛飩,但是外面早點賣的的餛飩都比較小,不如家里麵包的個大,而且家里面的餛飩餡兒種類也多。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三鮮啊、純肉餡兒啊,在家都可以做,而且特別方便,包的時候要在餡的外圍皮上沾點水,再封口,這樣煮的時候餛飩才不會開口。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撒點蔥花,來點兒紫菜、蝦皮,淋點兒香油,冷冷的冬天來碗餛飩,真是暖和。

餡兒餅

餡兒盒子、餡兒餅、肉餅您能分清楚嗎?豬肉大蔥、牛肉大蔥,這樣的餡兒烙起餡餅來都是特別香的,肉要選肥瘦相間的,吃起來不會膩,大蔥也是絕配,烙餅的時候滋滋啦啦的響音兒,現在想想都饞的慌!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兩面金黃的餡餅,剛烙好特別燙,入口味道特別濃,邊烙邊吃,烙的速度跟不上吃的速度,那可是常有的事情。

菜團子、懶龍、餡餅...北京人最愛吃的那些「餡兒」

一般來說,餡餅都不會太大,一頓吃個4、5個都不叫多,這麼香的東西肯定是要從頭吃到尾啊,那吃起來可就沒數咯~~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北京四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