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吟尋事兒

Tag: 吟尋事兒

吟尋事:我開始明白到Apple Watch摔倒檢測功能的意義所在

摔倒檢測(也有叫跌倒檢測)這個功能最早讓大家認識到,應該是蘋果在2018年發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4上面,它是為了給一些突然因身體不適,而摔倒在地上的病人或者老人,手錶在檢測到後,可以通知緊急救聯系人或救護服務,雖然蘋果有推廣這個檢測功能,可以防止這類病人「摔倒無人扶、無法及時救治」的情況發生,但對於我們這些健康的年輕人,老實說,自然是難以真正認識到它的實際意義在哪。 直到最近,我在YouTube上看了一個訪談節目視頻,主角名為Annie Lee,她曾是韓國Tashannie組合的成員,非常出色的dancer和排舞師,但她在去年年初確診腦里面有一個聽神經腫瘤,而且無症狀存在長達十年之久,幸好她在發覺出現一些症狀後,及時去做檢查,並隨後做了腫瘤摘取手術,但聽神經會影響人體的平衡性,所以醫生告知她無法再跳舞,還可能會出現無故摔倒的情況,為此她特意戴了個Apple Watch,這樣如果某天她在街上摔倒,也能及時通知到她的丈夫和醫療服務,而且她很堅強地去恢復自己,希望能重新跳起舞,很勵志和鼓動人。 視頻截圖,來源YouTube,24HERBS 在聽完這段故事後,我是感到很震驚的,要知道Annie Lee,她與你我大多數網友一樣,也只是個30多歲的年輕人,我們一直平平常常活著,但也很難預料到自己的身體,會突然出現怎樣不幸的狀況,所以大家若有察覺自己身體不適,應盡早去醫院做檢查,切勿抱僥幸心理。其次一點是,在真實應用環境中,原來真的會有用戶通過智能手錶來預防自己摔倒後,得以及時通知自己的緊急聯系人,這其實是個有意義、有作用的功能。 再就是讓我很難不聯想到自己身邊發生的另一件事,我的外公在去年年初,便是突然在家中摔倒,等到舅舅發現時,他已經離世了,我媽媽在那天之前還准備去探望他,因為我們都自以為他還很健康。當然我無法假設如果外公在摔倒後,能及時通知到我們,會不會還有機會,但外公他晚年獨自一人生活,我們家人卻沒有考慮過一些預防措施,這其實是非常失責的事。 視頻截圖,來源YouTube,Apple 所以我不禁反思到,我們總愛研究CPU、GPU跑分有多高,玩遊戲有流暢、剪視頻有多快,但其實有沒有真正考慮過,現代電子數碼產品對於大家健康的幫助?即使我們是知道有一些技術和功能,可以做一些預防工作,卻很容易被我們以「哦,那隻是廠商宣傳」給忽略掉,那我們究竟在干什麼? 這里想告訴大家的是,當然不是要你看完本文後,去下單買個智能手錶,或者什麼電子設備之類的,而是我們應該要開始意識到,多一點關心自己、關心身邊的家人朋友,特別是在經歷了這個糟糕的2020年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始終是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事情。 帶摔倒/跌落檢測功能的智能手錶: Apple Watch Series 6 Apple Watch SE 三星 Galaxy Watch 3 Amazfit 米動健康手錶 ...... (歡迎補充) 來源:超能網

吟尋事:這可能是全球唯一一個AMD RX 560雷電3顯卡塢

關於雷電3技術,我們其實不算陌生了,這種新型協議的接口可以單線纜實現數據、顯示和充電三合一用途,被視為未來趨勢,近年雷電3技術開始出現在筆記本電腦上,最有意思的用法就是可以外接顯卡塢,特別是蘋果的MacBook Pro,自身的顯卡很一般,可以通過此方式外接更強的顯卡,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的,但現實往往很現實,這個用法被普遍認為太DT了,且整體花費高昂,所以並沒有掀起多少波瀾。 這里的故事當然不是和大家討論為什麼雷電3顯卡塢沒有火起來,而是源自於我有個很DT的同事(超能網第一調皮的),准確地說,不應該稱他為DT,他只是對新科技很有熱誠,喜歡探究一些新產品...噢,不好意思,有馬叫了,各位稍等。 Errrr...總之就是他在去年莫名其妙買了個技嘉AORUS GTX 1070 Gaming Box的空盒子,到貨後他摸了兩下,也搞不清楚可以拿來幹嘛,我當時給他的建議是,買一塊PCI-E的SSD RAID擴展卡,然後插個M.2 SSD上去,把它組成一個帶充電功能的超大移動SSD,可他並沒有接受我這個想想都很拉風的建議(好吧,開玩笑的啦)。 直到最近我在倒騰XPS 13外接技嘉AORUS GTX 1080顯卡塢,同事方才想起了他那個積灰已久的同款雷電3盒子,而很DT的是,不久前小超哥組裝了一張ITX的RX 560顯卡,在DT會傳染的規律下,我當即意識到,可以把兩個結合起來組裝個RX 560顯卡塢。 可能看到這里,機智的大家知道技嘉其實是有個RX 580顯卡的Gaming Box,而技嘉這個外接顯卡塢系列本質上,也只是在盒子里面裝個ITX顯卡,所以理論上只要顯卡安裝得進去,那就都應該可以使用,只是ITX的顯卡可選很少,技嘉原生顯卡塢內部用的GTX 1070、1080,以及RX 580都是定製了散熱器的。 所以這張ITX的RX 560顯卡是怎樣來的呢?訊景並沒有推出過這張卡,其實它的PCB部分是來自訊景的RX 560 4G黑狼版,原卡是雙風扇散熱器,而現在的散熱器則是來自訊景RX 550上的單風扇,因為超哥在拆解後,發現它們的散熱器孔徑、風扇插頭居然是通用的...所以就這樣組合成了全球獨一無二的訊景RX 560 ITX版顯卡,大家也不用深究小超哥怎樣有這個發現。 這樣把顯卡順利安裝進盒子,也可以完美插上6pin充電線,蓋好盒子的外殼,再插上電飯煲線,也沒見有冒出魔法般的白煙,在通過短短的雷電3線連接到XPS 13後開機,這時顯卡的風扇是不轉的,但進入系統後,可以順利識別到盒子,然後等待安裝AMD驅動後,顯卡的一切都很順利,沒有看出特別的問題,唯一不好的缺點是Windwos的雷電3設備列表里面顯示的依舊是這個盒子的型號。 Enlarge 那這個組合有什麼作用呢?我嘗試在Premier...

吟尋事:手機如果沒有L、R鍵,請不要稱為遊戲手機

與不少85後、90後初期的青年們一樣,玩Game Boy、GBA長大的我,是個傳統的掌機玩家,認為有物理按鍵才是真正在玩遊戲,所以即使是玩《刺激戰場》、《王者榮耀》這些火熱的手遊,也不過是跟朋友們湊個熱鬧,難以喜歡上「搓玻璃」的遊玩方式,當然如今手遊作為最主流的掌上遊戲,我倒也不完全排斥,留守在所謂的「真正的樂趣」里面會顯得silly,特別是現在各家手機廠商還推出了不少算得上優秀的遊戲手機,功能和性能都已遠強於傳統形式的掌機了,但保留一點點倔強的我還是認為:遊戲手機可以有,但至少要給套LR鍵給我啊。 只玩過手遊的同學可能不太清楚LR鍵,但這套按鍵對於傳統玩家來說並不陌生,這也就是手把上的肩鍵,現在主機用的手把上一般都是有兩套了(L1、R1、L2、R2),大家都知道,除了PC遊戲,無論手機還是掌機遊戲,最基本都是用拇指操作,在控制方向和數量少的技能動作上大多可以滿足,而LR鍵的加入讓食指則可以分擔另外兩個操作,這在需要多個按鍵操作的遊戲上非常有用,比如足球遊戲的按R加速,賽車遊戲的按R拉手剎,格鬥遊戲的LR是輔助拳腳或放大絕等等。 LR鍵在如今的手機上其實也有很大作用,比如《刺激戰場》這個射擊手遊上,玩家的拇指一般要完成移動、瞄準和開槍在內的多種操作,即便是高玩都應該會顯得手忙腳亂,而如果有LR鍵的話,可以用來設置成L鍵開鏡、R鍵開槍,以此解放了拇指的壓力,網上其實也有一些手機用的配件來模擬LR按鍵的作用,相信每個吃雞玩家想想都知道,有這額外兩個按鍵,相比其它玩家將會是「物理外掛」般的存在。 另外就是模擬器的使用了,現在手機的硬件性能強大,可以模擬過去的PSP、Wii、GBA等遊戲機,但那些老遊戲都是針對手把開發的,不外接手把的話,所有按鍵都以虛擬按鍵的形式顯示在屏幕上,搖桿、十字鍵、ABXY還可以操作一下,但按LR鍵是會很痛苦,這使得一些組合鍵根本無法實現,所以這要求手機有兩個獨立按鍵,才可以比較完好地回味這些模擬器遊戲。 索尼愛立信的Xpreia Play應該是最早有LR按鍵的遊戲手機,只是如今主流的手機都強調外觀設計和簡化按鍵,不可能在側面再加入兩個獨立的按鍵,當然解決方案也並非沒有,現在好的遊戲手機通過在側面上下兩部用觸控方式實現了LR鍵,比如華碩ROG Phone上的Air Triggers,而最新的IQOO手機也有類似名為Monster Touch的按鍵。 顯而易見,ROG和IQOO這兩台都是定位遊戲使用的手機,確實有真正考慮到遊戲玩家的需求,而非其它那些所謂的遊戲手機,內部塞個高端芯片,加條號稱「水冷」散熱的熱管,便宣傳「為遊戲而生」。 所以最後要說的話是,如果新手機要主打遊戲的定位,請把LR鍵加上,不然的話,請不要自稱為「遊戲手機」,因為對於真正的遊戲玩家們而言,那會顯得很尬。 來源:超能網

吟尋事:你在朋友圈分享的照片、音樂,別人可能get不到

在這個元旦假期與朋友小聚時,一個朋友分享了她前陣子去日本旅遊的照片,Shot on Galaxy S8+,本來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這位朋友湊巧瞄了眼,在我手機屏幕上她的那些自拍照,竟笑容逐漸消失地表示:咦?點解咁樣嘅?!我還以為是自己手機把她的八級美顏給去掉了,但想想哪有這功能啊?只好裝作鋼鐵直男般回她:哼,iPhone比Galaxy S8+流暢很多吧!好在她沒接我的話,而是繼續說出了自己的疑惑,原來是照片明明在她的手機上看着膚色、色彩都很好,但去到我們其他人的iPhone、華為手機上,就沒有那麼艷麗動人了。她對此也是早有疑問,因為她發現在筆記本上,和手機回放照片也是有比較大的差別。 看到這里,應該不少人都知道,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因為不同手機、設備的屏幕不同,導致同一張照片在各自屏幕上呈現出來的顯示不同,這樣解釋不算很嚴謹,但大家留心對比下自己和身邊的手機就不難發現了,比如現在的iPhone多數使用LCD屏(iPhone X/XS系列雖然用的是OLED,但顯示風格趨近於LCD屏),而三星Galaxy S8、S9系列都是AMOLED屏幕,華為、小米的手機有LCD、也有OLED屏幕,另外在不同價位的手機用的屏幕素質又有差距,更不說現在HDR、廣色域、色彩管理等特性,也都使得你我在各自的手機上看同樣的畫面,卻會有不同的觀感。 其實現在手機上屏幕整體素質已經越來越好,這種顯示上差異情況還算是越來越細微了,而最嚴重的是大家的台式機顯示器、筆記本屏幕,即使拿我們作為硬件媒體的辦公室里情況來說,顯示同樣一張照片,在不同編輯的顯示器上都會有些許差異,而最大家更為普遍的情況是,筆記本上有45%色域與72%色域的屏幕,便已經是最直接的觀感差距。 當然在色彩這件事上,對於整個顯示、攝影、影視等行業,雖然有各種統一標準規范,但去到普通消費者層面,又怎能保證每個人看到的畫面,一定就是導演在監視器面前,讓調色師細心琢磨出來帶有情感的顏色呢? (買貴的顯示器。)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你分享的音樂上,且不說不同手機的音頻解析能力,以及不同app的原音源文件質量好壞,只是在耳機上就已經有很大的差異了,即使你不是玄學黨、自覺得是木耳,素質好的耳機和便宜的在聲音表現上還是有很大差距,什麼立體環繞、女聲很甜、低音很震撼之類,不好意思,對方可能只是在用一個99元的原廠耳機,或者遊戲耳機,完全聽不出你那些監聽級耳機聽出的,能陶醉其中、繞梁三日的音效。 (買貴的耳機。) 現在你大概明白,為什麼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覺得美美帥帥的自拍照、一首覺得很沁透心靈的神曲,卻無法引來別人的點贊了吧?因為人家看到、聽到的,很可能根本和你看到、聽到的不一樣。 最理想的環境下,當然是大家都是使用同一品牌的手機、同一級別的耳機,比如你的家人、朋友圈子里面,都是統一用iPhone,調色基本相同的屏幕,還有隨機附帶的EarPods耳機,這樣你分享的東西,他們即使不感同身受,但至少也是看到、聽到的和你一樣。 可惜現實並沒有那般理想,無論是個人喜好,還購買能力在內的諸多因素,別人用什麼手機、耳機,這都不是你能期望、控制的。 好吧,其實更虐心的事情,不是你用的手機和人家的不一樣,他/她看不到、聽不到你覺得美好的事物,而是發現,其實根本沒人在乎你...... 額...還是提前祝大家新春快樂,恭喜發財吧!來源:超能網

吟尋事:在中度使用一年多後,AirPods已經快要掛了

自蘋果在2016年的iPhone 7系列上取消3.5mm耳機接口,現在的新款手機已大多都跟隨了這個做法,我倒不是很反感這樣的情況,除了我更傾向無線化以外,還因為如果你是很早就開始使用手機,應該都記得以前的手機,很多都是沒有3.5mm耳機孔,比如諾基亞早期的Symbian系統智能手機需要用到轉接頭(我還記得型號是AD-15),HTC經典的Diamond則附帶miniUSB接口的耳機等等,所以如今的去3.5mm孔、用轉接頭的潮流,真是印證了"history repeats itself"的道理,而作為普通消費者,我選擇跟着市場的發展走就好,所以近年來,已經慢慢逐步換用無線耳機了。 不提以前那些單邊的藍牙耳機,我的第一款無線耳機是Beats的Powerbeats 2 Wireless,標志性的紅黑配色,考慮到主要是出門時佩戴,樣子夠醒目,一眼就能認出這是Beats(不好意思,我就是這麼膚淺),而且帶有耳掛防掉,跑步時有些幫助,其實沒有這麼美好啦,這貨塞不牢我的耳朵,即使換過三套耳塞套,當然就整體而言,即使我可以說出它的多個缺點(音質確實一般、續航麻麻地、充電口有個保護膠等),但我還是很喜歡這個耳機。 可惜的是這個耳機在使用接近一年時間後,居然在某天早上斷了左邊的耳塞,網上一查才發現這情況還蠻普遍的,好在我性格開朗,也略有教養,不至於化身鍵盤俠,啪啪啪「XX玩意,XX媒體寫軟文」之類的開噴,事實上,想到可以藉此換新耳機,竟有點小興奮... 按照習慣,我應當會繼續買新款的Powerbeats 3 Wireless,內部升級到W1芯片,連接配對更便利,續航更好了,特別是充電口終於沒有那個傻傻的保護蓋,着實更值得入手,但那時候新款還沒有標志性的黑紅配色(黑紅版今年才推出),膚淺的我最終還是放棄了,轉而考慮其它選,一頓搜尋比較後,發現只有AirPods最靠譜,這時候已經是AirPods正式開賣後,過了大半年時間,難免是後知後覺。 其實早在AirPods首發後不久,我那個自詡三星粉、卻有全套蘋果產品的同事,便搶先買了個,當時我也體驗過,第一印象很好,所以不再多作考慮,下單付款一氣呵成,晚買享折扣,千元出頭,不難接受(現在更便宜了),而有意思的是,那時候我的主力機並非是iPhone(兩個月後才換),但也無法否定它的好用,佩戴舒適、續航夠好、連接快捷穩定等等, 所以我逢人就推薦這是目前最好沒有之一的無線耳機,之後還買了數個贈與朋友,蘋果近年最佳產品無疑。 可惜同樣好景不長,在我一年多的使用中,多為上下班通勤時聽下歌,一週充個一次電,我沒有察覺到它在變老,直到最近和女友煲電話粥,發現它在滿電後聽歌+通話兩個多點小時,便已經發出低電量的提示音,方才意識它已經不行了,特別是我一直都是隨手用隨袋裝,沒有戴個保護殼、貼個膜那種愛好,所以耳塞不算整潔,而電池盒更是各種劃痕、變色,無比醜陋...這些讓我不得不膚淺:又到換新耳機的moment了。 雖然目前我還沒有想好下一個換什麼無線耳機了(PowerBeats 3 Wireless?B&O PLAY beoplay E6?第二代AirPods?),但就這樣一年一換,至少對我個人而言,無線耳機其實是個消耗品,這是我給你們的溫馨忠告。 最後,感謝賞面看到這里。Merry Christmas!如果你不過這個節日,那提前Happy New Year!來源:超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