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成吉思汗

Tag: 成吉思汗

《星空》羅斯福與成吉思汗彩蛋一覽

地點是卡律布狄斯3號星 標點處就是 來源:遊民星空

舉氈立汗:古老的草原儀式

前言 筆者最近在遊玩《騎馬與砍殺2》,於是再度拿出有關草原遊牧民族的書籍翻看。本文的靈感來源於羅新的《黑氈上的北魏皇帝》一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正文 在古代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帝王的即位儀式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它不但使得帝王的統治權得以正當化,同時也於儀式進行之時顯示了帝王的權力。 富有宗教意味的儀式,可以強化社會人群的內在秩序,維系同一文化體系下的人群之間的情感,並使之傳遞給下一代,延續他們的精神,延續他們的統治。 在波瀾壯闊的草原帝國史上,曾有一種古老的儀式傳承千年。有關這場儀式,還得從一段史料說起: 這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後期的一代歷史。材料中的高歡是一代梟雄、北魏末期的權臣、北齊的奠基者。當時北魏政權已入風燭殘年,高歡手握著廢立大權,並於中興二年(532年)立孝文帝之孫元修為帝。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段史料的最後兩句——即上文引用內容里加粗的部分。這段史料記錄了一場帶有濃厚北亞特色的儀式。所謂「代都舊制」,指的是北魏政權的舊傳統。北魏的前身是代 (315年—376年) ,376年為前秦所滅。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稱代王。398年,拓跋珪稱帝,並將都城由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遷往平城(今山西大同),改國號為「魏」,北魏正式建立。 因此,「代都舊制」可以解釋為拓跋先人在北魏建立前的古老傳統。那這份舊制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上引史料的末尾給出了答案:由七個人舉著一塊黑氈(黑毛毯),即位者則站在黑氈上,向西而拜。 原文所謂「以黑氈蒙七人」字面意思是「用黑氈蓋住七個人」,此處應該理解為七人將黑氈高高舉起,過於頭頂。 這則史料是極為珍貴的。在魏收的《魏書》中,記載元修即位的內容非常簡略: 完全沒有細節。 北魏在經歷孝文帝的漢化運動後,諸多文化習俗都已經改頭換面了。但這場運動並不徹底,居於邊地的六鎮可謂漢化未能浸染的地帶。因此,這一區域爆發了「六鎮起義」。高歡等一批在之後歷史中叱吒風雲的人物都在這場起義中嶄露頭角。 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過:「歷史上的民族——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來劃分,而非以血統來劃分。」高歡雖是漢人,但久居邊地,深染鮮卑風俗。史載: 所以,依照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高歡無疑便是一個鮮卑人。他有屬於自己的鮮卑名:賀六渾。同時,他也精通鮮卑語。他會選擇以「代都舊制」來進行新帝的即位儀式,無疑是孝文帝漢化運動後的一次鮮卑風俗的回潮。 這場儀式便是本文題目里提到的「舉氈立汗」。在之後的千年歷史中,這場儀式在內亞各地長久存在。文字的記載雖然有限,但我們依然能在塵封的古卷中窺得端倪。這里分享一段珍貴的史料,是有關於成吉思汗的立汗儀式的: 這段史料出自亞美尼亞修士海敦口授於尼古拉斯·法爾孔的《東方史之花》(Flor des Estoires de la Terre d 'Orient)。這段記載與上文中元修的即位儀式如出一轍!連毯子的顏色都是一樣的。 著名的波斯史書《瓦薩夫史》(原名:《地域之分割與歲月之推移》)記錄了元武宗·海山即位時的情景: 又是「舊俗」,又是「氈」,又是「七人」,由此可見,「舉氈立汗」確實是草原帝國一直傳承下來的儀式。只不過,在上面這段資料里,「氈」的顏色從「黑」變成了「白」——這其中實則注入了伊斯蘭文化的元素。 那麼,「舉氈立汗」的儀式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是否存在該儀式的影像資料呢? 在哈薩克斯坦歷史劇《哈薩克汗國:不敗之劍》中,筆者驚喜的發現,還真有「舉氈立汗」的橋段!就在這一季的最後一集,克列汗的立汗儀式上: 這段內容還原了「舉氈立汗」的全過程,讓史書上的文字記載得以再現。 其實,在歷史劇《成吉思汗》中,也有「舉氈立汗」的內容——第十八集,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勒台(即庫里台大會),並接受「成吉思汗」的尊號。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