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七武士

Tag: 七武士

當黑澤明《七武士》與遊戲發生碰撞:《黃泉之路》評測

文:大米拌飯 談及日本武士題材的作品,由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的《七武士》想必是無法被忽略的存在。這部描述武士與山賊的電影,以其精緻的人物刻畫和極其考究的「長鏡頭」拍攝手法展現了武士的俠義精神。 而在試玩《黃泉之路》的過程中,我多次無意識的將思緒投射進遊戲與電影之間。如果你也對這款遊戲感興趣的話,不妨來看看我對這款遊戲的看法。 在此非常感謝《黃泉之路》的創作者 Leonard Menchiari 和發行商 Devolver Digital 提供的試玩機會,讓我能夠搶先感受這款遊戲的魅力。 考究的鏡頭語言與極致的視聽享受 對於開發《黃泉之路》的創始人 Leonard Menchiari 和團隊 Flying Wild Hog ,其前衛的創作理念和復古的畫面風格令我不禁感嘆「勇敢」二字。試想一下在現在這個以畫面和內容為基點不斷內卷的遊戲行業,該團隊僅用黑白兩色便能勾勒出一幅幅精緻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遊戲場景,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離經叛道」了。 為了保證場景與美術風格的統一,開發團隊舍棄了橫版動作遊戲常用的跟隨主角的固定機位,採用了隨遊戲場景變換而變化的固定視角設計。一方面經過開發人員考量的鏡頭語言能夠更好得突出環境的主體,從而極大的增強玩家的視覺體驗;另一方面這種變化減少了玩家的視覺疲勞,從而可以更好地延長玩家遊玩的時間。 除了採用黑白電影風格的美術設計,開發組還貼心地准備了不少小心思。像是在某個風雨搖曳的晚上,玩家看似不經意的揮刀卻能與閃電擊中樹枝的時間同步;或者是某次格擋攻擊時與山體產生了某種聯動,導致在格擋反擊的同時,遠處的山峰也崩塌破碎。多次的巧合將玩家操控的角色與遊戲背景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種渾然天成的舒適的意境。 精緻的場景可以吸引玩家的注意,而充滿禪意的戰鬥則可以令玩家體驗在亂世中苦苦掙扎的別樣經歷。 沒有華麗的刀光劍影,只有平淡的死亡 團隊為了營造原汁原味的遊戲體驗,不僅在場景和內容上進行了大量調查和參考,還在打鬥方面作出了考量。根據真實武士動作進行製作的招式乾脆利落,彈指間便將敵人斬於刀下。隨著遊戲劇情的不斷發展,玩家還將學習更多的招式連段。不同於其他橫版動作遊戲預讀指令來精準的觸發技能或招式,《黃泉之路》的連招非常看重動作的節奏。太快的觸發動作只會激發最普通的連擊,而太慢的話則會中斷攻擊節奏導致觸發失敗。 在對戰方面,《黃泉之路》的戰鬥即不同於《武士零》以格擋和一刀必殺為主的一鏡到底,也不是《朧村正:妖刀傳》這種招式華麗到令人有些眼花繚亂,其戰鬥場面甚至說是朴實無華也不為過。戰鬥動作無外乎輕揮或者重劈,或者通過連段來實現高階的進攻技巧。 不過在我看來武士間短兵相接時通過格擋來換取進攻機會的設計卻又無不在加深玩家代入武士時的體驗和感受,而這種樸素的戰鬥系統恰好貼合了開發團隊原汁原味的設計理念:亂世之中,武士也不過是有著一些武藝的普通人。在雙方對壘時,生死也不過一線之隔。 不過由於貼合史實來進行創作,導致遊戲存在大量復用敵人動作和模型的情況。特別是遊戲中後期採用的堆怪戰術也的確有些枯燥,好在遊戲豐富的攻擊連招可以彌補敵人種類過少的不足。 輕擊與重擊在攻擊時間觸發的差異令角色的每一次出招都頗為講究,而格擋後的變招也會影響戰鬥的走向。當然在遊戲後期我最常使用的攻擊連段還是上輕擊或者下輕擊後接重擊的連招,通過觸發處決來達到秒殺敵人和回血的目的。遊戲還貼心的准備了苦無、弓箭和火銃三種遠程武器,不過由於習慣問題我常常將其忽略罷了。 《黃泉之路》不僅僅只是遊戲標題而已 如果說《黃泉之路》的戰鬥還算得上中規中矩,那麼遊戲在劇情中夾雜著開發團隊對於武士精神的理解和對於神話傳說的考究就著實叫我有些驚喜和意外了。 遊戲的劇情很直球,講述了主角弘樹因戰敗跌入了只有死者才能進入的黃泉國度,為了能夠從黃泉復生來阻止影炎那慘無人道的行徑而發生的一系列光怪陸離的故事。玩家將通過主角與他的青梅竹馬愛子中學習到愛的重要;從他的師父中領悟背負大義所要承擔的責任;從主角自身的過往經歷中參悟德行的意義。最終玩家將要選擇自己所要背負的使命,並達成對應的結局(遊戲還是個多結局)。 不光如此,開發團隊還將日本神話中有關伊邪那美和伊邪那岐的故事融進了遊戲之中。在《黃泉之路》中存在著大量的收集要素,其中除了補充角色身世的日常用品外,還囊括大量神話道具來不斷填補遊戲的背景設定。像是十拳劍和多齒木梳等在神話傳說中出現過的道具都能在遊戲中找到相對應的物品說明,從而將黃泉國度細致地展現在玩家面前。 不過由於遊戲固定視角和孱弱的地圖設計,導致玩家在「舔圖」方面的體驗異常不適。作為一個地圖收集強迫症患者,在遊玩《黃泉之路》的過程中我盡量搜尋每一處可以前往的區域,但即使是這樣依舊有 40% 的內容沒有找到。並且遊戲中存在大量個人感覺意義不大,僅為了提供彈藥而放置的區域,導致我在整體探索的過程中時常感到無奈。 結語 總的來說,《黃泉之路》的美術設計和對於日本文化的考究都令人眼前一亮,其流暢利落的戰鬥系統也與電影級的分鏡十分契合。但是略顯繁雜的地圖和通關後只能開啟新一輪遊戲,無法選擇章節進行遊玩的設計都令成就黨感到不便。 不過瑕不掩瑜,當固定視角在角色特寫和全景間流暢切換時,《黃泉之路》帶給我的震撼已經遠超於遊戲本身,能夠在 2022 年體驗如此考究又復古的遊戲實屬不易。如果你對黑白場景和生死一瞬的戰鬥感興趣的話,可以考慮入手。 優點: 盡力還原日本傳統的設定黑白電影級別的畫面優秀的聲畫表現 缺點: 有一些無意義的地圖設計經常出現卡視角的情況 來源:機核

影響了手塚治蟲和宮崎駿的傳奇:黑澤明與日本動畫的故事

作者 / 半張紙 編輯 / 思考姬 排版 / 飲川 說到日本動畫,就不得不提手塚治蟲和宮崎駿;而說到日本電影,則不得不提黑澤明。 黑澤明不僅是日本電影史上的一代宗師,也是世界電影史上如雷貫耳的重量級人物。 在2018年 BBC 評選的百大最佳外語片(即非英語電影)中,黑澤明共有四部電影上榜,兩部進入前十,《七武士》則位列榜首,足見其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地位和歷久彌新的光彩。 黑澤明的電影生涯則幾乎覆蓋了戰後到世紀末的歷史。這段歷史也是日本動畫興起並蓬勃發展的時期,出生於1928年的手塚治蟲和出生於1941年的宮崎駿就是在黑澤明拍出《用心棒》、《椿三十郎》和《天國與地獄》等影片的時候走上動畫之路的。 盡管三人看起來各有各的舞台和榮光,但同樣身為日本戰後的影像創作者,黑澤明與兩位動畫巨匠之間是否也有過一些交集呢? 黑澤明和手塚治蟲 在黑澤明和手塚治蟲同時在世的時候,二人的交往很少引起關注。也難怪漫畫家竹熊健太郎會表示,當他在手塚告別儀式的電視新聞中,看到來自黑澤明的花環時感到了驚訝。 驚訝之餘,回頭探訪兩人足跡,發現黑澤和手塚其實一直保持著相互肯定、彼此欣賞的關系,甚至還有過合作的意向。 據說黑澤明的愛犬「雷歐」,名字也是來源於手塚治蟲的《森林大帝》。 那麼,兩人的交情是如何產生的呢? 據電影製作人原正人回憶,就在他剛剛協助手塚治蟲完成電影《一千零一夜》(1969)的時候,得知黑澤明導演一直有把日本經典文學名著《平家物語》拍成電影的念頭。 但以當時日本電影工業的技術和規模來講,這一想法難以實現。 原正人便突發奇想,提出不妨考慮動畫的方式,並由此促成兩位名家的夢幻合作。可當他把這一提議告訴手塚時,對方以「不可能一一畫出每副鎧甲的下擺」為由拒絕了他。 就這樣,「撮合」二人的計劃在還未成型時就宣告破滅。 1975年,製作完《德爾蘇·烏扎拉》的黑澤明開始為下一部電影的企劃忙碌。 根據他的構想,這將是一部改編自愛倫·坡小說《紅死病的假面具》的電影,片名定為《黑色假面》,講述的是黑死病蔓延中世紀俄羅斯的故事。 在黑澤明的設想中,影片中將會出現大量超現實的歌舞場面,他希望這些場面可以用動畫的形式來呈現,於是便邀請手塚來擔任影片的美術監督。 根據手塚長子手塚真的描述,黑澤明在完成新劇本後的第一時間便把劇本寄給了父親,足見對父親的信任。 然而正如結果所呈現的那樣,這個企劃最終並未實現,不僅在二人共同在世時沒能實現,在手塚於1989年病逝之後,黑澤明也沒有再同其他人繼續完成這一企劃。《黑色假面》也就成了大師的遺作。 2017年,該劇本的版權被華誼兄弟和工夫影業獲得,加入到未來電影的出品計劃里,令這一劇本有了再次與世人見面的希望。雖然影片最終會以什麼樣的面貌登場我們不得而知,但黑澤明和手塚治蟲之間未能實現的合作卻讓我們不免滿懷遺憾地去暢想二人聯手所能創造的可能。 如果說以上這些,看起來都是黑澤在單方面地向手塚拋出橄欖枝的話,那麼下面要講的則會證明手塚對黑澤也同樣非常尊敬,甚至認為「只有黑澤明能把我的漫畫拍成電影」。 漫畫家山內喬治在《常磐莊最後住戶的記錄》(『トキワ荘最後の住人の記録』)中寫道,有一次,他和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一起去電影院看黑澤明的《七武士》,結果發現手塚先生那一場就坐在他們前排的座位上,還告訴他們,自己已經把這部電影看了二十多遍。 不僅如此,在手塚的講演集、對談集和各類采訪中,也多次提到黑澤明的電影。 比如,在《手塚治蟲對談集卷3》中,手塚在和石森章太郎的對話里就談到《七武士》,認為這部電影很好地反映出了時代的特徵;在《電影旬報》1977年1月下旬的一期中,則在與石上三登志的對談里提到了黑澤明對於分鏡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9年版的電視動畫《多羅羅》中,我們確實能夠看到黑澤明這些被手塚所贊賞的方面對這部作品的影響。 擔任美術監督的槻間八郎為了呈現《多羅羅》中歷史的真實質感,就參考了同樣以室町時代為背景的《七武士》。除了《七武士》,動畫第一集的開場分鏡,也很容易讓我們聯想起《羅生門》的片頭——巨大的匾額和漆黑的建築物在暴雨中森然隱現。 這驚人的相似性很難讓人不去揣測二者的聯系。 不僅手塚本人對於黑澤明十分欣賞,其長子手塚真也同樣對黑澤導演欽佩有加。1991年,手塚真以《八月狂想曲》的拍攝為契機,記錄影片幕後的製作過程,加入自己對黑澤明的采訪,完成了一部名為《黑澤明電影的秘密》的紀錄片。 而在手塚真的回憶錄《天才之子:貝雷帽下的手塚治蟲》(『天才の息子―ベレー帽をとった手塚治蟲』)中,他也寫道,父親有意想要和黑澤明一起工作,並對父親最終未能在有生之年與黑澤導演達成合作而表達了深深的遺憾。 由此可見,聯手創作不僅是黑澤明的願望,也是手塚治蟲的心願。 總的來講,很難說在各自領域里全力以赴的黑澤和手塚二人,究竟誰對誰的影響更多一些,前者身為電影導演卻懷揣著成為畫家的夢想,後者身為「漫畫之神」卻對電影深有感悟,這就使他們對於彼此的成就都有著超越行業的理解,也在二人之間建立起惺惺相惜的關系。 黑澤明和宮崎駿 說起黑澤明與宮崎駿的往來,就必須要提二人於1993年的一次對談。這次對談中,宮崎駿拜訪了黑澤明位於靜岡御殿場的家,就電影和動畫創作中的心得與前輩大師交換了意見。 尤其能引起注意的是,宮崎駿在這次對話中專門向黑澤明討教了古裝歷史劇應該如何拍攝的問題。而在這之後,宮崎駿的下一部長片作品就是1997年的《幽靈公主》,那恰恰就是一部以古代日本為背景的影片。 事實上,在《幽靈公主》誕生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看到黑澤明的影響。從70年代起,宮崎駿就有創作古裝歷史劇的想法,而《幽靈公主》最初的企劃其實也早在80年代就已完成。當時的企劃後來被製作成繪本的形式發行,不過其中的構想卻與後來的電影大相逕庭。 那是一個改編自《美女與野獸》的故事,背景設在室町時代的日本: 在原版繪本所描繪的故事中,無論是在林中迷路遇見妖怪的武士,還是被妖魔附身而發狂的城主,都很容易讓人想到黑澤明《蜘蛛巢城》中的情節。宮崎駿自己也在1993年12月出版這本繪本時指出,這個版本最大的問題是過於依賴以往的電影和民間故事。 不只是《蜘蛛巢城》,在《幽靈公主》正式製作的過程中,也一直在參考和對標《七武士》。不過宮崎駿的參考並非不假思索的效仿或照搬,而是在深刻領會其創作要領的基礎上去嘗試突破。 在宮崎駿和黑澤明的對談中,宮崎駿著重就室町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請教了黑澤明,還不止一次提到《七武士》,詢問其中的吃穿細節和人物舉止都是如何調查而來的。從這些對話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七武士》對宮崎駿的深刻影響,一方面也能洞察到宮崎駿為之後的創作取經的明確意圖。 之後,在製作《幽靈公主》的過程中,宮崎駿確實就這些方面的設定做出了詳細指示。他在對於角色腰帶系法的指示中寫道,將腰帶系在肚臍以上較高的位置是現代人的常識錯誤,這種誤會始於《七武士》中由三船敏郎扮演的菊千代。菊千代並非正統的武士,因此他的外形也有別於一般武士,不倫不類的腰帶系法就彰顯了其身份的特殊性。 而宮崎駿在對《幽靈公主》的設定指示中則要求,讓阿西達卡也採用這種「錯誤」的腰帶系法,似乎也有讓他區別於其他人的用意。 <img class="aligncenter" src="https://www.xoer.cc/wp-content/uploads/2021/12/aSUNtu180733_4327415.jpg" alt="紀錄片《的誕生》中對於腰帶設定的指示" /> 如果說,還有什麼比在設定中直接提到《七武士》更能彰顯《七武士》對《幽靈公主》的影響的,那應該就是鈴木敏夫在為宣傳《幽靈公主》而奔走時所採用的修辭策略了。 為了讓影評人們對這部影片引起更多關注,鈴木敏夫直接拋出了這樣的話:「這部作品就是宮崎駿向《七武士》發起的挑戰。」 <img class="aligncenter" src="https://www.xoer.cc/wp-content/uploads/2021/12/A2K1yZ180734_4327415.jpg" alt="紀錄片《的誕生》中鈴木敏夫采訪截圖" /> 不過從結果看,《七武士》與《幽靈公主》除了故事發生的時代外,幾乎在方方面面都沒有共同之處。 但這種「不同」正是宮崎駿在全面消化《七武士》的創作要領之後,有意識地去擺脫影響、開拓新路徑的表現。 換句話說,是《七武士》讓宮崎駿萌生創作古代歷史劇的念頭,同時也是《七武士》為宮崎駿設立了必須努力突破的標準,迫使其創作出自成一格的作品。 雖然《幽靈公主》的故事和主題都擺脫了黑澤明古裝電影中對於君臣倫理和階級矛盾的討論,但其對於人與自然之關系和文明衝突的討論卻同樣可以在黑澤明其他題材的影片中找到,如《德爾蘇·烏扎拉》和《夢》。 宮崎駿在對談中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夢》中那個貼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水車村」的喜愛,對類似生活方式的推崇在宮崎駿自己的影片中也是屢見不鮮。 相似的理念也成為令二者的作品相映成趣的關鍵,以此為切入點去觀察二者,還會發現更多共同點,比如二者都非常喜歡在影片中通過「風」的元素來增添氣氛和外化情緒。 除了「風」,黑澤明對於其他自然元素的使用也能在宮崎駿那里找到相似的案例。比如在《哈爾的移動城堡》的片頭中,那個緩緩從濃霧中出現的移動城堡就與《蜘蛛巢城》開場時慢慢從霧中隱現的古城城堡異曲同工。 黑澤明和日本動畫 除了手塚治蟲和宮崎駿,黑澤明對其他日本動畫導演也同樣影響深遠,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今 敏。 黑澤明是今 敏非常崇敬的導演,在今 敏的多部影片中都能找到對黑澤明的致敬。比如在《千年女優》中,就有對《蜘蛛巢城》和《亂》的明顯致敬;《紅辣椒》中,則乾脆讓警察粉川 cos 了一把黑澤明的同款造型。 同樣在動畫作品中致敬黑澤明的還有岩井俊二,後者在其代表作之一的《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中,有一個有棲川將一位陌生老人誤認為湯田父親的段落,由於同樣都是年輕女孩與老人交流相處的場景,岩井俊二一下子想起了黑澤明的《生之欲》,並將其中的場景、意象和表演直接搬到了影片中。 除了致敬,不少動畫作品也都是直接基於黑澤明的電影派生而來的。 首先就是1975年的電視動畫《甘巴的冒險》(又稱《小老鼠歷險記》)。這部作品講述的是小老鼠甘巴集結夥伴,與在小島上殘暴統治村莊的白鼬展開戰鬥的冒險故事。動畫改編自齋藤淳夫的小說,原著中共有十五個老鼠夥伴,可到了動畫里就只保留了七個夥伴。因此,這部動畫也被稱為「老鼠版的七武士」。 無獨有偶,與之設定類似的還有《咯咯咯鬼太郎》於1986年的劇場版《妖怪大戰爭》。影片講述的是鬼太郎等七個妖怪夥伴為了保護日本南方小島上的村民,與占領了小島的西方妖怪戰鬥的故事。 還有《名偵探柯南》第19部劇場版《業火的向日葵》,片中園子的叔父鈴木次郎吉將護衛梵谷名作《向日葵》的七人小組也稱為「七武士」。 以上都是借用《七武士》中的設定而創作出的作品,而2004年的動畫《七武士》則是為了紀念《七武士》上映50周年而專門企劃的作品。該片在原作的基礎上,大膽結合科幻設定,讓勘兵衛等七名武士對抗機械化的野武士。同樣保留故事結構主體而改變世界觀的思路在《旋風之用心棒》中也能看到,該作將《用心棒》里江戶時代的浪人故事挪到現代,使主人公捲入現代的幫派之爭。 結語 最後順帶一提,黑澤明不僅啟發著本國的動畫創作,對國外創作者也發揮著影響。比如在韋斯·安德森的《犬之島》中,就處處都能看到黑澤明的影子。如果拿著黑澤明的所有片目去按圖索驥,會發現整部影片就是黑澤彩蛋的大雜燴。 總之,黑澤明的許多作品都堪稱世界影像記憶的奠基之作,我們對於密林中往來穿梭的最初印象來自《羅生門》,對個性迥異的俠義組合的憧憬來自《七武士》,對充滿儀式感的最終對決的期待來自《用心棒》,對殺陣中鮮血噴射的淋漓幻想來自《椿三十郎》…… 這種種深遠的記憶也滲透在動畫的創作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動畫人創作故事和建構影像的直覺與感悟。如果持續深入的話,一定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