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珊瑚

Tag: 珊瑚

《原神》「浮岳虹珠」祈願開啟 新角色珊瑚宮心海登場

奧羅巴斯被雷神斬殺後,身體化作累累枯骨,怨念凝成祟神氣息。 但其想要守護海祇島的意志,卻仍未消亡。 這份意志融入在珊瑚宮家的血脈里,隨著珊瑚宮家代代相傳。 繼承這份血脈的,即是海祇島的「現人神巫女」。 「我是珊瑚宮心海,海祇島的「現人神巫女」。此次與你一起出行,就當做是放鬆一下…咳,就當做是對外考察吧。不用擔心,臨行前我留下了不少錦囊,將海祇島近期的發展計劃布置完畢了。稍微離開一會兒,也沒有關系。」 「浮岳虹珠」活動祈願將於9月21日18:00開啟,全新限定五星角色「真珠之智·珊瑚宮心海(水)」的祈願獲取機率將大幅提升! 《原神》珊瑚宮心海角色PV——「滄海一意」: 「普通攻擊·水有常形」: 珊瑚宮心海的普通攻擊會以水元素幻造出的游魚進行至多三段的攻擊,造成水元素傷害。 長按攻擊鍵,珊瑚宮心海將消耗一定體力,短暫詠唱後,造成水元素范圍傷害。 「元素戰技·海月之誓」 珊瑚宮心海召喚能夠治癒同伴的幻造水之生命「化海月」。施放的瞬間,為珊瑚宮心海施加潮濕狀態。 「化海月」每隔一段時間,對周圍的敵人造成水元素傷害,並為周圍的當前場上角色恢復生命值,回復量受益於珊瑚宮心海的生命值上限。 「元素爆發·海人化羽」 珊瑚宮心海請降海祇的力量,對周圍的敵人造成水元素傷害,並披上珊瑚宮之水匯聚而成的「儀來羽衣」。 處於「儀來羽衣」狀態下時,珊瑚宮心海的普通攻擊,重擊以及元素戰技召喚的「化海月」造成的傷害增加,增加值基於珊瑚宮心海的生命值上限;普通攻擊和重擊命中敵人時,為隊伍中附近的所有角色恢復生命值,回復量受益於珊瑚宮心海的生命值上限。 此外,「儀來羽衣」將提升珊瑚宮心海的抗打斷能力,並使她能在水面上移動。 「儀來羽衣」效果將在珊瑚宮心海退場時解除。 「浮岳虹珠」限時祈願開啟:「真珠之智·珊瑚宮心海(水)」機率UP! 9月21日18:00《原神》將開啟「浮岳虹珠」活動祈願,截止到10月12日14:59。活動期間,全新限定五星角色「真珠之智·珊瑚宮心海(水)」,四星角色「棘冠恩典·羅莎莉亞(冰)」、「無冕的龍王·北斗(雷)」、「少年春衫薄·行秋(水)」的祈願獲取機率提升! 「每個生靈的意志都值得尊重,就像海中的游魚,也有自己的方向。」 「浮岳虹珠」活動祈願將於9月21日18:00開啟,想獲取全新限定五星角色珊瑚宮心海的旅行者不要錯過哦! 關於《原神》 《原神》是由米哈游自研的一款全新開放世界冒險RPG。你將在遊戲中探索一個被稱作「提瓦特」的幻想世界。 在這廣闊的世界中,你可以踏遍七國,邂逅性格各異、能力獨特的同伴,與他們一同對抗強敵,踏上尋回血親之路;也可以不帶目的地漫遊,沉浸在充滿生機的世界里,讓好奇心驅使自己發掘各個角落的奧秘……直到你與分離的血親重聚,在終點見證一切事物的沉澱。《原神》現已登錄PS平台、iOS、Android、PC平台,並支持移動端與PC端數據互通,旅行者可自由選擇平台和設備開啟冒險。 來源:遊俠網

自1950年以來,地球上一半的珊瑚礁已經消失了

珊瑚礁為海洋生物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態系統,保護著海岸線,並維持著全球各地沿海社區人們的生計--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什麼科學家們對全世界的珊瑚礁侵蝕現象感到擔憂。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珊瑚礁破壞的速度比以前想像的要快。 根據發表在《一個地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在過去70年里,地球上一半的珊瑚礁已經消亡。研究人員指出,自1950年以來,單位捕魚量下降了60%,珊瑚礁提供生態服務的能力只有50年代的一半。其結果是世界上的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減少。 作者在研究報告中寫道:"全世界的珊瑚礁正面臨著來自氣候變化、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和污染的影響。 隨著預計珊瑚礁的持續退化以及相關的生物多樣性和漁業產量的損失,依賴珊瑚礁生態系統服務的人類社區的福祉和可持續沿海發展受到威脅"。 像紅木森林一樣,珊瑚礁是對熱特別敏感的生態系統。水域變暖通過促使白化事件威脅到珊瑚礁。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營養,但如果藻類受到熱應力或過度暴露在陽光下,它們反而會產生一種毒素。珊瑚就會驅逐這些藻類,導致珊瑚白化,根據嚴重程度,可能是致命的。 溫度不需要上升很多就能造成重大問題。事實證明,海洋溫度上升0.068攝氏度對澳大利亞的大堡礁來說是災難性的,在過去五年里發生了三次白化事件。貝里斯大堡礁和大佛羅里達礁是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在過去5年中也同樣受到白化事件的襲擊。 由紐芬蘭紀念大學研究員Tyler Eddy領導的研究小組回顧了來自87個國家超過3500個珊瑚礁的14705份調查數據。在其他結果中,該團隊發現生物多樣性正在下降,耐高溫的魚類成為主流種群,而且單位捕魚量也在下降。 他們寫道:"我們的研究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珊瑚礁提供全世界數百萬人所依賴的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已經下降了一半。實現氣候變化排放目標和減少地方影響可以減少對珊瑚礁的壓力,使它們和它們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夠持續存在"。 科學家們已經嘗試了幾種方法來保護珊瑚礁免受海洋溫度上升的威脅。這些方法包括雲層增亮,即用鹽水增厚雲層,使其反射更多的熱量到大氣中,甚至使用先進的機器人技術來直接製造珊瑚。 來源:cnBeta

珊瑚礁覆蓋率、生物多樣性和漁獲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下降了一半

由於氣候變化、過度捕撈、污染等原因,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受到威脅。研究人員9月17日在《One Earth》雜誌上報告稱,他們首次全面審視了這些對珊瑚礁的影響對生態系統服務意味著什麼,即珊瑚礁為人類提供基本利益和服務的能力。總的來說,研究結果顯示,珊瑚礁覆蓋率的大幅下降導致了珊瑚礁提供基本服務的能力同樣大幅下降,包括食物和生計。 「眾所周知,珊瑚礁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棲息地,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因為海洋熱浪會導致白化事件,」紐芬蘭紀念大學漁業與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科學家Tyler Eddy說,他開始這項研究時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珊瑚礁通過漁業、經濟機會和對風暴的保護,為人類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 在新的研究中,Eddy及其同事對珊瑚礁和相關生態系統服務的趨勢進行了全球分析,包括以下內容: 活珊瑚覆蓋率 相關的漁獲量和努力 整個食物網的捕撈差異 珊瑚礁相關的生物多樣性 沿海土著居民的海產品消費。 為了探索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這些不同方面,他們將來自珊瑚礁調查的數據集、估計的珊瑚礁相關生物多樣性、漁業漁獲量和努力量、漁業對食物網結構的影響以及原住民對珊瑚礁相關魚類的消費結合起來,分析全球和國家層面生態系統服務的趨勢。 在把所有這些放在一起之後,數據顯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活珊瑚的覆蓋率已經下降了大約一半。因此,珊瑚礁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也下降了。他們發現,珊瑚礁上的魚類漁獲量在近二十年前達到了頂峰,此後一直在下降。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CPUE),通常被用作生物量變化的指示,現在比1950年的時候低60%。 「我們的分析表明,珊瑚礁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在全球范圍內下降了大約一半,」紐芬蘭紀念大學海洋和漁業研究所教授、這項研究的高級作者William Cheung說。「這項研究說明了我們不僅在區域范圍內,而且在全球范圍內如何管理珊瑚礁的重要性,也說明了依賴珊瑚礁的社區的生計。」 研究人員還發現,珊瑚礁上的物種多樣性已經下降了60%以上。 這些發現使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未來幾年里,珊瑚礁的持續退化現在威脅著海岸上依賴珊瑚礁的人類社區的福祉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人員寫道:"通過對印度尼西亞、加勒比海和南太平洋的自給和商業漁業以及旅遊業的影響,退化的珊瑚礁的影響已經很明顯了,即使有海洋保護區,因為它們不能提供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保護,而且可能受到缺乏執法和海洋保護區工作人員能力的影響。 他們寫道:「魚類和漁業在幾乎沒有其他營養來源的沿海發展中地區提供基本的微量營養素。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和漁業對原住民社區、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沿海人口來說更加重要,因為它們可能是傳統和文化習俗的關鍵。珊瑚礁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下降,破壞了與珊瑚礁生態系統有著歷史和持續關系的數百萬人的福祉。」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首次繪制出全球珊瑚詳細地圖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來自全球各地的200多萬張衛星圖像,完成了世界珊瑚礁綜合在線地圖,並且以已故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命名為艾倫珊瑚地圖,它將作為珊瑚礁保護、海洋規劃和珊瑚科學的參考。 該組織周三宣布完成該地圖集,並說這是第一張全球高解析度的同類地圖。它使用戶能夠看到有關當地珊瑚礁的詳細信息,包括不同類型的海底結構,如沙子、岩石、海草,當然還有珊瑚。這些地圖包括深達50英尺(15米)的區域,正被用來為有關海洋保護區的政策決定提供信息,為碼頭和海堤等基礎設施的空間規劃以及即將進行的珊瑚恢復項目提供信息。 在這個地圖集當中,研究人員對整個珊瑚礁生物群落進行了統一的測繪,他們依靠一個由數百名實地貢獻者組成的網絡,這些貢獻者向他們提供有關珊瑚礁的當地信息,以便他們能夠對他們的衛星和軟體進行編程,使其關注正確的區域。 該地圖集還包括一個珊瑚漂白監測器,以檢查由於全球變暖和其他因素而受到壓力的珊瑚。世界上大約四分之三的珊瑚礁以前沒有以這種深入的方式進行過測繪。該項目始於2017年,當時保羅-艾倫的公司Vulcan Inc.與露絲-蓋茨合作,後者是一名夏威夷研究員,其創造"超級珊瑚"用於珊瑚礁恢復的想法得到了保羅-艾倫慈善基金會的資助。露絲-蓋茨和Vulcan公司請來了阿斯納,因為他在全球機載觀測站工作,該觀測站當時一直在繪制夏威夷的珊瑚礁。 保羅-艾倫說他想幫助拯救世界上的珊瑚礁,他喜歡使用技術將數據可視化的想法,所以露絲-蓋茨將該小組與一家名為Planet的衛星公司聯系起來,艾倫為該項目提供了大約900萬美元的資金。現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和當地參考數據來生成地圖集上的各層。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免費查看這些地圖。保羅-艾倫和露絲-蓋茨都在2018年去世了,留下阿斯納和其他人繼續他們的工作。 來源:cnBeta

科學家測量了大堡礁「最柔軟」的珊瑚

據媒體報導,你可能聽說過「軟骨貓」,但你聽說過「軟骨珊瑚」嗎?研究人員測量了迄今為止在澳大利亞大堡礁發現的「最柔軟的」珊瑚。Porites(珊瑚的一個屬)標本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的棕櫚群島。當地的曼巴拉人是該地區的傳統守護者,他們將其命名為Muga dhambi。 據稱,這是在大堡礁測量到的最寬、第六高的珊瑚。 這項研究由詹姆斯庫克大學的海洋科學家Adam Smith領導,他將這種珊瑚描述為「異常巨大」,並估計其年齡在421到438歲之間。這片珊瑚高17.4英尺(5.3米)、寬34英尺(10.4米),比大堡礁最寬的珊瑚高7.9英尺(2.4米)。 珊瑚可以創造出一整個水下大都會。去年,科學家和Schmidt Ocean宣布發現了一個比帝國大廈還高的珊瑚礁。大堡礁是一個巨大的珊瑚礁系統,覆蓋面積約13.3萬平方英里(34.4萬平方千米)。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正探索利用益生菌促進珊瑚白化後的存活率

來自 KAUST 的研究團隊正探索使用益生菌來促進珊瑚白化後的存活率。最新研究表示,使用有益細菌組成的混合物處理珊瑚可以提高白化事件後的存活率。這種方法可以在預測的熱浪出現之前進行,以幫助珊瑚從高海水溫度中恢復。 ...

《原神》珊瑚宮心海全攻略

珊瑚宮心海將在《原神》2.0版本之後推出,是一名5星的水屬性治療角色。心海使用的武器是書(法器),並且在使用元素爆發之後,會對敵人造成水屬性傷害,甚至還可以治療隊友,十分強力,是七七之外,另一個好用的治療角色。下面就將帶來《原神》珊瑚宮心海全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屬性&突破材料 Lv 基礎生命值 基礎攻擊力 基礎防禦力 水元素傷害加成 暴擊率 暴擊傷害 材料 1 910 17 48 0% 5% 50% 20 2362 45 124 0% 5% 50% 滌淨青金碎屑 x1 珊瑚真珠 x3 浮游干核 x3 x20000 20+ 3142 60 165 0% 5% 50% 40 4702 89 247 0% 5% 50% 滌淨青金斷片 x3 排異之露  x2 珊瑚真珠 x10 浮游干核 x15 ...

「令人驚訝」: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珊瑚細胞首次吞噬海藻的畫面

據媒體報導,一項關注珊瑚和海藻之間的關鍵「夥伴關系」的新研究可能有一天會幫助防止珊瑚白化。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石珊瑚細胞吞噬甲藻的畫面。甲藻是一類單細胞具有雙鞭毛的集合群,對保持珊瑚的生存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IVB5的細胞系,其中包含從石珊瑚(Acropora tenuis)培養的內胚層類細胞。大約40%的珊瑚細胞在30分鍾內吸收了藻類,並在一個月內保持健康。這項研究向了解珊瑚和甲藻之間的夥伴關系邁出了一步,並可能揭示出珊瑚白化是如何發生的。 科學家們在《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報告說,這些被稱為甲藻的微小藻類被從石珊瑚(Acropora tenuis)培養出來的細胞吞噬。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沖繩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海洋基因組學組長Noriyuki Satoh教授說:「甲藻對於保持珊瑚的健康和活力至關重要。珊瑚細胞吸收了海藻,並為它們提供了庇護所和光合作用的構件。作為回報,海藻為珊瑚提供它們所合成的營養物質。」 然而,在最近幾十年里,這種基本的關系已被置於壓力之下。在污染、酸化和海洋溫度上升的推動下,受壓的珊瑚細胞在大規模白化事件中排出了微小的彩色藻類,導致大片的死亡和白色珊瑚礁。 石珊瑚是熱帶和亞熱帶珊瑚礁中最常見的類型,特別容易受到這些白化事件的影響。這些快速生長的珊瑚奠定了碳酸鈣的骨架,因此在建立珊瑚礁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對於珊瑚礁的保護來說,我們必須充分了解石珊瑚和生活在這些動物體內的藻類之間在單細胞水平上的夥伴關系,"來自高知大學的教授Kaz Kawamura解釋說。「但是直到最近,這都很難實現。」 珊瑚細胞是出了名的難以培養,所以以前科學家不得不依靠其他密切相關的海洋生物的實驗系統,如海葵,來研究甲藻如何進入和離開細胞的機制。 直到2021年4月,該研究小組才取得了重大的飛躍,他們在《海洋生物技術》上報告說,他們已經成功地在培養皿中培養了來自石珊瑚(Acropora tenuis)幼蟲的不同細胞系。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專注於一個名為IVB5的珊瑚細胞系。這個品系中的許多細胞在形態、行為和基因活動方面與內胚層細胞有類似的特性。重要的是,在整個珊瑚生物體中,正是內胚層細胞在吞噬藻類。 科學家們將甲藻,Breviolum minutum,添加到一個含有IVB5珊瑚細胞的培養皿中。培養液中大約40%的珊瑚細胞迅速形成長長的、像手指一樣的突起,伸出來接觸甲藻。然後這些藻類被「吞噬」了,這個過程大約需要30分鍾。 Satoh教授說:"看到這一幕真是令人驚訝-這幾乎是一場夢!"。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細胞內的藻類要麼被分解成碎片,要麼被成功地封入細胞內的液泡中。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暗示了這種關系可能是在幾千年前開始的。 "可能最初,珊瑚的祖先吞噬了這些藻類,並將它們分解為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進化到利用這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共同第一作者,高知大學的Satoko Sekida博士認為。 研究人員現在正在使用電子顯微鏡來獲得珊瑚細胞如何吞噬甲藻的更詳細圖像。他們還在進行遺傳學實驗,以確定哪些珊瑚基因參與其中。 在這個階段,含有藻類的珊瑚細胞在死亡前能存活一個月左右。在不久的將來,該團隊希望實現穩定的培養,使珊瑚細胞和甲藻能夠一起繁殖。 Satoh教授說:「這將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出新的問題,比如珊瑚在受到壓力時如何反應。這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白化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減輕它。」 來源:cnBeta

Teleportal.Fish系統讓用戶遠程控制真正訪問珊瑚礁的ROV

據媒體New Atlas報導,即使在非大流行時期,大堡礁對世界上許多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很難到達的地方。這就是Teleportal.Fish系統的用武之地,因為它允許任何擁有電腦的人通過與遙控水下機器人的實時連接,虛擬訪問大堡礁。 該系統由澳大利亞紀錄片製片人亞當-克羅普創建,目前包括兩個Osibot重型遙控無人潛水器(ROV)。兩個ROV都被拴在一個基站上,該基站停靠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遠北地區的阿靈頓礁離岸30公里(19英里)。該基站使用太陽能電池板為車輛的電池充電,此外,它還使ROV通過4G與網際網路連接。 利用一個在線門戶網站,位於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戶可以控制其中一個機器人--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在他們的電腦螢幕上觀看來自1080p廣角攝像頭的實時視頻。他們利用通常在遊戲中使用的相同的鍵盤鍵來操縱它,使其在任何方向上都能達到100米/328英尺(最大系繩長度)。 除了高清攝像頭,這些ROV還配備了LED聚光燈,共發出4000流明,供夜間使用,同時還有一個基於聲納的避障系統,以防止它們損壞珊瑚。它們的最高速度為3節(3.5英里/小時或5.6公里/小時),對操作者的命令的反應延遲不到200毫秒。 用戶需要開一個帳戶,然後預先購買積分,這些積分將被用於他們的潛水。據該公司稱,一次1小時的潛水應花費30至50美元。該門戶網站還設有一個價格較低的動畫模擬器,新用戶可以在實際海洋中嘗試真正的東西之前,掌握控制一個ROV的技巧。 來源:cnBeta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珊瑚細胞吞噬藻類的情況

珊瑚依靠與海藻的共生關系來維持良好的健康。這些藻類生活在它們的組織中,為它們提供養料來源和多彩的外觀。像在澳大利亞大堡礁看到的那些嚴重的白化事件是這種關系「破裂」時發生的嚴峻證據。科學家們現在對這一現象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有史以來第一次觀察到珊瑚細胞吞噬海藻的情況。 一系列的異常情況會導致珊瑚驅逐生活在其組織中的藻類,包括低潮、額外的陽光或污染,但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地球變暖而導致水溫升高。大量的研究集中在使珊瑚對這種威脅更加寬容,無論是通過移植有益的細菌、益生菌,甚至是部署漂浮薄膜來保持它們的涼爽。 這些新的突破性觀察背後的日本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熱帶和亞熱帶珊瑚礁中最常見的珊瑚類型,即來自Acroporidae家族的石珊瑚物種。今年4月,研究人員在培養皿中成功培養了來自這些石珊瑚幼蟲的細胞系,並重點研究了一種負責吞噬藻類的IVB5。 然後將被稱為甲藻的單細胞光合藻類加入到培養皿中,科學家們看著珊瑚細胞長出手指狀的突起,似乎要伸向它們。在30分鍾的時間里,大約40%的珊瑚細胞開始吞噬它們。 在接下來的兩天里,細胞內的藻類要麼被分解成碎片,要麼被包裹在有膜的囊中。吞噬了海藻的珊瑚細胞在死亡前活了大約一個月。科學家們說,這為這種共生關系可能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提供了線索。 研究共同第一作者Satoko Sekida博士說:「可能最初,珊瑚的祖先吞噬了這些藻類,並將它們分解為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進化到利用這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 科學家們計劃通過後續實驗來探索這個問題和其他想法,這些實驗將涉及電子顯微鏡,以便更清楚地看到細胞和藻類的行動。他們還想在一個更穩定的培養物中重現這個實驗,以便細胞和水藻能夠真正地一起繁殖。 「這將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出新的問題,比如珊瑚在受到壓力時如何反應。」Satoko Sekida說:「這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白化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減輕它。」 這項研究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 來源:cnBeta

GSC : 粘土 彌勒 & 珊瑚  商品化決定

商品化決定  ̄ ̄ ̄ ̄ ̄ ̄ ̄ ̄ ̄ ̄ ̄ ̄ ̄  ■ねんどろいど 彌勒  ■ねんどろいど 珊瑚  _____________ 來源:78動漫

佛羅里達州的珊瑚礁沒有找到逃離氣候變化的路線

佛羅里達理工大學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將抑制珊瑚礁從北方和南方的生長。海水變暖促使許多海洋生物物種將其地理范圍從熱帶地區轉移到水溫較低的高緯度地區。然而,根據佛羅里達理工學院、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其他幾個機構今天(6月2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發現,佛羅里達的珊瑚礁將無法進行這種北移,因為它們將被夾在難以忍受的炎熱熱帶水域和日益頻繁的冷水團之間。 主要的造礁珊瑚物種的種群已經處於可怕的狀況,以至於它們被列入《瀕危物種法》,由於沒有任何出路,這些珊瑚將更加急劇地減少。 珊瑚是與海葵有關的動物群落。它們里面住著單細胞的藻類,用藻類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碳水化合物餵養它們。珊瑚群體鋪設石灰石,形成珊瑚礁,保護海岸線免受風暴波及,並為魚類提供棲息地,為全世界5億人提供食物。 在佛羅里達州,刺龍蝦、鯛魚和石斑魚通常在珊瑚礁中找到庇護所、食物和繁殖地,據國家海洋局估計,這些珊瑚礁在陽光之州創造了44億美元的當地銷售額和超過7萬個相關工作。 現在,氣候變化正在提高溫度,破壞了珊瑚和其藻類之間緊密的共生關系,以至於世界各地的珊瑚都在死亡。一個常見的預測是,珊瑚將簡單地向北遷移,在水溫較低的地方建立珊瑚礁。但是,佛羅里達州更頻繁的冰凍天氣卻又阻止珊瑚逃離並在遠離熱帶的地方重新建立珊瑚礁。 "這並不像預測珊瑚會向北移動那麼簡單,"主要作者Lauren Toth說。Toth於2013年在佛羅里達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美國地質調查局位於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的海岸和海洋科學中心的研究科學家。"數千年前,當氣候變暖時,珊瑚和珊瑚礁沿著佛羅里達州的東海岸向北移動,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快速的氣候變化看起來正在增加來自極地渦旋的冷鋒的數量,這些冷鋒帶來的冷水團正在下沉到佛羅里達州。" 共同作者、佛羅里達理工大學的海洋科學家和托斯的博士生導師理察-阿倫森說:"我們所有東海岸的人都知道,噴氣流正在更頻繁地搖擺和向南傾斜,給我們帶來惡劣的冬季風暴和嚴寒天氣。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珊瑚將在南方溫度上升的「砧板」上受到來自北方的冰凍打擊,它們將無法自然地從佛羅里達群島轉移到東海岸的位置。" 威廉·普雷希特(William Precht)是共同作者,也是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咨詢公司Dial Cordy and Associates, Inc.的海洋生物學家,他指出,除了其基本的生態作用,珊瑚礁對佛羅里達州經濟的貢獻意味著它們的損失可能會產生廣泛的影響。"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理由,這就是為什麼佛羅里達人和其他所有人都應該關注氣候變化對珊瑚的影響。 來源:cnBeta

研究稱造礁珊瑚和為其提供營養的微觀藻類在基因上同步進化

據媒體報導,生活在其造礁珊瑚宿主體內並為其提供營養的微觀藻類可能正在與它們所居住的珊瑚同步進化,因此每個物種都被微調以滿足彼此的需求。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這些微藻類共生體物種內部的遺傳差異與它們所居住的珊瑚物種相對應,這一發現可能對這些瀕危珊瑚的保護產生影響。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學教授、研究小組組長Iliana Baums說:「Acroporid珊瑚是加勒比地區一些主要的造礁物種,為海岸線提供保護,並為經濟上重要的物種提供棲息地。然而,由於水域變暖、污染和其他人類引起的變化,這些珊瑚正處於嚴重的瀕危狀態,它們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與生活在它們體內的共生體息息相關。了解珊瑚和它們的共生體之間的關系可能有助於我們改善保護工作。」 造礁珊瑚,如Acroporids,從生活在其細胞內的微藻類共生體獲得營養。研究小組比較了共生體物種Symbiodinium 'fitti'成員之間的遺傳差異,這些成員從Acropora palmata、Acropora cervicornis或兩個物種繁殖時產生的混合體(稱為fused staghorn cora珊瑚)收集。研究人員在橫跨加勒比海的幾個地方收集了每個珊瑚物種的共生體樣本。他們的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態學》雜誌上。 「我們在共生體中看到的遺傳差異主要是由我們收集到的宿主物種解釋的,」Hannah Reich說,她在研究時是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生,目前是羅德島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每個珊瑚物種對它們的共生體來說都是一個獨特的微型棲息地。例如,兩個珊瑚物種的石灰岩骨架是不同的,反射陽光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共生體必須適應每個宿主創造的條件,以最好地利用太陽能並將其轉化為食物。然後它們將這種營養提供給它們的宿主,而宿主的大部分營養都依賴於此。」 研究人員懷疑,每個珊瑚物種都與S. 'fitti'菌株的一個子集共同演化。經過幾代珊瑚的努力,它們已經形成了更加專業化的關系。這種專門化甚至發生在起源相對較晚的天然珊瑚雜交種中。 「我們在S. 'fitti'菌株中觀察到的一些遺傳差異是在預測會對共生體的代謝和生理產生下游影響的基因中,」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Sheila Kitchen說。「這些變化可能使共生體能夠適應每個宿主的微環境所帶來的獨特的新陳代謝和營養需求。」 如果共生體對其定植的珊瑚物種具有選擇性,或如果珊瑚宿主對允許哪種共生體菌株留在其細胞中具有選擇性,那麼珊瑚物種和其共生體之間的忠誠度可能得到加強,盡管夥伴選擇性的機制仍然不清楚。研究人員指出,環境因素也可能在共生體菌株之間的遺傳差異中發揮作用,例如在共生體定植於珊瑚之前就對其產生影響,或者通過影響珊瑚宿主內部的微環境而間接影響。 「一些保護工作正在探索如何幫助珊瑚在新的棲息地定居並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Reich說。「然而,如果共生體和它們的珊瑚宿主已經共同進化並形成了彼此的偏好關系,那麼僅僅將保護工作集中在珊瑚宿主身上可能是不夠的。繼續研究這些關系將提供關於我們如何能夠最好地進行保護工作的重要信息。」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全球珊瑚礁可能在2054年左右停止鈣化

南十字星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珊瑚生長下降的趨勢以目前的速度繼續下去,世界上的珊瑚礁可能在2054年左右停止鈣化。根據從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的研究,發表在《通訊與環境》上的這篇論文揭示了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統增長(稱為鈣化)的時空趨勢和驅動因素。 眾所周知,隨著時間的推移,珊瑚礁一直在退化。這項研究依靠歷史數據來量化當前的下降速度,並指出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這些研究表明到本世紀中葉,即2030年至2080年之間,珊瑚礁將出現淨溶解。案例研究的地點來自全球各地。研究最多的國家是澳大利亞(大堡礁、豪勛爵島和西澳大利亞的珊瑚礁)。其他案例研究包括日本、夏威夷、紅海、法屬玻里尼西亞和百慕達等地的珊瑚礁。 在同一地點的重復觀察,可以深入了解珊瑚礁是如何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做出反應。鈣化率代表了珊瑚礁的健康程度。健康快速生長的珊瑚礁,往往有高的鈣化率,而退化的珊瑚礁往往有低的鈣化率。珊瑚覆蓋率的下降和剩餘珊瑚的健康狀況的下降可能是導致全球鈣化率降低的原因。 壓力事件,如珊瑚白化,可以影響鈣化,即使沒有珊瑚死亡。珊瑚通過暫時減少鈣化來提高它們在壓力時期的生存機會。為了維持珊瑚礁,單個珊瑚需要生長,為生態系統提供食物和棲息地。珊瑚的生長被稱為"鈣化"。由於珊瑚從水體中吸收碳酸鈣(CaCO3)以產生其骨骼,鈣化率可以通過水的化學變化來確定。珊瑚的溶解與此相反,骨架將CaCO3釋放回水中,通常是在無生產力時期或受壓時。淨增長率越高,造礁珊瑚和鈣化藻類為生態系統生產的東西就越多。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發現普通抗生素可以治療珊瑚疾病 有效率達到95%

疾病仍然是對珊瑚礁健康的一個主要威脅。例如,最近爆發的石珊瑚組織損失病是一種明顯的水傳播疾病,已知至少影響20種石珊瑚物種。這種疾病於2014年首次在邁阿密-戴德縣發現,此後該疾病已蔓延到整個佛羅里達州大部分珊瑚礁,並進入加勒比多個國家和地區。佛羅里達珊瑚礁北段一些珊瑚礁活組織面積有多達60%的損失。 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港灣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種用於治療人類細菌感染的普通抗生素是如何在原地治療受疾病影響的護M. cavernosa珊瑚群。M. cavernosa,也被稱為大星珊瑚,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整個熱帶西大西洋的硬珊瑚或石珊瑚,包括目前受石珊瑚組織損失疾病影響的幾個地區。由於M. cavernosa的高豐度和作為佛羅里達州珊瑚礁北段主要造礁者的作用,保護M. cavernosa特別重要。 在治療過程中,研究者將抗生素治療(白色膏狀物)應用於珊瑚群邊緣病變周圍的溝槽中。溝槽是珊瑚組織上的白色內緣,而病變是珊瑚群邊緣的蒼白/白色組織。然後,用氯化環氧樹脂(棕色漿糊)裝入在珊瑚群上形成的溝渠以及病變本身上進行治療效果對比。 發表在《科學報告》上一篇論文實驗性地評估兩種干預處理的有效性:氯化環氧樹脂和阿莫西林與Core Rx/Ocean Alchemists Base 2B相結合,與未經處理的對照組相比。結果顯示,Base 2B加阿莫西林的治療方法在治癒個別疾病病灶方面有95%的成功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不一定能防止處理後的珊瑚出現新的病變。氯化環氧樹脂處理與未處理的對照群沒有明顯區別,這表明氯化環氧樹脂處理是一種對石珊瑚組織損失疾病無效的干預技術。 論文作者解釋了研究中已經痊癒的珊瑚出現新的病變。有可能是石珊瑚組織損失病的致病菌仍然存在於環境中,並且正在重新感染靜止的石珊瑚。也可能是這種抗生素干預的持續時間和劑量足以在治療病灶處阻止石珊瑚組織損失病,但不足以從珊瑚群的其他區域消除其病原體。 這項研究是在距離佛羅里達州布勞沃德縣勞德代海約2公里的地方進行的,最大深度為10米。菌落疾病狀態和治療後的病變狀態都是獨立分析的,這樣可以評估治療對阻止個別病變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確定治療是否對整個菌落有任何影響。在11個月的時間里,研究者對珊瑚群進行定期監測,通過跟蹤病變發展和整體疾病狀況來評估治療效果。 來源:cnBeta

對古老珊瑚結構的分析顯示世界上最慢的地震持續了32年

據媒體New Atlas報導,大多數地震持續數秒至數分鍾,但也有一些地震會持續數天、數周甚至數月,其頻率很低,在地表可能感覺不到。現在,新加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迄今發現的最慢的地震,它持續了32年。 地震是由兩個構造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的,這種壓力最終積累到岩石無法承受的程度而發生轉變。大多數時候,這種轉變是突然的,產生的振動可以在表面感覺到,並可能造成破壞。但在其他時候,板塊會更緩慢地相互滑動,產生可能只有極其敏感的設備才能檢測到的振動。 這些「慢速滑動事件」通常會持續幾周,盡管有些記錄長達3年之久。但與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的「馬拉松式」地震相比,這算不了什麼。該研究小組正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海岸調查一些被稱為 "微型珊瑚 "的不尋常的古代珊瑚結構。這些結構生長緩慢,在這個過程中提供了海平面和陸地海拔變化的良好記錄。 研究小組發現在1738年和1829年之間有正常基線的跡象,當時微珊瑚以每年1到2毫米的穩定速度下沉。但是在1829年左右,該速度突然增加,每年下沉高達10毫米--在以前的研究中,這種變化被認為與構造有關。更快的下沉一直持續到1861年左右,表明了一個創紀錄的32年「慢速滑動」的地震事件。 不幸的是,這隨著1861年蘇門答臘地震而結束,這是一個毀滅性的8.5級事件,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研究人員說,更好地監測這些持續時間長的慢速滑動事件,有朝一日可以為這些更大的地震提供一個早期預警系統。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海洋之光」(Ocean-Shot)項目旨在恢復白化的珊瑚礁

全球變暖導致了世界各地珊瑚礁的減少。海洋科學家黛博拉·布魯斯南說,她記得在加勒比海的聖巴特勒米島附近的一個珊瑚礁上潛水,她在那里游過了一片充滿生命的珊瑚礁。2017年艾爾瑪颶風過後,她回到同一地點,再次潛入珊瑚礁,發現那里已經一片死寂,沒有海洋生物,也沒有活珊瑚。 上周宣布的Ocean-Shot項目計劃使用模仿天然珊瑚礁的設計和形狀的技術,為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定居的機會,建造的珊瑚礁模塊還將幫助保護附近的沿海社區免受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該項目中的科學家們將測試旨在加速珊瑚生長的新技術,而之前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來恢復一公頃的珊瑚,該團隊還將利用附近的一個珊瑚苗圃來種植幾個物種,這些物種將最終幫助填充人工珊瑚礁區。科學家們說,珊瑚礁正處於一個關鍵點,因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珊瑚礁已經消失,其餘的也處於危險之中。 科學家們擔心珊瑚,因為它們支持所有海洋生物多樣性的25%以上。珊瑚礁的居民包括海龜、魚類、龍蝦和許多其他品種。珊瑚礁還作為沿海社區的保護屏障,保護他們免受風暴的影響。Ocean-Shot項目開始在安地卡及巴布達運作,並將在其他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區復制,該項目將來也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區落地。 來源:cnBeta

抗氣候變化的珊瑚可以為白化珊瑚礁重新帶來生機

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凱蒂·巴洛特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經受住嚴重白化事件的珊瑚被移植到另一個珊瑚礁上,可以帶動並保持這一區域的活性。2015年,夏威夷近一半的珊瑚礁受到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白化事件的影響。當比正常溫度更高的海洋溫度促使珊瑚排出通常生活在里面的藻類,並且珊瑚依靠這些藻類來獲得食物時,就會發生珊瑚白化。 白化事件對於海洋生態而言是令人沮喪的,但珊瑚有時可以恢復,甚至有一部分珊瑚根本不會變白。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新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凱蒂·巴洛特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經過考驗的、有較強韌性的珊瑚可以茁壯成長,即使被移植到一個不同的環境中並受到額外的熱依然沒有問題。這些發現提供了希望,「堅強」的珊瑚可以作為未來恢復珊瑚礁的基礎種群。 大規模的珊瑚漂白事件越來越頻繁,使人們擔心珊瑚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氣候變化的受害者。然而,巴洛特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研究抵抗漂白的珊瑚,目的是為珊瑚爭取更多的時間,讓它們在面對變暖和酸化的海洋水域時能夠堅持下去。 他們和其他人設想的一個策略是珊瑚移植,並且已經在大堡礁等地區進行了試驗。研究人員可以用那些被證明很堅固、能夠在惡劣條件下生存的珊瑚來補充被氣候變化或其他人為因素破壞的珊瑚,如沉澱或船舶擱淺。然而,這需要珊瑚 "倖存者"在被轉移到一個新的環境後繼續顯示其彈性特徵。 就像在陰涼處生長良好的蕨類植物如果被移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可能會枯萎一樣,新環境的條件,包括水流速度、食物獲取、光線和營養供應,可能會影響移植珊瑚的復原力。 巴洛特和他的同事在夏威夷歐胡島卡尼奧赫灣的兩個珊瑚礁上進行了實驗,來探討這個問題:一個離岸邊較近,有較多的靜水水域,另一個離岸邊較遠,有較高的水流量。在每個區域,研究人員都確定了在2015年白化事件中曾經成功抵禦白化的珊瑚群,並在第二年從這些珊瑚群中收集樣本。珊瑚是克隆生物,因此從珊瑚群中取出的大塊珊瑚可以重新生長,並具有與 "母體"珊瑚相同的遺傳基因。對於每一片珊瑚群,他們將一些樣本保留在其原生的珊瑚礁上,並將其他樣本移植到第二個珊瑚礁上。 珊瑚在新的地點呆了六個月後,生物學家還把每個地點的珊瑚樣本放在實驗室的水箱里,通過在幾天內提高水溫來模擬另一次白化事件。 仔細跟蹤珊瑚的健康和周圍環境的狀況,研究小組測量了光合作用率、新陳代謝和鈣化率,以及共生藻類的健康。他們發現,即使在新的環境中,抗漂白的珊瑚也能保持這種狀態,重復試驗結論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還觀察了這些珊瑚在採集後的那個夏天的繁殖情況。他們發現,珊瑚的原生地條件對它們未來的繁殖能力有影響。 巴洛特說:"來自'快樂'地點的珊瑚--在白化事件之前有較高的生長率的外環礁--通常看起來更快樂一些,它們的健康狀況也更高,"。"這告訴我們,如果你要建立一個珊瑚苗圃,你應該選擇一個條件好的地方,因為即使在珊瑚被移植到一個不那麼'快樂'的地方後,在一個較好的地方度過的時間似乎對後期搬家後的情形還有一些好處。 "快樂"的地點,即離岸邊較遠的瀉湖,比另一個珊瑚礁有更高的流速,後者離岸邊較近,鹽度較低,而且死水區域比較多。研究發現,較高的流速對於幫助珊瑚擺脫廢物和獲得食物真的很重要。 巴洛特是在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作為博士後開始這項工作的,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實驗室里繼續進行珊瑚復原力的研究,包括調查熱應力和白化對繁殖成功和珊瑚精子功能的影響。 雖然移植研究的結果是有希望的,但她說,這只會是解決氣候變化威脅的一個臨時辦法。 她說:"我認為像這樣的技術可以為我們爭取一點時間,但沒有辦法替代對碳排放的停止增長。我們需要對氣候變化採取全球行動,因為如果海洋變暖繼續像今天這樣快速增長,即使是抗漂白的珊瑚也不會永遠生存下去。" 來源:cnBeta

科學家繪制首個造礁珊瑚細胞圖譜 推動了珊瑚礁保護工作的開展

海法大學、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和基因組調控中心(CRG)的研究人員繪制出首個萼形柱珊瑚(Stylophora pistillata)所有不同類型細胞的圖譜,這是一種原產於印度太平洋的造礁珊瑚。該研究於周二發表在《細胞》雜誌上,是第一個檢測到珊瑚中存在特殊免疫細胞的研究。這些發現為珊瑚的分子生物學和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並將有助於目前和未來的保護工作,以保護受到溫度上升和海洋酸化威脅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該圖譜顯示,萼形柱珊瑚在其生命周期的三個主要階段有40種不同的細胞類型。研究人員發現了負責重要生物過程的分子機制,如珊瑚骨架的形成,它是大量海洋物種的棲息地。該小組還發現了珊瑚如何與居住在其細胞內的光合藻類建立共生關系。 研究人員還驚訝地發現了專門的免疫細胞的存在,它們採用了許多通常與脊椎動物的免疫細胞功能相關的基因。以前人們認為先天免疫力在保護藻類共生體的健康以及對溫度上升和酸化的適應性方面發揮著著作用,但直到現在,在珊瑚中還沒有關於專門免疫細胞的報導。 據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海法大學的研究員Tali Mass博士說:「珊瑚礁在海洋的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為海洋中大約25%的動物提供了棲息地,並構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結構。海水變暖和酸度上升對珊瑚礁的未來構成了威脅,相應地,我們所完成的基因測序對珊瑚礁的生存和海洋的未來極為重要。」 據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和CRG的組長Arnau Sebe Pedrós稱:「我們的工作系統地定義了珊瑚細胞的分子生物學。這個細胞圖譜將有助於更好地了解珊瑚對溫度升高和海洋酸化的反應,甚至最終可能有助於設計干預措施,以提高我們仍然剩下的珊瑚礁的復原力。這項工作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正在徹底改變我們對動物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理解,彌合了基因組和生物體之間的差距。」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一種叫做單細胞RNA測序的方法來測量每個細胞的基因表達,從而建立了細胞圖譜。在研究中,單細胞RNA測序幾乎只限於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生長的物種。由於造礁珊瑚很難在實驗室條件下生長,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在埃拉特灣收集了處於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珊瑚,然後將它們運到魏茲曼研究所和巴塞隆納的CRG進行測序和分析。這項研究是為數不多的在野外采樣的物種中進行單細胞分析的研究之一。 造礁珊瑚是許多珊瑚礁的基礎物種。它們以游泳的幼體開始其生命,然後分散並定居為多角體。多角體迅速建立一個富含蛋白質的基質,形成碳酸鈣骨架,最終發展成由許多單獨的多角體組成的棲息成體。造礁珊瑚群是種類繁多的海洋物種的主要棲息地,這就是珊瑚礁被認為是海洋的雨林的原因。 造礁珊瑚通過與生活在其細胞內的光合藻類形成共生關系而生活在熱帶海域。藻類為細胞提供光合作用的產品,而細胞又為藻類提供碳。這種共生關系維持了珊瑚生長和繁殖的高能量需求,包括其骨架的生產。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全世界的珊瑚礁都在減少。這種下降的主要驅動力是海洋溫度的上升和酸化,這直接影響了珊瑚的共生關系,導致珊瑚白化,即珊瑚將生活在其組織中的藻類排出,並通過降低鈣化率影響骨架的形成。 來源:cnBeta

研究:微生物群移植將能幫助脆弱的珊瑚對抗熱應激反應

據媒體報到單,隨著海洋變得越來越暖、越來越酸性,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熱壓力和嚴重的白化威脅--就像大家近年來看到的澳大利亞大堡礁一樣。科學家們正在從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最新進展中獲得靈感以研究有益細菌的移植如何有助於提高脆弱物種的耐熱性,現在,他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早期結果。 這項最新研究的國際研究團隊由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領導,他們開始探索微生物群移植如何為易受影響的珊瑚提供幫助。 近年來,有關腸道細菌如何影響從改善血壓到阿爾茨海默症等各種健康結果的有趣發現推動了對人體微生物群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在人類身上,通過移植健康人體的糞便可以成功改變人體的微生物群。這項新研究的作者想知道,珊瑚是否也能從類似的方法中受益。 該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GEOMAR的Anna Roik博士表示:「這個想法是,具有有益功能的益生菌可以幫助珊瑚更好地抵禦熱壓力。在目前的研究中,我們測試了『微生物組移植』的方法,這一靈感來自我們從臨床治療中了解的微生物組應用。」 科學家們在他們的實驗中使用了來自泰國的造礁珊瑚品種Pocillopora和Porites。研究小組在野外確定了耐熱的「供體」珊瑚和脆弱的受體珊瑚,然後再將材料移植到兩者之間以改變細菌微生物組。 Roik博士介紹稱:「然後,我們使用來自供體珊瑚組織的材料接種同種的、熱敏的受體,隨後使用一種被叫做16S rRNA基因元編碼的遺傳分析方法記錄下它們的漂白反應和微生物組的變化。」這表明,在短期熱應激測試中,受體珊瑚的白化程度都要比對照組溫和,其中,對照組的水溫為34°C。 研究合著者Ute Hentschel Humeida博士指出:「結果顯示,經過處理的珊瑚能能在短時間內抵抗住熱應激反應。」 這顯然不是科學家第一次研究如何利用有益細菌來提高脆弱珊瑚的生存機會。去年,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其詳細介紹了給珊瑚注入益生菌使其更能適應壓力的過程,這個過程類似於給它們餵一勺益生菌酸奶。 微生物組移植代表了該領域研究人員另一個有趣的前進道路。雖然擴大這些技術以解決世界各地瀕臨死亡的珊瑚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像這樣的研究增加了人類對珊瑚健康知識的了解,另外還可能為一系列保護策略提供幫助進而確保珊瑚的長期生存。 來源:cnBeta

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科學家發現紅海北部珊瑚順利通過熱應力測試

據媒體報導,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們開始了解紅海亞喀巴灣的珊瑚以及它們的共生藻類和細菌能夠特別好地抵禦高溫的原因。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地球上的大多數珊瑚礁生態系統--無論是在澳大利亞、馬爾地夫還是加勒比海--到本世紀末都將消失或處於非常糟糕的狀態。 這是因為全球變暖正在使海洋溫度超過單細胞藻類(珊瑚的主要盟友)所能承受的極限。這些藻類生活在珊瑚組織內進行保護,作為交換,它們為珊瑚提供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必要營養。因為這些藻類含有各種色素,因此賦予了珊瑚礁著名的顏色,如果它們失去了,珊瑚就會變成白色,這就是所謂的珊瑚白化。但是,盡管全球變暖造成了真正的威脅,紅海的珊瑚看起來仍將保持其鮮艷的色彩。 「我們已經知道,位於紅海北端的亞喀巴灣的珊瑚對較高溫度的抵抗力特別強。但我們想研究這種抵抗力背後的全部分子機制,」Romain Savary說,他是EPFL生物地球化學實驗室(LGB)的博士後,也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於周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科學家們的發現很有說服力:這些珊瑚,以及與它們共生的藻類和細菌,可以承受比它們通常經歷的溫度高約5℃的平均溫度。盡管氣候變化正在發生,但到本世紀末,紅海的溫度不太可能上升超過5℃。LGB的負責人Anders Meibom說:「這給我們帶來了真正的希望,我們至少可以為子孫後代拯救一個主要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為了進行研究,科學家們將亞喀巴灣的珊瑚置於一系列的熱應力之下,包括未來幾十年可能出現的更高溫度。目前這些水域的月平均最高溫度約為27°C,因此科學家們將珊瑚樣本暴露在29.5°C、32°C和34.5°C的溫度下,分別維持三小時及一周。科學家們在熱應力測試期間和之後都測量了珊瑚和共生藻類的基因表達,並確定了居住在珊瑚中的微生物組的組成。 Savary說:「我們發現的主要問題是,這些珊瑚目前生活的溫度遠遠低於它們的分子機制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這意味著它們自然地抵禦了未來100年甚至200年可能發生的溫度上升。我們的測量結果顯示,在高達32°C的溫度下,珊瑚和它們的共生生物能夠在分子上恢復並適應短期和長期的熱應力,而沒有任何重大的後果。」 這給科學家們帶來了真正的希望--盡管水溫升高並不是這一特殊自然遺產所面臨的唯一威脅。 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如此廣泛的范圍內對珊瑚樣本進行遺傳分析,他們的發現揭示了這些抗熱珊瑚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是如何反應的--基因表達。它們也可以作為識別「超級珊瑚」的基礎。根據Meibom的說法:「Romain的研究讓我們深入了解了讓珊瑚生存的特定遺傳因素。他的研究還表明,整個遺傳表達的交響樂在起作用,使珊瑚具有這種非凡的力量。」這為 "超級珊瑚 "的基因表達在熱應激和恢復期間的樣子設定了一個標準。但是,紅海珊瑚是否有朝一日可以被用來重新填充大堡礁?"Meibom說:「珊瑚高度依賴它們周圍的環境。它們只有在經過漫長的自然殖民過程後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大堡礁有義大利那麼大--以人工方式重新填充它是不可能的。」 科學家們的工作得益於兩個獨特的研究儀器:紅海模擬器(RSS),由以色列埃拉特的大學間海洋科學研究所開發;以及珊瑚漂白自動壓力系統(CBASS),由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他們的發現為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項目奠定了基礎,該項目將由2019年在EPFL成立的跨國紅海中心(TRSC)領導。這個新項目將在今年夏天啟動,並在四年內進行。「我們將在我們的合作夥伴太平洋基金會擁有的研究船Fleur de Passion號上航行整個紅海--大約2000公里長,」Meibom說。「我們的目標是繪制這些水域中所有不同類型珊瑚的耐熱水平和多樣性。水溫隨著你在紅海上的進一步南下而上升,北端和南端之間有5-6℃的差異。這就是為什麼它是研究這些生態系統的一個完美的現實世界實驗室。當你向南航行時,就好像你在向未來航行一樣。」 而這種對未來的一瞥告訴我們什麼呢?紅海南部的一些珊瑚已經開始白化了。Savary認為只有一個解決辦法。「我們必須保護這些珊瑚,使它們免受當地壓力源的影響,這些壓力源主要是污染和物理破壞。這樣我們就可以保持『天然超級珊瑚』的存量,以便有可能重新移居那些被氣候變化引起的熱浪打擊得特別嚴重的地區。」 來源:cnBeta

【澎湖】夏天要去海邊! 最美珊瑚礁島「澎澎灘」 「碧海白沙+透明獨木舟」隨便拍都美♡

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天氣漸漸熱,大家準備好在清涼的海水里消暑了嗎?澎湖超美的「澎澎灘」,是1995年才浮出海面的珊瑚礁島嶼,保留著一整片沒有受到太多人為影響的自然美景。 ▼快看看這片白沙灘、這碧綠大海與蔚藍天空!眼前美景簡直不像是真實存在,更想像不到這竟然就在國內,只要到澎湖去就能賞到這海天一線的無敵景色。 https://www.instagram.com/p/CDsSgKiAD35 (圖片來源:@edward_su199x|IG) ▼這是在白沙鄉的一個小海島,一般很少有人知道能到這地方來拍照玩耍,也因此每一個來過的人都有一種「重新認識澎湖」的感受,畢竟以前從來不知道澎湖竟然還有這樣美到像在拍電影的地方。 https://www.instagram.com/p/Bixx1MUHXsq (圖片來源:@kreamylin|IG) ▼來這邊玩,當然也不能錯過超美的透明獨木舟與SUP水上活動,一邊劃著槳在海上悠悠前進,享受著徐徐海風與陽光,這樣才有夏天的感覺啊! https://www.instagram.com/p/CEoGG0SBmJ1 (圖片來源:@ssu.ssu__19|IG) 【澎澎灘】 地點:澎湖縣白沙鄉 美成這樣真的以為自己在國外!碧海藍天、白沙與陽光,本身就是最美濾鏡,當然隨便拍都能拍出超滿意的網美照囉~ 來源:Instagram 來源:TripGo旅行趣wwwallother

研究:珊瑚「吐出」藻類是一種古老的免疫反應和有益的共生機制

據媒體報導,一種古老的免疫反應調節著有益共生菌的發展。鞭毛藻(dinoflagellate)群中的微藻以其在其他動物細胞中生存的能力而出名。這些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從遠古時代起就跟珊瑚建立了互惠互利的關系。鞭毛藻通過將關鍵的營養物質傳遞給宿主讓珊瑚即使在貧瘠的地區也能茁壯成長。 現在,來自海德堡大學生物研究中心(COS)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細胞內的這種共生體本質上依賴於藻類抑制宿主細胞免疫系統的能力,這能幫助它避免再次被「吐出來」。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細胞免疫反應是一種進化上古老的免疫機制,這比以前認為的要更廣泛。 這種機制被稱為嘔吐(vomocytosis)。跟之前的假設相反,被珊瑚攝入的微藻如果被證明不適合作為共生體那麼就不會被細胞消化。相反,它們會在嘔吐過程中再次被「吐」出來。特殊的鞭毛藻能特別地抑制宿主細胞的這種免疫反應以便留在細胞內。COS的細胞生物學家Annika Guse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證明了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珊瑚面臨的挑戰是區分有益和潛在有害的微生物。對於它們來說,藻類必須繞過宿主細胞的免疫反應、在細胞內建立一個它們可以生存的生態位並協調它們自己的細胞功能跟宿主的細胞功能進而實現有效交換營養物質,」研究人員解釋道。 截止到目前,還沒有實驗證據可以解釋任何傳統理論。Guse教授的團隊最近則利用海葵物種的Exaiptasia diaphana (Aiptasia)模型系統發現了共生體的免疫抑制是如何幫助宿主細胞識別合適的微藻並長期耐受它們。海葵幼蟲從環境中攝取共生體的方式跟珊瑚幼體相同。此外,它們的大小和透明度使這種海葵的幼體非常適合高解析度成像和細胞實驗。 Aiptasia在不區分合適和不合適的顆粒或生物體的情況下持續地從環境中攝取各種顆粒。一段時間後,不相容的粒子又會被「吐出來」。共生體避開了這種嘔吐的過程,其可能是通過干擾宿主細胞樣受體(TLR)的信號通路實現。這些受體在激活細胞自身的免疫系統和確保不受歡迎的入侵者被發現和清除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在大多數動物中,樣受體由MyD88基因控制。「我們能夠證明藻類共生體抑制MyD88從而啟動共生。這就是它們如何避免嘔吐的,」Guse教授說道。 與此同時,海德堡研究人員的發現表明,嘔吐涉及的機制比假定的更廣泛。到目前為止,人們認為驅逐有害的入侵者是自我啟動的,其目的是逃避潛在宿主細胞部分高度專門化的免疫反應。然而對Aiptasia模型的研究表明,這個過程也可以由宿主細胞觸發。對此,研究人員假設,嘔吐是一種進化上古老的免疫機制,珊瑚或像Aiptasia這樣的刺胞動物會使用這種機制來選擇合適的共生體。Guse教授說道:「這表明,嘔吐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其首先導致了珊瑚共生細胞內生活方式的出現。」 來源:cnBeta

珊瑚自行組織蛋白質形成堅硬的骨骼 展現應對氣候變化的復原力

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珊瑚正在嘗試自主抵禦氣候變化。此前倡導進化論的英國自然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注意到,珊瑚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結構,主要由石灰石製成,環繞著熱帶島嶼,但他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完成這一舉動的。現在,羅格斯大學的科學家已經證明,珊瑚結構由一種生物礦物質組成,其中含有一種高度組織化的蛋白質有機混合物,類似於我們骨骼中的物質。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界面》上,首次顯示出幾種蛋白質在空間上是有組織的,這一過程對於形成堅硬的珊瑚骨架至關重要。 Manjula P. Mummadisetti說:"我們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骨骼蛋白網絡,這些蛋白在空間上相互作用,這很可能適用於所有石珊瑚。"她在高級作者Paul G. Falkowski領導的羅格斯環境生物物理學和分子生態學實驗室擔任博士後助理時,領導了這項研究。她現在是賓夕法尼亞州波茨頓AVMBioMed的高級科學家。"了解珊瑚生物礦化的機制,以及這些無價的動物如何在人為氣候變化時代持續存在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基於珊瑚形成堅硬的岩石骨骼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過程的精確性、穩健性和彈性,珊瑚將經受住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羅格斯大學-新不倫瑞克分校藝術與科學學院和環境與生物科學學院的傑出教授Falkowski說。 珊瑚礁保護了受到侵蝕和風暴威脅的海岸線,並為魚類提供棲息地、育苗地和產卵地。事實上,珊瑚礁為大約5億人提供了食物,他們也依靠珊瑚礁謀生。然而,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水變暖使珊瑚面臨致命的漂白和疾病風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稱,更多的酸性海水、海平面上升、不可持續的捕魚、破壞珊瑚礁的船隻、入侵物種、海洋廢棄物和熱帶氣旋構成了額外的威脅。 羅格斯科學家研究了嵌入Stylophora pistillata骨架內的蛋白質的空間相互作用,Stylophora pistillata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常見的石珊瑚。石珊瑚經過4億多年的進化,在亞熱帶和熱帶淺海形成了巨大的珊瑚礁。它們被稱為 "海洋雨林"。通過分泌碳酸鈣來建造珊瑚礁,這一過程被稱為生物礦化。 科學家們表明,幾種蛋白質共同作用,為生物礦化創造最佳條件。這些蛋白質並不是隨機分布的,而是在空間上有很好的組織,科學家首次詳細介紹了這些蛋白質和空間模式的共同作用,因為新的礦物質是在動物的活體組織和它的底部或舊的骨架之間形成的。 來源:cnBeta

基因研究揭示了珊瑚隱藏多樣性 需要人類提升保護力度

研究人員顯示,我們對珊瑚物種的分類框架需要擴大,以捕捉生態多樣性,保護珊瑚礁環境。近年來,DNA測序的進步暴露了大量築礁珊瑚中隱藏的多樣性,這些物種看起來彼此相同,但在基因上是不同的。 由於它們肉眼看不見,通常會被忽視,加州科學院和昆士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與十多個國際合作者一起,正在採取更全面的方法來了解這些隱藏的物種,調查被忽視的生態差異,這些差異對築礁珊瑚的脆弱性和復原力具有廣泛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今天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將促使人們對珊瑚多樣性進行更細致的考慮,納入更多的方面,而不僅僅是外觀,以推動更多的戰略保護規劃。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大大低估了珊瑚物種的真實數量,因為這種隱藏的多樣性,看起來相同的珊瑚物種如何在生態學和生理學方面非常不同,其中包括它們繁殖的時間到它們喜歡的深度。這意味著,我們目前主要根據形態學對造礁珊瑚進行分類的框架限制了我們了解和保護它們的能力。" 對珊瑚物種進行迄今為止最廣泛的基因組學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1400多個個體的DNA樣本,研究人員首先發現再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最廣泛的珊瑚之一 "蛇珊瑚"(Pachyseris speciosa),實際上是4個不同的物種,它們是在數百萬年前進化而來的。令他們驚訝的是,這些物種之間難以區分,甚至在微觀層面上也是如此,這激發了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尋找那些被認為是一個物種時可能被忽略的生態學差異。 研究人員利用遙控潛水器和專門的深潛裝備,對珊瑚進行了調查,從淺層深入到水面下80米,進入了珊瑚礁研究不足的中生區。他們發現,雖然在整個深度范圍內都能發現每個物種的個體,但它們有不同的深度,在那里它們的數量最多,在生理特徵上也有相應的差異,如蛋白質含量,這影響了它們在其喜歡的深度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了解什麼珊瑚在哪里和在哪個深度茁壯成長對珊瑚礁保護至關重要,大多數海洋保護區只保護淺層珊瑚礁,這意味著中層深度的隱藏物種被當前的保護策略所忽視。我們需要進一步考慮這個保護的空白。除了生理和深度上的差異,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種快速的DNA測試,以便能夠在野外識別這些物種,並監測它們的繁殖情況。 來源:cnBeta
科學家認為迫切需要對防曬霜對珊瑚礁的影響進行更多研究

科學家認為迫切需要對防曬霜對珊瑚礁的影響進行更多研究

約克大學的科學家說,需要對防曬霜對世界珊瑚礁的環境影響進行更多研究。人們對過度暴露於紫外線太陽輻射而導致的癌症病例數量的擔憂,導致了皮膚保護產品的廣泛生產和使用。然而,這些產品中使用的化學物質會在生產以及消費者使用時進入環境。人們已經知道紫外線過濾化合物對海洋生物有毒性作用,但這方面的研究是有限的,而且沒有考慮到某些變量,如環境條件的差異。 來自約克大學環境與地理系的Brett Sallach博士說。"鑒於珊瑚礁生態系統不斷下降的狀態以及它們已經面臨的許多壓力,確定與珊瑚礁生態系統紫外線過濾化合物暴露相關的潛在發生和毒理學風險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研究旨在確定有哪些研究,以及我們的知識有哪些空白。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了解哪些領域可以被認為是未來關注的重點,以便了解這些產品的影響,並希望防止對環境的進一步破壞。 "毫無疑問,能夠幫助抵禦紫外線輻射對人類健康的有害影響的產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可靠和廣泛的證據來建議對這些產品進行任何改變或縮減。" 研究人員咨詢了海洋紫外線照射與過濾化合物領域內的專家和行業代表,以了解當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哪些領域需要迫切關注。 他們發現,大多數關於紫外線過濾化合物的研究都集中在淡水生物和生態系統上,環境條件可以增加或減少對有毒元素的反應,這使得化合物的真實風險難以確定。另一方面,這種研究不容易轉化為珊瑚礁的獨特生態,因此需要在熱帶和亞熱帶氣候下進行長期的環境監測,才能了解這里的毒性作用。 作為環境和地理系碩士學位的一部分,領導這項工作的Yasmine Watkins說。"我們根據與專家的協商,對未來的優先研究領域提出了四項建議。我們需要在了解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紫外線過濾化合物毒性方面開展更多工作,並對珊瑚礁的暴露和恢復進行長期研究。"我們還需要了解這些化合物的實際暴露情況,以及它們在海洋環境中存在的時間,以確定'安全'的限制是什麼。" 研究人員旨在強調這些優先領域,以便更好地為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以改善珊瑚礁的保護和管理,同時確保人類健康可以繼續受到紫外線過濾化合物產品的保護。 來源:cnBeta

海星泛濫將常態化?南海就是前車之鑑,珊瑚礁都被啃「禿」了

最近,青島人估計吃海星都快吃吐了。這海星發起狠來,跟蝗蟲有得一拼,唯一不足的是,它居然還有一個「弱點」——可食用,還是給自己留下了一個不小的「隱患」。 可饒是這樣,的吃貨們,一時半會兒還是很難搞定這場爆發在膠州灣的海星災害。 其實,這次北方碰到的海星氾濫,在南方地區,特別是在南海早就已經出現了,而且至今一直存在,始終沒有辦法徹底消除。 長棘海星成名已久 當然,在南海搞事情的海星,跟青島的常規海星不同,是海洋生物界「臭名昭著」長棘海星,以啃食珊瑚為食,被稱為「珊瑚殺手」。 長棘海星通常會爬到珊瑚上,啃食表面的珊瑚蟲。被啃食的珊瑚往往會因失去珊瑚蟲而死亡,甚至是直接死亡,只留下一片「白骨」——白化的珊瑚。集團出沒的長棘海星,所過之處,珊瑚礁皆成白骨。 被長棘海星啃食過的珊瑚礁 圖:Norbert Probst / Alamy 珊瑚礁海域可以說是海洋世界中物種最豐富的地區,而珊瑚作為這個系統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如果它們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都將遭受致命的打擊,而長棘海星就如同珊瑚礁的死神。 在上世紀末,南海地區的珊瑚礁海域就開始出現長棘海星破壞珊瑚礁的情況,隨著長棘海星在南海地區,不斷擴張,破壞力越來越大,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2003年,長棘海星在海南三亞的亞龍灣爆發,大片的珊瑚礁被啃成白骨,觸目驚心。當時的亞龍灣還進行商業開發,還算是偏遠之地,也是在1990年成立的第一個國家級的珊瑚礁保護區的一部分,而且那里的珊瑚礁是公認的三亞地區最漂亮的珊瑚礁。 2004年,一年時間,的科研工作人員在當地調研發現,整個亞龍灣的珊瑚都被長棘海星給啃得差不多了,而且長棘海星已經擴散到周邊的海域。 2007年,更遠處的西沙群島也被波及。到2009年,整個西沙基本被長棘海星給禍害完了。 珊瑚礁一旦被大面積破壞,很難在短期內恢復,西沙群島被禍害的珊瑚礁,至今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恢復,僅僅只有部分恢復。 西沙群島的珊瑚礁正在緩慢恢復 圖:練健生 最糟糕的是,長棘海星的威脅一直都沒有消失。最近三年,南海的珊瑚礁又不斷爆出局部的長棘海星爆發,簡直防不勝防。長棘海星的威脅,現在已經跟珊瑚礁白化一起,並稱南海珊瑚礁兩大頭號殺手。 海星為什麼成災? 有人不禁會問,為什麼海星會成災,它們都有哪些天敵,都被我們吃了麼?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態問題。海洋生態系統經過我們這麼多年的瘋狂開發,早就出現了系統性混亂,海星氾濫再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可以通過1+1=2來解決生態困境。 人工繁育場里的大法螺 圖:陳浩淼 海星的氾濫,簡單可以歸結為兩點,一個是海水的富營養化,直接導致海星幼蟲掠食的某些微藻類大量繁殖,因為食物充足,海星繁殖迅猛。 這個問題,短期內幾乎是無解的。 另一個則是天敵大量減少。以長棘皮海星為例,它在海里的天敵主要也就大法螺和蘇眉魚這兩個叫得響的。但這兩個天敵,卻都是人類競相追捕的目標。 大法螺除了能吃,關鍵還是它的華麗外殼給它帶來了殺身之禍。它在全球各地都受到追捧,以至於被整成了保護動物。 大法螺在捕食長棘海星 圖片來:源見水印 而且,雖然大法螺個頭大,最大的能長到半米長,看起來很彪悍,但它們吃起長棘海星來,還是節奏慢了點:一隻直徑30cm的長棘海星,它們要消化好幾天。雖然在捕食效率上不理想,但有大法螺在,還是能起到震懾作用,長棘海星就不會太明目張膽,集團作戰,消滅整片珊瑚礁。 蘇眉魚可能吃過的人不多,作為一種珊瑚礁魚類,一直飽受潛水標槍射魚的侵害。作為一種肉質鮮美的海魚,在水產市場市場上一直頗受追捧,這也造成了這種魚類生存的困境。 大型蘇眉魚 這第二個問題,同樣無解。 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大法螺和蘇眉魚等天敵的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現階段只能通過高強度的人工捕撈來緩解海星氾濫造成的傷害。 這同樣也是青島貝類養殖戶們現階段唯一能做的事,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因為在海星氾濫這件事上,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找到有效的辦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海星問題,將會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內,是不是困擾當地的養殖戶。 生態破壞後的「惡果」 其實,很多人至今都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覺得就算近海無魚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養殖來解決魚類短缺的問題,我們可以多搞一些海上牧場項目,以後吃魚都不會有大問題。 現在海星氾濫,這個想法也就出現了問題。如果我們不對近海的生態環境加以維護和保護,那麼我們就算守著這一片海水,也無法安心養魚。 生態系統,看似可以被系統化解讀,我們卻無法在破壞它之後,找到快速有效的修復辦法。 最明顯的反面案例,就要數加拿大紐芬蘭漁場的鱈魚和舟山漁場的大黃魚了。 紐芬蘭漁場從1992年關閉鱈魚捕撈至今,已經過去了近30年,但看看加拿大現在的主力海產品,我們不難發現,曾經的鱈魚,並沒有王者歸來,反倒是曾經作為鱈魚口糧的各種無脊椎動物繁榮起來了。 雖然紐芬蘭失去了鱈魚,但波士頓龍蝦、北極甜蝦和各種螃蟹的繁榮反而讓他們「樂不思蜀」。 鱈魚作為一個曾經的強勢物種,因為過度捕撈而被迫從生態系統中除名後,人們想要通過停止捕撈,來讓其種群得以恢復,卻成了個異常艱難的任務。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舟山的大黃魚身上。雖然我們無法像紐芬蘭一樣,在很大程度上禁止大黃魚的商業捕撈,但是近幾十年,我們每年都會向海里投放大量的大黃魚魚苗,結果卻都像是「打了水漂」一般,至今都沒有什麼效果出來。 生態系統並不是一個簡單電腦的作業系統,死機了,重啟一下就好。實際情況是,重啟之後,生態系統將會按照它自己的方式進行重組,而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 一個物種少到生態所能承受的極限後,就很難恢復,同樣的,一個物種,因為生態破壞而大量繁殖,想要控制它,同樣會異常困難。 膠州灣氾濫的海星,算是一個警鐘,如果我們不引起足夠的重視,也許這樣的警鐘會越來越多,多到我們無法承受。希望,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對我們之前和正在犯的錯誤做出彌補。希望,一切都還來得及。(完) 感謝閱讀,喜歡本文就點個讚吧! 來源:kknews海星氾濫將常態化?南海就是前車之鑑,珊瑚礁都被啃「禿」了

趣味測試:你認為哪種珊瑚最美,測你還能活多少年

死亡是很多人都會感到恐懼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從古至今多少的君王想辦法延長自己的壽命,都感到特別困惑。你想知道 你還能活多少年嗎?快來測試一下吧,答案馬上就知道了。 A B C D 測試答案: A.你這輩子會長命百歲 你這個人有著寬廣的胸襟,你不願意把心事藏在心里,你認為心里要是有太多放不下的事情,會對自己的健康很不利。在生活當中,你比較喜歡養生,很多的時間大家認為你總是很開心,你不會讓煩惱占據自己太多的生活。不管遇見什麼事,你都能比別人想得更開,所以你這輩子會長命百歲。 B.你這輩子的壽命會很長 你這個人比較知足常樂,兒孫滿堂的生活,讓你感覺自己是被上天恩賜了,你對生活不會有太多的奢求。當你子孫成群的時候,你感覺自己的人生就算是圓滿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心胸就會越開闊,你會不願意凡事去計較,所以你這輩子的壽命會很長。 C.你這輩子的壽命會短些 你這個人凡事都愛斤斤計較,在你的生活中,不管什麼你都喜歡跟別人爭,你總是會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上面和別人置氣,你常常看不開一些事情。在朋友的眼中,你這個人的怨氣非常重,你經常看不見生活最美好的一面,爭強好勝讓你矇蔽了雙眼。所以這輩子的壽命會短些。 D.你下輩子的壽命很短 你這個人脾氣很不好,總愛發火易怒,點火就著是你的生活寫照,你也是一個非常悲觀的人,你總認為自己的生活會很艱苦,你對自己的生活慢慢的喪失了信心。在生活當中,你整個人都鬱鬱寡歡的,沒有什麼事情能讓你開心起來。所以你這輩子的壽命很短。 趣味測試僅供參考,測試結果僅供娛樂。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告知刪除! 來源:kknews趣味測試:你認為哪種珊瑚最美,測你還能活多少年

海洋生物學家:海洋並不樂觀,拯救珊瑚礁時間不多了

海洋生物學家艾瑪·坎普(Emma Camp)在澳大利亞大堡礁上研究紅樹林珊瑚。 英國出生的海洋生物學家、雪梨科技大學珊瑚保護和復原力的首席研究員艾瑪·坎普戴上潛水鏡,在水面下緩慢潛水,遇到一個從未經歷過的世界,一個色彩鮮艷的水下城市。坎普回憶,愛上海洋的那一刻,正是對這個未知世界的迷戀。到2100年,氣候變化可能會消滅地球上所有的珊瑚礁,她非常擔憂。潛水尋找突破口,拯救珊瑚礁成了她的科研攻關目標。 科學家坎普分析,全球約有一半的珊瑚已經消失,但我們仍然可以拯救剩下的一切。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世界上最堅韌,最有彈性的珊瑚這種物種最有可能度過氣候危機。 當海水變得太熱時,珊瑚會「漂白」並變白。 坎普研究了包括加勒比海,塞席爾群島和印度尼西亞在內的全球紅樹林瀉湖中生長的珊瑚。2016年,她和她的團隊率先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發現了紅樹林珊瑚。2019年,在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外圍,第一次在自己的後院中記錄了類似的紅樹林珊瑚。 在熱帶海岸附近發現,紅樹林瀉湖淺水區周圍,排滿了適於鹽水中生長的樹木和灌木。瀉湖中,水自然溫暖,自然呈酸性,氧氣含量低。在珊瑚礁上,珊瑚正在死亡,因為氣候變化使海洋狀況相似,海水變暖,酸性更強,氧氣含量降低。但在紅樹林瀉湖中,珊瑚卻繁盛。坎普的目標是確定紅樹林珊瑚在敵對環境中生存的特殊品質。 在澳大利亞紅樹林瀉湖和礁石主體之間交換珊瑚碎片。將紅樹林珊瑚移植到珊瑚礁上以測試哪些物種可以在那里繁衍,同時將珊瑚礁珊瑚移至紅樹林棲息地,評估它們如何應對更具挑戰性的環境。是否有一天能夠使用這些有韌性的珊瑚來補充因氣候變化而退化的珊瑚礁區域。防止它們擴散到測試區域之外,嚴格控制操作。通過將珊瑚碎片連接到帶有電纜紮帶的小框架上,確保在不同生境之間移動物種不會產生意料之外的後果。 坎普說,她仍然是一個「海洋樂觀主義者」,但最終,她的工作只是抗擊氣候變化的「時間」。 她說:「時間不多了,這很緊急。」 「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這些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將會丟失或至少嚴重退化到我們實際上無法退縮的地步。」 來源:kknews海洋生物學家:海洋並不樂觀,拯救珊瑚礁時間不多了

人工智能繪制全球珊瑚礁地圖 監控其健康狀況並及時報警

據英國《獨立報》28日報道,一個由衛星地圖製作專家、海洋科學家和博物學家組成的團隊,計劃利用人工智能(AI)繪制並監測世界上所有的珊瑚礁。這套珊瑚礁「全家福」名為「艾倫珊瑚地圖集」(Allen Coral Atlas),以已故慈善家和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的名字命名。 在最近於西雅圖舉行的演講中,該研究團隊稱,雖然他們目前只跟蹤了全球2%的珊瑚,但希望到2020年底完成這項任務。團隊表示,這一全球珊瑚地圖每天都會更新,並利用AI方面的最新進展,在珊瑚礁健康狀況下降時發出警報。這種監測意味着當發生諸如珊瑚礁漂白或沉船等危機時,地方當局和環保主義者能夠迅速採取行動。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發現和保護科學中心主任格雷格·阿斯納說:「這將改變遊戲規則。在保護珊瑚礁領域,我已經工作了25年。直到兩年前,我們的工作模式還只是:得到一張圖片然後打開它,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努力確定海底發生了什麼。但現在,我們每天都可以從世界各地實時獲取珊瑚礁的圖像。」 阿斯納說,全球有10億人直接依靠珊瑚維持生計。聯合國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一份關於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的報告警告說,多達100萬種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且大約三分之一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處於風險之中。 該報告共同撰寫人、阿根廷著名生態學家桑德拉·迪亞茲警告說:「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對人類的貢獻是我們共同的遺產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命支持安全網,但我們的安全網的承受力目前已經達到極限。」 據悉,為珊瑚地圖集製作的地圖將包括全球迄今所見珊瑚的最高分辨率圖像。研究人員稱:「我們對珊瑚礁的了解是,它們承受着極大的壓力,特別是來自氣候變化和人類發展的壓力。然而,目前還沒有高分辨率的珊瑚礁地圖。」 艾倫於1982年首次被診斷患有霍奇金淋巴瘤,去年去世,享年65歲,他一直深愛大海並有拯救珊瑚礁的夢想。 來源:cnBeta
游俠網

《珊瑚(Koral)》遊戲美到令人窒息 還原海洋生物

<p最近,一款沁人心脾,美到令人窒息的海洋主題遊戲映入眼簾,不只是因為它面對浮躁的遊戲帶來極致禪學,而且還有它的製作方式,這就是《珊瑚(Koral)》。 預告片: 《珊瑚》 <p遊戲名稱Koral取自珊瑚Coral的諧音,這是一款遊戲廠商獻給海洋的情書,玩家將操控水母深入美麗的海洋世界,通過洋流探索不同生態系統的海洋,解決謎題,復蘇珊瑚礁,還可以隨意探索真實還原的海洋生物是怎樣的生物機制。 <p聽上去是不是像陳星漢的《花》,在那款遊戲中,玩家操控的花,同樣可以將復蘇生物,將美撒向世界。 《心智:視丘之路》 <p《珊瑚》榮獲了虛幻4設計大獎,他們是聚焦婚姻主題遊戲《INFERNIUM》、《Annie Amber》以及《心智:視丘之徑》的西班牙廠商Carlos Coronado,其中《心智》讓他們一鳴驚人,遊戲中玩家探索一名男子的下丘腦,因為主角深入到了自己變幻莫測的精神世界,玩家必須幫助他找到是誰,發生了什麼,以及有什麼秘密,從而回歸自我。 《心智:視丘之路》 遊戲界面與音樂: <p令人驚訝的是,《珊瑚》是製作者完全在海上、船上以及下海摸魚作樂完成的,他們吃睡都在船上,並通過下海觀察海洋與海洋生物,迸發了製作一款讓大家愛護海洋的遊戲的靈感,不難讓人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p遊戲預定5月16日登陸NS與PC平台,同步放出這款遊戲的製作花絮影片,看看他們是怎麼在船上完成這款遊戲。另外Steam版支持全中文界面、音頻、字幕,敬請期待。 遊戲廠商幕後照片: 在海灘休憩 下海研究海洋生物 海馬 吃海洋生物(?) 在船上寫代碼 在船上測試遊戲 在船上觀察海洋 在海島製作音樂 大家都住在船上 遊戲總監 製作人們與海洋合影 海灘觀察海洋 製作人與馬里奧合影 遊戲截圖: 來源:遊俠網
ÓÎÃñÐÇ¿Õ

這款虛幻4遊戲美到窒息 一群西班牙人下海摸魚作樂

<p最近,一款沁人心脾,美到令人窒息的海洋主題遊戲映入眼簾,不只是因為它面對浮躁的遊戲帶來極致禪學,而且還有它的製作方式,這就是《珊瑚(Koral)》。 預告片: 《珊瑚》 <p遊戲名稱Koral取自珊瑚Coral的諧音,這是一款遊戲廠商獻給海洋的情書,玩家將操控水母深入美麗的海洋世界,通過洋流探索不同生態系統的海洋,解決謎題,復蘇珊瑚礁,還可以隨意探索真實還原的海洋生物是怎樣的生物機制。 <p聽上去是不是像陳星漢的《花》,在那款遊戲中,玩家操控的花,同樣可以將復蘇生物,將美撒向世界。 《心智:視丘之路》 <p《珊瑚》榮獲了虛幻4設計大獎,他們是聚焦婚姻主題遊戲《INFERNIUM》、《Annie Amber》以及《心智:視丘之徑》的西班牙廠商Carlos Coronado,其中《心智》讓他們一鳴驚人,遊戲中玩家探索一名男子的下丘腦,因為主角深入到了自己變幻莫測的精神世界,玩家必須幫助他找到是誰,發生了什麼,以及有什麼秘密,從而回歸自我。 《心智:視丘之路》 遊戲界面與音樂: <p令人驚訝的是,《珊瑚》是製作者完全在海上、船上以及下海摸魚作樂完成的,他們吃睡都在船上,並通過下海觀察海洋與海洋生物,迸發了製作一款讓大家愛護海洋的遊戲的靈感,不難讓人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p遊戲預定5月16日登陸NS與PC平台,同步放出這款遊戲的製作花絮影片,看看他們是怎麼在船上完成這款遊戲。另外Steam版支持全中文界面、音頻、字幕,敬請期待。 遊戲廠商幕後照片: 在海灘休憩 下海研究海洋生物 海馬 吃海洋生物(?) 在船上寫代碼 在船上測試遊戲 在船上觀察海洋 在海島製作音樂 大家都住在船上 來源: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