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大數據殺熟

Tag: 大數據殺熟

個人信息保護法三審:如何防範隱蔽而高級的「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日新月異,也使用戶畫像、算法推薦、精準推送等定製化服務日益流行。但是,這些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為人們提供便利化服務的同時,也成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熱點領域。個人信息過度採集和濫用、「大數據殺熟」等問題,成為近些年來人們廣泛關注的議題,也成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重點關注問題。 8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進行三審。草案對個人信息處理規則作出了進一步完善,並對應用程式(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等問題作出了有專門規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指出,此次三審將明確界定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的概念,規定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並明確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採取的措施和遵循的要求。 草案指出,用戶畫像、算法推薦等自動化決策是指「通過程序自動分析、評估個人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或者經濟、健康、信用狀況等,並進行決策的活動」。比如,短視頻平台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等數據,為其精準推送他們最可能感興趣的短視頻,就是一種典型的自動化決策。 草案規定,自動化決策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誠信、目的明確、最小化處理、公開透明、信息質量、責任等個人信息處理原則,並以充分告知和知情同意作為應用前提。草案明確,自動化決策應堅持透明、公平、公正,不得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對個人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與此同時,草案賦予個人選擇的充分權利,個人有權拒絕是否採用自動化決策,而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得以用戶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服務。 如何防範「大數據殺熟」? 網際網路時代使個人信息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無論是個人隱私泄露還是「大數據殺熟」,都反映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至關重要性,也使《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每次修訂和審議都萬眾矚目也備受爭議。 一方面,自動化決策為企業追求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巨大空間,也使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加精準高效的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科技向惡」,濫用自動化決策服務於商業逐利,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在如「巨獸」般的網際網路巨頭面前,用戶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所以來自法律的救濟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樂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個人信息過度收集、「大數據殺熟」等問題予以針對性規范,盡可能使個人信息保護的天平向消費者一端傾斜。 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等尚未普及的時代,商家「欺生」還是「殺熟」,往往取決於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討價還價能力以及市場競爭格局等因素。比如火車站、高速公路「路邊攤」等商家,往往認定消費者是「一錘子買賣」,加之判斷他們人生地不熟,所以會以次充好、質次價高和坑蒙拐騙。 與之相比,對於以「回頭客」為主的商家來說,考慮到多次博弈的可能性,就不敢如此放肆。從企業推廣獲客的角度來說,為新用戶提供折扣等優惠活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老用戶「殺熟」卻是站不住腳的。「殺熟」之所以會發生,就在於企業利用了客戶對它的信任,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不道德的商業行為,也很難長久下去。 在商業世界也有所謂的「看人下菜」,就是根據潛在消費者的購買力來定價,進而實現利潤最大化。雖然「人不可貌相」,但是商家卻精於以貌取人,通過人們的穿著打扮、舉手投足、交通工具等來判斷並差別化對待。 新技術使得商家可以設計更加復雜的算法,更加隱蔽地對用戶進行欺詐,因此「殺熟」等差別化對待就成為可能,並且日益呈現系統化、規模化和泛化的趨勢。比如,一些用戶反饋某些網購平台會根據用戶的使用年限、消費記錄等數據,為其「量身定製」過高的價格。 一些消費者反映使用蘋果手機購物的價格偏貴,就是一種低級的「大數據殺熟」。這是因為App可以輕松判斷用戶使用的是蘋果手機還是其他高端手機,據此推測用戶的購買力和價格敏感度,並有針對性地調高價格而賺取超額利潤。 諸如此類的新應用看似是商業模式創新,實則是一種「皇帝的新衣」,和過去的「欺生」或「殺熟」相比「換湯不換藥」,只不過其應用的技術和手段更加隱蔽和復雜罷了。換句話說,當「計算」淪為「算計」時,科技就難以向善。考慮到「大數據殺熟」是一種隱匿性很強的欺詐,其背後的「算法黑箱」往往難以揭開,因此需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進行打擊,才能避免科技進步帶來的道德滑坡和福利損失。 首先,「大數據殺熟」是一種主觀故意的精巧設計,因為採取了系統化、自動化、批處理的方式來執行,任何人都可能是潛在的受害者,並可能因使用App而遭遇「算計」。 因此,這意味著需要內部人的配合和舉報,才能發現「大數據殺熟」是否存在,並搜集可以將違規者繩之以法的有效證據。所以,《個人信息保護法》應考慮建立「吹哨人」制度,效仿金融監管領域的重獎制度,鼓勵企業內部人舉報「大數據殺熟」等違規行為。 其次,「大數據殺熟」之所以會浮出水面並廣受關注,同顧客的警覺和覺醒有關。一些人多次使用某種App後發現了背後的「貓膩」,甚至自費搜集證據來揭露「大數據殺熟」。這意味著要加強App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特別是通過宣傳教育來提升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能力,使他們能夠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在治理「大數據殺熟」的初期,「職業打假人」可能也有利於對相關企業形成震懾,使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 此外,要發展點評、比價、測評等第三方獨立監督機構,強化其對「大數據殺熟」等違規行為的外部監督,使之成為政府監管的有力補充。比如,最開始電商網店往往注重「打新」而不顧顧客的權益,但是顧客點評機制建立以後,顧客反饋會影響商家的商譽、獲客和復購,所以倒逼商家更加以顧客為中心。消費者自覺吃虧而維權,但是往往因為「大數據殺熟」的專業性強而難以成功。一些比價和測評網站推出的專業服務,則使消費者可以貨比三家不吃虧,也反過來倒逼App潔身自好。 最後,很多企業會以身試法地採取「大數據殺熟」等違規行為,同成本收益的理性計算有關。「大數據殺熟」有很強的隱蔽性,被發現的可能性較低,但是獲取的超額利潤卻很高,這使一些企業屢試不爽。為此,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大數據殺熟」等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使他們能夠敬畏和尊重消費者權益。考慮到這種系統化和自動化的差別化待遇會對所有用戶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應提高量刑和處罰水平,通過一些標志性案例的「天價罰單」形成行業警示效應。 (作者馬亮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政府創新、數字治理與績效管理,出版有《目標治國:官員問責、績效差距與政府行為》《公共治理的向度》等著作。) 來源:cnBeta

投訴數據告訴你 「大數據殺熟」有哪些套路?

人工智慧正像電力一般賦能各個產業,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中國正處於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第三次浪潮的時代潮頭,《算法周刊》將聚焦人工智慧「上海高地」和中國新基建,並持續關注全球 AI 最前沿。 2021 年 7 月 7 日,攜程涉嫌「大數據殺熟」案一審宣判,法庭判決原告勝訴。法院審理後認為,攜程向原告承諾鑽石貴賓享有優惠價,卻無價格監管措施,向原告展現了一個溢價 100% 的失實價格,未踐行承諾。該案是紹興首例消費者在質疑遭遇「大數據殺熟」後成功維權的案例。 大數據殺熟有很多種叫法,千人千價、價格歧視;或者更專業一點,個性化定價。從一系列如「同一時間打開不同手機查看機票,價格相差近千元」、「會員優惠力度比普通用戶還小」的發現開始發酵,大數據殺熟已經變成了一個為人所熟知的概念。 大數據殺熟也寫進了《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認定違例者最高可處 5000 萬元罰款。打擊大數據殺熟,逐漸有法可依了。 01 大數據殺熟:手段多樣、不斷升級 僅僅是近三個月,網絡投訴平台上有關大數據殺熟的投訴,就多達 500 條。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到,隱蔽的殺熟算法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實體店消費,人人都可以看見商品旁邊的統一標價;而當人們上網購物時,大多數時候,只能看到自己螢幕上顯示的價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恰好為商家針對不同用戶的消費習慣制定不同價格提供了便利。但當幾個人聚在一起比對價格時,平台就露了馬腳。在提及發現方式的投訴樣本中,通過對比不同帳號的價格差而找到「大數據殺熟」證據的,占到近七成。 大數據殺熟殺的「熟客」,實際上就是消費意願更高的人,他們有可能非常「幸運」地被分配到更高的價格和更低的優惠。買得多、買得勤、買的願望很迫切,都可能導向同一個結果——買得貴。而會員,則被打上了「價格不敏感」和「長期顧客」的標簽,用對平台的信任換來精準被宰。有消費者在投訴中寫道:「我買會員我活該了?」 上海市消保委發現,大數據殺熟已經步入了 2.0 時代。相較於初代明顯的差異化定價,二代殺熟採用了更隱蔽的優惠券策略。現在的「千人千價」由原價與各種優惠券組成,券並不是帳號錢包里原有的,而是算法臨時生成的。因此,平台方也更容易合理化解釋價格的差異。 02 差價到底有多離譜? 有網友在投訴中寫道:「我用某平台超三年,一直用它訂酒店、機票、火車票,是白金卡會員,我愛人基本不用,但是訂同一家酒店,我要付出的總金額卻比他高不少……原來這麼多年一直在用會員的名義多花錢。」 自己到底多花了多少冤枉錢?戳破大數據殺熟的面紗之後,這是不少消費者心中最大的疑問。 黑貓投訴上標明了差價的 231 條投訴顯示,出行、電商和外賣類的投訴量最大。出行和電商的價格浮動明顯,有時甚至能翻上不止一番。電子產品和機票的價格本來就貴,經算法妙手拔高,有時候能多出近千元。而外賣則像是「咬噬性的煩惱」,散落在日常生活之中,優惠券的一兩元之差,總冷不丁地蟄你一口。 文旅部 2020 年發布新規,規定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害旅遊者合法權益,該規定於 2020 年...

俠客島:大數據殺熟 這算哪門子「精準服務」?

近年的「3·15」前後,「大數據殺熟」都會沖上熱搜,今年也是這樣。有網友說:「老薅同一隻,薅禿了咋整?」某位島叔不信邪,找來5部手機、打開常用的百度網盤App,居然發現了4種會員包年價。「我早就開通了SVIP自動續費,結果年費最高?真就以為我不看自動續費所以向我偷偷多收錢?」該島叔怒道。 島叔在百度網盤App發現多種會員包年價 一 近年來,「大數據殺熟」已成消費者的「吃雷重地」。 2018年,一位長期在某在線票務平台預訂酒店房間的網友發現,使用不同賬號登錄,看到的同款房間預訂價格竟相差近百元。由此,外界開始窺見平台商家針對特定用戶的個性化定價、以求利益最大化的「殺熟」套路,不僅老客消費成本高於新客是常事,甚至還鼓搗出「千人千面」的業內「致富經」。 點外賣?某驢肉火燒店常客表示,天天打卡大半年,配送費從來都是6元;一日手機沒電,用新機刷出的送餐費一下降到3元,還能再領8元紅包。 買機票?網友陳先生表示,10點47分下單,機票價格為17548元,10點50分再度下單,價格變成18987元。等到1小時後用同伴賬戶再試,好傢伙,同款機票只需16890元。 平台不只「看人下菜碟」,偶爾也會看「裝備」。同樣的視頻軟件會員套餐,在安卓或PC設備上購買198元/年,在ios設備上買入,就瞬間漲到228元/年。 也有一些消費者熱衷於和大數據「鬥智鬥勇」:使用瀏覽器時選隱身模式,隨時手動清理手機緩存,買票、點餐、訂酒店貨比三家。但問題是,消費者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在被記錄、被分析,逃得了這次,躲不開下回,鈍刀子也會「磨快」。 不同賬戶訂餐配送費不同(圖源:央視新聞) 二 「大數據殺熟」為什麼久盛不衰?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許光耀表示:「不同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不同,支付意願存在差異,相比一視同仁、統一定價,差異化的定價行為更能提高商家利潤。」一旦互聯網入口出現壟斷,殺熟便會成為一種「自然反應」——說白了,既然不差錢,您就多掏點。 一位業內人士稱:「平台是商業機構,不是慈善組織。當注冊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平台的『收割期』便隨之到來。」他認為,「大數據殺熟」是「取舊補新」的過程,把在老用戶身上額外多收的費用補貼給新用戶,同時支付平台運營成本。 「無論是巨頭還是小創業公司,『殺熟』的價格變動幅度一般在10%以內,再多就是耍流氓了。」該業內人士稱。 在業內,關於「殺熟」合理性的爭議不斷。對消費者而言,「大數據殺熟」是實打實的價格欺詐。 央視新聞援引專家觀點稱,「大數據殺熟」在兩個階段涉嫌違法:一是在用戶個人信息收集階段,涉嫌違法收集個人信息;二是在「殺熟」實施階段,涉嫌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 針對「大數據殺熟」的規制也在不斷細化。例如,《電子商務法》規定,針對消費者個人特徵提供商品、服務搜索結果的同時,要一並提供非針對性選項,明確違反規定的,由市場監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 2020年出台的《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寫明,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台經濟領域經營者,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應就具體情境分析是否構成差別待遇。 專家表示,雖然 「殺熟」被明令禁止,但其行為隱蔽,很難被認定。上過熱搜的「殺熟」公司,「無一例外,無一承認」。 《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圖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三 如今,隨着數據競爭日趨白熱化,「大數據殺熟」也迭代升級,「殺熟」引發的數據風險愈發引人關注。 殺熟1.0,大多是老客賣高價;殺熟2.0,則是個性化推送下的精準殺熟。相較於顯而易見的差異化定價,如今消費者在一些平台下單,會收到復雜算法臨時生成的各類優惠券、價格組合,不同賬號的價格差異其實比以前更大。 同時,殺熟2.0中的「熟」,已經不是「熟客」,而是被平台充分掌握個人信息的「熟人」。基於算法的個性化推送會打造信息繭房,基於歧視性算法的產品匹配則將剝奪消費者依法享有的選擇權。 信息丟了,權益沒了,消費者成為算法的獵物。 《互聯網平台競爭與壟斷觀察報告》顯示,被「殺熟」後,選擇維權的消費者占比62%,其中「找商家協商」成為消費者維權的首選路徑。有關專家表示,「殺熟」手法隱蔽,取證難而又難,消費者不妨向政府部門舉報。相關部門可通過第三方會計事務所資源對平台方進行數據審計,據實調查平台程序設計、數據設置問題。 如何查處?許光耀認為,行政處罰必須足夠嚴厲,方可對平台產生威懾:「在認定行為人擁有支配地位(或達成壟斷協議)的前提下,消費者可提起反壟斷訴訟,一旦查處,處罰可達上一年度營業額的1%-10%。」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周漢華也認為,只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才可對消費者的數據實施更精細保護。 數據本身沒有價值傾向,用得好,可以讓服務更精準,用戶體驗更佳。但「大數據殺熟」明顯走了歪路,依據用戶畫像及消費習慣進行精準溢價,本質上就是欺詐。對咱消費者來說,無論是昂貴還是便宜,花錢得明明白白,某些平台搞這種不上檯面的「差異化服務」,實在太無良。 電影《功夫》劇照(圖源:網絡) 文/點蒼居士 編輯/綾波 來源:cnBeta

重搜機票貴了1500塊,攜程大數據殺熟又來了?官方:只是bug

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互聯網用戶不僅面臨隱私被侵犯的問題,還會遇到互聯網廠商的「大數據殺熟」問題,就是同一樣商品,不同人看到的價格可能不一樣。在大數據殺熟這個問題上,賣機票、訂酒店的攜程可以說是「劣跡斑斑」,昨天又有攜程用戶遭遇到了這個問題,攜程上訂票不僅被告知票源緊張,重新搜索之後票價一下子漲了1500塊,但直接去航空公司官網訂不僅有票,價格還便宜很多。對於這個大數據殺熟的問題,攜程一方面堅決否認大數據殺熟的存在,一方面道歉,表示這只是app bug所致。 攜程大數據殺熟的爆料不止是一次兩次了,這次是網友陳利人遇到到,他也把這次驗證攜程大數據殺熟的過程寫成了文章——攜程的牌坊坍塌了,簡單來說就是他在攜程上訂票,第一次預定的總價格是17548元,不過因為沒選報銷憑證,所以要取消訂單重新選票,但是重新搜索之後,價格就變成了18987元,這樣比剛才貴了1500塊錢左右。 此後不論他怎麼搜索或者卸載了app重裝,新訂單的價格都是18987元,沒有之前的價格了。最後他直接放棄了攜程訂票,使用海航的官方app訂票,不僅票源充足,而且價格只要16890元,比第一次的價格還要便宜不少。 陳利人把這次的經歷寫了出來,很快又引發了攜程大數據殺熟的熱議,對於這件事很多攜程用戶都是深受其害。今天攜程方面的公關聲明也出來了,攜程表示陳利人先生的遭遇是app bug,攜程絕無大數據殺熟行為,以下為攜程說明全文: 致歉及情況說明 尊敬的陳利人先生及所有關心該事件的用戶朋友們: 您們好! 3月10日,陳利人先生通過社交平台反饋使用攜程App遇到的問題。首先對於給陳先生造成不好的體驗,我們要真誠地向陳先生說一聲抱歉。針對陳利人先生反饋的問題,攜程內部已經進行了全面復盤。現將陳利人先生訂單具體復盤情況及攜程處置措施一一說明: 1、「二次支付顯示無票」確認為程序BUG 攜程絕不存在任何「大數據殺熟」行為,但在陳先生訂單復盤中,我們發現了2月26日發佈的新版本中在機票預定程序中存在BUG。根據陳先生預定日誌復盤,系統記憶體在陳先生兩個訂單,陳先生僅返回更新了報銷憑證,但系統後台卻重新為陳先生生成了新的訂單。全球訂票系統中,每一次點擊「支付」,即便沒有付款,都會暫時占上預訂的位子。如不付款,這個「占位」將於40分鍾後釋放回系統。所以陳先生的第一張訂單雖沒有支付,但是「占位」完成,這導致了陳先生再次搜索出現無票的情況,在無票情況下,系統自動推薦了更高艙位的機票。 除了陳先生的訂單,攜程也復盤了此BUG可能影響的其他用戶,經過初步統計,該BUG只會影響到票量緊張情況下的少部分用戶,約1300名左右,涉及成交訂單約100個。 2.系統BUG已緊急修復,攜程承諾賠償所有受損用戶 發現該問題後,攜程已於3月10日23時緊急修復了此BUG,目前用戶在預定機票過程中,將不會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後續攜程也將從技術層面加入更多的報警監控機制,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 對於陳先生及其他約1300名用戶,攜程將逐一主動與客戶聯系,承擔用戶因此產生的損失。 攜程非常感謝陳先生為我們發現的程序問題,也對於給陳先生及其他相關用戶帶來的不好體驗致歉。歡迎所有受影響用戶再次驗證和體驗攜程。 3、攜程鄭重承諾絕無「大數據殺熟」,歡迎社會各界監督 攜程鄭重承諾平台絕無「大數據殺熟」現象,如有因產品設計原因導致的用戶誤解,攜程願意隨時傾聽用戶的反饋,並認真改進,歡迎廣大用戶和社會各界對我們進行監督。                               攜程計算機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2019年3月11日 來源:超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