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幾乎每個城市里

都會有一些貌不驚人的老店

裝修簡陋環境一眼看上去很一般

有時候服務還跟不上

可是即便這樣

每天卻照樣有老客登門

只為吃上那一口

伴隨着自己長大的味道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隨着鄂州發展所帶來的變遷,人流量最大的南浦路商鋪迎來了不斷的新舊更迭,繞過繁華的南浦大街,穿過一條不起眼的巷子,在一個插着半倒路牌的三岔路口旁,有一家紮根26年的老店,憑借着絕對平民的價格,屹立不倒經常滿座!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它叫「南浦坊」。如今這個熱乾麵都要4塊5的年代,4塊5的肉絲炒麵實在是便宜!

店里店外南來北往的人絡繹不絕,等候的過程那叫望眼欲穿,或叉腰或倚牆。排隊等候,而來客臉上卻看不到絲毫的不耐,大家都眼盯着鍋嘴跨着天。

為了同一個目的,一頓安心的早餐。

江老闆的手法極其熟練有條不紊,三鍋並起爐灶好不火熱。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看夫妻倆忙的腳不沾地手不得空,小編不經疑惑:「沒有請人幫忙嗎?」「請不了人滴,我們就掙個手工費。」「現在物價這樣漲法子,要對得起大家這麼多年的支持嘛。」

據左鄰右舍說,這家店至今已26年!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那時候下崗嘛,就想着自己搞個過早的。」時代的印記在老江口中顯得風輕雲淡,可能就是這樣的心態讓這家小店風風雨雨數十年不倒。

「以前都是在外頭吃,比現在熱鬧多啦!都喜歡在外邊,架幾個桌子幾個板凳。現在響應政府號召嘛,為了文明城市建設我們也贊成也積極配合。」

最後老江自信地表示:「麼時候開門都有人吃。」

四塊五的瘦肉炒麵、四塊五的豬肝瘦肉,分量不減價格十年不變是老闆的堅持。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多炒哈子啊師傅」,「多加點辣滴,我咩愛吃辣」

看到一位大爺等到端上桌的熱騰湯面而笑逐顏開時,小編也似乎明白了,這或許也是夫妻倆堅持的原因之一。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而在岔道不遠處的另一頭,是一家十二年的老店。

一塊錢的豆漿,夠純!一塊錢的稀飯,並不稀!實在是便宜!該有的全都有!土豆絲、鮓胡椒、曲豌豆、醃蘿卜、雪里蕻……一應俱全的配菜,全都是當天現炒現配。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一口咬開炸至金黃的糯米雞,外焦里糯讓人食慾大增。

塊狀的紅苕在煎炸里甜味得到最好的發酵,一口下去再也裹不住的醇香一下子鑽入口鼻。芍在鄂州話里還有「蠢笨」一意,頂大個的芍巴也不禁讓人倍感親切。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一位一年365天有183天都在這兒吃早餐的大娘對這里的包子更是贊不絕口:「和我們北方的大包子一個味道。但是你得來得早,不然差不多八點半就賣完啦。」

這些老客們的肯定,就是這些老店獨特的魅力,吃的是簡單實惠的早餐,或許也是在享受這段多年的早餐羈絆出的感情。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各地的方言交雜着融匯在這不大的小店面,張姐也和來客熟稔的扯着家常。

「剛洗了個車,說好的十五塊錢別個就給了五塊,哎!拿個餃子。」一個包子一個燒麥一個餅,繁忙生活下的簡單早餐是對鄂州這座小城的適從。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待到人少,張姐把電扇搖到小編這嘮了兩句。

「我媽每天兩點半就起來了,那個粥一股子要熬個多小時,我們至少得熬兩股的。」張姐點了根煙「本來老人年紀又大了,我們介又不能請人,就是給自噶打工。介多年哈這樣過來滴哪說漲就漲,辣就只能利薄多銷撒。」

她忽又笑起來:「介來滴哈是常客,早上忙滴扯不開手,他們稀飯自己打,零錢自噶找。」外邊不時開過幾輛汽車,喇叭聲在巷里回響「遠滴樊口滴婦幼滴,搬走了也時不時回來七。」

店里是她們娘倆倆忙活的身影,這一忙活,就是十二個年頭。

鄂州最老的街,一份暖了三代街坊的早餐...

許多味道都在改變

但這里的早餐還保留着26年前的味道

在這里被保留下來的

不僅僅是味道和製作方式

還有每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和老舊情懷

但願每一個人都有

一份暖胃的早餐

一家陪伴成長的老店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美食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