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散文

Tag: 散文

「散文」 與兒子有關的趣事

作者: 清風淡雅 在經歷過風風雨雨後,猛然間回首往事,卻發現兒子曾給我帶來了那麼多的快樂時光。如今每每回想起兒子:舞台上、生活里、學習中的一個個片段,那也是一陣欣喜,真是趣味無窮……    ——題記   一、舞台上,歡樂有趣   兒子,一個個頭不算高,但是卻很機靈的孩子,甚受老師的喜愛。   兩歲三個月,去縣上的天匙幼兒園上小班,去了才三個月,就趕上「六一」兒童節了。這是兒子像模像樣地過第一個兒童節。他的駱老師發現這孩子有一種特招人喜愛的氣質,觀察了許久,發現他擁有一雙特別像月亮的眼睛。沒笑都感覺在笑,有誰會和一個常常微笑的人相距那麼遠呢?自然就有一種引力,讓人願意與他接觸。老師抓住這點,就讓他在「六一」表演舞蹈。誰知道這小傢伙一上台,就表現出了自己非凡的張力。從那以後,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大。幼兒園畢業的匯報演出,他和隊友的《直來直往》舞蹈,讓台下許多人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到了小學,主持班上、學校、縣上的文藝節目匯演,遊刃有餘,即便是臨時改變節目,老師給交代好後,他也不會出半點差錯的,保證順利完成任務。在校外參加英語補習,在一次課間,他跳了傑克遜舞蹈,那柔滑的太空步,讓同學們刮目相看。這下,英語學校的馬校長決定讓他在參加全國中小學生英語技能比賽中,扮演糖販的糖果,剛好小巧玲瓏,扮相絕對真實、可愛、惹眼。等到那天,在市里舞台上,他穿著黃色上衣,黑色背帶褲演完糖果角色,途徑後台,跟他剛進後台那會一樣,被許多老師和同學圍住他,說是要和他合影,他過了一把「明星癮」。回到縣上,匯報演出的時候,他換上馬校長特意給她買的傑克遜衣服,很投入地表演了傑克遜的《billiejean》,那動作流暢自然,瀟洒飄逸,自唱自演,博得台下眾多觀眾的陣陣喝彩。等到他那禮帽從台上瀟洒的拋下來的時候,被一群小朋友一窩蜂地搶去了。這些孩子,覺得台上的「傑克遜」很有范兒,能搶到他的帽子,那是榮幸。幾個月後,比賽結果出來了,榮獲了全國二等獎。   這下兒子的名聲大噪。有一次,偶聞他所在小學要參加全縣文藝節目展演,是樂器合奏,可是少個打架子鼓的。剛好兒子會這個樂器,曾經在省上參加過藝術節演出,受到科任老師的褒獎。他們班主任和校長得到這個消息後,如同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那會這個樂器還沒有在縣上普及,所以兒子就顯得很重要。通過一個多月的緊張訓練,終於搬上舞台了。穿一身白色舞台西服的兒子,將手中的兩隻鼓槌,在手中飛舞,時緩時急,一會宛若溪水潺潺,一會又似疾風暴雨。和其他樂器配合默契,最後他們代表隊榮獲縣級一等獎。等到他下台來,許多家長湊上來,問他在哪學的這樂器,他的回答讓家長剛漲起來的興趣,一下子蔫吧了。答案是在西安學的。   小學五年級了,孩子的學習任務非常緊張。可是學校說是今年的縣春晚,需要以他們設計的集體舞蹈《紅炮仗》而開啟序幕。他們就是看中了兒子的個子小、平衡性、協調性好。讓他扮演領頭的小白兔,手執紅炮仗,蹦蹦跳跳,歡歡喜喜迎新春。那鞋子就跟一張紙一般,超薄型的。兒子卻說:「沒事,演出結束,就不穿了,怕什麼?」等到那天,我去觀眾席上看的時候,兒子果真像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兔,蹦蹦跳跳地從東邊的入場口上來了,身後的短尾巴還隨著他的跳動,左右搖擺,視覺上,感覺尾巴長度增加了。像是否定了「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的定論。許多觀眾都拿起手機和像機拍攝,等我告訴周圍的人,說那是我兒子,他們著實吃驚不小。臉上的表情告訴我,那個演員怎麼會是個小男生?甚至,有人為了求證,還特意跟到後台去看,發現這個長著一張小嘴巴、一雙月亮眼睛的可愛小演員的確是個男孩,都嘖嘖稱讚:「這個娃是個明星的料!」我也跟在他們的身後,去關心兒子換衣服,聽到這些話,我感覺特別的自豪。   二、生活里,創設樂趣   不知不覺和兒子相伴了十四個春秋了。他喜歡追求有情意的生活,追求有品質的生活,追求美樂的生活。正因為如此,兒子在家里,成了一個核心人物了。   曾記得,我剛學會騎自行車、踏板,然後帶著他去上學,都曾摔倒過。等到我站起來去扶孩子起來的時候,竟然發現他的眼睛注視著我,噙滿淚花,問我傷到哪了沒?這本是我問他的,現在恰恰相反。從那時起,我便覺得他是個心眼好、心溫暖、心很細的孩子。用時下的話來說,就是正氣盪存、正能量巨大的孩子。或許,聽起來,說的有些大了。可是,恰恰就是這種傳統教育的結果,讓他總會關心別人。   兒子每天要到兩公里以外的小學讀書,一天要和我走四個單趟,我得走八回。孩子很懂我心,知道我要上班,做飯,接送他上、下學,所以,到了晚上,我躺在舊沙發那里,動都不想動一下,身子幾乎都成僵直的了。這時候,兒子總拿出一雙月亮眼睛,笑眯眯地說要給我捶背。我剛開始覺得小孩子哪里有勁,拒絕了,後來覺得那樣傷害了孩子,便答應了。我橫躺在床上,他坐在疊好的被子上,用一雙小腳的後跟,一下接著一下地給我敲背。還別說,小傢伙的腳後跟砸下去的力量剛好,那時候他才上小學三年級,所以力量比較均勻。幾分鐘後,我感覺到兒子明顯的有些氣喘了,讓他休息,可是他還要堅持幾下,才肯罷休。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兒子辛苦勞作之後,我的脊背也舒服多了。   每次出去買飲料或者棒棒糖,都是雙份。我覺得這是孩子的專享,兒子會很幽默地來一句:「嘿嘿!你是大孩子,吃了棒棒糖不想娘啊!」聽起來真有點稚氣,但是對我也充滿誘惑,還有心理暗示,讓我別想娘。於是,我像是回到了小時候,和孩子成了兄妹,一人拿著一根棒棒糖,然後伴著各種造型的臉,或喜或悲,或樂或傷。後來,每每看到商店里的棒棒糖,便想起了孩子和我同吃棒棒糖的感覺。那是一種令人羨慕的感覺,包括我自己,想起來都覺得幸福、覺得滿足。我們小時候,在過年的時候,能有一顆裸裝的水果糖吃,就高興得蹦得二尺高。糖,是甜的,帶給我的回憶也是甜的,兒子給我的回憶更是甜滋滋的......   最有孝心的事情,要算他給我打洗腳水了。前一陣子,電視上有個廣告是教育孩子給父母要打洗腳水,以示孝心。他也坐在沙發上看了,當時我沒在意,僅僅認為它是個廣告而已。誰知道,過了沒多久,兒子竟然每晚洗腳的時候,先給我打一盆水來,再把擦腳布給我拿來。洗腳完畢後,兒子再倒掉洗腳水,放下腳布。這樣「一條龍」的待遇,可是我第一次享受的,真是沒有想到的。尤其是兒子寒暑假回來,他給我打洗腳水成了一種習慣,我倒有些消受不了了,可是兒子總說這是他應該做的。有時候,我只有搶在他前面,去給我們娘倆打好洗腳水。   現在看著坐在那里的兒子,人小鬼大啊,心眼挺多的,變著法讓我脊背舒服,讓我感受著幸福。在我們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能守著這份幸福過活,這也是至高無上的,也會讓我的自我滿足和幸福指數直線上升。生活中的兒子,那絕對是萬象更新、包羅萬象、幽默風趣的。有時候,我覺得應該向他學習,熱愛生活,善待親人。   三、學習上,感受樂趣   兒子,今年十四歲,他喜歡學習,他認同一位孩童說的,學習是一種享受。曾經記得,上次我去他學校開家長會,老師也跟我說,他的心態很好。按照常理講,去了新的學校,會有極大的不適應。可是,兒子很快就適應了,竟然學習很輕鬆,這是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   他喜歡涉獵許多科目,不偏科。對數學、科學、天文等尤為喜歡,拿起這一類書籍,就像是如獲至寶,廢寢忘食也是常有之事。吃飯的時候,催促是無效的,因為食慾不在碗里,而在書里。   他不是只學習書本上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他也勤奮好學。看到街頭老人下棋,便站在一旁觀戰,累了,就直接蹲在那里,看個究竟。回家後,就鬧著要給他買象棋,說是要和爸爸對戰。為了鼓勵他學習象棋的信心,孩子爸爸就故意讓他一個車、馬、炮,可是他說,讓棋子是不相信他,小覷他。無奈,就按照他的意思十六粒棋子齊上陣,結果兩人打個平局。他高興得嘴巴都合不攏,但是轉眼一想,「不對啊!我第一次下象棋,怎麼就能這麼輕而易舉的贏了?」他立刻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露聲色,重新再戰。他故意錯下幾個棋子,結果他爸爸也沒吃他的棋子,這下他心里清楚了。經過幾局較量之後,兒子也暗自懂得兵不厭詐的道理了,一連殺了幾局,最後真正的贏了一局,這才心安了。   每次等到老師把試捲髮下來,讓學生自己分析失分原因。這下他便認真對待,逐條逐個地細看,最後寫出切合實際的試卷分析來。偶然的一次,我見到了,感覺到兒子是個小大人。甚至有些大人都不如他淡定。勝不驕,敗不餒,這樣的心態,不正是我們要的嗎?「得瑟」在他的詞典里,目前是找不到的。考前,我著急,催他趕快複習,可是他卻不緊不慢,說是自己有計劃的,這下讓我只有期待的份了。   記得最清楚的一次,小學英語考試,很不理想。回家來,起初他不敢把卷子拿出來讓家長簽字,但是想著下午上課老師要檢查的。最後還是把卷子拿出來了,沒想到被爸爸一把撕爛了,他的自尊心是受到了莫大的刺激,他受不了了,衝進臥室,趴在被子上哭了起來。我去給他做工作,很快他又轉過彎了,擦乾眼淚,說沒事,下次一定能考好。說老實話,孩子能屈能伸,這一點難能可貴。畢竟是個男孩子嘛,總不能那麼只能伸而不能屈。考砸了,各種原因都有,總之,就是自己沒達到運籌帷幄的水準,反而失去了應有的水準。他默默地把卷子粘在一起,重新拿來,讓我給寫上意見。   別人做手工、美食,他也會湊上去看個究竟。內模仿力很強,然後回來試著做。這樣,就讓自己的動手能力提高。針對這一點,我感到欣慰。學的「雜」一些,將來在社會上適應性就能好些,不是壞事。   ……   孩子漸漸地長大了,可是還有許多趣事都儲存在我的大腦里。有時候,回憶起來,覺得那就是一種幸福的黏合劑,黏著的感覺蠻不錯的。看著那一張張可親的照片,兒子童年妙趣的故事,又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來源:kknews

《莊子》 3分鍾讀完10個故事,灑脫自在過生活

01 做好自己事,莫管他人言 北極大海中有條名為鯤的大魚,鯤幻化成鳥名為鵬。每年大鵬鳥都要從北極大海飛往南極大海。見此情形,胡蟬跟楚鳩就譏笑大鵬說:「我能輕而易舉的飛到榆樹那麼高,一個時辰飛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罷了,為什麼要飛往九萬里的高空向南極大海飛呢」。 人生也像飛行,每個人的方向不同、目標不同、追求不同,不要讓別人的言語影響你前進的步伐。 02 眼光放長遠,蠅頭小利不可貪 宋國有一個人擅長製作不皴手的藥物,他們家人祖祖輩輩都從事漂洗絲絮的勞動。有一位客人知道這件事後要出百金買下他的藥方,宋人認為漂洗絲絮的勞動賺到的錢少,賣出一個藥方就可以得到百金,便欣然同意了。後來客人拿到藥方,將藥方獻給了攻打越國的吳國軍隊,這個客人也得到了吳王的封賞。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目光短淺的人總會為蠅頭小利所迷惑,長遠的眼光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 03 順其自然,化繁為簡過生活 廚師為文惠公宰牛,文惠公問廚師,為什麼他殺牛又快又好。廚師回答他說:「我用心神去和牛接觸,按照牛的自然結構進行分解,因為按照牛本身的結構進行運刀,我已經很多年沒換過刀了。」 學習生活雖與宰牛不同,但道理相通。有時候你覺得費時費力,可能是你並未找到正確的方法。生活需要巧勁兒,放鬆心態,領悟了道理,摸準了規律,再難的日子也能化繁為簡,輕松度過。 04 人品與才幹比外貌更重要 衛國有個長相十分醜陋的,名叫哀駘它。雖然容貌不足,但他很有魅力。男人跟他相處常常會因想念他而捨不得離開;女人跟他相處,便會像父母提出請求,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倒不如哀駘它先生的妾」。 再好看的臉都有衰老的一天,能力與品性卻可以經受住歲月的考驗。美貌是蠟,才幹是酒,蠟越燒越短,酒越存越香。 05 別看輕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一名匠人與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到一棵被當地人奉為神社的大樹,這棵樹枝繁葉茂,十分粗壯。弟子問師父:「為什麼這棵樹長得這麼好,師父你卻對他不屑一顧呢?」匠人說「這棵樹是一種沒有用的木材,用它來作船,船會沉在水里;用它來做棺材,棺材會腐爛;用它做器具,器具會很容易毀壞,所以這棵樹才能存活這麼長時間。」 人來到世上,必然有你的價值。不要因為暫時的處境而否定自己,人生這麼長,總有一段路等你發光。 06 不付出就想要回報,這是耍流氓 有個叫支離疏的人,下巴藏在肚臍下,雙肩高過頭頂,大腿和兩邊的胸肋並生在一起。他靠給人縫洗衣物餬口度日,他又替人篩糠簸米,賺的錢足夠養活十口人。 天上掉不下來餡餅,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你的未來在你的雙手上,付出不一定有收獲,但要收獲就必須付出。 07 關系再好,也別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間的大帝名叫混沌。三人常常在混沌的土地上相會混沌總是熱情的款待他們。儵與忽為了報答混沌的恩情就說:「人人都有七竅來看、聽、吃,只有混沌沒有,我們試着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都鑿出一個孔竅,第七天的混沌死去了。 世人千差萬別,適合你的不一定適合別人。生活沒有什麼標準的對與錯,過的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別用你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再好的關系也經不起這麼折騰。 08 保持謙遜的心不是什麼壞事 秋日里雨水增多,眾多流水注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河神沾沾自喜,認為天下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在自己這里。河神隨水流向東來到海邊,看到海面一望無際,河神改變了之前洋洋得意的面孔,說:「聽到上百條道理,就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過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吧」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謙遜的人總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一瓶不滿半瓶晃盪的人往往成不了大器。 09 無需羨慕別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一隻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無腳的蛇羨慕無形的風,無形的風羨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羨慕內在的心靈。 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你看見的,並不是他們生活的所有。生活不是連續劇,沒那麼多光鮮亮麗。當你望着別人的生活出神的時候,別人也在望着你。 10 雪中送炭的才是真朋友 乾涸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在呼喊求救:「我本是東海的臣民不幸來到這里,只要給我一點水我就可以活下去,請你救救我!」莊子聽過這話對鮒魚說「你不要着急,我馬上去游說吳王和越王,引西江的水了來救你」,鮒魚聽了很生氣,說:「照您的說法,您還是去賣魚乾的鋪子里找我吧」 真正的朋友不一定是在你得意時為你獻花的那個,卻一定是在你落魄時拉你一把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詩詞天地
微信圖片_20190413234215.jpg

【鳳凰詩社】何中俊的遠方等待

【主    編:莫燅珠】 【推送導語】俯身赤腳沒入山溪、又登高站在大青石上,等待佛和日頭一起,從請雨山上走出來。伴着我美妙的羌笛與詩韻的和鳴聲,輕輕地放語空中:我,在等待下一次的遠方潮汐...... 【何中俊 詩四首】 【作者簡介】何中俊,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山市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每天一首原創詩」詩歌運動發起人,中國詩歌網「現代詩歌」欄目首席版主,主任編輯。作品見《詩刊》,《星星詩刊》,《詩歌選刊》,《詩歌月刊》,《作品》等國內外報刊。出版有:散文集:《路上開放的丁香》、報告文學:《王道》,詩集《在水之湄》、《一隻螞蟻的悲傷》、《鄉俗物語》、《飛奔的石頭》、《一個城市的艷遇》、《遠山的寂靜》、《劊子手》、《春天的草垛》、《一朵花的高度》、《坐在時光的碼頭上》、《愛上盲者》丶《時間的證詞》。  1、千佛岩 文/何中俊 很多年,我找石洞 摸草叢,赤腳沒入山溪 在大青石上 等待佛和日頭一起 從請雨山上走出來 很多年里,那些背苞谷的人 扛犁把的人,種小麥的人 磨剃刀的人,打木箱的人 像皮影一樣在千佛岩進進出去 一些人和莊稼一樣倒下去 一些人牯牛一樣出了門 更多的人駝着背 住進了祠堂後的石匣子 走了的人,活着的人 他們才是佛,千佛岩的佛 2、石黑高原 文/何中俊 隆起的高原,叫石黑一雄 上面矗立着八座高峰 陽光從正從側面透視 長崎的倒影在一枚彈殼里 不同的山道,穿過小黑屋 花園的道具,漸次拆去 水落下來,石頭低下去 每一顆空着的心 都在等待下一次潮汐 來填滿,慢慢荒蕪的小徑 那些身體打結的人 楠樹一樣伸出了他的雙手 3、桑椹 文/何中俊 你快成了一顆桑椹了 我對何文麗說 她滿嘴烏紫,口里含着 手上拿着的全是桑椹 你是說我紅的發紫了? 她又放兩粒桑椹到嘴里 嘟噥着。我是說 你像那顆棵 我指指着她身側那株 沒剩幾粒果實的桑樹 4、毛娃 文/何中俊 毛娃磨磨蹭蹭 掉了好長一截山路 父親心懷重重 蹬蹬蹬地走向村里每戶人家 父親照例站在檐前 尊從古老的習俗:不進門檻 那父親照例無語先哽咽 囁嚅着復述先前說過的話   臘月二十三,灶前失火 一家八口,淨身赤臂 這冰天雪地,毛娃娘氣短命絕 大哥,大嬸。。。。 我爹舀了一瓢麥子 我娘去拿了兩個雞蛋 那父親顫聲叫道:毛娃 過來謝過你家嬸娘 山路迂迴,當爹的沒看見 我十歲的同桌毛娃 躲在我家後的桃樹叢里 他赤踝的雙腳凍得像對桃子 執行主編:海涵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鳳凰詩社

人生就是一個甦醒的過程

人生就是慢慢活的明白,活的清醒,然後變得柔軟。 ——茲心 鮮衣怒馬,到銀碗里盛雪,從青蔥歲月到白發染鬢。 人總是會在經歷中成長,在經歷中懂得,從而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修煉一顆波瀾不驚的心。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變得平和了,再也不是從前那個發了脾氣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自己。 從前有人誇幾句,總會興奮好幾天,而現在,微微一笑,只當鼓勵; 從前有人批評,總會傷心難過,而現在,懂得面對,為的是做更好的自己; 從前有人譏諷,總會找人理論,而現在,不會再為別人犯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從前的自己,總是想擁有的更多,想得到的就拚命的去抓住不放,得不到的也不會輕易放下,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得放手。 慢慢的才知道,有些東西你越抓得緊流失的越快,不如順其自然。 要學會睿智的去生活,人生的四季,怎能永遠都是春天,一季有一季的味道,都是歲月恩賜與餽贈。 學會與時光相互包容,接納,刪繁就簡的奔着自己的喜好而去,說明內心已變得成熟了。 從前的自己,總嚮往鮮衣怒馬,現在才懂得熱鬧之外才是生活,無論何時,都要在心中為安靜留一個位置。 開始學會放緩腳步,讓慢下來的生活不急不緩,一杯暖茶,一本閒書,也能打發半天時光。 開始學會思考,孤獨是生命的常態,靜水深流方是人生,從而審視自己。 讓內在變得溫潤,讓靈魂變得豐盈,保持着內心的清寧與干淨,不卑不亢,溫暖明媚,這世間的美好,來自你對生活的溫柔以待。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會選擇和讓自己開心的人在一起,和陽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會有陰暗,和心胸寬闊的人在一起,就不會有狹隘;和堅定的人在一起,內心就少有迷茫。 逐漸學會遠離那些影響心情的人和事,開始學會善待自己,平和而溫暖的生活。 人海茫茫,總會有欣賞的目光,鼓勵你,總會有人以雪中送炭的姿勢,靠近你,人活着,最大的本錢是一個好的心態,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讓自己活的快樂。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真正的讀懂幸福的涵義。 有時候,幸福只是一杯茶的香,一頓普通的飯菜,一句問候的抵達,一盞晚歸時為你亮着的燈。 開始學會刪繁就簡,去偽求真,越發懂得陪伴的重要性,與三兩個知己攜手同行,與親人們溫暖相依,那些一直在身邊的才是最珍貴的。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不會覺得生活給予的苦難和痛苦是一種刁難,而是生活對你的一種雕刻。 深深懂得,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不是你擁有了多少財富,而是你是否快樂,不是要有多少人陪在你身邊,而是是否有人懂你。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越活越明白。 開始學會往回收了,儘量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開始學會照顧到自己的一顆心,不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 多了一份簡單歲月的純朴,滄桑後的成熟,和榮辱不驚的坦然。 三毛說: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於是,學會在年長深遠的路上,留住最初的那個自己,在光陰的暮色里,溫良慈悲。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不再感嘆時光無情了,畢竟歲月未曾饒過我,我也未曾饒過歲月,認真的活着,優雅的老去,活到自己好看,別人才能把你當成風景。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慈懷讀書會

在變老的路上,過好餘生很重要

作者丨雅致 流年似水,留不住的是時光匆匆,留得住的,是沉澱於心的那份厚重。 驀然回首,如煙歲月就這樣隨風溜走。 一些故事,隨着飄飛的心緒沉澱在荏苒時光的朝夕,一些人,註定成為了故人。 風雨兼程中,我們趕赴在人生的悲歡離合里,許多的許多還不急去捕捉那曾經的美麗,轉眼就已成了過去。 是啊!時間就是這樣無情的東西,只有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用虔誠和感恩來回饋生命的潮起潮落,簡單着,快樂着,且行且惜,才是我們今世無悔的人生。 時光,從來不會為誰而停留,它總是自顧自地朝前奔跑着,很多的事物,都在流年的斑駁里稍縱即逝,幻化為一場雲煙隨風消散。 一些追逐,一些默契,一些深摯,無論是錦上添花,還是挫敗縷縷,都成了經年歲月里寫意人生的歷練,飽含了太多難以抹去的美好。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應該是我們沿途的風景,以及欣賞風景的心情。」 人活着,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心路歷程,各有各的價值觀念,也各有各的喜怒悲歡。 只有對物慾的追求少一點,得意時不張狂,失意時不低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儘量少留遺憾便好。 正所謂:「人生,太精明是一種累,太糊塗是一種罪,智慧的人生,是該醒則醒,該醉則醉。 人這一輩子,怎麼都是過,與其皺眉頭,不如偷着樂。」 只因人生無常,只有笑看滄桑,輕盈過往,哪怕路途佈滿了泥濘,也要微笑着面對徬徨。 只要心中有詩和遠方,懂得努力向陽生長,知足常樂,那麼就不會被嚮往的生活所辜負。 要知道,日子,無需多麼繁華的過場,唯有簡單快樂的活着才能活出真意,才能樂此不疲。 人來到這個世上不容易,不要總是自尋煩惱,要知道活着這幾十年轉眼就老,過好餘生真的很重要! 不要為了匆忙趕路而忽視了身邊風景的美好;不要總是萎靡不振總想試圖去改變他人,要將心比心,減少欲望,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世間所有的無常。 生命雖短促,但只要抓住了活着的每一天,懂得了生命的珍貴,充分利用好眼前的大好時光,勤奮夯實的做事,把握好現在,不憂患於未來,用心微笑,用心行走,就是一種充實,就是一種富有。 人活一世,許多事,不必總放在心里;唯有看淡一點 ,看開一點,健健康康的活着,平淡的過着,真實的愛着,努力了,盡力了,餘下的時光,就隨遇而安便好! 相信世界不曾虧欠每一個努力用心生活的人。 因為人的一生不需要多少輝煌,不屈求太多,只要活得開心,過的隨意,儘量少留遺憾好好健康的活着,就沒白來人世走一遭! 日子越來越少,在變老的路上,過好餘生,真的很重要! *作者:雅致,自由撰稿人,作品多見於省內外各大報刊和網絡平台。喜歡閱心儀的書,以稚拙之筆抒寫夢之心語,用每一份感動收藏點滴美好!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詩詞天地

20首禪意小詩,20種人生大境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從一片花里,我們窺視到萬千世界的規律。從一片葉子里,我們也能領悟到大自在的境界。 日常的生活里,就蘊藏了許多的禪意。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自知。小到一羹一飯,大到人生際遇,我們都從中受益無窮。 1 閒雅從容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唐·鳥窠 紛紜的世界,獨守己心,閒雅從容,靜看歲月浮沉! 2 退一步海闊天空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領悟生活的真,無論失意和得意,都請你選擇從容。 有時候,退一步並非妥協,而是看到更遠天地。 3 自在灑脫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淨 人生如夢,年華似水,攜一縷清風的灑脫,采一片流雲的飄逸,淡然前行,且聞花香,一路歡笑一路歌。 4 聚散隨緣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唐·龍牙 人世間得失無常,聚散隨緣。 不同的階段總會遇見不同的人,不同的風景,在今天懷念昨天,在明天遺憾今天,終究總是遺憾,不如一切隨緣吧。 5 回頭看看最初的自己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人生,無論經歷過多少,到最後,只想守着似水的流年,庭前看落花,花開花落間,將日子過成一盞清茶。 人生不論走了多遠,記得回頭看看,那個曾經執着的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6 對酒當歌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 松風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宋·慈受懷深 輕舟江上,醉看人間百態。過着閒雲野鶴般的生活,踏遍千山萬水,仿佛行走在紅塵之外,你是這世界的旁觀者。 7 笑看人生百態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對酒》 佛界有一名至理名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看過了很多的人,看過了很多的事,開始逐漸放下,放下過往執着,笑看人生百態。 8 無是無非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 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唐·棲蟾《牧童》 但願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不是那無是無非的糊塗人。 9 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華 嶺上白雲舒復卷,天邊皓月去還來。 低頭卻入茅檐下,不覺呵呵笑幾回。 ——宋·白雲守端 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再開。人生最可怕的是等待,最值得的也是等待。 10 活在當下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時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詩》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心處看人生,抓住當下,活在當下。 11 順其自然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明·憨山 世間有世間的道理,紅塵總有人情世故,一切順其自然,不急於求成,自然隨緣,得失皆有定數。 12 放下即得到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 於今收拾歸去,依然水連天碧。 ——宋·道濟(濟公) 這是濟公圓寂前所說,人到最後,終得生死解脫的大自在。 13 以善為本 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明·劉基 做人要以善為本,善可以活得輕松,活得坦然,而惡將永遠掙扎在自我陰影之中。 14 人生如夢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明·憨山 來來回回,去去留留,起起落落,走走停停,即是人生處境,人生亦大夢一場。 15 去除心靈的塵垢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宋·茶陵郁 我們的自性本是清淨光明,只是被世俗、塵勞、煩惱所掩蓋,只要把心靈上的塵垢除去,內心的光明會帶來真正的幸福。 16 庸人多厚福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宋·蘇東坡 人生平凡不可怕,上天造人,有人為帝王,有人為商賈,有人乞丐……若每個人都想做帝王,那其他的位置該如何? 平凡不可怕,人生最重要的並非名利,而是讓自己做一個快樂的人。 17 懂得變通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 山不轉水轉,人不轉心轉,心被境遇束縛則煩惱,心能駕馭境遇則喜悅。樂莫大於無憂,苦莫大於多欲,富莫大於知足,貧莫大於貪婪。 18 量人先量己 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針來日日忙, 量盡前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元·石屋《裁縫詩》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 若總是看到自己優點,別人缺點,美好的事物將逐漸遠離。 19 修行在紅塵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 ——清·張問陶《禪悅》 大隱隱於市,修行當在紅塵中,不必離群索居。 活着,本就是一種修行,真正修行,不拘泥於時間、地點、形式,看破紅塵,首先得歷經紅塵…… 20 平常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無門慧開 一首歌可以撩起一段記憶,一杯茶可以味染一份心情,當我們讀懂了時光,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眼中有風景,心中無是非 真正的從容,不是躲避喧囂與紛爭 而是平靜面對生活的煩惱與困擾 來源:詩詞世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尼日利亞華人網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一個字 給

01 給信任 信任是相處的關鍵 信任是真情的鋪墊 被人信任是一種幸福 得人信任是一種驕傲 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真誠的朋友 就有多少成功的機會 02 給理解 人人都有難處,都渴望他人的體諒 理解,就是感同身受 理解,就是換位思考 你理解別人,別人也會理解你 03 給尊重 尊重別人 才能彰顯你的肚量 才能證明你的品行 把別人的尊重放在第一位 給弱者的尊重其實更可貴 04 給幫助 誰都有遇到難處的時候 關鍵時刻拉人一把 你的好,別人記得住 你的恩,別人會回覆 05 給誠信 人無信而無立 無誠信無朋友 誠信為本,一諾千金 誠信最貴,重過錢利 有誠信才有機遇,失誠信事事難為 06 給虛心 多一點含蓄,少一點張揚 多一些虛心,少一些傲氣 虛心求教萬事成 驕傲自滿事事空 虛心者,成就大業,傲氣者,一事無成 07 給欣賞 及時肯定別人的優點 經常認同別人的長處 懂得欣賞別人的人 感受到的都是幸福和美好 08 給感激 人要懂得感恩 感謝幫你的人 感謝傷你的人 也感謝陪你的人 不懂感恩的人,就像落葉 孤單無助,再也沒有人幫襯 09 給口德 批評的話,輕聲的說 勸阻的話,委婉的說 語言猶如利刃 一不小心傷人心 得饒人處且饒人,是大度 謹言慎行不多嘴,是智慧 來源:CCTV4 編輯:王琳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經濟日報

工作能力強的人,都有哪五大特徵?

工作能力強的人,在工作之中處理事務十分高效,這也讓他們在職場之上極具優 勢。常常獲得升職加薪的優待。 他們為何深受重用呢?因為他們具備這五大特徵! 01 靠譜 工作能力極強的人往往以目標為導向, 他們高度關注目標的完成,一切行動都為獲取項目的成功而努力。 而且,很多工作能力極強的人,會有一點點強迫症。 小到一個標點符號錯誤,大到一個要點的不完美,他都要一一更正。 在他們的信條里,人生沒有將就二字,追求卓越似乎已經成為了本能。 也正因如此,所以他們從不肯輕易地承諾。但一旦承諾,即使條件不允許,他也要創造條件,力圖做到讓人滿意,甚至是遠遠超過別人對此事的期望。 因此,事業成功的人,在他人眼里,一般都是靠譜的代名詞。因為他們說話算話,能夠為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負責。 而缺乏這種能力的人,遇到委託,容易想當然,在輕易承諾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做到。久而久之,不靠譜的印象就會定型。 02 專注 《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到,膚淺工作是難以為世界創造價值的,而且極易被人取代。 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從事膚淺工作呢?因為他們缺乏專注。這也是事業成功人士得以PK掉大量普通人的原因:因為他們具備專注的能力。 而專注,是需要條件的。當你正在思考一個難題,正入佳境之時。你的微信彈窗閃了幾下,原來是朋友問你週末去哪里聚餐。在這幾秒鍾里,你的思緒被完全打斷了。 而在這個碎片化的信息社會,只要你打開網絡,各種彈窗廣告紛至沓來,社交群的小圖標也在不停閃動。 而你已經習慣了,隨時接發信息,時不時還去刷個朋友圈。 就這樣,你不停地陷入淺層信息當中,怎麼能夠有空間有精力去進行深度思考?這樣你的工作完成情況一定不會太好。 工作能力極強的人則恰好相反,他們知道如何處理信息,拒絕分心,也能控制住自己,降低外界干擾,將時間和精力放入對工作的深入思考中去。 03 大氣 工作能力強的人,捨得自我投資,他們明確地知道投資自己是這個時代最正確的事情。 他們捨得花精力,去創造一個適合深度工作的環境。他們謹慎地挑選每一種提升效率的工具,也會尋求安寧平靜的生活環境,以便可以進入學習狀態。 他們捨得花時間,去提升工作能力的相關技能。而不因學習的時長和耗費的精力而感到惋惜,他們願意將時間用在提升自己身上,而不是看劇和煲電話粥里。 他們捨得花金錢,為更高效時間而報班學習。他們懂得一時的投入會帶來一生的收益。同時,他們也會將課程內容用心吸收,而不是任其放置。 他們也不會為雞毛蒜皮小事斤斤計較,因為人生還有更多大事在等待其完成,他們不願意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04 自律 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詞意味着約束和控制,它代表着一種苦行僧式的生活,也讓人缺乏了自由。 其實,真相恰恰相反。只有自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自律包含着兩個方面: 首先,自律意味着自控力。 自律的人拒絕不良習慣,上、下班從不遲到早退,做事幹練有力,因此,在工作中,備受領導喜愛。 自律的人,他們懂得也常常維持良好的體態,更不會蓬頭垢面地進入公司,常常給人帶來清爽精緻的印象。 其次,自律的人自我驅動能力極強。 在工作中,他們永遠積極主動,善於尋求問題解決方案,而不是停下來等待老闆命令,也不會將責任推給他人。 所以,老闆可以隨意地踢走一個每天無所事事的員工,卻還想用漲薪留住那個工作能力極強的下屬。 05 自信 美國散文作家愛墨生說過:「自信,成功的第一秘訣。」 想要成功,首先是要相信自己,這樣成功才會敲開你的大門,等你來迎接。 「我能夠賣出這里的每一套房子」當一個售樓小姐滿懷笑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算不看她的履歷,你肯定會覺得,她的成單率一定不會低。 自信是一種勇氣,無論外界環境是鼓勵還是指責,自信的人都能給予自己力量,來戰勝困難。 能夠真正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往往也是自信心很強的那些人,他們知道自己將來必會成功。正因如此,沿路的崎嶇對他們來說,也不顯得那麼坎坷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心宜善

荒漠里讀生命——《十幾歲 · 小學生閱讀與寫作》雜誌與你共讀《離太陽最近的樹》

" 這高原的精靈,是離太陽最近的綠樹,百年才這高原的精靈,是離太陽最近的綠樹,百年才能長成小小的一蓬。" 為迎接世界讀書日的到來,4 月 17 日下午,《十幾歲 · 小學生閱讀與寫作》雜誌走進長沙市雨花區雨花實驗小學,與該校師生共讀畢淑敏經典作品《離太陽最近的樹》,共同領悟對生命的敬畏與悲憫。十幾歲雜誌社總經理胡力豐、《十幾歲 · 小學生閱讀與寫作》主編黃珺及編輯團隊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更是得到長沙市雨花區教育局、長沙市雨花區教科所大力支持。長沙市雨花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陳俊、長沙市雨花區教科所副所長辛曉明、長沙市雨花區教科所語文教研員臧迎春出席閱讀分享會。 " 畢淑敏就如一束溫暖的燭光,溫暖漫漫長夜。" 長沙市雨花區雨花實驗小學校長萬淑蘭為大家引讀," 要培育幸福的孩子,應該自己就是一個幸福的人,才能感染身邊每一個人。" 學校閱讀明星老師羅金用一堂優質閱讀課《離太陽最近的樹》,為高原上這唯一的綠色唱出一曲頌歌,將紅柳千萬年來從太陽那里索得的光芒灑到每個人的心上。" 從未有一堂課讓我想這樣詩意地評課。" 在評課環節,長沙市雨花區教科所語文教研員臧迎春對羅金老師的課進行高度評價。" 而且問題導讀的方式也非常好,這是基於閱讀的內驅力、孩子言語的表達力、孩子的思考力。"" 讀散文,我們在讀什麼?"《十幾歲 · 小學生閱讀與寫作》主編黃珺為學校明星教師羅金授予優質課證書,並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 讀畢淑敏,讀散文,我們都是在讀文字中的真誠。讀散文,要關注作者個性化的語文經驗,通過語言、文字去追索、體認作者的人文性。" 通訊員金劍 瀟湘晨報記者沈顥 攝影陳思思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ZAKER瀟湘

七絕–塞下桃園

七絕--塞下桃園 山邊桃樹始芳華,嫩葉枝頭傅艷霞。且待秋來成碩果,莫因春暮作愁花。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披着狼皮的羊

女人有了骨氣,便是天生尤物

女人的美,是骨子里的優雅從容。 ——茲心 有人說,女人是水做的,天生柔軟。 我卻覺得,女人應當是由骨氣鑄成的。 真正的美人,在骨不在皮。 就像馮唐說的那樣:「中年女人有了骨氣,便是天生尤物。」 有骨氣的女人, 熱愛工作,不拋棄,不放棄 很喜歡劉濤,不僅是因為美,更因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現代女性那種不折不饒,拼了命也要向上生長的力量。 有人說,劉濤是一個被命運扇過耳光的女人,早早成名,嫁得有情郎後息影相夫教子,但也很快就遭遇丈夫破產,身欠巨債。劉濤開始復出拚命工作,最辛苦的一次,一年拍了18部片子,終於還清家里的欠款,挽救了一個家庭。 雖然經歷着生活的大起大落,但是她依然沒有放棄家人,不埋怨生活,無論多艱難都堅持着,最後憑着自己的力量打破了生活的枷鎖,一層層蛻變為一個有骨氣的女人。 劉濤現在已經41歲了,可你看她的照片,卻覺得美艷如少女。 曾有人問她,為什麼她工作這麼辛苦,狀態還能這麼好,是如何保養的。 她說:「保養是一定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女人你要有正能量,自身要有骨氣,從你的身體里冒出來,這才是最好的保養品。」 當生活無情地給我們致命打擊,其實流再多的眼淚也沒有用處。 與其抱怨,不如笑着接受。熱愛工作,勇於接收生活的挑戰,永遠不放棄你自己。 你終究會穿過漆黑的夜,走過坎坷的路,渡過湍急的河,承受住生活中所有的苦痛,蛻變成有骨氣的自己。 有骨氣的女人, 心地純良,從容卻有力量 有一種女人,特別讓人欣賞,她溫柔善良沒有心機,遇事從容淡定有力量。 董卿就是這樣的女人。 在一次比賽中,來了一位少數民族的小姑娘,因為是第一次上台,有些緊張,小姑娘表現得不是特別理想,頓時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場面變得有些尷尬。 董卿不慌不忙,輕輕地走過去對她說:「我能抱抱你嗎?」 看着眼前這個畫着精緻妝容卻異常溫柔的大姐姐,小姑娘瞬間破涕為笑,表現不理想的陰霾瞬間散去,開心地與董卿抱在了一起。 溫柔善良,遇事不驚,理清頭緒,董卿用愛與從容化解了小姑娘的一場尷尬,更為自己贏得一份世人的尊重。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女子,或者身邊有沒有這樣的骨氣女子。 眉眼帶着笑,心里裝着人,一舉一動總想着如何妥帖照顧好身邊的人。 遇事不會慌慌張張,一驚一乍,總能從容地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情,並努力平和地解決問題。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對於身邊人和事的來來去去,總能看得很淡。 有骨氣的女人, 用好身體與這個世界打持久戰 馬薇薇在《奇葩說》里曾提到這樣一個觀點:女人要好命,一定要運動。 我深以為然。 30歲,是女人的一個分水嶺。 30歲以前,身體的新陳代謝快,運動不運動對身體素質的影響不大。過了30歲後,你仔細去看身邊那些運動和不運動的姑娘,會發現,差別真的特別大: 不運動的姑娘,因為經常坐辦公室、熬夜,身體狀況特別糟糕,經常腰酸背痛頸椎痛,臉色還容易發黃,面色憔悴,身材也越來越發福。 但愛運動的姑娘,面色總是會更加紅潤,皮膚會更光滑,體態更輕盈,最重要的是,整個人的精氣神特別飽滿,三十幾歲看起來跟二十幾歲似的。 到了一定年齡,不斷有多忙,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去運動。 下了班去公園、小區樓下、健身房跑跑步;或者買一塊瑜伽墊,在家跟着運動的教程,鍛鍊半小時。 境況越是糟糕,女人就越要拚命運動。 因為這可以幫你趕走壞情緒,帶來好的身體和高級的氣質。幫助你與這糟糕的世界,進行長久的對抗。 有骨氣的女人, 通過讀書修煉氣質 關於女人的外表和內在哪個更重要,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 「臉蛋和身材決定了我是否想去瞭解她的思想,內在決定了我是否會一票否決掉她的臉蛋和身材。」 這也就是說,好的外在,給了你「一分鍾」讓別人瞭解你,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才華和底蘊,即便給你好幾個「一分鍾」,別人也很難喜歡上你。 一個人的才華,是容貌的保鮮劑,若有才華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林青霞是一代人心中的「東南亞第一美女」,闖盪演藝圈20餘年,出演了百部電影,她是影壇頗負盛名的女星之一。 但她的生活卻不止於演藝圈,閒暇時,她會飛往各地聽關於生活、文學、美學的各種講座; 她喜歡看書,《人生中不可想的事》《孤獨六講》《裴多》《藥》都是她很喜歡的書目,她的客廳、書房、臥室和洗手間,到處都是書。她還出版了兩本散文集《窗里窗外》和《雲去雲來》; 如今的她已經60多歲了,卻氣質不減,內蘊愈加豐潤。很多人對她的喜歡,始於顏值,陷於才華。 這就是真正有骨氣的睿智女人。不管幾歲,永遠不放棄讀書。 遇到生活的難題,不再輕易找人訴苦,而是學着去書中尋找答案;不常感到寂寞,因為書中的無限知識,就是她們最好的消遣;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認知體系,活得更自在和通透。 這樣的女人,即便老去,雖不能花一樣明艷,卻可以樹一樣常青。 愛運動,給了女人一個好的體魄和皮相; 心思純良,不卑不亢,熱愛工作和生活,是女人的筋骨,支撐這她更好地與生活相愛相殺。 而讀書,則給了女人不同於他人的氣質和底蘊。 皮相、筋骨、氣質,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一個立體的、明亮的、有骨氣的女人。 明亮而不刺眼,柔軟卻有力量。 有這樣一句話:「美麗的女子令人喜歡,有骨氣的女子令人敬重,當一個女子既美麗又有骨氣時,她將無往不勝。」 願你成為這樣的女人。 更多延伸閱讀請點擊... 茲心批註: (1)女人的風骨,如梅之隱逸淡薄,堅貞自守;如蘭之淡雅幽香,清純高潔;如竹之剛毅挺拔,氣節高尚;如菊之氣質高華,堅韌不屈。有風骨的女人,美的不可方物! (2)女人應該活的有情有味,有感有覺地活着。喜歡一種女子,特立獨行,不媚俗,不矯情,宛如孤標傲世的落梅,風骨錚錚,遺世獨立,敢愛敢恨,真正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只為內心里純粹的需要與快樂。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十點讀書
1.jpg

以堅強致歲月,以成就敬夢想

文:彩雲追月 人生有兩條路,一條需要用心走,叫做夢想;一條需要用腳走,叫做現實。 從夢想到現實,需要我們用心、用行動去彈奏生命的最強音! 人生的軌跡,就是一部真實的歷史。 它記載了童年的天真和爛漫,記載了中年的成熟和老成,記載了老年的沉穩和衰榮,記載了人生的快樂和苦痛,記載了事業的失敗和成功。這部歷史,值得聰明人反思,值得所有人總結和牢記在胸。 一個人必須學會看透世事,洞察事理,隨遇而安,接受現實。 曾經的輝煌只能代表過去,花落不言,水流無語,花兒再絢麗,也會凋零。 你曾經再輝煌,亦不會永恆;再美好的過往,也不要眷戀;再艱辛的現在,也不要躲避;再誘人的明天,也不要只是憧憬,而應該腳踏實地的奔行! 我們要走好腳下的路,看淡得失和名利,看輕最有欲望的事情,且行且珍重。 一個人必須譜好生活的曲,唱好人生的歌,處好周圍的人,理好身邊的事。 很多時候,人生中最艱難的事,反而鍛造了最堅強的你。一個人,如果你都不逼自己一把,那你根本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勇敢的人開鑿自己的命運之路,懦弱的人逃避自己的命運之門,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開拓者。逆境意味着考驗,意味着錘煉,意味着勇敢。 雖然人各有志,但往往在實現理想時,會遭遇到許多困難,正是這些困難,反而會促使你迎難而上,從而一舉成功。 逆境和坎坷不會壓垮一個人,只會使人更加堅強。 有勇氣戰勝挫折,這才是英雄好漢。 命運只決定我們行動的一半,另一半留給我們自己操縱,就看你的睿智、堅韌、毅力和是否敢拚敢闖。  對於命運的變化無常,人們往往感嘆得太多。發不了財的,怨天怨地;升不了官的,埋怨時運不濟。然而,冥思靜想,責任和過失還是在你自己,還要看你是否勇於拚搏,積極向上。 胸有平常心,幸福自然來。人有凌雲志,成功的大門才會敞開。人生如同琴上的弦,太緊則易斷,太鬆則無音,只有松緊適度,才能彈出美妙之音。 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是人生的真諦。懷有一顆平常心,看淡得失,超越成敗,不為物慾所迷,不被煩惱所擾,明心見性,隨緣自適。 每個人,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太陽轉到中天,就會漸漸偏西;月亮待到圓滿,就會漸漸月虧。 所以,有缺憾才是恆久,不完滿才叫人生。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求缺的人,才有滿足感。 成功與失敗,往往只是一線之隔。成功的人,容易心生驕慢,但驕者必敗;失敗的人,千萬不必氣餒,失敗乃成功之母。 人們啊,一定要堅韌堅強,快樂向上,努力打造人生的精彩,彈奏出生命的最強音! 作者:彩雲追月,教師,酷愛文字,熱愛文藝。曾獲得上海市等六家報刊聯合舉辦的學生作文大賽優秀輔導獎,被評為「作文教學能手」,文章、詩歌散見於散文吧、省市、國家級刊物。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心宜善

你笑了,生活才會對你微笑

畢淑敏說:「無論這個世界對你怎樣,都請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滿希望。」 想起年少時,愛憎分明,看見不喜歡的人,不想理會,感覺與他們為伴會格格不入。 隨着年齡的增長,慢慢領悟到每個人的性格各異,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都有優缺點. 不能以喜好而排斥他人,要學會包容他人的缺點和欣賞別人的優點,這樣才能與人為善,好好相處。 年少時,遇到一丁點委屈,就想傾訴於他人知道,不發泄心里就難受,唯恐他人不知曉。 慢慢地,看到事情多了,才明白一點委屈算不了什麼,比起別人的大災大難,真是小巫見大巫,難以啟齒。 每個人都會不如意,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感到心灰意冷,被世界所拋棄。 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痛苦折磨,別人再怎麼感同身受,也只能同情幾句,根本毫無益處。再苦再累再痛再難熬,也只能自己獨自挺過寒冬,迎來春天的到來。 人要懂得權衡利弊,顧全大局,委屈不過是生活磨礪,體驗人生五味雜陳,酸甜苦辣。 歲月山一程,水一程,把年少氣盛,稜角分明一點點打磨,慢慢屈服於生活的調教,變成一個與生活握手言和之人。 不再意氣用事,不再挑三揀四,不再隨意評論他人。而是學會不卑不亢,溫和謙遜,成熟穩重。 歲月是最好的導師,也是最好的理療師。 年少看不慣的,如今習慣了;曾經很想要的,現在不需要了;以前很執着的,後來淡然了,灑脫了,不再執迷,不再困惑。懂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之哲理。 余秋雨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的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 從青澀到成熟,這是人生必經之路。人生就是這樣,在年少時無法理解的事情,隨着年歲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你會逐漸懂得了,感悟了。 但你已經不再年輕了,歲月帶走了你的青春和容顏,多了沉澱和穩重,多了體諒和包容。 時光無聲的流淌,歲月無言的翻滾着百味世事,人在光陰中磨礪成長,慢慢懂得,你若成長,事事可以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時光有形,滄桑的面孔就是人生歷程的見證,歲月教會了我們成熟,溫和面對現實,心態平和,笑對人生。 學會與生活握手言和,生活也會微笑面對你! *作者:紫羅蘭,喜歡文學,作品散見網絡平台,相約文字,與墨共舞,喜歡用文字抒發情懷,感悟人生。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詩詞天地

老祖宗的講究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作者:京博國學 來源:京博國學 對古人來說,幾乎所有的學問都來源於《易經》。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也是一個精通《易經》的人。 傳說,魯班曾經雕刻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小木人,刻完後忽然想起《易經》中有一句話「元亨利貞」。 這四個字是乾卦的卦辭,代表了世間萬物的一個生存法則,春夏秋冬,生生不息。 魯班在小木人的背後刻上「元亨利貞」四個字,還給小木人取了個名字叫「慧聰」,順手把它放在祭台後,就把這事給忘了。 過了將近三個月,魯班像往常一樣祭拜。一束香不知怎麼回事,掉到了祭台後面。魯班去撿那束香,無意中看見小木人,驚喜地喊了一聲「慧聰」。 小木人竟然答應一聲,站了起來,並且走了過來。 原來,小木人背上刻的「元亨利貞」幾個字起了最大作用,機緣巧合,又放在祭台,正好被人拜了九九八十一天,使它有了生命,喊它的名字,就喚醒了它。 從此,魯班更加勤奮地鑽研《易經》,他的建築技術和木工技藝突飛猛進。他的弟子把師父一生創造的知識都記錄下來,後人稱之為《魯班經》,這本書里就有「元亨利貞令」的記載。 《魯班經》是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和《易經》息息相關。 書里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這句話既體現了《易經》的原理,也有美好的寓意,老祖宗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的願望寄託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 1. 凳不離三 寓意:和睦相處。 過去的長條木凳,可以讓好幾個人坐在一起。 長凳的長度,不能是一個整數,它的尾數要帶一個「三」,如二尺三,四尺三等等。 「三」作為數字,屬於離卦,離為火,火對應五德中的「禮」。 三人成「眾」,大家要想聚在一起,坐在一起,沒有衝突,就要遵守人與人之間的「禮節」。 2. 門不離五 寓意:財福滿門。 過去的門,無論大小,長寬的尺寸要帶一個「五」的尾數。 「五」作為數字,屬於巽卦,巽卦的方位是東南方。 古人建造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這樣便於採光。 只有官府的衙門才會開正南門,一般民居都是要偏東一些,也就是開東南門,因為古人認為巽位(東南方位)是財位,而大門是整個家宅的「氣口」,這樣便於吸納財氣。 「門不離五」也有五福臨門的意思。 3. 床不離七 寓意:生活安穩。 過去的床的長寬尺寸,尾數要有「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等等。 「七」作為數字,屬於艮卦,艮卦代表山,有穩定、安靜的含義。 床的安穩,用來像徵生活的安穩。 什麼是生活安穩? 就是晚上能睡得着,沒有良心不安,沒有對明天的憂慮,也就是俗話說的「心安穩,床安穩」「睡不着覺,不能怨床歪」。 4. 棺不離八 寓意:積德行善是給兒孫積福。 過去的木匠打棺材,不管去世的人有多高多矮,棺材一律是八尺,不能多也不能少。 「八」作為數字,屬於坤卦,坤卦代表大地,厚德以載物。 人死了,什麼都帶不走,積累的財富反而會讓後代好逸惡勞,帶來災禍,所以人活着,不如積德行善,可以給子孫帶來福報。 5. 桌不離九 寓意:家庭興旺。 這里的「桌」指過去吃飯的方桌或者八仙桌,桌子的長寬高度尺寸,還是要帶個「九」的尾數,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四尺八寸九分等等。 在《易經》中,「九」代表「陽」,是一個吉祥、神聖的數字,可以象徵天,天分九層,就是「九天」。 人在桌子上吃飯,民以食為天。 一家人聚在一起,有吃有喝,衣食無憂,家庭興旺。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詩詞天地

如果內心儲備的露水不夠 我不會和草木對話

原創: 鄧星照 星語心弦 3月1日 妥  協 在夜空下行走 我學會了與黑暗中的事物妥協 涼薄如初 我幸福或迷茫 月光的重量並不會更輕一些 如果內心的露水儲備不夠 我也不會對話 和任何一株草木 無論前進還是後退 我走過的道路不會更寬一些 它們在晨曦中逐漸延伸 一如重復的生活 在夜空下行走 我發現那些被遺忘的背影 慢慢呈現 愈發清晰 喊 小時候我受了驚嚇 娘總站在黃昏的村口 拖着長長的聲音 幫我喊魂 喊着喊着 星星就一顆接一顆出來了   放學回家遲了 娘守在屋前的大樹下張望 遠遠地見了我 就急急地喊我的乳名 喊着喊着 我腳下的陡坡就平緩了許多   現在每年清明 站在娘的墳前 我都想喊她 回家  空房子 我可以進來嗎 門外的人問 沒有回聲  那麼   我可以走了嗎 門外的人又問 仍沒有回聲  門外的人輕輕一推 門便開了 原來  是一座空房子  【作者簡介】 鄧星照,曾有筆名唐突,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散文詩》《湖南文學》《詩刊》等刊物發表作品,著有詩集《星語心弦》。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新華訪談

做個快樂的平凡人

平凡是一個中性詞。有的人心有凌雲志卻難以實現,註定一生平凡。也有的人在生活的顛簸起伏中常感身心疲憊,只願歲月寧靜、平凡度日。一個是對平凡生活的無可奈何,一個是對平凡生活的熱切嚮往。 很多人都曾有過非凡的夢想,有過征服世界必勝的信心和勇氣,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多數人都是從普通人中走來,最終又回到普通人中去了,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平凡的模樣。 你我皆無名,生在人世間。仔細想來,平凡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要樂觀地面對平凡,在平凡的世界學會默默堅強,就是生活的強者。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濕潤過無數人的眼,打動了幾代人的心。故事中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平凡的故事,都牽動着我們的神經。 他們那麼熱愛屬於他們的苦難生活,再艱難,也沒放棄過。點滴中詮釋着他們對生活、對家人、對朋友的責任和真摯的愛。他們對生活不屈不撓的信念和火一樣的熱情,這就是平凡中的偉大。 苦難是生活的餽贈,也是生活凌厲的考驗。每一個平凡的生命都是不平凡的存在。 在不斷堅強的過程中,感受靈魂蛻變的美,每一根白發都是深情的故事,每一條皺紋都寫滿滄桑,每一聲嘆息都是難以訴說的千言萬語。 在不斷堅強的過程中,每一滴晶瑩的淚都是苦難開出的花,每一個燦爛的笑都是磨難結出的果,無花也無果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生活是朋友,是敵人,是刀子,是虛幻的魔鏡,平凡地活着,並且為了堅定的信念,毫不畏懼、充滿感恩的活着,是最偉大的勝利。 不管路有多難走,選擇了就要堅定地走完,哪怕不得不一次次重新回到起點,哪怕經歷多次磨難後依然一無所有。 可當再次站在起跑線上,我們已經今非昔比,內心已經變得頑強和堅毅,擁有了重生後的不可戰勝。 我們的平凡不值一提,沒有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席慕蓉說:「涉江而過,芙蓉千朵,詩也簡單,心也簡單。」如此,歲月無恙,如此,歲月靜好。 有人說:人這一生終究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如果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平凡,那麼只能變成一個痛苦的平凡人。 成功的人生就是認識到生命的平凡,卻依然熱愛着生命。 在平凡中尋找快樂、安然、滿足,積極努力地做個快樂的平凡人,平凡的生活也可以風生水起、有滋有味,也可以時刻享受真實的幸福。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詩詞天地

【毛哥晨語】最高級的生活藝術

最高級的生活藝術 文/毛歌 小鳥是從黎明第一線曙光尚未抵達樹冠的時候,就開始鳴唱的。這種關系和一個嗅覺靈敏的女人對於食物味道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很多時候,一個精於烹飪的家庭主婦,會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經過附近的幾戶人家,就能夠聞到他們早餐桌子上不同的味道,尤其是那種濃香的咖喱味,如果不是一戶久住在這里的印度家庭,就是這個房子的女主人今天新的廚藝的展示。如果允許這個送孩子的女性再往前走幾戶人家,她會自由地呼吸到洋蔥在煎炒時候,散發出來的清香,隨即,她甚至可以告訴你,某種被四川辣椒醬浸泡的牛肉,經過一個夜晚的時間,如今有了一種令人垂涎的光芒。 我們即使不能夠聽見每天早晨第一聲蜜雀的歌唱,即使看不見揉搓孩子的繡眼鳥迷一樣的眼神,我們也能夠想象,每一天早晨陽光遠在蒞臨樹冠時候,就已經發出來明確的信息。在早晨,在森林,在小徑兩側,在整個宇宙,在那些依然沉睡的屋宇之下,確證早晨即將到來的信號,比起任何其他信號都要強烈和有力。太陽還在海里的時候,小鳥們就已經醒來,它們好像從來沒有記憶,它們不談論昨天,不談論過去,它們每一個早晨都生活在清醒之中。這種狀態甚至令我們太多的人感到不舒服和有一種道德上的罪惡感。早晨如果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難道不是一種罪惡嗎?早晨美好的時光已經到來,卻留戀於過去的時間發出哀嘆的聲音,難道是我們迎接新的一天到來的誓詞嗎?早晨的時候,我們變得拖拉、懶惰,不願意看見陽光,讓窗簾禁閉,阻擋那些搖曳樹枝的光影進入我們的心房,難道是人類從諾亞方舟開始以來就應該有的品質嗎?如果是這樣,我寧願像一隻叢林的小鳥,像玫瑰鸚鵡的跳躍,像野雞金屬光芒般翅膀回應林中的陽光一樣,像那些激動得隱身在草叢的露珠一樣,或者像一片四月的楓葉,開始在永恆的時光里簌簌歌唱。 我們可以在寧靜的早晨閱讀人類的經典,在那些思想的晨光里,我們被喚醒,被催促着要進入生活的溪流。你要是看見一隻麻雀在漂浮着陽光的溪水里沐浴,就知道那是它開始聖潔的一天的儀式,那是它對於生活、天空、陽光、雲朵、枯萎的草叢、優雅的樹枝、鳴唱而機警的蟲子,所有這一切的禮贊。它在飛躍雲天的時候,翅膀因為洗浴干淨,身體因為沐浴着潔淨的溪水,它的靈魂就散發出天國的光芒,它的歌聲引來整個森林的驚喜,它在天空側着身子消失在某一棵橡樹枝頭的時候,身後會畫出來一條明媚的光影…… 葉脈的溫存 文/毛哥(紐西蘭) 一個單純的體驗自己的地方,在那里  你可以發出可能的潛力來,並且使得生活充滿豐腴的精神內涵。 十五天前從森林撿回來放在書里的樹葉,依然帶着陽光和森林特有的味道,這樣一片葉子,使得整本書在閱讀的時候,具有了一種和紙質來源同樣的木醇香,而且更有新鮮的活力,每一個紋路都從葉脈的主軸往外走,又回到主軸。這就促進了這個世界的完整和生動性,這種形式遠非一片單獨的樹葉,而是整個森林、所有的季節、一系列的生長、鳥類的飛躍和隱藏的蟲鳴,樹葉就不再是「它」,而變成了「你」,和我們的關系一旦改變,獲益最多的其實是我們自己:我們一直處於被自然世界溫暖關懷的地方。 野百合也有春天 文/毛哥(紐西蘭) 一片遼闊且起伏的荒野里,野百合花像星星一樣開放,我唯一能夠想象的是,明年這個地方將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啊!——那麼遼闊,那麼寂寥,那麼亭亭玉立,那麼令人念想,那麼沉靜而領受造物主的安排。 柔軟的沙灘上生長着令人動容的草本植物,其中一種是曾經被梭羅描述過的莎草,它們已經開始結籽,風從極其遙遠的地方奔涌而來,力量依然強大。蹲在草叢里的時候,所有的莎草都在朝一個方向搖動,然後再一次折回來,它們就在這種不斷的搖曳里成長並且依靠風的力量把種子送到各個地方。接近地面,有一種開着金黃色小花的雛菊,我曾經問過當地一個老人,他告訴我這種伶俐的花朵叫做「千里光」,能夠在夜晚發出來螢火蟲一樣的光芒。正是這些搖曳的花朵使得沉默的山丘生動起來,孕育着無數生命的現象。 野百合花的球莖比植物園的百合花球莖要大很多,味道更醇香,雪白的百合瓣,細嫩易脆,從距離地面大約一個手指長就可以挖出來完整的一窩。成熟的花朵枯萎後,會結出來類似鳶尾花一樣的籽。 再過半個月,明亮的陽光就會在曠野里引爆所有的野百合果實,那些塗抹了一層釉質的籽將會回到土壤里,它們開始新的生活,帶着在空中短暫跳躍時候溫暖的陽光弧線。 在這樣的曠野,半個月後,那種明亮的線條,一定會發出來喜悅的音符,諦聽這種聲音的最佳聽眾,除開野百合自己,就是遼闊的大地了! 編輯:佩英/攝影:毛哥/推送:張立中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南極星

致——我的後半生

作者丨北叔朗誦丨史麗娟 來不及認真的年輕 只能選擇認真的老去 前半生已經無法回頭,後半生該如何度過才能少些遺憾? 有人說,後半生要拼盡全力往前趕,努力成為一個成功者;也有人說,後半生要發揮余熱,向所有人證明自己。而我想說,後半生不必追求太多,把日子過好,讓自己活好,比什麼都重要。 正如三毛所說:「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前半生總是太過於糾結得失,太過於執着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常活得很累。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後半生總要對自己好點。 在這短暫的旅途中,怎樣舒服就怎樣過,和誰在一起開心就和誰在一起。 不必刻意去討好誰,也無需勉強自己去應付一個又一個場合,凡事看淡一些,隨心一些。 常言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很多時候,累,往往是因為太耿耿於懷於成功與失敗,太斤斤計較於得到與失去。後半生,想擁有安安穩穩的幸福,就要拋卻不必要的雜念,丟掉不必要的糾纏,勇於做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前行的路,不會因患得患失而變得平坦,但一路上保持心靈的純粹和簡單,總能走得輕松一些,灑脫一些。 就像汪國真說的: 「不是苦惱太多,而是我們的胸懷不夠開闊,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們還不懂得生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前半生走得太匆忙,因而錯過生命中的許多美好,後半生的路,應該當做旅行而非賽場,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地。 所謂的放慢腳步,隨心而行,不是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而是對人對己,不苛責,不強求,就算一路上有再多的風雨,也不丟失那一份熱愛。 前半生,做了太多違背本心的傻事,當任性夠了,經歷多了,也該明白了,生命只有一次,要為自己而活,往後,所有的喜怒哀樂應該由自己選擇。 後半生,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用一份美麗的心情,一份淡然的心態去面對,將瑣碎平凡的日子過成詩。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詩詞天地

等你,在櫻桃樹下(組詩)

胡傅銘(原名胡澤方),漢族,貴州興義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80年代開始寫作,曾在《青春詩歌》等雜誌以及當地報刊發表詩歌作品。停筆近二十年。2015年又萌動寫作的欲望,先後在《巴蜀風文學》《中鄉美》《長江詩刊》《貴州作家》《貴州詩人》《邊塞詩刊》《黔西南日報》《今日興義》《萬峰湖》等微信平台和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詩作品。詩觀:從生活中摘取詩意,為你的人生添彩。   ………………………………………………………       《 等你,在櫻桃樹下(組詩)》         等你,在櫻桃樹下   那些滿枝懸掛的櫻花 讓相思 從心底滲出 濡染着春天的日子 遙寄遠方 在時光處 夢依舊   春風細語 傳遞着你的信息 從柔顫的花間 滑落一縷風塵 舉一杯酒 沉醉 愛濃烈而浪漫   粉紅的浪涌動 濺灑櫻花的念想 一點一滴的美 融進我 情感的河流 依念 在花的海洋 櫻花樹下等你來             途經春天          經過一片桃林,桃花溫馨 逼近  在花瓣間 開啟那簾,苦澀與甜蜜   經過麥地,孕育的麥子 仰望春陽 褶皺那份辛勞 成熟麥穗,麥芒刺疼黃昏   枝椏鳥巢,那縷春 拂動枝葉,築成溫暖家  鳥鳴歡快   經過村舍,盪起綠意 彌漫陳舊屋瓦 疲憊身心,那扇窗      開啟山村的夢                  帶上自己的陽光        帶上自己的陽光 去旅行 無論刮風下雨,總有光亮貼心懷 從春天花海 抽出琴 蝶舞柔軟,揚三月煙雲 燦爛 溫暖的鳥鳴   帶上自己的陽光 牧放春天,牧放春風晃盪的山樑 花開花落 四季畫卷輪回   帶上自己的陽光 有一棵樹,枝繁葉茂 搖曳葉子鮮亮 勃勃生機,鳥語花香 天空的雲海 給夢想 插上飛翔的翅膀              有你的日子,格外溫暖   順着那些綠 甚至順着林間的鳥鳴 春風在你 仰望間 拂過青春的田野 生機勃勃   你的聲音,如泉水叮咚 濺起甜蜜回憶 你的笑靨,如花展開 柔軟懷想麥苗 你的身影 融入燃燒晚霞 飄逸愛的旗語   你秀發,如河岸的細柳 褶皺我的相思 從一朵花,認識你開始 我們的生活 就有了幸福的味道 所有的日子 都格外溫暖            那抹笑,心湖盪起漣漪  故鄉記憶 溝坎,麥田 田埂都是新鮮的 那些打水仗,玩泥巴 捉蜻蜓 都在童年的歲月 讓我不能忘懷 生活在那時,春暖花開   父老鄉親,牧放牛羊 耕耘的日子 糧食就是命根子 縷縷炊煙,永遠抹不去的鄉愁 晚霞嘆息 夜色扯成山樑 被收獲的幸福沖淡   故鄉,傾訴不完的 鳥語花香,折疊懷想 流瀉村舍 溢滿喜悅的山路 留連忘返 祈禱的願景 褶皺花語 心湖盪起漣漪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橡樹林文苑

我的歲月,已染塵埃

把思念放在心間,靜靜地流淌在血液里。他,不能提及,更沒有勇氣去追思,這是一種別樣的痛。 遇見有很多模樣,在每個人被時光沉澱的記憶里,被光陰鎖牢的青春里,她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煙火里的塵埃。曇花一現的愛情,過眼雲煙的邂逅,纏綿悱惻的故事,都有相同的宿命,是遺憾。 曾經我們拼了命守護的北極星,後來一直痴迷仰望的角度,會在四月繁星里黯然失色,不再獨具一格。當你全然釋懷的剎那,它便不再熠熠生輝。 愛而不得的錯過是遺憾,一往情深的拋棄是傷害,一廂情願的萌動是孤獨,長相廝守的陪伴是唯美。而我們的遇見,終究只是時光的任性。 今天,是我們愛情兩週年的忌日。兩年前,你振振有詞的說着我的缺點,將我們點點積累的愛情擊碎,將我從你的世界赤裸裸地趕出來…… 遇見只是一瞬間的對視,而我卻用了整個青春忘記。櫻柳垂絲,菡萏爛漫,青霜落秋,白月琉璃,落盡歲月的淚,花盡時光的溫柔,只為遺忘一個我曾經義無反顧愛過的人。 最初的遇見是愛情,後來時光餽贈的遇見會是不屑一顧嗎? 分手後,我們不曾遇見,你曾懷着所謂的愧疚之心窺探過我的生活,只是被我堅毅地回絕。愛過就是愛過,傷害過就會有傷口,不是你一句對不起、一句愧疚,就可以癒合的。愛與恨,哪有那麼簡單……我做不到分手之後還做朋友,曾經盡心守護的人,轉身變成了別人的溫暖,捨不得、懷戀、羨慕和嫉妒的情緒充斥了我的內心。 其實,我過得挺好的......只是希望我們不再相見。 那時候我們都變了樣,而最重要的是該以什麼身份去打招呼,是朋友嗎?還是熟人?還是不見面的好,將記憶牢牢封鎖,不再觸及。這樣子挺好的,不見便不想,不想便不會痛。 往後餘生,你守候你所謂的合適,我追求我想要的愛情。我與你的過去不再糾纏,與你的未來毫無瓜葛。 你不必愧疚,你有一個理由足夠慰籍你的歉意,所謂的合適。可能,所有的遇見最後都會輸給了合適…… -作者- 筆名:心月狐,女。祖籍雲南省怒江州,喜歡閱讀古書和現代小說,對中華優秀的詩詞歌賦別有一番韻味,喜歡寫詩、隨筆散文。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短文學

楊絳 善待暮年(好文)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譜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不經意間我們正走向人生的暮年。從呱呱墜地到兩鬢染霜,歲月的行囊里裝滿了酸甜苦辣。接下來,在夕陽的路上能走多遠,取決於我們的體魄和心態。 在曾經的歲月里,每個人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光環,但這光環已是「過去式」。當光環退去,誰都是柴米油鹽,誰都是一介布衣。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今天,我們生活的國度里,銀發浪潮席捲而來,老年人的比例越來越高,年輕人的負擔越來越重。 老年朋友們,何不錯開尖峰時間出行,給公共交通緩解壓力,與年輕人相互理解、相互關懷、相互尊重,何樂而不為? 不要滿懷焦灼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們有各自的生活和事業,他們像永不停歇的陀螺一樣,上有老下有小,「老」是「夕陽」,「小」是「朝陽」。「朝陽」總比「夕陽」更令人關注和憧憬,這是動物繁衍生息的法則,是規律,誰也不能違背。 記住,年輕人永遠比老年人忙。 人生,夫妻也好,母女父子也罷,不管是怎樣的水乳交融、心心相系,每個人都是生命的獨立個體,因此,我們要學會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給自己溫暖。老要有老的風骨,老要有老的優雅,正如春華秋實,四季輪回,各有風采。 暮年是美好生活的開始,是一種從容、恬闊、悠哉游哉的狀態。 願我們保持一顆寧靜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寬容,寵辱不驚、去留無礙,微笑向前,善待暮年的自己。 楊絳先生最流行的九段話。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精金,能有多少?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宋;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的愈濃烈。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工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要的太多。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共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於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准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在某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也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備走了。 ( 文章來源:國學文化;ID: gxwh001)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五道口讀書

蒿餅青團清且嘉 | 沈書枝

客居北京,每當三月將盡,清明在即,心中唸唸在茲的,是家鄉的蒿子粑粑、映山紅與蕨菜。 映山紅 家鄉地處皖南,三月春山發綠,雨水漸多,在雨後煙嵐籠罩的山里,映山紅花開了。這時節倘若坐車從山中經過,時常可以望見一叢鮮麗的映山紅花,在新舊參差的綠林中,一閃而過。蕨禾初生低矮,端頭蜷曲如動物小爪,藏在山坡上舊年乾枯的茅草叢中,需要低頭仔細尋找。轉眼就長高長大,開枝散葉,容易望見的同時,也已經不能吃了。這兩樣植物,是少時清明時節必要上山尋取的東西,蕨菜掐半籃,回去給媽媽焯水切碎,加辣椒與蒜苗同炒,是一盤春天的好菜;映山紅花得一抱,插在酒瓶中,放在房間案桌上,可以望幾天。 蕨禾 此外便是蒿子粑粑。家鄉風俗,例於陰歷三月三日,也即上巳那天,做蒿子粑粑吃。這種用野艾蒿、鼠麴草、糯米粉和粘米粉等原料做成的食物,說是童年時春天最期待的食物也不為過。這不僅是因為蒿子粑粑好吃,也因為做粑粑之前,去田里掐蒿子的過程好玩。這在從前照例是婦孺的活動,鄉下養育小孩,多從小安排其力能所及的事,為家里小小出一份力,而去田里挖豬草、掐蒿子,正是這觀念良好的踐行方式之一。這時節正是春季,田里到處開滿油菜花和紫雲英黃的紅的花,在田埂上隨意漫步,一邊低頭尋找蒿子的身影,看到了就趕緊蹲下,掐下嫩頭,一邊隨手掐一束紫雲英花,本身是近乎玩的一件事。而掐蒿子更優於挖豬草的是,想到掐來的蒿子過會是要到鍋里煎了做粑粑給自己吃的,心里就更多一分雀躍。 雨水落在艾蒿葉子上,是這時節田埂上常見的景象 做蒿子粑粑所用的「蒿子」,主要是兩種植物:野艾蒿與鼠麴草。野艾蒿家鄉稱為「艾蒿子」「蒿子」,是一種菊科植物,清明前後植株往往還並不很高,小小的羽狀裂葉,葉底覆一層薄軟白毛,翻過來看,是很好看的青白顏色。媽媽說艾蒿子有兩種,一種翻過來莖稈綠色,一種則呈紫紅,模樣長得很像,我分不清,但總歸都可以拿來做粑粑。宋樂天的《青與清明果》中,寫浙江鄉下做清明果,所用植物原料統稱為「青」,其中蒿子有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和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兩種,我們的野艾蒿里,一定也包含五月艾在其中,只是鄉下不像植物學家分得那樣清楚罷了。但無論哪種,都和端午插在門頭的艾(Artemisia argyi)不是一種植物。媽媽更喜歡莖稈紫紅色的蒿子,說它的香氣更濃,做出來的粑粑味道更好,但出去掐蒿子,還是無論碰到哪一種都掐的。 蒿子粑粑的另一種原料,則是鼠麴草,也是一種菊科植物,本地稱為「棉花蒿子」。這是因為鼠麴草周身都覆着一層柔軟的白色絨毛,輕輕拉斷它的葉子,會有絲絲縷縷的白毛牽扯出來。《本草綱目》里記它的別稱,有「米麴」「鼠耳草」「茸母」諸種,「茸母」顯然也與它身上的白色茸毛有關。我小的時候,很喜歡用一種恰到好處的力道把鼠麴草的葉子拉斷,看它拉出柔軟長長的白毛,心中充滿不足為大人道的樂趣。「米麴」據李時珍說,則是因它開花黃色如米麴,又可以和米粉做東西吃的緣故。「鼠耳」則多半因為它的葉子像小老鼠的耳朵。 這時節田埂上一小塊也很豐富,除了鼠麴草、艾蒿之外,也會有通泉草、薺菜花之類的植物 在江南,鼠麴草的萌發很早。春節前後,走在田畈里,隨意低頭搜尋,就可以看見它貼地生長的細小植株,朵朵如銀青色花,點綴在灰黃泥土上。到清明時節,已漸長高,仍很柔嫩,匙柄形嫩葉沿莖稈直豎上來,團團簇擁,正是採摘時節。等到莖稈抽得更高,開出籽粒般平展的黃花,就已經太老,汁水漸少,不適合做蒿子粑粑,以野草為春食的季節也就過了。 田埂上的野艾蒿,遠不如鼠麴草在處皆是,要走到田畈很遠地方,在去年乾枯的白茅叢中尋找。因此小時候我們掐蒿子都是艾蒿和鼠麴草混着掐,做粑粑也常是兩種蒿子混用。待掐滿大半籃子,提回去給媽媽,她已趁我們掐蒿子時,去磨米的地方磨好了粉。我們跟在她後面,看她做粑粑。蒿子洗淨瀝水,大澡盆里細細剁碎(把砧板墊在澡盆底),而後緊緊攥去汁水,以減輕苦味。舊年醃的臘肉,留一塊純肥的,很久前就掛在灶屋鈎子上了,這時候取下來,切成細丁。菜園里初春點下的大蒜,蒜苗已經長高,拔一把回來,洗淨切碎。鍋里熱油,下臘肉丁熬出油,下切碎的蒿子,下蒜苗,略略翻炒過後,加鹽、熱水,最後加入已對半摻好的糯米粉和粘米粉,然後用鍋鏟用力揣拌均勻。過不了一會,一鍋柔綠的粉團就拌好了。 媽媽做蒿子粑粑 粉團盛出,鍋重新洗淨燒干,熱菜籽油,揪一塊雞蛋大小的粉團,搓圓壓扁,做成餅狀,貼到油鍋里,兩面煎黃出鍋。待煎完十幾個,再統一進行最後一步:把煎好的粑粑重新一一排貼於鍋壁,灑一點水進去,蓋上鍋蓋,小火煊幾分鍾,一鍋蒿子粑粑就全熟了。 剛出鍋的蒿子粑粑 這樣做出的蒿子粑粑,外殼焦脆,內里綿軟,帶着蒿子特有的清苦,又咸香可口。有蒿子粑粑可吃的日子里,我連飯也不要吃,就拿蒿子粑粑當飯。或是吃過飯以後,還要捉兩塊粑粑在手,到村子里邊玩邊吃。三月三的那天,村子上到處是吃粑粑的小孩子,我再不羨慕別人手上的,因為自信自己媽媽做的毫無疑問是最好吃。吃不完的粑粑裝在籃子里收存,隔夜變冷變硬,再吃就要趁飯熟以後,貼在鍋壁上蒸一蒸。蒸過的粑粑變得軟塌,不及開始的脆硬,有時候蒸了兩次,就更加沒有形狀,味道上也要大打折扣,小孩子挑食,這時候就只有媽媽肯吃了。 自己用艾蒿做的青團 到蘇州上大學以後,第一次在街上看到青團,我才知道世上原來有這樣與我們的蒿子粑粑相近而又相遠的事物。學校離葑門橫街不遠,那時橫街只是一條普通的露天賣菜長街,有着很濃的居民生活痕跡,我們常在無事時漫無目的去逛,看一看沿街賣糖藕與菜蔬的小攤,好像也能得到一點生之趣味。那時橫街入口不遠處即有一家糕團店,賣四季糕團,春天案板上列顆顆青團,以保鮮膜裹之,顏色碧綠,望去圓圓可愛。尋常走在街上,在黃天源之類的店舖里,春天也有這樣的青團,我喜歡它綠得那樣好看,卻出於一種鄉下人常有的畏縮不前,而從未問過價。有一年終於鼓起勇氣買了一個,發現內里裹的是豆沙餡,我不愛豆沙的東西,此後就再沒有吃過。 就是這樣的青團,在離開南方來到北方以後,漸漸也成為我廣泛的鄉愁之一,與它所生長的江南一起,成為一種象徵的凝固,仿佛那美麗顏色里,果然有一個碧綠的草長鶯飛之意。但這也說不上是純然的誤解,青團的歷史,本來古已有之。今人說起,常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至寒食禁火,食冷飧;再引明郎瑛《七修類稿》,「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青團是否由古時「青精飯」演變而來,當可存疑,但節氣與寒食、清明接近,冷食的精神應在其中。晚近可靠的記錄,則有清同治年間顧祿的《清嘉錄》: 「市上賣青團、𤆏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徐達源《吳門竹枝詞》雲:『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薦先。熟食安能通氣臭,家家燒筍又烹鮮。」 明確指出青團與清明上墳祭祀的關系。稍晚於《清嘉錄》的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中,也有相似記載。周作人《故鄉的野菜》中,寫到用鼠麴草搗爛和粉做成的黃花麥果糕與繭果,雲清明前後掃墓時,也有些留存古風的人家用繭果設祭作供。在世易時移之後,如今青團的祭祀功能早已淡化,而成為純粹的時令鮮食,然而其中仍包含了古老的習俗與民間生活浸潤的情感,一種感應到春天來臨的希望與熱情。 蘇州的青團,顏色保持着那樣碧青的鮮綠,乃是因為純用青汁染成。青汁的原料,如今較為古久的做法,是用漿麥草的嫩苗來取,傳說起源於崑山正儀,大約有百餘年的歷史。這也使得正儀成為近些年有名的青團產地之一,每到清明,街上到處都是來買青團的人。正儀漿麥草青團的傳統做法,是采春天肥嫩的漿麥草,去除根部,取其嫩葉,洗淨在清水中浸泡一夜,撈出用石臼舂至柔軟,擠出草汁,放入盆中,加少許生石灰水,靜置一夜,第二天撇去浮沫,留下沉澱出的雜質,將清汁加入攪拌好的粉中,就成為有色的青糰粉,裹上豆沙或棗泥松仁玫瑰之類的餡,上屜蒸熟即是。 網上搜到的正儀青團的圖片,出處見水印。 包成這樣尖尖的樣子,覺得很好玩。蒸好後直接倒出,撕去底部的屜布,看起來就是圓的了。因為靠得太近,常常要用剪刀剪開。可能是生意太好,為了一屜多蒸一點吧。 這漿麥草是一種什麼草,搜索網上,當地農人的描述是「類似小麥,約半尺多高,葉子柔軟,呈嫰綠色,根部呈紫紅色」。丁國強、彭震2016年主編的《上海菜田主要雜草識別圖冊》中,記錄着禾本科的雀麥(Bromus japonicus)別名火燕麥、漿麥草、野子麥,倘若無誤,漿麥草應當就是雀麥了。其實,在顧祿的《清嘉錄》里,也引江、震《志》雲:「青團,鄉人搗穱麥汁搜粉為之。」穱麥、雀麥、漿麥在吳語中發音相近,一音之轉,也是可能的。 近些年隨着青團在大江南北的霍然風行,野生漿麥草汁不敷使用,開始有人專門種植。嵇元的《品讀蘇州》中寫到,因為近年來青團子越發受歡迎,漿麥草不夠,有人就在漿麥草汁中兌入青菜汁,並在蘇州批發,一些小糕團店自己無法搞到漿麥草,就去那里批發這種復合漿麥草汁。除漿麥草外,青團青汁的來源還有其他很多種,有用麥苗汁的,也有用南瓜葉汁的(以前是取上一年的南瓜葉,用石灰水儲存,到下一年全部葉子搗爛加入粉團中),也有用青菜汁的,這些大約都可歸為「染汁」一派。 家在常州鄉下的朋友薛師傅家剛剛包好的鼠麴草青團,餡有豆沙、芝麻兩種,芝麻的上頭捏成尖尖以作區別 不過事實上,蘇州從前也有着用鼠麴草做青團的習俗,本地人稱之為「石灰草」(多也與鼠麴草身上的白色茸毛有關)。嵇元在文章中寫到,本地朋友曾送來親手做的這種「傳統風味青團子」,是將鼠麴草煮後搗爛,拌入米粉中揉勻做成的。宋樂天的《青與清明果》中寫到浙地清明果,也是將植物原料煮熟後搗爛,所用植物原料,除五月艾與鼠麴草外,還有泥胡菜、香青多種(嵇元的文章中提到蘇州官渡的青團子還有用蒲公英的),統稱為「青」,而「處於核心地位的,大約要數……五月艾與鼠麴草。這兩種青的使用極廣泛,因此之故,在關於青的泛泛而談里,假如沒有其他線索提示,以五月艾或鼠麴草二者之一代入,大致便不會錯」。 蒸熟後的鼠麴草青團 在北京的這幾年,有時清明前後不回鄉,也會自己動手做一些青團來吃。這是有一年在微博上看見一位桐廬的朋友,包了雪菜豆乾春筍餡的青餃以後,孤陋寡聞的我才知道,原來青團還可以有咸餡的,只是浙地咸餡多包成花邊的餃子形狀,以與團狀的甜餡作區分。由此淘寶上買了新鮮蒿子,向浙地朋友討教了方法,慢慢學做起來。畏難於餃子形狀,只以最簡單的團狀應付,內里則仍是咸餡。做青團而不做蒿子粑粑,是因為這幾年清明前後若不回家,媽媽總會做好蒿子粑粑,分一份叫姐姐給我寄過來。而小時候四時節氣,凡有應節的吃食,在貧乏的生活條件里,媽媽都會一絲不苟地做給我們吃。她的手藝往往還很好,做的樣子又好看,這大概在無形中也給了我影響,使我現在願意在這些事情上付出一點力氣。 自己做的艾蒿青團,今年做了香乾春筍雪菜肉末和鹹蛋黃肉鬆兩種餡 雪菜春筍香乾肉末餡 鹹蛋黃肉鬆餡 看到這擁有古舊歷史、在江南生活中有着廣遠深刻的影響的春之食物,在各地有着不同的變化,或曰青團,或曰清明粿,或曰艾青糍粑,或實心,或有餡,或團狀,或餃狀,或蒸或煎,或甜或咸,或沾泡過的糯米,或裹松花粉,也都覺得新鮮有趣。正如周作人所說:「我們對於歲時土俗為什麼很感到興趣,這原因很簡單,就為的是我們這平凡生活里的小小變化。……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與看見泥土黑了想到可以下種,同是對於物候變遷的一種感覺,這里不好說雅俗之分,不過實者為實用所限,感觸不廣,華或虛者能引起一般的興趣,所以仿佛更多詩意了。在這上面再加上地方的關系,更是復雜多趣,我們看某處的土俗,與故鄉或同或異,都覺得有意味,異可資比較,同則別有親近之感。」(《夜讀抄·清嘉錄》) 鄉人做蒿子粑粑的風氣,如今也有了小小變化。從前限於物資的貧乏,蒿子粑粑一年只做一次,因此必在陰歷三月三日那一天。如今則多已不拘,清明前後,不論哪天,只要蒿子長大,掐回來做一做吃就行了。有時一春要做三四次,多餘的蒿子,焯過水後,放在冰箱冷凍起來,夏秋時再拿出來做,也是一樣的風味,是更方便之處。這幾年清明回鄉,媽媽也必照例做蒿子粑粑來給我們吃,每一次跟在她身後,看着她切蒿子、拌米粉、做粑粑,也還是感到親切與感動,無論看過幾次,從沒有厭煩的時刻。 豆瓣人氣作者、家鄉的自然書寫者沈書枝 全新散文集《拔蒲歌》 知名作家綠妖、黎戈、蘇枕書,書評人維舟誠意推薦 用文字構築每個人心中抵禦外部龐雜世界的精神鄉土 《拔蒲歌》是一本「還顧望舊鄉」之書,這「還顧」的內容既包含過去,也寫及現今。開篇《兒童的遊戲》,講述兒時鄉下常見的遊戲。其後三輯:「紅藥無人摘」「瓜茄次第陳」「與君同拔蒲」,則別分書寫鄉下花草、南方吃食、少年心事及如今在城鄉兩地的生活。 在鄉村日漸凋敝,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作者用真誠質朴的文字,為讀者記錄下從過去到現在鄉下的生活。她筆下的「南方」,也正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用來抵禦外部龐雜世界的精神鄉土。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早讀丨願你餘生,芳華無限,歲月悠揚

作者丨丁學東 時間過得飛快,它從沒有等一等,倏地50多年過去了。 村上春樹在《且聽風吟》中,藉著虛擬哲學家的口說: 「我向這房間中至為神聖的書籍發誓:說真話,我只說真話——人生是空的。」 人生真是空的嗎?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喟嘆。 生活有時就是這樣無奈,總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你想像着會怎樣,卻未必如此。 人生總有坎坷,人生總有起伏。 在經歷之後,你會發現,時光殘缺了曾經仰望星空的真純,所謂的美好,在歲月的河流中早已被洗刷得陌生。那曾經殘留在掌心的余溫,在物是人非的淒涼中,也隨時光的流逝而慢慢地冷卻。 莫言在東亞文學論壇的演講中,舉了這樣一個案例。印度人為捕捉猴子,製作了一種木籠,籠中放着食物。猴子伸進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來。要想拿出手來,必須放下食物。但猴子絕對不肯放下食物。 猴子沒有「放下」的智慧。我們人類有時也像猴子。 就拿房子來說,原本想着只要有個安身的住所就行了,但等有了安身之所,卻想着要是有一個大一點的房子就好了。 但真到了擁有了大一點的房子,以為從此可以享受生活了,卻根本停不下來,繼續拚死拚活,為的是還要有更大的房子,於是一生都沒時間享受。 正因為沒多少人懂得「放下」,所以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是那麼的虛無縹緲!有幾個人在短暫的生命中,能真正為自己活一次! 馮唐易老,韶華易逝。年過半百,在生發「人生是空的」喟嘆之前,正是到了生命重啟的時候了。只是這「重啟」的狀態,絕不是「老而彌堅」的「揮斥方遒」,更不是「老當益壯」的「舍我其誰」,而應該是「老驥伏櫪」的「悠然自得」。 過去的你未必重要,現在的你更不重要。套用一句話說,「感覺不要太好,其實就是根草」。否則,你的生活便難於放鬆而純粹。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像一杯水,無色則純。 只要心里清澈,世事皆宜,無味則淡;只要心里釋然,瞭然清明,簡單疏朗。 到了一定的階段,必須學會失去與妥協。前半生得到的,後半生都得放下。前半生不甘心的,後半生都得妥協。 能夠解決人生所有問題的途徑不外乎三個:接受、改變、放開。不能接受那就改變,不能改變,那就放開。 放下了、妥協了,你會發現,人心就會變寬,世界就會變大,未來依舊美好。這美好不是外部環境能夠給你的,是一種深入的修為,是一種有意義的長久的快樂感。 三毛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畝田。深入修為的過程,是「堅守自我」「救助自我」的過程。 具體而言,即清除內心的雜草,在心頭的高原灑一場珍貴的雨,聞彼岸花香,觀世態變幻,牽一片閒雲,引一抹欣喜,探尋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修養自己的愛好,奉獻自己的智慧,發揮自己的余熱,以此抵消塵世的喧囂,從而放心又放鬆地享受生活。 如此,當生命注入婉約、注入從容,你會體味人生歸零、生命重啟的幸福:過去的皆為風景,現在的才是人生。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正如《從頭再來》的歌詞:「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我不能隨波浮沉,為了我摯愛的親人,再苦再難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 帕斯卡說,人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葦草。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能思考。 「折一把時光,慢慢地想呀慢慢地瘦」。人生沒有如果,命運不相信假設。因為有了因為,所以有了所以。誰能夠打開生命的枷鎖,誰就能把握人生的潮漲潮落。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人生的境界,說到底是心靈的境界,唯有心靈的安靜,才能鑄就人生的優雅。 淡定看人生,寧靜做自我。只要生命繼續,我相信,每一天都有芳華。 *作者:丁學東,筆名丁東,男,1967年出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江蘇張家港市政協副主席。發表散文、隨筆、詩歌近百篇(首)。 —《END》—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詩詞天地

文學大賽一等獎 家有母親

作者:趙海寧 來源 :《捨得》節選 ——有人說此文可上語文教科書。 父親去世10年後,在我的「軟硬兼施」下,母親終於同意來鄭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兒一起生活。這一年,母親70歲,我40歲。 70歲的母親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歲月又縮減了幾厘米,看起來更加瘦小,面容卻仍然光潔,不見太多滄桑的痕跡,頭發亦未全白,些許黑發倔強地生長着。 我們借了一輛車回去接她,她早把居住了幾十年的老屋收拾妥當,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那些行李中有兩袋面,是她用家里的麥子專門為我們磨的,這種面有麥香。 但那天,那兩袋面我決定不帶了,因為車的後備箱太小,我們要帶的東西太多。 母親卻堅持把面帶着。一定要帶,她說。 她這樣說的時候,我忽然愣了一下,看着她,便想明白了什麼,示意先生把面搬到里屋,我伸手在外面試探着去摸。 果然,在底部,軟軟的面里有一小團硬硬的東西。如果我沒猜錯,里面是母親要給我們的錢。 把錢放在糧食里,是母親很多年的秘密。 十幾年前,我剛剛結婚,在鄭州租了很小的房子住,正是生活最拮據的時候。那時,我最想要的不是房子,不是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只是一個像樣的衣櫃。 就是那年冬天,母親托人捎來半袋小米。 後來先生將小米倒入米桶時,發現里面藏着500塊錢,還有一張小字條,是父親的筆跡:給梅買個衣櫃。 出嫁時,母親給我的嫁妝中已有買衣櫃的錢。後來她知道我將這筆錢挪做他用,便又補了過來。那天晚上,我拿着10元一張厚厚的一沓錢,哭了。 那些年,母親就是一次次把她節省下來的錢放在糧食里,讓人帶給我,帶給大姐二姐,在我們都出嫁多年後,仍貼補着我們的生活。 但那些錢,她是如何從那幾畝田里攢出來的,我們都不得而知。這一次,即使她隨我們同行,也還是將錢放到了面袋里,在她看來,那是最安全的。 面被帶回來後,我把錢取出來交還母親,母親說,這是我給童童買車用的。童童是她的外孫,這段時間他一直想要輛賽車,因為貴,我沒有給他買,上次回老家,他許是說給母親聽了,母親便記下這件事。 2000塊,是她幾畝地里一年的收成吧,我們都不捨得,但她捨得。 記憶中,母親一直是個捨得的人,對我們,對親戚,對左鄰右舍,愛捨得付出, 東西捨得給,錢捨得借,力氣也捨得花。有時不知道她一個瘦小的農村婦人,為什麼會這樣捨得。 母親住下來,每天清晨,她早早起來做飯,小米粥、小包子、雞蛋餅……變着花樣兒。中午下班我們再也不用急趕着去買菜,所有家務母親全部包攬,陽台上還新添了兩盆綠瑩瑩的蒜苗。 有了母親的家,多了種說不出的安逸。 母親帶來的兩袋面,一袋倒入桶里,另外一袋被先生放到了陽台上。過了幾天,我卻發現陽台地板上的那袋面被移到了高處的平台上晾曬。 先生是個粗心的人,應該不會是他放的,我疑惑地問母親,她說,啊,我放上去的,曬曬,別壞了。 我一聽就跟她急了,那平台, 一米多高 ,那袋面,六七十斤,身高不足 一米五,體重不足90斤的母親,竟然自己把它搬了上去。我衝她大喊,你怎麼弄上去的?那麼沉,閃着腰怎麼辦?砸着你怎麼辦?出點兒什麼事怎麼辦……一連串地凶她。 她卻只是笑,圍着圍裙站在那里,等我發完脾氣,小聲說,這不沒事嗎?有事就晚了!我還是後怕,但更多的是心疼。直到母親向我保證,以後不再幹任何重活,我才慢慢消了氣。 母親來後不久,有天對先生說,星期天你喊你那些同學回家來吃飯吧,我都來了大半個月了,沒見他們來過呢。 先生是在鄭州讀的大學,本市同學的確很多,關系也都不錯,起初還會在各家之間串門,但現在,大家都已習慣了在飯店里聚會。城市生活就是這樣繁華而淡漠,不是非常親近的,一般不會在家里待客了。 我便替先生解釋,媽,他們經常在外面聚呢。母親搖頭,外面哪兒有家里好,外面飯菜貴不說,也不衛生。 再說了,哪兒能不來家呢?來家才顯得親。然後,母親態度堅決地讓先生在週末把同學們帶回家來聚一聚。我們拗不過她,答應了。 先生分別給同學中幾個關系最親近的老鄉打了電話,邀請他們週末來我們家。週末一整天,母親都在廚房忙碌。 下午,先生的同學陸續過來了,象徵性地提了些禮品。我將母親做好的飯菜一一端出,那幾個事業有成、幾乎天天在飯店應酬的男人,立刻被幾盤小菜和幾樣麵食小點吸引過去。其中一個忍不住伸手捏起一個菜餃,喃喃說,小時候最愛吃母親做的菜餃,很多年沒吃過了。 母親便把整盤菜餃端到他面前,說,喜歡就多吃,以後常來家里吃,我給你們做。 那個男人點着頭,眼圈忽然就紅了,他的母親已經去世多年,他也已經很久沒回過家鄉了。 那天晚上,大家酒喝得少,飯卻吃得足,話也說得多。那話的內容,也不是平日在飯店里說的生意場或單位里、社會上的事。 很少提及的家事,被慢慢聊起來,說到家鄉,說到父母……竟是久違的親近。那以後,家里空前熱鬧起來。 母親說,這樣才好,人活在世上,總要相互親近的。 母親來後的第三個月,一個週末的下午,有人敲門,是住在對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淨的大櫻桃。 女人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送給大娘嘗嘗。 我詫異不已,當初搬過來時,因為裝修走線的問題,我們和她家鬧了點兒矛盾。原本就不熟絡,這樣一來,關系更冷了下來,住了3年多,沒有任何往來。 連門前的樓道,都是各掃各的那一小塊兒地方。她冷不丁送來剛剛上市的新鮮櫻桃,我因摸不着頭腦,一時竟不知該說什麼好。 她的臉就那樣紅着,有點兒語無倫次,大娘做的點心,孩子可愛吃呢……我才恍然明白過來,是母親。 母親並不知道我們有點兒過節兒,其實即使知道了,她還是會那麼做,在母親看來,"遠親不如近鄰"是句最有道理的話。所以她先敲了人家的門,給人家送小點心,送自己包的粽子,還送自己種的新鮮小蒜苗……誠懇地幫我們打開了鄰居家的門。 後來,我和那女人成了朋友,她的孩子也經常來我們家,奶奶長奶奶短地跟在母親身後,親好得猶如一家人。 鄰居們,不僅僅是對門,前後左右,同一個社區住着的許多人,母親都照應着。她常在社區的花園和先生同事的父母聊天,幫他們照顧孫子。不僅如此,還有物質上的往來,母親常常會自製一些風味小點,熱情地送給街坊四鄰,這也是母親在農村生活時養成的習慣。 小點心雖然並不貴重,卻因有着外面買不到的醇香味道,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有一次,得知先生一個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親要我們送些錢過去。 因為是來往並不親密的同事,我們只想象徵性地表示一下,母親卻堅決不答應,說,人這輩子,誰都可能會碰到難事,你捨得幫人家,等你有事了,人家才會捨得幫你。孩子生病對人家是天大的難事,咱們碰上了,能幫的就得幫。我們聽了母親的。 在母親過來半年後,先生竟然意外升職,在單位的推薦選舉上,他的票數明顯占了優勢。先生回來笑着說,這次是媽的功勞呢,我這票是媽給拉來的。 我們才發現,最近我們的人際關系竟然空前好起來,那種好,明顯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誠。一個字都不識的母親,只是因為捨得,竟不動聲色地為我們贏得了那麼多,是我們曾經一直想要贏來卻一直得不到的。 再想她說過的話,你捨得對人家好,人家才會捨得對你好。於她,這是一個農村婦人最朴實本真的話;於我們,無疑是一個太過深刻的道理。 溫煦的日子里,我很想帶母親到處走走。可母親因為天生暈車,坐次車如生場大病,於是常拒絕出門。 那個週末,我決定帶她去動物園。母親說,沒有見過大象呢。動物園離家不遠,幾站路的樣子。母親說,走着去吧。我不同意,幾站路,對一個70歲的老人,還是太遠了。 可她又堅決不坐車,我靈機一動,媽,我騎車帶你去。母親笑着同意了。我推出車子,小心地將她抱到前面的橫樑上,一隻胳膊剛好攬住她。抱的時候,心里一疼,她竟然那麼輕,蜷在我身前,像個孩子。 途中要經過兩個路口,其中一個正好在鬧市區。小心地騎到路口,是紅燈,我輕輕下車,還未站穩,卻有警察從人流中穿過來,走到我面前說,不許帶人你不知道嗎?還在前面帶。說完,低頭便開罰單。 母親愣了一下,攥着我的胳膊要下來,我趕忙扶穩她,跟那個年輕的警察說了聲對不起,解釋說,我母親暈車,年紀大了,不能坐車,我想帶她去動物園看看…… 警察也愣了一下,這才看清我帶的是一位老人,還不等他說什麼,母親責備我,你怎麼不告訴我城里騎車不讓帶人呢?然後堅持要下來。我正不知所措,那個警察伸手一把攙住了母親,大娘,對不起,是我沒有看清楚, 城里只是不讓騎車帶孩子,您坐好。 然後他忽然抬起手,向我認認真真地敬了個禮。接着,他轉身讓前面的人給我騰出一個空間,打着手勢,阻止了四面車輛的前行,招手示意我通過。 我帶着母親,緩緩地穿過那個寬闊的路口,四面的車輛靜止行人停步,只有我帶着母親在眾人的目光里驕傲前行。 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受到如此厚重的禮遇。因為母親,因為捨得給予她一次小小的愛,一個萍水相逢的年輕警察,便捨得為我破例,捨得給我這樣高的尊敬。 這禮遇,是母親送給我的。 母親是在跟着我第三年時查出肺癌的。 結果出來以後,有個做醫生的朋友誠懇地對我說,如果為老太太好,不要做手術了,聽天命盡人事吧。這是一個醫生不該對患者家屬說的話,卻是真心話。 和先生商議過後,決定聽從醫生的安排,把母親帶回了家。又決定不向母親隱瞞,於是對她講了實情。母親很平靜地聽我們說完,點頭,說,這就對了。然後,母親提出要回老家。 母親在世的最後一段時間,我陪在她身邊。藥物只是用來止疼,抵擋不了癌症的肆虐。她的身體飛快地憔悴下去,已經不能站立,天好的時候,我會抱她出來,小心地放在躺椅上,陪着她曬曬太陽。 她漸漸吃不下飯去,喝口水都會吐出來,卻從來沒有流露過任何痛苦的神情,那些許黑發依舊倔強地蓬勃着,面容消瘦卻光潔,只要醒着,臉上便漾着微微的笑容。 那天,母親對我說,你爸他想我了。媽,可是我捨不得。我握着她的手,握在掌心里,想握牢,又不敢用力,只能輕輕地。梅,這次,你得捨得。她笑起來,輕輕將手抽回,拍着我的手。但是這一次,母親,我捨不得。我說不出來,心就那麼疼啊疼得碎掉了。 母親走的那天,送葬的隊伍浩浩盪盪,從村頭排到村尾,除了親戚,還有我和先生的同學、朋友、同事,我們社區前後左右的鄰居們……很多很多人,里面不僅有大人,還有孩子,是農村罕見的大場面。 隊伍緩緩穿行,出了村,依稀聽見圍觀的路人中有人議論,是個當官的吧?或者是孩子在外面當大官的…… 母親這一生,育有一子三女,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官不商。母親本人,更是平凡如草芥,未見過大的世面,亦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任何正規教育,她只是有一顆捨得愛人的心。 而她人生最後的盛大場面,便是用她一生的捨得之心,無意間為自己贏得的。 *作者:趙海寧,筆名寧子、海寧。生於20世紀70年代中,射手座。祖籍山東,現居鄭州,擔任《人生與伴侶》雜誌下半月刊主編。「讀者」雜誌簽約作家。本文節選《捨得》。 —《END》—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詩詞天地

老屋 · 父親 | 李翰

父親走了以後,老家臨街的兩間平房,屋頂也披離下來。畢竟有三十多年房齡,風雨侵蝕,那些桁條、椽木,也漸漸走到生命的盡頭。父親買下這塊宅基的時候,我剛上小學。記得也就是兩間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顯得破破爛爛。父親看中的,主要是屋後的一大片荒山。讀書人似乎都有個陶淵明情結,父親是 " 文革 " 早期的大學生,那個年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給子孫留下恆產,又可以種種花草,養些雞鴨,閒暇時安靜地讀書喝茶……這塊地,最宜作他的歸田計。 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80 年代初,兩人工資加起來還不到 200 元,歸田計只能從牙縫里省,再有就是親力親為,凡自己能做的,絕不額外去花工料錢。上下班路上,遇到賣樹料的小販,或是人家拆遷、翻修餘下的建材,父親都會去搭訕講價,燕子啣泥似的,一點一點往回搬。建新房需平整地基,得挖平半面小山坡,下班後、節假日,父親就成了移山的愚公。十字鎬、钁頭與鐵鍬,再加上一擔畚箕,在父親勤奮的勞作下,小山坡一天天矮下去。我搬來小馬扎,給他沏好一大壺茶,一邊給他做伴,一邊看自己的小人書。那時父親真是精壯,小臂虯結的肌肉,隨着钁頭、鐵鍬的揮動,舒展、收縮,一钁頭下去,風化岩四散迸開。畚箕裝滿土塊,壓得扁擔吱吱呀呀,悠悠地起伏着,他一陣風似的來來回回,大半天都不帶歇,還哼着小調。偶爾停下來擦把汗," 嘶 " 的一聲,吸掉大半截煙,咕咚咕咚,一壺茶就見底了。我喜歡看他喉結一上一下竄動,忍不住伸手去摸。中間休息的時候,我就讀手上的小人書。藍色封皮的《三國演義》,隔不了幾頁就會有這麼一句:" 探馬來報 ",我大聲朗讀 " 深馬來報 ",這成了我整個童年的笑料,甚至被當作我的外號。放學回家,父親就會說," 深馬來報 " 回來了。 開出的地基,起了兩層磚混小樓,土方填在北邊的窪地,搭建了兩間平房。兩處建築,讓父親胼手胝足,前前後後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童年的記憶,堆滿了磚瓦木石,和建築工人粗獷的歌笑,還有因工料、排水、採光等而起的爭嚷。父親像個護窩的老母雞,當理不讓,爭執起來聲音也特別響。房子終於完工了,原宅高聳的古磚院牆,青鐵皮的實木大門,都還保留着,整體看起來,頗有幾分氣象。父親又種上竹子、香樟、蠟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樹,沿着屋基腳,則栽種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從竹外的杏花開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陽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來,小狗繞樹追逐它毛絨絨的短尾。杏花敗,桃花開,一場雨後,竹筍悄悄鑽出地表,香椿在枝頭探出新芽。我們用長長的竹篙,綁上鐵絲鈎,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來,青瑩潤澤。弟弟從雞窩里摸出幾枚剛下的雞蛋,母親捏着雞蛋,在鍋沿上一磕,兩指一掰,雞蛋便在油鍋里滋滋作響。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說不出的清香,立刻從廚房彌漫開來。那是春天的味道,從眼睛到唇齒,順着鼻腔,在中樞神經遊走。被春天浸潤的小院,洋溢在醉氧般的微酣里。 春暮夏初,月季繞着屋角綻放,熏得人犯困,天漸漸熱起來。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師,家里地方狹小,夏天悶熱不堪,便總是來我們家納涼。房老師寫得一手好書法,還能作詩。他一邊寫,一邊哼唱着,都寫好了,再搖頭晃腦,用他那樅陽腔從頭到尾高聲吟誦一過。房老師寫了好些詩,吟詠我們家的花花草草,稱許父親的家業和品位。父親很喜歡和房老師往來,享受着他的肯定。房老師寫的一副 "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 的楹聯,還有一個 "...

真誠與羞恥 路內與《十七歲的輕騎兵》

電影《十七歲的輕騎兵》劇照 兜兜轉轉,路內又回到了路小路,回到了更早的路小路和他的同伴們。這些少男少女們暴躁、無聊、滿身戾氣,有着轉瞬即逝的深情,這些深情帶來的羞恥,和用於消解羞恥的刻意張揚與刻薄。他們生活在1990年代初的戴城,與《追隨三部曲》中涉及的轉型時期的創痛酷烈的社會內容相比,此刻的戴城則有着某種奇異的寧靜,文本的敘事節奏被刻意地拉長、放緩,首篇《四十烏鴉鏖戰記》的第一個動態場景,直到第四段才出現: 四十個男生騎着自行車到郊外的裝配廠去實習,裝配廠在很遠的地方,從城里騎到裝配廠,相繼看到樓房,平房,城牆,運河,農田,公路,最後是塔。塔在很遠處的山上,過了那山就是採石場,關犯人的。闊逼他哥哥就在那里面幹活,黃毛的叔叔在里面做獄警。我們到了裝配廠就跳下車子,一陣稀里嘩啦把車停在工廠的車棚里。出了車棚,看到那塔仍然在很遠的地方。 這個段落本身僅僅描述了一個動作:男生騎車到裝配廠。但通過不斷地自我重復(目的地「裝配廠」出現了三次,「郊外」-「很遠的地方」-「從城里」構成了空間距離的重復,這一空間距離又被「樓房,平房,城牆,運河,農田,公路,最後是塔」的視點移動再次重復),通過無關細節的填充(採石場、闊逼、黃毛等),騎車這個動作的完成過程變得似乎遙遙無期。 整部作品幾乎都在這樣的節奏里慢慢推進。由於缺乏動態,缺乏事件,小說的敘事內容被對各種對象的大量描寫所填充。喋喋不休的敘事者反復出場,像一個導游,帶領我們在歷史終結後的末世景觀里游盪,既向我們介紹出場人物的背景與性格(「豬大腸是個腦垂體分泌異常的巨胖」),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們指出生活的無意義(「我想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被人笑,但也可以被人笑,這取決於我是否樂意」)。小說灰色、沉滯的基調,正是這種對節奏的刻意控制的一個結果。 敘事者的介入是路內小說的標志性語法。它允許故事時間的流動被不斷打斷,從而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敘事效果。我在討論路內的幾個長篇時曾指出,他的文本中總是需要一個外在於故事時間的觀察者與敘述者,而這個敘事者往往與故事的主人公被拼合成同一個人。我們總是有兩個路小路:講故事的路小路和被講述的路小路:「這一雙重視角的敘述機制創造出一種書寫上的自由:故事的主角既為歷史所囿,感受到線性故事時間所給予的種種限制與無奈,同時又似乎擁有了跳脫歷史,並且反身把握、評論歷史的能力。」 在《十七歲的輕騎兵》中,這樣一種雙重視角依舊是路內進入歷史的基本框架。然而在短篇小說的體制中,雙重視角帶來的分裂的歷史感變得更為鮮明。一方面是1990年代初的路小路們的青春時光,他們在工業化小鎮里無趣、無聊、無所事事的日常。工業生產體系在正常運轉,它的教育與培養體系也依舊支配着這些男男女女的生活軌跡。一屆屆的考生按照分數被分配進入不同檔次和不同領域的培養軌道,他們將作為工人階級接班人,在各種技校與中專中消磨自己的時光,等待着按部就班地進入對口的職業領域,延續整個體制的再生產。烏鴉們深知自己將和自己的前輩們一樣,被送入一個巨大機器的不同部件,並永遠被確定性所籠罩。於是,這種無趣本身也未嘗不是一種餘裕。後來者或許會指責他們的不思進取,然而這種不思進取與其說源於個體的怠惰,不如說是一種體制性的安排:秩序為每個人安排了出路,奮鬥與否似乎也沒有特別大的差別。或者說,在這種不思進取背後,是一種令人絕望的安全感——它令人絕望,但它安全。 然而,在1990年代初當一個工人階級接班人的問題在於,好日子就快要到頭了。在雙重視角的另一頭,作為後設敘事者的路小路攜帶着之後的歷史所提供的全部信息、經驗與觀察,重新進入1990年代初的社會環境,以自己的後見之明,對當時的經歷與事件進行編碼。他完全清楚,工人階級作為一個群體即將被歷史所拋棄,工廠環境這一曾經的生活世界即將沉淪,它的一切規則與意義並未被抵抗與反對,而是被徹底地忽略與放逐,甚至不值得與之同歸於盡。路內寫當時的工廠車間:「灰黑色的車間里,蒙塵的玻璃幾乎已經不透光了,白班和夜班沒什麼差別,到處都是管子,空間逼仄,像一艘潛艇,在深海中航行着。它究竟要去哪里,它何時沉默,沒有人知道,你看到的只是管道,聽到的只是嗡嗡的聲音,仿佛它沒有前行,而它確實沒有前行。」這樣的灰黑色當然不僅限於一個車間,它將吞噬戴城,乃至工人階級的整個生活世界。 正是在這樣的視野下,1990年代初的戴城生活才呈現出它全部的荒誕與悖謬:那些老師與家長們對規則的頑固堅持,那些體制所給出的空洞承諾與保障,那個環境里的人們所信奉的(無)意義——連他們對人造革坐墊椅的使用方式,都顯得古怪而過時。《十七歲的輕騎兵》中的十三個作品里,敘事者總是在開頭第一段(甚至是標題里)就忙不迭地向讀者拋出一個時間狀語:「在一九九一年的冬天」、「那一年冬天」(《四十烏鴉鏖戰記》)、「後來過了很多年」(《馱一個女孩去莫鎮》)、「一九九〇年的聖誕夜」(《一九九〇年的聖誕夜》)、「那年頭」(《你是魔女》)、「當時——我說的是一九九〇年」(《偷書人》)、「每當我想到自己的十七歲」(《刀臀》)……這些時間符號所標定的不僅是兩個年代的物理區別,更是兩種歷史感受、兩種生活世界之間無法通約的隔膜,對後者而言,前者的所有深情都值得嘲笑(想想那些真心地追求女孩子的男生們),所有真誠都終歸無望。我們無法理解它,連理解它的企圖都令人羞於啟齒。 通過雙重視角的設定,通過第一人稱「我」的敘事機關,敘事者得以在兩種歷史感受間來回滑動。或者不如反過來說,兩種歷史感受之間的分裂,被路內轉化為路小路作為個人的內部分裂,轉化為敘事者在講述時的糾結與纏繞。這種糾結,首先體現在《十七歲的輕騎兵》中對女流氓的書寫上。不同於以白藍為代表的「姐姐」的序列,不同於那些總是外在於工廠世界,以資產階級社會想象(「去美國」)來拯救工廠墮落青年的敘事模式,司馬玲們代表了一個新的女性譜系。她們內在於工廠世界,或者說,她們代表着工廠世界的自發秩序,通曉其中的規則,甚至在其中活出了別樣的明亮與生機。與臉譜化的底層女流氓不同,這些女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呈露出她們的飽滿與立體。早孕女生在面對羞辱時詭異卻篤定的笑容,悶悶對現實的清晰把握,對男孩子們的犀利評價,她的偷偷哭泣,司馬玲獨坐一隅的孤獨與脆弱,她為朋友報仇所體現出的某種公義,她的潑辣的生命力,在在顯現出一種生於民間的活力和光亮。這些堅定、清晰的女性,她們是從哪里來的? 對此我們可以有各種闡釋,或許她們樸素的生命力與道德感,所代表的正是陳思和所說的民間世界,既藏污納垢,又有生生不息的原始能量。在社會秩序崩塌前夜,民間世界的自發秩序在她們身上呈露了冰山一角。又或許,她們代表着某種社會主義懷舊,一種向下超越?在工廠世界解體之時,這些預備役工人階級女性依舊煥發出了某種積極的力量。當然,她們不是什麼正面人物,也無法被收編到更為傳統的社會主義美學規則對工人階級女性的書寫方式中去。她們的行為充滿恣意、暴力與弱肉強食,某種規范性的力量因而始終隱藏在對她們的書寫之後,矯正着我們對她們的認知。但不論如何,她們都是內生於工廠世界,且並不試圖逃離的人。她們總是透露出一種倔犟的、面對世界的真誠。對她們的不吝筆墨,本身已經泄露出了作家的偏愛。(喜歡女流氓,有什麼錯嗎?)在對她們的否定之外,敘事者不得不一次次地返回這些女性,並為她們寫下輓歌。 對女流氓的偏愛,攜帶着末世景觀中的片刻明亮,引誘着敘事者不斷返回其中。這種返歸既拓展着關於「工人」的美學圖景,也透露着敘事者自身無處安放的偏愛。與之類似的是,敘事的糾結更鮮明地體現在文本中的那些抒情時刻里——或者說,體現在對抒情時刻的某種刻意的打斷里。《賞金獵手之愛》臨近結尾處,花褲子對丹丹的表白在屢遭鄙夷後,終於開始顯現出某種希望,某種心靈之間的溝通可能,丹丹向他談起了過去,甚至擺出了起舞的邀約: 我們的花褲子,他曾經和丹丹跳過舞,他的華爾茲和慢四步都是丹丹教的,這是他獲得的殊榮。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她,這個「自己」包括我們所有人,因為那劇場中心的雨和光像一個很大很高的漩渦,正在把她吸到天上去。他負有的使命(同樣包括我們所有人)正在融化掉。他試探着走向劇場中心,卻聞到了左側黑暗處一股強烈的尿臊味,他不相信丹丹會在有尿臊味的地方跳舞,於是朝黑暗處多看了一眼——傻彪從那個地方爬了出來。 劇場光暈下起舞的丹丹,在一邊凝視的少年花褲子:一個真正的抒情時刻,它所呈現的是,在各種挫折與挫敗後,在刻意的自我刻薄與互相傷害後,在各種虛偽與憤怒底下,他們(乃至「我們所有人」)依舊有可能展現出某種真正的深情與真誠,仍有可能互相吸引、引領,面對彼此起舞。這個場景不僅將丹丹、花褲子(乃至「我們所有人」)作為具有內在性的主體呈現出來,事實上,這樣的時刻本身就是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它在一個瞬間的強度中,展開了主體自身的深度。 然而,這樣的可能剛剛被打開,便被一股尿臊味所代表的堅硬、骯髒、惡心的現實重新打碎,一個浸泡在血污與尿臊的惡臭中的逃犯突然出場了,「一切都回到了現實中」。在這樣刻意的打斷里,我們覺察到一種對抒情的警惕,一種敘事者的自我撕扯。仿佛有某種力量,不允許當時的工廠世界里擁有抒情的可能,不允許一種真誠而正當的自我認知能夠充分地展開。這種抒情必須被幹預,被打斷,乃至被嘲諷。 抒情主體的出現暗示着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工廠世界的日落余輝中,路小路們也曾有過真正的情感,有過有意義的生活,他們的深情與純真,他們對生活意義的真誠期許,或許不是,或者並不全是裝腔作勢的假正經,他們也曾想象過正當、溫情而飽滿的人際關系,想象過友情與愛。然而,這樣的想法對於後來的路小路來講,是多麼令人羞恥呢?工廠世界所承諾的意義,在今天看來,難道不是荒唐、過時而可笑的嗎?難道不是註定要被淘汰、被拋棄的嗎?對那樣一種意義所投去的深情一瞥,怎麼可以不被立刻中斷,立刻收回?於是,敘事者路小路匆匆忙忙地出手,他充滿懷疑地打量着這種深情,生怕1990年代的烏鴉們會沉溺其中——對這種深情的信以為真,將會帶來怎樣的危險? 然而,正是這深情一瞥,以及這一瞥帶來的震盪,構成了最為豐沛的敘事源泉。身為工廠子弟,身為工人階級接班人的羞恥,在當代文學中,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寫作理由嗎?或者說,拋開反諷與嘲弄,我們要如何去書寫自己曾經在一種生活方式中所擁有過的正直、純真、與深情?敘事者羞於讓那個世界展開自身,又無法抗拒凝視它,凝視其中的片刻真誠與深情——這樣的真誠與深情,現在還有可能嗎?後來的這個路小路,是否只有躲在1990年代初的那個路小路的聲音里,才敢於允許自己放下反諷的鎧甲? 事實上,恰恰是在這種為了消解羞恥而刻意表演出來的、帶着某種隱隱的自我厭惡的嘲諷里,路小路們才真正感受到了自己與工廠世界之間的血肉關系。嘲諷背後的軾父快感,催逼着我們向歷史痛下殺手。但也正因為軾父,才將父親本身變成了一個永恆的黑暗深淵,以無窮的力量將我們向他吸去,並試圖將我們吞噬。反諷在這里變成了一種反抗吞噬的力量,它所標明的是一種敘事立場的兩難。路內既無法認同當時的路小路,盡管他看到了吉光片羽的溫情,又無法認同後來的路小路,因為這些吉光片羽都已經隨着那個世界而一並逝去。於是,在義無反顧的抒情之後,又有義無反顧的諷刺,在義無反顧的諷刺之後,又懷着對被諷刺者的歉疚與愛。 然而,這樣的抒情時刻,是不是也可能僅僅是一種想象,一種懷舊的情感投射?工廠世界是否僅僅是一個「劇場」,僅僅是一個鋪陳我們所有不合時宜的純真的想象的舞台?詹姆斯·伍德在談到約瑟夫·羅斯筆下的奧匈帝國時寫道,雖然「這個帝國在功能上無效……但在美學上魅力十足;換言之,他愛的是帝國的修辭,他愛的是首先作為修辭的帝國。」更有趣的是,伍德注意到了作為修辭的帝國和作為生活世界的帝國之間的錯位:「甚至在這個帝國尚存的時候,羅斯就開始為之唱起輓歌,因為它沒有足夠的活力配得上他理想中的帝國。」路內筆下的工廠世界——它當然已經「在功能上無效」了——是否同樣主要作為一個修辭的場所而存在?抒情主體在工廠世界中所遭遇的尷尬,是否同樣因為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活力」? 而即便如此,工廠世界依舊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敘事者去看視、講述,並在其中起舞。傳統的社會主義美學編碼無法容納這樣的時刻,它會將其視為資產階級審美而驅逐出境。而在另一頭,當下的情感結構中同樣無法安頓這樣的抒情,無法讓這支舞蹈妥帖地展開。起舞的邀約只能成為邀約,停滯在開步前的那一刻。路內當然不可能回到老舊的現實主義美學法則及其對工廠世界的再現方式,但他也不可能呼應當代歷史對那個世界的徹底拋棄。在徹底的歷史終結論與徹底的社會主義懷舊之間,敘事者並沒有,也無法做出選擇。在回望廢墟的凝視中,1990年代的工廠世界成為一處尷尬,成為當代歷史的真正的「剩餘物」,路內小說在反諷與抒情間的來回擺盪,正是這種尷尬在文學上的呈現方式。 然而,面對工廠世界的搖擺不定,難道不是唯一真誠的姿態嗎?兩種情緒、兩種歷史感受之間的對抗與撕裂成為一種隱匿的小說語法,在沉滯中牽拉出無休無止的故事,「在這個時間之中還有另一種時間,在這個夜晚之上還有另一個夜晚。這句話可以一直翻版下去,直到耗盡我的記憶。」每一次與自我的真誠相對,都會引出自我的分裂,乃至分裂下的空無一物。於是,這部小說或許並不關於如何面對工廠世界的成功或失敗——它的失敗已經被無數次地操練——而是如何面對我們曾經擁有的真誠,面對真誠帶來的羞恥。在路小路張揚的調侃與反諷下,這是一部羞恥之書。 文章來源:《上海文化》2019年3月號 作者:康凌 《十七歲的輕騎兵》 這是路內「追隨三部曲」的前傳作品,路小路,大飛,花褲子他們,騎着飛速的單車逆光而來,在他們身後是悶悶,丹丹這些讓他們夢繞的女孩。在十七歲的曠野,他們熱鬧擁擠又孤單落寞,我們閱讀他們這一刻青春的故事,也閱讀他們青春所駐的那一段90年代的過往。 是的,我還在寫着那個倒霉的化工技校,沒有名字只有綽號的小青年,「風一樣的謎之女孩」們。時間像倒影,前半生想不通的事情變成後半生的笑話,反之,也成立。記憶和虛構疊加成另一個平行空間,盡管寫了八年,一晚上也就讀完了。 ——路內 路內 1973年生,現居上海,著有小說《少年巴比倫》《花街往事》《慈悲》等。曾獲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小說家、春風圖書獎年度白金作家、《GQ》中文版年度作家、《南方人物週刊》年度人物等獎項。 路內作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 《雲中人》 這是路內一部帶有推理色彩的校園懸疑小說,一個工學院學計算機的專科生夏小凡,在九十年代末的時代節點上,也面臨着畢業即失業的迷惘。小說從他的同鄉好友小白失蹤開始,夏小凡在追查小白的下落中,同時也經歷着整個社會轉型期的混亂無序和不可抑制的激進和繁榮,一如他們那沒有前途的未來和始終荷爾蒙爆棚的頹廢青春。小說寫出了宿舍室友在畢業中的掙扎突圍,也寫出了學校周邊咖啡店,網吧的更迭,以及舊居民樓的拆遷。在這些延宕的情節和人物中,貫穿始終的是一起又一起忽然而至的敲頭案,學校里死了兩個女生,而夏小凡自己也在暗夜里遭到跟蹤,並遽然遭遇被害的女屍……,所有這些亂入麻的頭緒,始終和小說中的社會和人物糾纏着,有條不紊地在小說中次第展開。小說越到後面越恐怖和荒誕,但也越到後面,我們也驚心地覺察到這其間的真實。這是這部小說另一個層面上的懸疑和驚悚。 《花街往事》 在1980年代的薔薇街,時間像門前流水,依約而行,人們悠然地一邊吃早餐,一邊八卦街坊鄰里間永遠共享的秘聞,一天由此開始。國營照相館的攝影師顧大宏單干後,全然不像是一個做生意奔前途的樣子,在晨光中,他捕捉情人關文梨一低頭的剪影。女兒顧小妍開始了青春期的綻放,身上帶着不敢直視的光亮也帶着攝人心魄的美。兒子歪頭用自己寡言的視角,注視着父親隱秘的情感,也仰視着姐姐驕縱的魅影,同時學會了惦念自己喜歡的女生。 一場舞會的對決,一場少年的衝突,雖然薔薇街的梔子花如常開放,一個跳舞時代無可奈何地終結成了過去。在花街往事中,路內用文字帶領我們徜徉了一下那個讓人眷戀的1980 年代。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伍爾芙 成為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回聲

本期薦讀 :弗吉尼亞·伍爾芙 《一間自己的房間》 |第 91 期 一定得照亮你自己的靈魂,它的深深淺淺,它的慕虛榮和寬仁。一定得說你的美麗,還有你的平淡的容貌,對你有什麼意義。 《一間自己的房間》——陳維涵來自為你讀詩00:0007:21《一間自己的房間》節選 所謂「現實」,是什麼意思?似乎是某種飄忽不定、靠不住的東西——時而出現在塵土飛揚的馬路上,時而出現在街頭的一頁報紙上,時而又出現在陽光下的一株水仙上。它照亮了房間中的一群人,為一些閒談貼上了標簽。讓在星空下回家的路人為之一震,讓這無聲的世界遠較有聲的世界更為真實…… 那是一日將盡,在藩籬中褪去了表象之後剩下的余跡;那是歲月流逝,愛恨過後的尾聲……而我之所以要求你們去掙錢或是擁有自己的房間,就是要你們活在現實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將之描繪出來,那都將是一種充滿生氣、富有活力的生活。 伍爾芙(1882—1941),二十世紀英國傑出作家,現代主義代表人物,意識流小說技巧的開創者。代表作《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一間自己的房間》等。 你要照亮自己的靈魂 主播:陳維涵 | 演員 「一個女人如果打算寫小說的話,那她一定要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提起弗吉尼亞·伍爾芙,即使有人不記得她的意識流小說,也會很熟悉她的這句「獨立宣言」。 在2002年上映的影片《時時刻刻》中,飾演伍爾芙的演員尼克·基德曼為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殊榮,其演繹也讓人們對這位英國女作家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人們想起伍爾芙,會記得她有一顆敏感又易碎的心,有優雅與癲狂雙面的性格,記得她側臉上深陷的眼眶。還有她這本更像是文藝評論的散文集,至今仍被人拿來作為自己談論一些話題的註解,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話題。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享有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同樣也是精神上的獨立空間。對於一個年輕女孩來說,她可以在這里不受打擾地看書,思考,任憑思緒漫遊。與其說這是房間,不如說這是她的世界。這一點,伍爾芙早在其小說《出航》中也有提及。 何況我們今天所處的生活境況,過於喧囂、紛雜,當獨立的個體被人群吞沒時,能夠隨時走進「自己的房間」似乎更加重要。獨立的精神空間,可以保護自己純粹的熱愛、認可的價值不受外界的洪流侵襲,化解自己在大都市的慣性中產生的焦慮與不安。 現代女性的自我意識,既需要在人際中碰撞,也需要在刻意的孤獨中生發。偶爾忘卻自己作為妻子、母親、管理者的身份,在「自己的房間」獨處,躺在安樂椅上閉目凝神,或悠閒地泡一杯茶,寫幾筆回憶錄,復原自己優雅安閒、個性獨立的一面,不說話,不敞開,只專注於內在豐盛的自我,似乎也會隨之增加幾分對生活的接納度。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盡力生活在精神的王國中,「去思索世界的未來或過去,去看書,做夢或在街頭閒逛」,去掙足夠的錢好讓自己隨時都可以無所事事,一直是我們理所應當去做的事。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記得伍爾芙的提醒: 「一定得照亮你自己的靈魂,它的深深淺淺,它的慕虛榮和寬仁。一定得說你的美麗,還有你的平淡的容貌,對你有什麼意義。」 ...
BE0039FE-4857-4F45-A49F-DC8AF879983A.jpeg

【格律詩詞】蔣新生作品

    蔣新生,現任東南鳳凰詩社副社長、《香江論壇》主編,曾任海外鳳凰詩社秘書長、唐宋風韻詩社主編,現居香港。詩觀 : 弘揚國粹、關心民瘼,信息正面,分享共進。發表大量詩詞、散文於網絡平台,作品發表於《人民日報》、《華人頭條》、《鳳凰詩刊》、《中國詩歌報》、《西南當代作家》、《中詩報》、《新西蘭先驅報》、《唐宋風韻詩刊》、《香江論壇》等雜誌。 1、述懷 文/蔣新生 細說當年故舊情, 長江柳絮月曾明。 青堤紫陌薰風醉, 白鬢紅塵海景清。 瑞彩浮生城闕影, 纏綿幻夢霧雲程。 高樓玉樹佳人笑, 喜樂金壼美酒傾。 2、遙思 文/ 蔣新生 江城如畫入湖濱, 史冊英雄故舊人。 笑傲紅顏多怨意, 暢懷綠液少奇珍。 名山落寞詩詞夢, 大德慈悲霧雨塵。 粵海歸來回首望, 天涯玉宇恨無垠。 3、夜讀   文/蔣新生 夜雨瀟瀟打葉聲, 蘭舟蕩漾入江城。 雲間野鶴青峰列, 湖上閑人逸意生。 瑞彩花香君又醉, 無常世事客相爭。 南都北國神遊遍, 玉宇天清已五更。 4、鄉思   文/ 蔣新生 幻夢當年雨霧煙, 香城嵗嵗恨琴弦 。 遙思百蕊花間醉, 飽讀千詩月下眠 。 碧渚蘭舟愁露水, 紅塵往事嘆情緣 。 長江玉浪東流去, 柳絮瓜洲古渡天 。 5、思念   文/蔣新生 塞上歸鴻雁, 娉婷淚滿腮 。 愁思雲水月, 幻夢菊楓臺 。 舊冊詩詞著, 新醅雨霧開 。 朝陽花靜影, 遠望故人來 。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夢尋彼界文學

早讀丨四月芳菲,與陽光同行

作者丨春暖花開 四月,是充滿詩意的季節,也是盛放的季節,每一棵小草都在肆意舒展,每一朵花都盡情的芬芳,微風是使者,將花紅柳綠喚醒,細雨是點綴,讓潮濕的桃紅泛着胭脂色,季節的流動,拉開了一幅奼紫嫣紅春的畫卷。 陽光,春風,花朵;鳥鳴,鳶飛,蝶舞,唱響了春的歌謠。 心,在一抹陽光中翩飛;春,在奼紫嫣紅中着色,我在時光的素箋上,用明媚的筆調,將春的美好臨摹,那飛揚在指尖的韻律,是生命流動的色彩。 是誰將溫暖留在了春天?是誰用詩意裝點了流年? 最美人間芳菲四月天,這樣的季節,無須找尋,便會與春意不期而遇。 走在時光的陌上,懷揣一顆清新的心,那些被歲月着色的經歷,都是生命的餽贈,采一縷陽光,用來安放夢的羽翼,只聞花香,不談悲喜。 晨起,收集滿滿的陽光,讓舒緩的音樂在心間流淌,告訴自己,新的一天又開始了,生活終究是美好的,只要心中有陽光,每一天都充滿生機。 只要心中有花香,每一個平淡的日子都是詩意,給自己一份信心,去擁抱這個世界,讓今天過得充實,讓明天充滿希望,光陰中的美,是來自心底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 日子,總是在忙碌中渡過,平淡的有些雷同,我不怕平淡,只怕生活沒有了色彩! 總想在喧囂紅塵覓得一方靜謐,「小竿釣破波心月,短笛吹清水面風」的愜意里,讓文字馳騁,讓心事展顏。靜聽四季花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世外桃源,這里,是我們休憩的港灣,閒暇時,可以聽一曲曼妙的音樂,讓音符漫過心靈的滄桑,趟過靈魂,蜿蜒生命的靜好綿長; 或沉浸在喜歡的文字中,此時,凡塵瑣事與我無關,只有月照松林,風渡青山里,雲水也寂然的澄澈,疏朗而清涼。 將過往漸漸的淡成一幅簡單的畫卷,有些地老天荒早以與他人無染,而心情卻與自己有關。 站在時光之岸上,將思緒安放在夏日清荷的芬芳中,讓光陰染出淡雅,於沉思和感悟中,體味生命本該有的青山,綠水和那份安恬。 很久了,心中便有一份期待,想像着尋一個山青水秀,陽光暖暖的地方,有不知名的小花開在路旁,有清泉在流淌,還有路人在林蔭小路上行走,期許在靜美的田園忘返流連,渴望那悠然見南山的安逸心境。 陽光又質朴的生活,是我期待的美好。 人生就是一場遠行,我們一路行色匆匆,總會因為走的太急而負累,等有一天回頭望時,已找不到來時路,有的時候,停下疲憊的腳步,於喧囂中尋一份靜謐,適當的放空自己,是對心靈的修復,無論何時,都別忘了等一等靈魂。 「草樹知春不久歸,萬般紅紫鬥芳菲。」春終是深了,我們無法抵擋她漸行漸遠的腳步,但能將春意常留,人在旅途,無論走到哪里,都別忘了帶上陽光,無論世界有多喧囂,都要在心中留一處原鄉。 不必是春天,只要給我一片陽光,我把它根植在心底,一年四季,可暖薄涼。 做個賞風景的人,不懼怕時光,心底永遠有善良和溫暖,安靜的享受歲月贈予的滄桑與淡定,歡喜心常在,以日子做為詩篇,讓生命接近自然,若有微風,如有細雨,用心靈細細體會,所有的途徑只待一念花開。 選一種姿態,讓自己活的無可替代,無論是以蓮花的姿勢坐成禪,還是以淡雅的姿態細若如蘭。 只有經過歲月的打磨,才能生出持久芬芳,不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只求於熙熙攘攘的市井中,把不咸不淡的生活,過得精彩,守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讀一本來自歲月的閒書,生命有時,只需要一個甜美的微笑。 在春的眉眼間,聆聽季節深處的絮語,那明媚的陽光不經意間,便觸及到心中的柔軟,那一份帶着花香的眷戀,總會在心中千回百轉。 以一顆素心,把想念深種,於月白風輕的日子里,一些溫暖,便會直抵心海,將一些念,連同祝福,一起寫意在這恬淡的時光中,有些美好,不用尋找,便可抵達。 總是相信,內心有旖旎風光的人,定能在草木閒情的光陰里,讀四季如詩。摘春花泡茶,聽夏風淺吟,看秋情如畫,賞冬雪寒梅,最美的,便是陽光下目光遇到花枝的剎那。 這個春天里,我沐浴着陽光的清新,用平淡種光陰,看一朵花兒含笑,草兒蔥綠,品嚐着一粥一飯中那種簡單的味道。 心情,若沾染了花香,便有了詩意,人生,若能掬一份懂得於心,便會幸福久久,溫暖綿長。 若可,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朵,與春風相宜靜好,看春的枝頭那一簇簇的綠意,在一場春光里,品讀清淺的喜歡。 生命,即便是一樹花開,無論開的有多絢麗,繁華過後,唯狐獨是真實存在的,生命的音符最終是安靜的,也只有安靜才能品出馨香。 沉下來,慢慢散發體內芬芳,享受淡淡花香的愉悅感,那份來自心底的真實,是乾乾淨淨的欣喜和綿延,寧靜祥和,始知花香。 四月,微風不躁,陽光正好,我站在春風里,聆聽花開的聲音,不去問那一株桃紅在和誰竊竊私語?不去想,那杏花影間是誰在訴說心語?一些甦醒的心事,我不敢輕易觸碰,怕一不小心,如春潮湧動。 攬一份從容,做歲月枝頭的點綴,於黎明中放牧自己,採集花間清露,盪滌塵埃; 於花開中相惜,於花落處隨緣,任紅塵紛擾,我自清心素雅,研一筆淡墨,於時光深處寫意綠的芭蕉,紅的櫻桃,在生命的青山綠水間,輕盈衣袖,淺笑嫣然,心,與陽光同在。 作者:春暖花開,中國散文網編輯,散文吧總編,文章散見於報刊雜誌,網絡。有文章被收錄高中隨堂筆記和做中考模擬試卷習題,已出版散文集《聆聽,花開的聲音》,春暖花開微信公眾平台:花開心靈驛站cnhk667788 散文悅讀swyd996 —《END》—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詩詞天地

賈平凹 生一次病,就懂人性了

文 | 賈平凹 我突然患了肝病,立即像當年的壞分子一樣遭到歧視。 我的朋友已經很少來串門,偶爾有不知我患病消息的來,一來又嚷着要吃要喝,行立坐臥狼藉無序。 我說,我是患肝病了,他們那麼一呆,接着說:「沒事的,能傳染給我麼?」 但飯卻不吃了,茶也不喝,抽自己口袋的劣煙,立即拍着腦門叫道:「哎吆,瞧我這記性,我還要出XX處辦一件事的!」 我隔窗看見他們下了樓,去公共水龍頭下衝洗,一遍又一遍。似乎那雙手已成了狼爪,恨不能剁斷了去。 末了還湊近鼻子聞聞,肝炎病毒是能聞出來的麼?蠢東西! 有一位愛請客的熟人,隔天半月就要請一次有地位的人,每一次還要拉我去做陪,說是「寒捨生輝」,這丈夫就又要了我去,夫人當然熱情,但我看出她眉宇間的憂愁,我也知道她的為難了,說,多給我一個碟一雙筷子吧。 我用一雙筷子把大盆的菜夾到我的小碟里,再用另一雙筷子從小碟夾到我口里。吃罷了,我叮嚀婦人要將我的碗筷蒸煮消毒,婦人說:「哪里,哪里。」 我才出門。卻聽見一陣瓷的破碎聲,接着是攆貓的聲,我明白我用過的碗筷全摔破在垃圾筐,那貓在貪吃我的剩飯,為了那貓的安全,貓挨了一腳。 這樣的刺激使我實在受不了,我開始不大出門,不參加任何集會,不去影院,不乘坐公共車。 從此,我倒活得極為清靜,左鄰右舍再不因我的敲門聲而難以午休,遇着那可見不見的人,數米外抱拳一下就敷衍了事了,領導再不讓我為未請假的事一次又一次寫檢討了,那些長舌婦和長舌男也不用嘴湊在我的耳朵上是是非非了。 我遇到任何難纏的人和難纏的事,一句「我患了肝炎」,便是最好的遁詞。 妻子說:「你總是宣講你的病,讓滿世界都知道了歧視你麼?」 我的理由是,世界上的事,若不讓別人尷尬,也不讓自己尷尬,最好的辦法是自我作賤。 比如我長得丑,就從不在女性面前裝腔作勢,且將五分的丑說成十分的丑,那麼丑中倒有它的另一可愛處,相聲藝術里不就是大量運用這種辦法嗎? 見人我說我有肝病,他們防備着我的接觸而不傷和氣,我被他們防備着接觸亦不感到難下台,皆大歡喜,自賤難道不是一種維護自己尊嚴的妙方嗎? 再者,別人問起: 你這些年是怎麼混的,怎麼沒有更多的作品出版,怎麼沒有當個XX長,怎麼沒能出國一趟,怎麼陽台上沒植花鳥籠里沒養鳥,怎麼只生個女孩,怎麼不會跳舞,沒有情人,沒一封讀者來信是姑娘寫的? 「我是患了肝炎呀!」一句話就回答了。 但是,人畢竟是群居動物,當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不禁無限的孤獨和寂寞。惟有父親和母親、妻子和女兒親近我,他們沒有開除我的家籍。 他們越是待我親近,我越是害怕病毒傳染給他們,我與他們分餐,我有我的臉盆、毛巾、碗筷、茶幾,且各有固定的存放處。 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腳開門關門,我瞄準着馬桶的下泄口小便。 他們不忍心我這樣,我說:這不是個感情問題。 我惱怒着要求妻子女兒只能向我做飛吻的動作,每夜燒兩盤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卻被蚊香熏得頭疼。 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的心在悄悄滴淚,當他們用滾開的熱水燙我的衣物,用高壓鍋蒸或熏我的餐具,我似乎覺得那燙的,蒸熏的是我的一顆靈魂。 我成了一個廢人,一個可怕的魔鬼了。 我盼望我的病能很快好起來,可惜幾年間吃過幾簍中藥、西藥,全然無濟於事。我笑自己一生的命運就是寫作掙錢。 我平日是不吃葷的,總是喜食素菜,如今數年里吃藥草,倒懷疑有一日要變成牛和羊。說不定前世就是牛羊所變的吧。 我終於住進了傳染病院。 病院里,我們像囚犯一樣要穿病服,要限制行動於一個極小的院子里,雖然那院牆是鐵製的柵欄,可以看見外邊的人。但看了外邊行人穿着花花綠綠行走,就頓生列入另冊的淒慘。 我們渴望自由,每天打過吊針之後,就在院子里看紅紅的太陽,看涌動的雲,弄着嘴唇逗引柵欄外樹上的小鳥。 小鳥卻飛去了,落下一根或兩根的羽毛,我們皆如年節的小孩搶拾炮仗一樣去搶個不亦樂乎。 這行為忽被柵欄外的一個孩子瞧着,那小小的眼睛里充滿了在動物院看籠中動物的神氣,他竟大膽地走近了幾步。 他的母親,一個肥胖的女人就喊:「走遠點,那是傳染病!」 這話使我潸然淚下,我只有背過身去,默默地注視着院中的一片玫瑰花,和花壇上的一群黑色的螞蟻。 啊,美麗而善良的玫瑰不怕傳染,依舊花紅如血,勇敢的那螞蟻不怕傳染,依舊在為我們表演負重的遠距離運動。 這一夜晚我們皆要等到很晚方回去睡,那依舊潔亮的月亮,它隨我們到了柵欄里,它不嫌棄。 我們最不喜歡看到的是柵欄角上的那一個蜘蛛網,它好大,狀若一個筐籃,為我平生之少見。 我們傍晚用竿子挑破它,第二天,它又完好無缺,像一個通了電的鐵網,又像是監視我們行動的雷達。 我們無可奈何,開始產生一個惡毒的念頭,後悔我們為什麼要聲張自己是肝炎患者?為什麼要來住傳染病院? 人們在歧視我們,我們何不到人群廣眾中去,要吃大餐飯,要擠公共車,要進影院,甚至對着那些歧視者偏去摸他們的手臉,對他們打哈欠,吐唾沫。那麼,我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們就和我們是一樣的人了! 病院中的人都是面色青黃,目光空洞,步履虛弱。看着他們的形像我也知道自己的模樣。我們是忌諱用鏡子的,但我們對黃色並不反感。 黃在中國是皇帝的象徵,於世界也是流行色,於是我們都顯得親熱,在過道上,院子里,誰和誰見了都要點頭,微笑也隨之綻開,似乎我們有緣分,數十年前就認識似的,互相詢問名稱和單位。 醫生和護士是從不喚我們名姓的,直呼床號。世界上叫號的只有監獄和醫院。我先是「+235」,後一個病號出院了,我正式成了「235」。 「235!235!」這是在買飯了,飯勺不挨着我的碗,熱湯幾次就淋在我的手上;「235!235!」這是護士在送體溫表了,她們查看了溫度便去我們看見的地方洗手。 我先是極不習慣這種叫號,但後來想通了,「賈平凹」不也是一個代號嗎?雖然235不是爹媽為我起的名字,可現在滿社會不是都在叫「張經理」「李主任」嗎? 在醫院的西樓角,也即在廁所的旁邊,是有一棵古槐的,古槐的樹叉上白天常見到臥一個貓頭鷹。每到夜里,它就叫了,它一叫,我們都驚慌起來,肯定在第二天,定要抬出去一個的。 這不是迷信,一定是貓頭鷹聞着了欲亡人的氣息在鳴叫。 大家都走出來,默默地注視着一個裹着床單的軀體出太平間。他永遠太平無煩惱苦痛了。 他的毛巾、牙具被拿出來放在窗台,他的母親,或者他的妻子在地上滾着哭。 這時候,有許多蒼蠅在嗡嗡叫,哪一個是他的靈魂所變呢?我們無聲地祈禱他靈魂安妥,卻不願有蒼蠅落在我們身上。 從此,我們皆害怕貓頭鷹,但我們沒有一個人敢詛咒它,更沒有人動手打它,甚至連這個念頭都沒有。 當一日數次去廁所經過古槐下,都不自覺地往樹杈上看看,那是驚慌的一看,也是盼望的一看,我們在心中默默地向它祈禱,企望它能饒恕了自己,我至此方明白了人人恨閻王,卻還給他修廟塑像稱他是閻王爺的原因。 而貓頭鷹也該是稱作爺的,也該是有廟和塑像的。人怕什麼,又奈何不了,人就想着法兒去討好,去供奉,這就是世上神的產生。貓頭鷹就是一個神的。 在這個監獄似的大地里,我們病人是互不歧視的,他同監獄的區別正在這里,犯人是要互相監督互相打小報告而爭取減刑,這是因為他以前曾經「犯」過人,以犯人入獄,又以犯人減刑出獄。 我們患了病,並不是企圖犯人,入院的一半是為了自己,一半也是為了不犯了別人,所以我們互相關心,體貼。 每有一個出院,我們歡欣慶賀他的康復,也為了自己能治好而高興。 每有一個入院,我們多半卻為他傳染了病而悲傷。我們歡迎他的儀式雖不是握手和擁抱,卻提醒他怎樣買飯票,怎樣服藥,怎樣不必悲觀。 病友和學友的感情一樣珍貴,有待我們統統治癒出院後,我們在社會上仍可以形成一個關系網。 這個關系網是受歧視之下,在生與死的分界線上建立的天長地久的友誼,他比那些互為利用的情網、烏七八糟的網純潔高尚得多。 我們失卻了社會所謂的人的意義,卻獲得了嶄新的人的真情,我們有了寶貴的同情心和吝憫心,理解了寬容和體諒,熱愛了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體會了太陽的溫暖和空氣的清新。 說老實話,這里的檔案袋只有我們的病史而沒有正史,所以這里沒有猜忌,沒有幸災樂禍,沒有勾心鬥角,沒有落井下石,沒有勢利和背棄。 我們共同的敵人只是乙肝病毒。男女沒有私慾,老少沒有代溝。不酗酒不賭博,按時作息,遵守紀律,單人單床,不嫖娼,貴賤都同樣吃藥,從沒人像癮君子那樣嗜藥成性。 醫護是我們的菩薩,我們給他們發出的笑是真正從心底來的,沒有虛偽。貓頭鷹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畏懼而崇拜,沒有絲毫的敷衍。 我們為花壇中的那一片玫瑰澆水除草,數的清那共有多少花瓣,也記載了多少片落花被我們安葬。那洞穴的螞蟻和檐下的壁虎,我們雖然是壞了肝的人,但我們的心髒異常的好。 據說,在我們國家,患乙肝的是十個人中有一個或兩個的,我們這些人差不多都是在偶然的體檢時發現病的。 所以,當我站在鐵柵欄內向外張望那些歧視我們的人群時,總是想:別神氣十足以為你們幹淨吧,或許,你們是沒有查出乙肝的病人,我們是查出了乙肝的健康人! 世上人這麼多,如果逐個檢查一下,這里就是一個多大的世界了,那麼,都能來這里呆呆,人際的感情恐怕比鐵柵欄之外要好的多呢。 我們是病人,人卻都病了,我的貓頭鷹上帝! 圖片來源| 微博@宅厝 -作者- 賈平凹,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商州》《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等。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十點讀書
1.jpg

北喬 肉身醉紅塵,靈魂在門里打坐

肉身醉紅塵,靈魂在門里打坐 北喬 詩,是快捷而精確的表達方式。寫詩,一定是與世界的對話。 在我看來,完全意義上的只為自己寫詩的詩人,其實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在我們的視野之外,因為他將詩與自己的內心一同潛伏。  詩人與詩,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關系,其實很復雜。 我們在追求真誠,在真誠寫詩的詩人,並不占多數。內心的話語與詩中的文字,常常只是親戚關系的,甚至是仇人關系。 文如其人,許多時候恐怕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或只針對少數詩人而言。 寫詩,出於某種沒有詩意的動機,醉於技術技巧,似乎大有人在。 詩的純真,詩的遼闊,詩的高尚,詩的無功利,這背後的詩人,在做人方面,有時恰恰相反。 一個詩人與自己的詩,盡可能相近,在當下,是件難事。 或許,不僅詩人如此。 確實,不僅詩人如此。 不管怎樣,詩還是要寫的,因為生活需要詩。詩的有用,其實正是在這看似無用之中。 再者,在寫詩的這個瞬間,我們的內心總是在努力與詩題、詩意相靠近,在一種臆想中抵達靈魂無法抵達的高度。 對,寫詩時,經常靈魂出竅。 寫詩是發出自己的聲音,真實的、變異的、完全相反的,但不可確定。我們能做的是,把寫詩當一種品性的修為。 至少效果如何,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北喬 獨坐 天空下雨的時候,河流異常興奮 嘉峪關的城牆,天下第一墩 淚流滿面,誰能聽到大峽谷的顫抖 夕陽西下,血性鋪滿蒼穹 遠方的駱陀,走過的路都是家 溫暖來自殘垣斷壁 呼呼乍響的旗幟過後 牧羊人手中的鞭子悠閒於戈壁 別管歲月的白天與夜晚 黑暗,光明總會叩門 獨坐,不是孤獨的釋放 懷抱宏大,證明或者炫耀都是 多餘的事 悲傷,不屬於自己 世間萬物在時光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門 軀體在門里 靈魂在門外 推開門 肉身醉紅塵 靈魂在門里打坐 當下在門里 未來在門外 推開門 未來埋葬當下 一切無法轉身 佛在門里 我在門外 推開門 佛還在 我找不到我了 站在山頂 山,在高原之上 我把山頂踩在腳下 只允許太陽在我身後 仰望的大地,任我逡巡 一聲長嘯,命令世界徹底沉寂   以手臂為旗桿 揮動天空這藍色的旗幟 甩去憂傷,舞動夢想 鼓動草木向上,向上,向上 我的目光在天地間浩盪   招來燃燒的晚霞 做我火紅火紅的披風 把時間雕刻在半山腰,永恆於綠色 凍結所有的詞語 讓野生的念想在舌尖燃起火焰 一隻正在打坐的猴 這隻猴,傍晚時分 坐在樹下,雙眼緊閉 下巴微收,兩手掌心向上疊放 雙腿盤着,坐得很板正 一副僧人坐禪的模樣 猴身在樹影里 尾巴伸進陽光中 像紅臉的醉漢,時不時 挑逗飄飛的微塵 金色黃昏下 這隻猴 亦佛 亦道 北喬, 江蘇東台人,作家、詩人、文學評論家。曾從軍25年,立1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從事10年攝影後,1996年初漸轉向散文小說創作、文學批評和美術批評。2017年5月開始詩歌創作。 在《人民文學》、《詩刊》、《解放軍文藝》和《當代作家評論》等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和文學評論610餘萬字,有160多篇(首)作品被選載或入選各類文集。出版詩集《臨潭的潭》、長篇小說《當兵》、系列散文《天下兵們》和文學評論專著《約會小說》等12部,曾獲多個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等會員。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陽光草堂

朗誦 總有一個人,溫暖你生命

總有一個人,溫暖你生命 攝影 |菲菲·編輯 | 絹子 是誰說過,靠近,就是一種溫暖,有的時候,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簡單的問候,便能讓心,在漫長的歲月里相互依靠。 這世上,總有些眷戀,一往情深,你給我一個微笑,我還你一個擁抱,懂得便在心里生成,溫暖着孤寂的靈魂,即便有些邂逅是短暫的,那份心香淡淡卻持久着。 長路寂寂,我們都是孤獨的人,即便是再堅強,也是需要陪伴的,光陰的屋檐下,希望有一個人,能看到彼此內心不為人知的優雅,從而因欣賞而相惜着,這個人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溫度,這份遇見,無關風月。 世間的相遇,是緣也是宿命。時光里我們都是晚歸的人,見與不見,何止想念。 是誰在蒹葭水岸,寫下青梅一行,讓思念望眼欲穿?是誰在期盼,醉里挑燈夜話,執手看花的時光?究竟隔着多少煙月才能為愛期許歲月靜好,究竟寫下多少詩行,才能讓兩顆心相依相暖? 人和人,一場緣,有的時候,你費盡千辛萬苦去尋找,卻等不到那個執手相依的人,而與你有緣的那個人,就在生命的下一個路口,向你微笑。 邂逅是緣,相守也是緣,緣來緣往,無從把握,有時候,那個你想方設法要逃離的人,卻對你痴心不改,而你一直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情,卻對你若即若離。 一生中能遇到一個懂你的人太難,有時候在心里唸著的,只是一個人的名字,和一份期待。 光陰是歲月里開的一樹繁花,風一吹,暗香盈袖,用心回味,便能裝幀成畫,用心書寫,便是一首詩,若念起,是感動,是相逢。 生命中至純至真的情,可遇不可求,如遇一縷陽光,便可明媚一季,若能邂逅一個對的人,便可以溫暖一生。 最好的遇見,應在初識,初心若雪,歲月安暖,最簡單的陪伴,與一人相守,最美的相逢,是走過千山萬水,隔着歲月的風煙,我仍能記住你的笑。 歲月很美,我在春天里種下一輪太陽,在冬天里便能收獲到溫暖,這世間的情意是上蒼最美的贈予。 時光一直在流逝,而我們一直在遇見。總有一些人,花朵枯萎了也不肯丟掉,雨停了也不願收傘,總有一些珍惜,在無聲處深藏,在落寞的時候積聚力量。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最好的愛,能讓孤獨的靈魂的綻放,每個生命都是需要溫暖和陪伴的,一見傾心又怎能忘,愛的柔軟,愛的勇敢,都只為,將愛與陽光,放在與你同在的地方。 生命的美好,就在於邂逅,或許人生走什麼樣的路,遇到什麼樣的人早有定數,但我還是希望能遇到一個內心山水相近的人,哪怕只是一個微笑的純美,希望能遇到一份懂得,哪怕只是一眼的相惜。 最好的相遇,是將愛放在心底,只願彼此安好,生命中若能遇到對的人,如坐在花下修行,讓歲月擁有美好的底色,和善良的溫度。 走過流年的山高水長,總有一個人,是你心中的永遠,總有一個人,溫暖你的生命。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百草園書店

鼓浪嶼的黃昏

(加拿大)蘆葦 登船的人不少,在乘客和送客的人不得不分開的地方,我見到一對戀人正依依惜別。一束金黃色的蒲公英在女人的手中搖晃。正是這種植物盛開的時節。 渡輪上人來人往,人們在尋找自己喜歡的位置,拍照,說話,沉思。 海上的風難以察覺,即將消逝的霞光落在微波盪漾的水面上,落日與晚霞的影子沉入水中,倒影像一座輪廓模糊的小塔,緩緩擺動。有艘漆了綠色船沿的白色小漁船正停在附近水域,一位年輕的漁民擺弄着他的草帽帽檐,低着頭,漫無目的地將雙腳擱在船外。夜燈尚未亮起,而天色已慢慢暗下來。海浪開始了它的祈禱,它祈禱月光能夠如約而至。 現在已是傍晚時分。每當黃昏來臨的時候,你的意識深處總會因着夜幕即將降臨而感到有所留戀,你或許聚精會神地盯着遠方,看着夕陽的余暉分散成一條條金色絲線,落在籬笆叢里伸出的三角梅上,落在歪歪斜斜的青石路上,落在曲曲折折的海岸線上,落在海邊放風箏少年的黑發上,你或許還想要抓住些什麼,卻又只能眼睜睜地注視着海平面上的夕陽消失天際,一切立即變得矇矓,象罩着一層輕紗,如同此刻的鼓浪嶼。 這座綠色的小花園安靜地飄浮在海面上,不言不語,邂逅着柔風綠水,邂逅着沙灘上手握紫色氣球、身穿粉紅蓬蓬裙的小女孩,邂逅着不知從哪里的大海邊上漂泊而來的一片深紅色的粗大貝殼。還有蒲公英。你若在十八歲的時候愛過一株蒲公英,你就會記住:那一種嫩黃色的、象小蘑菇一樣纖弱的草,獨具魔力,它會一直綿綿地開放在你的心靈中。人的長大,常常發生於不經意間,某一天,你找到一處荒涼如廢墟的地方,你的心開始長出草,開始注意到平時不曾注意過的顏色和聲音。你長大了,意味着你已離開家,你獨自求學,你獨自承受沒有了溺愛的新天地,你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和描述你眼中的所有顏色。 你被拋到一片精神空地,開始忍受無助,於是你開始想象:瑪雅遺跡、樓蘭遺跡、消失的亞特蘭蒂斯等曾經在你知識庫存中震撼過你的謎一樣的古城,在突然消失的那一刻,不止充滿人的哭聲,也充滿着花和鳥的嘆息聲,「斷壁殘垣」在歷史中風化成了破碎的心。那也是我十八歲時曾有過的瞬間感受,我就是在離家上大學的第一年在無人的海邊感受到了蒲公英的美。它若蓬勃地長在我後來居住的多倫多的街路,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雜草,人人恨不得拔而毀之,使之無根無痕,徹底消失,因為它長得太快,有礙市容。但在那些荒涼的地方,或者幽靜冷清的地方,這樣鮮艷的草便顯得楚楚動人。海邊的石頭縫里,沙石地里,密密地長着蒲公英,季節到的時候就飄起來,跟隨着風,到世界上的所有地方去,甚至可以飄過小島,飄過大海。 好幾年前,我還在鼓浪嶼的海邊見過一座廢棄的紅磚房,孤零零的,象天使遺忘在人間的一個玩具小屋。房後的小石縫中,蒲公英開得金燦燦的,迎風搖擺,似乎比老房子更有來歷。它飄起來的時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它的飛翔。它留在想停下來的任何地方,無拘無束地開出一樣的花,一樣的根莖。然後蔓延成初春里的一簇簇熾烈的金黃色。 也許我記憶深處的蒲公英感到寂寞了,它們施展出魔力,跳入了我的視野。當我在渡輪的欄桿邊上站定時,我發現身邊站着一位失魂落魄的年輕女人,她的一隻手里牢牢地握着一束亮晶晶的蒲公英。原來是她,那個與戀人依依惜別的女子。 所有的乘客在經過她身邊時,都忍不住看她一眼,她悲泣的樣子過於自我了。她的肩膀和後背都在劇烈顫抖,她的指甲嵌入披肩長發,仿佛這種痛感能夠穿過髮梢進入大腦。她的驚懼悲涼的情緒經由黃昏的光線照射,顯出淡橘色的憂傷。 她的憂傷如此引入注目。 渡輪上的乘客走來走去,各自忙碌。一陣人潮湧動之後,渡輪在霞光中開始鳴泣起來,離岸的汽笛聲淒厲地響了來,象大海怒吼時發出的巨浪滾滾的聲音。這一次的笛聲如此憤怒,世上沒有哪一種嘆息聲能夠理解如此淒厲的憤怒,這與我往日所聽到的汽笛聲頗為不同。那個女人似乎等待這一刻已經許久,抑制的恐懼在離岸的汽笛聲響起的時候爆發了。她狠狠地哭出了聲。她的哭聲很大,在她身旁可以清楚地聽見她的悲泣聲。然而,汽笛聲企圖掩蓋了她的哀傷。 她的嘴唇微微動着,她的眼睛望着海邊,她的眼里滿是悲傷,誰也無法望穿那雙眼里的默默期待與無限哀愁。她的抽泣聲飛過船舷,越入海底。 笛聲轟鳴,一閃而過,那女人兩隻手驚慌地抓着欄桿,十分用力,她的淚水,滴在欄桿上。她面向大海,她顯現給大海一張絕望的臉龐,無助地,驚慌地,像一隻再也無法回到森林里的飛鳥。她手中緊貼着欄桿的蒲公英顫顫巍巍,我熟悉的這種金黃色如今在她的手中變成一種極為深沉和明亮的顏色。 我望着眼前這個美麗的女人,這個被離愁裹住、忘記了世界的女人。 在汽笛聲鳴起的這一刻,她身上攜帶着的離愁別緒像一株蒲公英,飛起來,蔓延成海,沒入了暮色。 (蘆葦寫於2019年3月於多倫多,原文刊載於2019年3月27日(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台海網》,圖片來源:台海網) 作者文學簡介:蘆葦,原名張焰。海外華裔作家、詩人。畢業於廈門大學,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五期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散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散見於國內外報刊雜誌。現為加中筆會副會長。[email protected].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蘆葦

李洱 熟悉的陌生人 | 新批評 · 寫作課

熟悉的陌生人 | 李洱 對初學寫作者來說,博爾赫斯有可能為你鋪就一條光明大道,他朴實而奇崛的寫作風格,他那極強的屬於小說的邏輯思維能力,都可以增加你對小說的認識,並使你的語言盡可能的簡潔有力,故事盡可能的有條不紊。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可能存在着兩種基本的文學潮流,一種是馬爾克斯、拉什迪式的對日常經驗進行傳奇式表達的文學,一種是哈韋爾、索爾·貝婁式的對日常經驗進行分析式表達的文學。 艾柯的一個比喻是我喜歡的:文學是個野餐會,作者帶去符號,讀者帶去意義。作者從隧道中爬出的那一刻,他要捂住雙眼,以免被陽光刺瞎。他從黑暗中伸出手,渴望那些智慧讀者牽着他,把他帶到野餐會。 我現在首要的工作是閱讀。我得看看,我的哪些想法,別人已經替我完成了。說的已經夠多了,應該馬上住嘴。 在辨析中探明意義 大約在2003年,我第一次讀到庫切的小說《恥》。他雖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他在中國卻註定是個被冷落的作家。事實上,除了馬爾克斯,最近幾十年的庫切的「諾貝爾同事們」,在中國都「享有」此類命運。其中原因非常復雜,可以做一篇長文。 作家 庫切 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國讀者喜歡的其實是那種簡單的作品,並形成了頑強的心理定式,即單方面的道德訴求和道德批判。那種對復雜經驗進行辨析的小說,我們的讀者並不喜歡。這當然不值得大驚小怪。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已經被那種復雜的現實經驗搞得頭昏腦漲,所以有理由不進入那些以經驗辨析取勝的小說。問題是,現代小說對讀者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你應該在辨析中探明意義。 庫切的文字如此明晰、清澈,但他要細加辨析的經驗卻是如此的復雜、曖昧、含混。以《恥》和《彼得堡的大師》為例,這兩部作品的主題中國讀者都不會感到太陌生,只要稍加引申,你便可以在中國找到相對應的現實經驗,所以許多人閱讀庫切的小說可能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對經驗進行辨析的作家,往往是「有道德原則的懷疑論者」。如果失去了「道德原則」,你的懷疑和反抗便與《彼得堡的大師》中的涅恰耶夫沒有二致。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 順便說一句,涅恰耶夫的形象,我想中國人讀起來會覺得有另一種意義上「熟悉的陌生感」:經驗的「熟悉」和文學的「陌生」(缺失)。小說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形象塑造,並沒有什麼更多的新意,它只是庫切進行經驗辨析時的道具。書中所說的「彼得堡的大師」與其說是指陀氏,不如說是指陀氏的兒子巴威爾和涅恰耶夫。這兩個人都是大師:巴威爾以自殺而成就烈士之名,涅恰耶夫以窮人的名義進行革命活動,當然都是大師。當然,真正的大師還是庫切,因為他們都沒能逃脫庫切的審視。 庫切的基本立場 在對漢語寫作的現狀進行指責的時候,有很多批評家喜歡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抬出來,以此指出漢語寫作的諸多不足。但是隔着兩個世紀的漫漫長夜,任何一位當代作家都不可能再寫出那樣的作品,這應該是一個起碼的常識。即便寫出來,那也只能是一種虛假的作品,顯得矯揉造作。讀庫切的《彼德堡的大師》,我最感到震驚的是他對少女馬特廖莎的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令人想起陀氏筆下的阿遼沙、托爾斯泰筆下的娜塔莎、帕斯捷爾納克筆下的拉里沙,以及福克納筆下的黑人女傭,他們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未經污染的植物,在黑暗的王國熠熠閃光,無須再經審查。但是,且慢,就是這樣一個少女,庫切也未輕易地將她放過。可以說,書中很重要的一章就是「毒藥」這一章:這個少女的「被污辱」和「被損害」,不是因為別人,而是因為那些為「窮人」和「崇高的事業」而奔走的人,她進而成為整個事件中的關鍵人物,本人即是「毒藥」。 陀思妥耶夫斯基畫像 托爾斯泰畫像 從這里或許可以看出文學的巨大變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看到這一描述,是否會從夢中驚醒?我想,它表明了庫切的基本立場:一切經驗都要經審視和辨析,包括陀氏和托氏的經驗,包括一個未成年的少女的經驗——除非你認為他們不是人類的一部分。 庫切書中提到一個「吹響骨笛」的故事:風吹遺骸的股骨,發出悲音,指認着兇手。讀庫切的書,就像傾聽骨笛。有一種刻骨的悲涼,如書中寫到的彼得堡灰色的雪。其實,「兇手」如那紛飛的雪粉一樣無處不在,包括少女馬特廖莎,也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也包括未出場的托爾斯泰。還有一個人或許不能不提,他就是庫切——他粉碎了人們殘存的最後的美妙幻想,不是兇手又是什麼?當然,這個「懷疑論者」也會受到懷疑。只要那懷疑是有「道德原則」的懷疑,它就是有價值的,庫切也不枉來到中國一場。 成功陷阱與不可模仿 如果博爾赫斯的小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隻陶罐,那麼它原本是用來裝糧食的,但後來者往往把這只陶罐當成了純粹的手工藝品。還是帕斯說得最好,他說:「一個偉大的詩人必須讓我們記住,我們是弓手,是箭,同時也是靶子。」而博爾赫斯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 作家 博爾赫斯 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曾經是博爾赫斯的忠實信徒,雖然我後來的寫作與博爾赫斯沒有更多的關系,但我還是樂於承認自己從博爾赫斯的小說里學到了一些基本的小說技巧。對初學寫作者來說,博爾赫斯有可能為你鋪就一條光明大道,他朴實而奇崛的寫作風格,他那極強的屬於小說的邏輯思維能力,都可以增加你對小說的認識,並使你的語言盡可能的簡潔有力,故事盡可能的有條不紊。但是,對於沒有博爾赫斯那樣的智力的人來說,他的成功也可能為你設下一個萬劫不復的陷阱,使你在誤讀他的同時放棄跟當代復雜的精神生活的聯系,在行動和玄想之間不由自主地選擇不着邊際的玄想,從而使你成為一個不倫不類的人。 我想,博爾赫斯其實是不可模仿的,博爾赫斯只有一個。你讀了他的書,然後離開,只是偶爾回頭再看他一眼,就是對他最大的尊重。 兩種基本的文學潮流 歷史尚未終結,歷史的活力依然存在,但是故事的消失卻似乎已經成了必然。完整地講述一個故事,並通過塑造一個人物來描述一個世界運轉的方式,在今天已經顯得不可能。十九世紀小說所傾心描述的個人的歷史性和世界性,對今天的小說家來說,已經勉為其難。當代小說,與其說是在講述故事的發生過程,不如說是在探究故事的消失過程。傳統小說對人性的善與惡的表現,在當代小說中被置換成對人性的脆弱和無能的展示,而在這個過程中,敘述人與他試圖描述的經驗之間,往往構成一種復雜的內省式的批判關系。 作家 馬爾克斯 當然,這並不是說馬爾克斯式的講述傳奇式故事的小說已經失效,拉什迪的橫空出世其實已經證明,這種講述故事的方式在當代社會中仍然有它的價值。但只要稍加辨別,就可以發現馬爾克斯和拉什迪這些滔滔不絕的講述故事的大師,筆下的故事也發生了悄悄的轉換。在他們的故事當中,有着更多的更復雜的文化元素。 以拉什迪為例,在其精妙絕倫的短篇小說《金口玉言》中,雖然故事講述的方式似乎並無太多新意,但故事講述的卻是多元文化相交融的那一刻帶給主人公的復雜感受。在馬爾克斯的小說中,美國種植園主與吉普賽人以及西班牙的後裔之間也有着復雜的關聯,急劇的社會動亂、多元文化之間的巨大落差、在全球化時代的宗教糾紛,使他們筆下的主人公天然地具備了某種行動的能力,個人的主體性並沒有完全塌陷。他們所處的文化現實既是歷時性的,又是共時性的,既是民族國家的神話崩潰的那一刻,又是受鍾擺的牽引試圖重建民族國家神話的那一刻。而這幾乎本能地構成了馬爾克斯和拉什迪傳奇式的日常經驗。 作家索爾·貝婁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可能存在着兩種基本的文學潮流,一種是馬爾克斯、拉什迪式的對日常經驗進行傳奇式表達的文學,一種是哈韋爾、索爾·貝婁式的對日常經驗進行分析式表達的文學。 近幾年,我的閱讀興趣主要集中在後一類作家身上。我所喜歡的俄國作家馬卡寧顯然也屬於此類作家。奇怪的是,這位作家並沒有在中國獲得應有的回應。在這些作家身上,人類的一切經驗都將再次得到評判,甚至連公認的自明的真理也將面臨着重新的審視。他們雖然寫的是沒有故事的生活,但沒有故事何嘗不是另一種故事?或許,在馬爾克斯看來,這種沒有故事的生活正是一種傳奇性的生活。誰知道呢? 作家馬卡寧 俄國作家馬卡寧,代表作《地下人,或當代英雄》《畏懼》《亞山》等長篇小說,先後獲得俄羅斯布克獎和普希金獎等文學獎項。2017年11月1日在家中因病去世。 我最關心的問題是,是否存着一種兩種文學潮流相交匯的寫作,即一種綜合性的寫作?我或許已經在索爾·貝婁和庫切的小說中看到了這樣一種寫作趨向。而對中國的寫作者來說,二十一世紀以降,各種層出不窮的新鮮的經驗也正在尋求着一種有力的表達,我們是否可以說有一種新的寫作很可能正在醞釀之中?毫無疑問,這樣一種寫作無疑是非常艱苦的,對寫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着這樣一種艱苦的寫作,從世界文學那里所獲得的諸多啟示,或許會給我們帶來必要的勇氣和智慧。 文學是個野餐會 《應物兄》出版以後,編輯要把樣書送我。我說,別跑了,見面了再給不遲。我是在首發式上,與媒體朋友同時看到樣書的。在場的朋友問我,對讀者有什麼要求。我說:「我寫了十三年,讀者如果能讀十三天,我就滿足了。十三天不行,三天行不行?三天不行,三個小時行不行?讀了三個小時,如果你覺得沒意思,那就扔了它。」 寫作,仿佛是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其中的艱辛,你雖然不比別人少,但也不比別人多。所以我總覺得,講述自己的創作過程,完全沒有必要。如果你覺得苦,覺得累,不寫就是了,又沒人逼你寫。 你寫了那麼多,說明你不僅有苦有累,也有歡欣。那歡欣倒不是所謂的名利。一個寫東西的人,又能有多少名利呢?而且,說到底,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我想,所謂的歡欣,只不過是你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也替筆下人物說了一些話。借用魯迅先生的話,算是從泥土中挖了一個小孔。 作家 艾柯 艾柯的一個比喻是我喜歡的:文學是個野餐會,作者帶去符號,讀者帶去意義。作者從隧道中爬出的那一刻,他要捂住雙眼,以免被陽光刺瞎。他從黑暗中伸出手,渴望那些智慧讀者牽着他,把他帶到野餐會。在那里,讀者如果覺得某道菜好吃,那首先是因為讀者味蕾發達,而且口味純正。如果能夠遇到這樣的讀者,是作者的幸運。作者總是在尋找自己的讀者,就像鳥在尋找籠子。 不斷有朋友問我,下一步小說要寫什麼。在漫長的寫作期間,我確實記下了很多關於未來小說的設想,也不斷回想着寫作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時的那種愉快:你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呈現一種感覺,一種觀念,一種夢想。但我屬於那種想得多、寫得少的人。我甚至想過,如果某個構思,別人要能幫我完成,那該多好,那樣我就不需要親自動筆了。所以,我現在首要的工作是閱讀。我得看看,我的哪些想法,別人已經替我完成了。說的已經夠多了,應該馬上住嘴。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文學報

夏承燾先生 談談我的學詞經歷

夏承燾,浙江溫州人,生於1900年,著名詞學專家。曾任教於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學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兼聘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月輪山詞論集》等。 談談我的學詞經歷 文 |夏承燾 關於我的學詞經歷以及學詞心得,六十年代初,曾經在杭州大學語言文學研究室,向研究生們介紹過。我是個天資很低的人,從事教育、文化工作,六十餘年間,如果說在學詞方面還取得了某些成績的話,那就是依靠一個「笨」字。我曾經告訴一位朋友:「『笨』字從『本』,笨是我治學的本錢。」因此,提起治學經歷,還得從這個「笨」字說起。 從十五歲到二十歲,是我讀書很努力的時期。當時,一部《十三經》,除了其中的《爾雅》以外,我都一卷一捲地背過。記得有一次,背得太疲倦了,從椅子上摔倒在地。我在求學階段,舉凡經、史、子、集,乃至小說、筆記,只要弄得到書,我都貪婪地看。我體會到:如果不刻苦讀書,就談不上治學,談不上什麼科學研究。 二十歲在師校畢業後,我到北京、西安等地謀職,花費了五六年時間,進行做學問的嘗試。 二十五歲時,我回到溫州,那時瑞安孫仲容先生的「玉海樓」藏書及黃仲弢先生的「蔘綏閣」藏書已移藏於溫州圖書館,我將家移至圖書館附近,天天去借書看。二十五歲至二十九歲,我在嚴州第九中學任教。嚴州第九中學原來是座州府書院。我到學校,拿了鑰匙,一個房間、一個房間打開看,發現一個藏書樓,里頭盡是古書,真是喜出望外。尤其是,其中有涵芬樓影印二十四史、浙局三通嘯園叢書,在嚴州得此,如獲一寶藏!課余時間,我就在此地扎扎實實地讀了幾年書。有關唐宋詞人行跡的筆記、小說以及有關方志,我幾乎全看了。就這樣,天天讀書,天天將讀書心得札入日記,直到三十歲前後,才逐漸試做專門學問。 刻苦讀書,積累資料,這是治學的基礎。但是,究竟何時試手做專門學問較為合適呢?從前人主張,四十歲以後才可以著書立說,以為四十歲之前,「只許動手,不許開口」。這雖是做學問的謹嚴態度,而四十歲才開始專,卻幾乎太遲了。我自師校畢業後,因為家庭經濟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未能繼續升學,苦無名師指點,才走了一段彎路,花費了將近十年的探索時間。我想,如果有老師指導,最好二三十歲時就當動手進行專門研究工作。要不,一個人到五十歲以後,精力日衰,才開始專,那就太晚了。我見過一些老先生,讀了大量的書,知識十分淵博,但終生沒有專業,這是很可惜的。因此,在刻苦讀書的基礎上,還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性、才學,量力而行,選定主攻目標,才能學有專長。 最近幾年,報上經常表彰社會青年堅持自學、著書立說的事跡,我看過深受感動。我也沒唸過大學,在自學的道路上,可以說與這些青年同志,有着相同的甘苦和希望。 第一、買不起書怎麼辦? 我當時,除了依靠圖書館,就是借和抄。因為得來不易,每一書到手,不論難易,必先計何日可完功,非迅速看完不可。同時,看過之後不是就此了事,而是堅持天天寫日記。 溫州師校的國文教員張震軒先生曾對我說:「為詩學力須厚,學力厚然後性靈出。」在師校時讀元遺山詩,我曾一首一首抄錄下來,朝夕詠誦。以後作《白石歌曲旁譜辨》、札詞例,也離不開「抄」的功夫。任何天才,都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在自學過程中,我利用各種機會抄書讀書,為以後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礎。 第二、沒有名師指點怎麼辦? 師校畢業時,我才十九歲。離開學校時,才更加覺得學生生涯的短促和寶貴。我多麼渴望能有機會繼續深造啊! 第二年,南京高等師范開辦暑假學校,我和幾位同學前往旁聽。如胡適之、郭秉文等新學巨子,當時都親自為暑假學校開課。一個多月里,聽了胡適《古代哲學史》、《白話文法》,梅光迪《近世歐美文學趨勢》以及其他許多新課程,大開眼界。返回溫州後,苦於失去進修機會,時時感到困惑。但是,在自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許多老師,其中包括不會說話的老師。比如,我看了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就以李氏為榜樣,堅持寫日記,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又比如,讀《龍川文集》,便為陳亮平生抱天下志的大丈夫氣概而感動,着意傚法。同時,經常與同學朋友一起探討,也大受其益。在溫州任教期間,我先後參加了當時的詩社組織——慎社、甌社。社友中如劉次饒、林鵾翔、劉景晨、梅雨清、李仲騫等,於詩學都有甚高造詣,經常與他們在一起談論詩詞,收獲很大。我的詩詞習作也開始在《慎社》雜誌上刊載。 為了爭取名師指點,一九二九年(三十歲)冬,由龍榆生介紹,我開始與近代詞學大師朱彊村老人通信。彊村老人對後進盡力栽培。我寄去的論詞文稿,他都細心審閱,給我的鼓勵極大。我的第一本專著《白石道人歌曲考證》,彊村老人親為題簽。彊村老人並約我「相訪」。能有機會得到彊村老人的教誨,對於我這個由自學入門的詞學愛好者說來,實在難得。那期間,直到彊村老人病逝為止,我們通了八九回信,也見了面。我去求教時,老人十分誠懇地給予開導。老人博大、虛心,態度和藹,這對於培養年青人做學問的興趣,關系極大。至今這位老人仍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詞學研究過程中,除了利用書信的形式各處求教,我還曾特地外出訪師問友。近代文壇先輩吳梅、夏敬觀、冒廣生、蔡嵩雲、陳匪石、馬一浮等,我都登門拜訪。對於詞學同行,我都儘量爭取向他們求教。當我聞知江都任中敏、南京唐圭璋於詞學素有研究,就馬上與他們取得聯系,共同探討問題。 此外,在具體研究工作中,既要多讀書,又要力忌貪多不精。 怕書多,讀不了,是一個錯誤的想法。章學誠《文史通義》里有一篇文章,題目叫《假年》(「假年」是用孔子「假我數年以學易」這句話),文章說:有人認為古代書少,後來書一代多一代,後人要把所有的書讀完,就要有古代人幾倍的年齡。章學誠批評這種人說:讀書猶如飲食,如果有人要多住幾十年吃光天下的好食物,這不是很狂妄可笑的嗎?怕書多的,實是對學問沒有入門的人。我們讀文學作品,若是為了欣賞,並不要讀許多書。若做專業研究工作,就是很大的圖書館,也只怕書太少。 專家做研究工作怕書太少,而一般初學卻不要貪多。近代揚州有一位《文選》學家李詳,少年時家貧無書,卻讀熟了一部《文選》。古人說:「案頭書要少,心頭書要多。」其實這兩句話是有因果關系的。案頭書少,所以心頭會多起來;案頭書多,不能專精,心頭的書便多不起來。但是,心頭的書,乃是平時於案頭積累起來的。看問題不可持片面觀點。 我在治學過程中,也常出現多與少的矛盾。師校畢業後,帶着一股年青人的銳氣,雄心勃勃,曾發願研究宋代歷史,妄想重新編寫一部《宋史》,並且花了五六年時間,看了許多有關資料,後來知道這個巨大工程決非個人力量所能完成,方才放棄。但是,我又想編撰《宋史別錄》、《宋史考異》,想著《中國學術大事表》等等。對於如何做學問,我常處在矛盾鬥爭當中,早晚枕上,頭緒萬千:專心治何業,始能不再旁鶩呢?常苦無人為予一決。經過反復探索,我發現了自己「貪多不精」的毛病,根據平時的興趣愛好和積累,決定專攻詞學。 最後,談談如何做讀書筆記。我依自己的體會把它概括成三字訣:「小、少、了」。 (一)小,是說用小本子記。我從前用過大本子做筆記,讀書心得和見到想到的隨時記在一個案頭大本子上,結果不易整理,不易攜帶。後來讀章學誠的《章氏遺書》,其中有一段講到做讀書筆記,說讀書如不即做筆記猶如雨落大海沒有蹤跡。我就用此意把自己的筆記簿取名為「掬漚錄」。我開始改用小本子,一事寫一張,便於整理,如現行的卡片。蘇東坡西湖詩曰:「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創作如此,寫心得體會做筆記亦當如此,有用的知識才不致任其逃走。 (二)少,是說筆記要勤,但要記得精簡些。做筆記要通過自己思考,經過咀嚼,然後才落筆。陸機《文賦》中有兩句話:「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這是說做文章。我以為做筆記也應有「傾瀝液」,「漱芳潤」的工夫。如果不經消化,一味抄書,抄得再多,也是徒勞。顧炎武著《日知錄》,自比采銅於山,往往數月只成數條,可見精練之功。這里,我所說筆記要記得少,是指每條的字數而言,條數卻要記得多。每一個問題陸續記下許多條。孤立的一小條,看不出學問,許多條匯攏來,就可成為一個專題,為一篇論文。顧炎武的《日知錄》、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王念孫的《讀書雜誌》,都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三)了,是說要透徹瞭解。記下一個問題,應經過多次思考,要求作徹底的瞭解。有時要經過漫長時間才會有接近於實際的認識。淺嘗即止,半途而廢,便前功盡棄。所謂「了」,就是要讓所學到的東西,經過思考,在自己頭腦里成為「會發酵」的知識。如果是思想懶漢,即使天天做筆記,也難有多大心得,因為那隻能叫做「書抄」,叫做「知識的流水賬」,嚴格說來,不配稱為「讀書筆記」。 以上所談是我在學詞方面用的「笨」辦法,所下的「笨」功夫,僅供青年朋友參考。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顧城 一個人應該活的是自己並且干淨

文 | 顧城 人的生命里有一種能量,它使你不安寧。說它是欲望也行,幻想也行,妄想也行,總之它不可能停下來,它需要一個表達形式。 這個形式可能是革命,也可能是愛情;可能是搬一塊石頭,也可能是寫一首詩。只要這個形式和生命力里的這個能量吻合了,就有了一個完美的過程。 一個徹底誠實的人是從不面對選擇的,那條路永遠會清楚無二地呈現在你面前,這和你的憧憬無關,就像你是一棵蘋果樹,你憧憬結橘子,但是你還是誠實地結出蘋果一樣。 自由並不是你不知道幹什麼好,也不是你幹什麼都可以不坐牢;自由是你清楚無疑你要幹什麼,不裝蒜,不矯揉造作,無論什麼功利結果,會不會坐牢或者送死,都不在話下了。 對於惶惑不知道幹什麼的人來說,自由是不存在的;對於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的人來說,自由是不可及的。 一個人,生活可以變得好,也可以變得壞;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個藝術家,也可以鋸木頭,沒有多大區別。 但是有一點,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變成一個鬼,他不能說鬼話、說謊言,他不能在醒來的時候看見自己覺得不堪入目。一個人應該活的是自己並且干淨。 賈寶玉是真性情,魯智深也是真性情;魯智深一句唱詞兒「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賈寶玉眼淚就下來了,頓時就有了感覺。 可是你讓賈寶玉掄個棍子去打,那無疑是找死。他們愛好不同,性情很不一樣,但是呢,都是真性情,它就通了。 從葉到花,或從花到葉,於科研是一個過程,而於生命自身則永遠只在此刻。花和葉都是一種記憶方式。果子同時也是葉子。 生命是閃耀的此刻,不是過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樣。 中國人只創造了兩個理想,一個是山中的桃花源,一個是牆里的大觀園。我的笑話不過是把大觀園搬到了山里,忘了林黛玉的藥鋤是葬花用的。 我到了新西蘭一個小島上,把身體交給了勞動。四年之後,有一天,我忽然看見黑色的鳥停在月亮里,樹上的花早就開了,紅花已經落了滿地。 這時候我才感到我從文化中間、文字中間走了出來。萬物清清楚楚地呈現在你的心里,一陣風吹過,鳥就開始叫了,樹就開始響了。 這個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在你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 圖片來源| 微博@宅厝 -作者- 顧城,中國矇矓詩派的重要代表。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詩歌的經典名句。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十點讀書

海外詩刊||風剪雲的詩

回首   文/風剪雲     花開時,你便倚立在小城深巷   等我,歸來     你把牽掛張成心海里的網   守尋。一句話的希望     「你是我飛揚的花絮,丁香花開時   就與你隨風而起」     不經意的諾言成了你的等待   成了,我一生揮之不盡的愧意     回首處,花又開在那座城市   你孤零零的影子漾開,一季的梅雨   茶語   文/風剪雲     一滴雨   落滿案頭青花   明前的春色催開   舟行煙雨     習慣,用兩只杯子   將一份孤單分享   之後,拿一杯苦澀   敬一杯芬芳     好比時間續水   人生的色彩漸漸淡去   記憶浮起又落下   黑夜也悠然安生     此刻,我怕月光   刺痛 你入定的縹緲   把夢安坐在子夜   隨茶煙裊裊     我總是在想:   另一杯盛的究竟是不是芬芳?   策略   文/風剪雲     經世老道之後,智慧便是狡猾的處事標準了   比如,對善良的揣摩,把控,留着己用     享受恩惠是老道之人的目標   老,已經湮滅為人所有的標準     有利的,都成了策略的內容   情意則化身為扼殺善良的毒藥     還有信義,溺在口水之中後   善良與多義便被謀認為傻瓜     名利之徒被策略包裝   善惡之間便是對弈     而每一次快感的產生   都是策略又一次的竊笑   作者簡介:周衛東,筆名風剪雲,寓居青島的靖江人,無名號的碼字愛好者。自認文字是地頭撒落的穀粒,是情感捎帶的雨露,是生活晃出的煙火,唯情緒落墨,僅為存憶,有字出沒於媒體及詩歌、散文集。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海外詩歌

秦海璐罕見曬與兒子同框照 小傢伙身形高挑可愛十足

秦海璐與王新軍因合拍電視劇《獨立縱隊》相識相戀,2014年走進了婚姻的殿堂,2015年生下了兒子,一家三口生活低調,鮮少對外曝光家庭生活。 秦海璐夫婦一直特別注意保護兒子,從來沒有讓媒體曝光過他的正面照,選擇將小朋友與鏡頭隔離,也是希望能夠讓孩子不被過早的打擾。 3月26號,秦海璐卻罕見曬出了與父親及兒子的同框照,並發文感慨道:偶爾聽到《父親的散文詩》眼眶陣陣發熱……父輩們的艱辛難以理解,唯有長久陪伴回報這深深的愛意!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父親的愛。 也因為《父親的散文詩》這首歌,秦海璐決定寫下自己對兒子的思念與牽掛。希望某一天兒子會有自己今日的感悟,那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秦海璐兒子今年已經四歲多了,為保護隱私,秦海璐此次也只是曬出了他的背影照,小傢伙身形高挑,虎頭虎腦超可愛。 從照片背景及其秦海璐當時的裝扮看,照片是在舞台上拍攝的,看來,小傢伙是去探班媽媽了。照片中,秦海璐牽着兒子小手,低頭注視兒子,眼神里充滿了愛意。 看到秦海璐與兒子在一起的溫馨畫面,粉絲們紛紛留言稱贊:終於發照片了,真美呀!秦秦肯定是個好女兒,也是個好媽媽!小朋友很可愛哦!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娛圈達人
1.jpg

抬頭是方向,低頭是清醒

文:彩雲追月 頭,要抬得起來,也要低得下去。   抬頭看天是一種方向,低頭看路是一種清醒;抬頭做事是一種勇氣,低頭做人是一種底氣;抬頭微笑是一種心態,低頭看花是一種智慧。 逆境時抬頭是一種韌勁,順境時低頭是一種冷靜;位卑時抬頭是一種骨氣,位高時低頭是一種謙遜;失意時抬頭是一種自信,得理時低頭是一種寬容。   抬起頭來做人,一定能贏得鮮花和掌聲;低下頭去做事,同樣能贏得尊重和贊許。   無論你錢有幾多,不管你官做多大,俯下身子做事,低下頭去說話,你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是渺小,而是高大! 為人處世,不管抬起頭來,還是低下頭去,都不失為高尚,不失為大度,都是明智之舉!   為人處事,若抬得起頭來,你就是高山;若低得下頭去,你就是大海! 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能使你總往高處爬,它能使你總有個奮鬥的方向,它能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會看到自己的希望。   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看海,可遇事你得有大海般的胸懷,你的心中,要裝得下各種各樣的事,要容得下形形色色的人! 的確,有時候惡言冷語,流言蜚語,會壓得人抬不起頭來! 你做得越對,背後說你的人越多;你過得越好,背後譏諷你的人越多;你變得越強,背後打擊你的人越多;你生得越美,背後妒忌你的人越多。  人,就要活得堂堂正正,就要活得輕輕松松,就要活得快快樂樂,就要活得簡簡單單,就要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   誰也無法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和你無緣的人,你與他說話再多也是廢話;與你有緣的人,你的存在就能驚醒他所有感覺。 有些人即使在認識數年之後都是陌生的,彼此之間總似有一種隔膜,仿佛盛開在彼岸的花朵,遙遙相對,不可觸及。而有些人在出場的一瞬間就是靠近的,仿佛散失之後再次辨認。 人生,該抬頭時當抬頭,該低頭時且低頭。 走上坡路要低頭,走下坡路要抬頭。沒有誰的一生能一帆風順,有得意,也會有失意。 臻臻日上之時,切莫驕傲自滿,趾高氣揚,忘記了來路的艱辛;處於低谷之時,切莫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喪失了前行的勇氣。既要懂得珍惜,又要懂得謙卑。   人生,要學會以積極、理性的心態看待世界,以進取的精神追求美好。得意時,沉靜低頭不張狂;失意時,挺胸抬頭不低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別讓自己活得太累。應該學着想開、看淡,學着不強求,學着能適應。適時放鬆自己,尋找宣洩渠道,給疲憊的心靈解解壓。 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對煩惱的記性太好,記住了那些不該記住的東西。其實,人們最最應該記住的,就是那些令人快樂的事,最最應該忘記的,就是那些令人悲傷的事。 抬頭,低頭;低頭,抬頭!抬頭時,要保持氣度和微笑;低頭時,並不失人格和尊嚴。抬頭低頭皆可贊,低頭抬頭萬事圓! *作者:彩雲追月,教師,酷愛文字,熱愛文藝。曾獲得上海市等六家報刊聯合舉辦的學生作文大賽優秀輔導獎,被評為「作文教學能手」,文章、詩歌散見於散文吧、省市、國家級刊物。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心宜善

【詩壇週刊】華人頭條第151期‖ 如風 面對山川峽谷,也沒有滄桑可言。

詩壇週刊,華人號,編輯: 夫子 《中年書》 如風(新疆) 盛夏已過。
那些春天的花朵也早已落滿山坡。
餘生,我能給予你的
越來越少。

風吹人間。
可是,已經沒有足夠多的光陰讓我們揮霍。
我開始節制地使用一些詞語
就如同,小心翼翼避開玫瑰和它們的刺。

風吹人間。
我不再做夢,也不指望來世。
面對山川峽谷,也沒有滄桑可言。
日子一天比一天寧靜
一天比一天安詳。
我不會在秋後的時光惶恐,
也不在即將到來的嚴冬里悲鳴,
現在的我,越來越低 越來越低,
如平坦開闊的大地     《白》    如風 雪,月光,未來 這讓人歡喜的,是白   發絲里的銀,老時光,回憶 這些讓我在黑暗中醒着的,是白   新鋪開的信箋,以及 在筆端流浪的浮雲和羊群,還是白   在你到來之前 半生,都是空白 作者:如風,本名曾麗萍。作品散見於《詩刊》、《星星》、《詩選刊》、《詩潮》、《文學港》、《雨花》、《綠風詩刊》等近百種報刊。作品入選《中國年度優秀詩歌》、《中國詩歌年選》、《中國年度優秀詩歌》、《中國民間好詩》、《中國女詩人詩歌特輯》、《中國當代百名女詩人詩選》等幾十種選本。系中外散文詩協會理事、新疆奎屯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詩壇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