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溫度

Tag: 溫度

新能安發布工商儲一體機Ampace C5:獨創無助冷全溫域控制

快科技4月16日消息,據媒體報導,Ampace新能安推出全新工商業儲能戶外一體機“Ampace C5”,該產品通過獨創的“無助冷全溫域控制方案”,實現架構及電芯雙重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安獨家研發的“無助冷全溫域控制方案”以其極簡控溫的設計理念脫穎而出。該方案不僅成功將輔源運維成本降低了驚人的75%,輔源能耗也減少了55.2%,同時設備投入成本也節省了34.6%。這一創新成果顯著提升了產品的經濟性和競爭力。 在功耗控制方面,Ampace C5同樣表現出色。相較於行業液冷功耗普遍大於3%的現狀,新能安的無助冷全溫域控制方案將功耗精準控制在1.35%以內,進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這些卓越性能的背後,離不開Ampace C5在架構和電芯方面的創新突破。在架構層級,該方案摒棄了傳統的液冷和空調冷卻方式,採用極簡的架構設計實現寬溫域運行。這使得電芯能夠在各種環境條件下保持最優工作狀態,從而確保儲能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在電芯層級,Ampace C5採用了全新GT40技術加持的昆侖電芯2.0。這款電芯採用了新型負極、正極和新型電解液材料,以及獨特的雙頭極耳結構設計,有效提高了電芯的高溫耐受性。這一創新技術為Ampace C5提供了更強大的能量儲存和釋放能力。 此外,新能安還憑借業界獨創的非液冷整機IP56防護技術,為Ampace C5提供了卓越的防護性能。該技術實現了內外倉全隔離、C5級防腐以及-25℃~55℃寬溫域適用,使得Ampace C5能夠輕松應對高強度狂風、飄沙、暴雨、暴雪等惡劣環境。 在安全性方面,Ampace C5同樣表現出色。從電芯到系統,該產品採用了多層次的安全防線設計。在電芯層級,獨家“芯盾”技術能夠有效保障電芯在熱失控情況下不會蔓延;在系統層級,Ampace C5採用了頂部泄爆閥設計,進一步提升了系統在異常情況下的安全保障能力。 來源:快科技

《缺氧》過熱溫度是什麼意思

《缺氧》是一款太空殖民模擬遊戲。遊戲中有建築,這些建築是玩家生存的根本。遊戲中需要使用電力,輸電就有了一定的必要。電器的溫度超過過熱溫度,電器會逐漸損壞,都有「過熱溫度」一項。 過熱溫度含義分享 遊戲中需要使用電力,輸電就有了一定的必要。電器的溫度超過過熱溫度,電器會逐漸損壞,都有「過熱溫度」一項。 任何電器,都僅在工作時耗電,不工作時不耗電。 所有的電器都會發熱。 所有的電器,都有「過熱溫度」一項,當電器的溫度超過過熱溫度,電器會逐漸損壞,無論電器是否在工作。 【【【非常重要】】】真空中無法散熱。在真空中放置任何電器都需要考慮額外追加散熱措施。 來源:3DMGAME

《幻獸帕魯》孵蛋溫度怎麼到100

《幻獸帕魯》是一款支持多人遊戲模式的全新開放世界生存製作遊戲。玩家可以在遊戲中進行孵蛋,孵蛋對於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孵蛋想要溫度達到100%,可以建造篝火或者加溫度的那個機器。 孵蛋溫度提升方法分享 玩家可以在遊戲中進行孵蛋,孵蛋對於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 孵蛋想要溫度達到100%,可以建造篝火或者加溫度的那個機器。 來源:3DMGAME

《漫漫長夜》荒蕪據點溫度需要注意什麼

《漫漫長夜》是一款引人深思的探索生存類遊戲。遊戲中有很多的地圖,不同的地圖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挑戰。荒蕪據點是遊戲中的一個地圖,希伯利亞加工廠內雖然是恆溫,但是只有-5°,初期搜索時應注意溫度條。 荒蕪據點溫度注意事項分享 荒蕪據點(Desolation Point),繁中譯名蒼涼角,通稱據點&圖4。大圖中最小的一張地圖。 希伯利亞加工廠內雖然是恆溫,但是只有-5°,初期搜索時應注意溫度條。其內部較為凌亂,某些物資可能藏得比較惡趣味,要徹底搜刮需要一些耐心。另外這個房子有個很奇怪的bug,就是這張地圖成為你打開遊戲第一個載入的室內建築時,它的恆定溫度會變成-1°,並能波及到所有存檔,在進入別的建築一次後該bug消失。 來源:3DMGAME

《英雄薩姆西伯利亞狂想曲》臨界溫度怎麼解鎖

《英雄薩姆:西伯利亞狂想曲》是經典FPS射擊遊戲系列《英雄薩姆4》的全新獨立擴展包。臨界溫度是遊戲中的一個成就,解鎖有一定的要求。玩家需要「一次縱火怪爆炸擊殺10個敵人」。 臨界溫度解鎖方法分享 臨界溫度是遊戲中的一個成就,解鎖有一定的要求。 玩家需要「一次縱火怪爆炸擊殺10個敵人」。 來源:3DMGAME

CPU溫度過高會有什麼後果?

CPU的溫度整機性能和穩定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CPU是由矽晶圓構成的,當溫度上升時,電晶體的性能會受損,從而讓電晶體工作效率降低,導致整體的CPU性能下降。當然過高的溫度還可能對CPU造成永久性損壞。 雖然現在大部分CPU都有溫度牆和主板的功耗牆保護,但長時間高顯然也容易造成損壞。因為CPU並非僅由矽組成,它還有其他部件如PCB板、核心和頂蓋。這些組成部分因材質不同,其在受熱時的膨脹係數會有差異。這意味著在極端溫度條件下,由於不同部件熱脹冷縮的幅度不同,可能導致組件間出現空隙,造成虛焊或斷裂。 所以確保CPU安全運行,廠商會在內部集成了溫度監測模塊。這個模塊能夠實時檢測CPU的工作溫度。一旦檢測到溫度過高,CPU為了降低溫度和保護硬體,會自動降低工作頻率。極端情況下,為了避免損壞,CPU甚至會自動斷電。 所以如果你的電腦經常遭遇藍屏或突然性能下降掉幀,那麼很有可能是由於CPU溫度過高所導致。這時,可以使用AIDA64等工具軟體來監測CPU的實時溫度。若發現溫度異常,應及時檢查和更換散熱器。 比較經典的案例就是因為散熱器沒撕保護膜而造成CPU溫度過高,這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因為裝機錯誤造成溫度過高的操作。此外矽脂塗抹過多、散熱器風扇針接錯、機箱風道亂組,都可能會導致CPU溫度飆升,一般遇到可以優先查看是否是這些問題導致的。 至於CPU的適宜工作溫度,一般來說,桌面型CPU的待機溫度應控制在40℃以內,滿載時不超過90℃。對於筆記本,由於其設計對散熱有一定的限制,溫度相對較高,但理想情況下也不應超過100℃。 大部分CPU製造商會為其產品設定一個安全溫度上限,通常在100℃左右。超過這一溫度,系統可能會自動觸發藍屏保護,以防止數據丟失。因此,確保良好的CPU散熱不僅可以提高性能,還可以保護數據和硬體安全。 來源:快科技

《文字來找茬》烈日避暑 讓溫度降低通關攻略

文字來找茬烈日避暑: 1、烈日避暑讓溫度降低先將澡盆拖給母女。 2、移動水桶到池塘裝水,倒入澡盆中,並且加入冰塊。 3、移動汽油給發動機,將冰塊移動到風扇,吹冷風 4、將可樂放到冰箱內,然後把可樂給母女。 5、到樹的右側挖出一道水溝,讓樹變大。 6、移動烏雲到母女上空。 來源:遊俠網

再會的溫度 ——《最後生還者》美劇觀後感

前言 周一,本是不可能被人期待的日子,也是當代打工人最不願面對的日子。可是,因為有了改編自某遊戲 IP 的真人劇集播出,周一變成了超多人翹首期盼的日子。這不僅是頂級工業化創造的成就,更是一個好故事引發的效應。 在《最後生還者》美劇首季播放的整個周期,作為遊戲死忠粉的筆者如飢似渴般飽覽了製作花絮、專業人士的評價以及玩家群體的反饋。盡管「哈姆雷特」不止一千,但回歸初衷,還是想基於對 IP 的熱愛,從劇本創作者的角度談談觀影感受,希望能和各位同好進行探討。 誠意的亮相 習慣失望的 ACGN 粉,在面對真人影視改編時總是戰戰兢兢,尤其對待那些所謂的大製作,幾乎已經習慣了「毀人不倦」的心流體驗。直到《最後生還者》播出前,眾多粉絲還因為艾莉的選角而大呼不妙,期待值頻頻下調。產生整個負面體驗當然不僅是因為真人改編有著預設難度,但這同時更反映了遊戲在粉絲心中的地位。 在萬千期盼之下,第一集依靠足斤足兩的內容、高度還原的細節、忠實原著的腳本、以及演技在線的角色,從各個角度體現了製作者是「懂行的」。編劇克雷格·麥辛不僅會寫本子,更對遊戲原作如數家珍,他憑借自己的理解帶著遊戲生父尼爾·德拉科曼走出真人改編的困境(尼爾曾策劃《最後生還者》真人電影,但因劇本問題而以失敗告終)。 純視覺 DLC 隨後,我們習慣了每集道來一個遊戲章節的敘事節奏,直到「封神」的第三集。誠然也有原著黨不喜歡第三集的大改,但海量的聲音正在提醒創作者與觀眾,如何在忠於遊戲本體的同時,探索改編的技巧與邊界。 劇作改編的常見范圍一般如下: ●忠實還原 —— 這類以文字 IP 居多,強調「文轉畫」的立體呈現。 ●要素改寫 —— 多現於「What if……(平行宇宙)」以及關鍵劇情的另一種可能,例如改編結局,徹底扭轉的角色、事件等。 ●擴寫 / 補完 —— 主要用於解釋、補全原作未清晰闡述的信息,或者令世界觀更加豐滿,增強可信度,好的擴寫能夠使原本精巧的核心更加強猛。 在整季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刻意擴寫的部分,例如大轟炸的真相、喬爾的過去(反復強調陰暗面或許是為第二季做鋪墊)、艾莉免疫的原因…… 等等眾多細節不在此贅述。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關鍵要素的改進,例如孢子的原理機制、取消防毒面具、喬爾的恐慌症、《真人快打》遊戲、用聾啞人設來增強角色間依賴度之類的內容。相比遊戲,劇集的可信度肉眼可見的升級了。 問題是,如何在改編和擴寫之間做平衡? 以第三集為例,其高明之處在於既是擴寫,亦是改編。玩家滿足的「爽點」在於補全了比爾和弗蘭克之間完整的故事,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末世生存中的殘酷與溫存,後者是適用於全體受眾的技巧。縱觀整季,可以從框架結構上看出「首尾不動,軀干豐滿」的總體改編策略,這也是最保險的方式。 即使將第三集單獨放在《行屍走肉》的故事中,它依然成立。但融入自帶浪漫主義與道德反思的《最後生還者》,無疑在遊戲的情感沉澱和故事基調中達成了「疊 BUFF」的化學反應。 比爾在遊戲中的設定具有極強的目的性,他與喬爾一樣,都屬於反英雄(Anti-Hero),且比爾更加極端。設置這名角色就是為了告訴玩家,離開「有溫度」的殉道者泰絲之後,如果喬爾抱著喪女之痛走向自我封閉的極端道路,將會面臨何等悲哀的終局。 劇中,比爾和弗蘭克的感情線填補了空白,也造就了極致的留白。對於玩家來說,比爾與喬爾的相遇是印象強烈的,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於關卡設計的終峰效應。我們在遊玩時,會因為第一視角的倒吊射擊(峰值)與老漢推車的心跳逃生(終值)留下深刻的記憶 —— 這場冒險緊張刺激,充滿了陷阱、喪屍、有變化的戰鬥,但除去這些玩法,會發現故事的信息量無非就是從一個自給自足者那里獲得了資源與反思。 一旦失去遊戲中主觀操縱的戰鬥體驗,這樣的敘事編排就會顯得平庸,特意設置這樣的協力角色甚至會顯得有些「金手指」。那種被壓力逼出來的生存之道,光看演員端著槍突突,是很難體會到的。 在第三集里,喪屍與流浪者製造的壓力是已知信息(最外層的世界觀),但我們已經接受了比爾生活在世外桃源這樣的設定,這座要塞的安危就無法更多牽動觀眾細微的神經。編劇很巧妙地將重點放在更高維度 ——...

AMD RX 7900 XTX顯卡110度高燒 退貨被拒:廠商終於行動

日前有海外用戶反饋,自己購買的AMD RX 7900 XTX公版顯卡出現高溫,但是申請退貨被拒。 據稱,在玩《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的時候,RX 7900 XTX的核心溫度為74℃,,導致風扇全速運轉,噪音極大,實際頻率也降了下來。 但是在申請退貨時,AMD表示這樣的溫度很正常。 AMD尚未對此作出公開回應,不過有人找到了AMD三年前針對RX 5700系列發布的一篇博文,發現AMD其實早就這麼做了。 該文稱,AMD GPU會非常激進地在允許范圍內提升運行頻率,同時通過大量傳感器監測不同點的溫度,允許熱點溫度最高達到110℃,在日常遊戲中出現這樣的溫度是很正常的。這能讓顯卡釋放最大性能,同時保證較低的噪音和足夠的穩定。 道理懂了,不過實際表現有點偏差,畢竟按照玩家描述,顯卡風扇已經瘋了。 AMD官方給出的RX 5700系列頻率、電壓曲線圖 目前猜測,問題可能出現在Navi 31 GPU改成了小晶片設計,而公版散熱器極有可能安裝不到位,導致接觸不良、散熱效率太低。 幸運的是,已經有廠商行動起來了。 撼迅就在搜集出現這種情況的案例,而且不管什麼牌子都可以反饋,撼迅、藍寶石、技嘉、訊景等等,他們會統一整理反饋給AMD,研究下一步應對措施。 據撼迅透露,根據他們掌握到的,目前遇到RX 7900 XTX高溫的已有十幾例。 來源:快科技

不開玩笑 HDD機械盤浸入「水」中很管用:溫度涼了

HDD硬碟雖然各種性能比不上SSD硬碟,但是容量大的優勢使得它們依然是全球數據中心存儲數據的主力,廠商依然在想法提高HDD硬碟的價值。 其中一個痛點就是發熱,家里有一兩塊HDD硬碟的就知道,高負載下硬碟的震動及溫度都不低,數據中心更是幾千塊甚至幾萬塊硬碟同時運行,散熱系統消耗的能耗可不低。 CPU、加速卡上的水冷散熱能不能用到HDD硬碟上?還真不是開玩笑,現在研究HDD硬碟水冷(准確來說是液冷)的很多,浸入式散熱廠商Iceotope就跟Meta合作研究了數據中心硬碟的液冷散熱方案。 這個研究中重新開發了單相浸入式冷卻技術,一個標準的系統由40U機架組成,內部有72塊HDD硬、,2個SAS擴展卡、NIC網絡節點等部分組成。 他們測試的結果證明了HDD硬碟液冷散熱的可行性,72塊硬碟的溫度差只有3度左右,不論在機箱內部位置如何,同時在40度水溫下依然可以使用,而且冷卻用的功耗不到總功耗的5%,遠低於傳統風冷的花費。 不僅散熱問題解決了,這種液冷還順便搞定了HDD硬碟空氣冷卻中常有的震動問題。 至於HDD硬碟的安全性,Iceotope也表示不用擔心,當前數據中心常用的氦氣硬碟本身就是密封的,而且冷卻液也是特製的,不會導電,因此不會傷害硬碟。 來源:快科技

7950X不同散熱與溫度牆的對比

序言         這個測試,是為了讓大家理解AM5使用風冷,一體水冷以及分體水冷這三種散熱解決方案對日常使用所產生的影響;這個測試,也為了讓大家看清出廠默認95℃,手動修改成85℃以及75℃三種溫度牆下對日常使用所產生的影響;這個測試最重要的,是讓大家更好地理解AM5的溫度牆作用,以及通過數據分析溫度牆的差異化,最終,這個測試,全都是圍繞大家如果實際去用AM5,怎麼用,如何用的優秀,而做了這個測試. 測試平台 本次對比採用了最新的AMD Ryzen9 7950X處理器進行測試,主板選用MSI MEG X670E Ace, BIOS採用除開啟記憶體EXPO模式外的主板出廠全默認設置,採用室溫22度的開放環境進行測試.風扇轉速設定均由主板進行默認自動控制. 其餘配置如下 顯卡: MSI GeForce RTX 3080 Suprim X 12G LHR (風冷/一體水冷平台)         MSI...

銳龍7000溫度95°C將成為日常 AMD:別擔心燒壞 7×24都沒事

AMD的銳龍7000處理器已經上市,除了性能、售價等規格之外,今年還有個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溫度,我們的首發測試中也驗證了,銳龍9 7950X在拷機時溫度達到了95°C,功率為221W,全核心頻率高達5.2GHz。 這個95°C不是隨機的,是AMD給銳龍7000設定的Tjmax溫度,不論是風冷還是更強力的水冷,處理器都會撞到這個溫度牆,AMD這樣設計是保證處理器盡可能釋放出更高的性能,因此對溫度上限放寬了。 95°C也不是最高溫度,實際上中可能會比這個溫度更高,不過高不了多少,AMD是做了准備的,針對玩家擔心長期高溫會損壞CPU,AMD也澄清說95°C的溫度對電子晶片來說並不算熱,電源管理系統會知道處理器運行在95°C下。 根據AMD所說,銳龍7000的95°C溫度是可以長期使用的,7x24小時運行都沒問題,不會有燒壞CPU的風險。 不過玩家是不是能接受這樣的高溫就不好說,很多玩家實際上更喜歡低溫,散熱溫度低了還有靜音上的收益,所以不能接受的話要麼更改Tjmax上限,要麼嘗試下AMD的Eco節能模式,TDP會從170W限制到65W、105W,此時對CPU單核影響不大,多核的話看工作負載,如果不是那種運行時間很長的任務,影響也可以接受,溫度及發熱會改善很多。 來源:快科技

別再給GPU均勻塗抹矽脂了:溫度不減反增5℃

PC老鳥們,你們是如何給CPU或者GPU頂蓋塗抹矽脂的? 硬體發燒友Igor Wallossek最近的一個發現是,至少就GPU而言,那種看起來非常隨意的“香腸式”塗抹法,也就是簡單地擠成一條線,比點陣法以及均勻塗抹對散熱更奏效。 表中的結果非常直觀,在室溫20~22攝氏度的環境中,對RTX 3080公版卡測試發現,“香腸法”可以比在整個表面均勻塗抹的手法平均降溫5℃。 其實解釋起來並不復雜,因為GPU表面發熱並不均勻,通常是中間部分發熱最多,也容易受熱膨脹。雖然看似裝散熱器前塗抹均勻了,但隨著熱脹冷縮以及散熱器接觸擴散塗抹區域,實際會讓中間部分的矽脂變少,降低散熱效果。 另外,作者還推薦使用Alphacools(阿爾法酷) Apex、Gelid(捷領) PC Extreme、Subzero等幾家的矽脂,不建議名聲更大的Arctic MX-2、Arctic MX-4等。 來源:快科技

沙石鎮時光顯卡溫度高降頻怎麼辦

《沙石鎮時光》中玩家在進行遊戲的時候,會因為顯卡的溫度過高而導致遊戲掉幀,或者是遊戲崩潰,建議玩家可以在不影響太多遊戲體驗將畫質調低,包括陰影以及光影畫面效果等等。 低畫質調節方法分享   調整了畫面設置在不影響太多遊戲體驗的情況下 讓顯卡溫度降下來   首先把畫面設置改成極低 再把所有選項能調低的繼續調低(比如陰影)   把貼圖質量 調到高或者極致(所有海報 相片 通緝令 都是根據這個貼圖質量來的)   把有個細分層次什麼的 (因為出門忘記名字了) 調到0.75以上 那個細分層次過低(極低里的默認設置)就會導致沙漠蘑菇 玫瑰石這類東西看不見 調高一些就會顯示了   至於其他的陰影質量光影畫面效果什麼的 平常遊玩我是不需要的 追求流暢 偶爾拍照時才會打開   然後下一步是用對應你的顯卡的控制軟體 或者驅動 手動把風扇轉速拉高 保持一個安全的溫度,改成60幀就行了 來源:3DMGAME

《恐懼的飢餓》溫度恢復的方法介紹

《恐懼的飢餓》中玩家在下船後會出現溫度失衡的情況,失衡嚴重會導致遊戲結束,玩可以通過點燃火爐或者篝火烤火的方式回溫,也可以回到船上,喝一杯滾燙的茶也可以進行回溫。 溫度恢復的方法介紹 溫度的回復方法: 1.烤火 獲得方式:點燃火爐或者篝火。 2.喝茶 獲得方式:一杯茶。 3.燉肉 獲得方式:一杯燉肉。 4.呆在船上 獲得方式:上船。 特別注意:內奸可以通過吃人肉來恢復溫度。 來源:3DMGAME

《恐懼的飢餓》溫度屬性介紹

《恐懼的飢餓》中有三種不同的屬性,溫度就是其中一種,玩家在下船後就會才能溫度失衡的情況,白天下降速度為一級,夜晚為兩級,在水里是三級,而且溫度失衡的越快,玩家的生命值也會越低,容易Game over! 溫度屬性介紹 溫度 溫度會當你在下船後下降,要特別注意,白天下降速度為一級,夜晚為兩級,在水里是三級,溫度在五分之一以下會出現寒冷。血量會因此逐漸降低。 來源:3DMGAME

會「呼吸」的機箱見過沒?會感知環境溫度

本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需經超能網同意。 有時候機箱廠商會出現一些特別的想法或概念,然後運用到自己的產品里,比如去年迎廣的309 Gaming Edition,或者AIR FORCE和EXPLORER機箱。 不過近期CyberpowerPC展示了一款Kinetic系列的機箱,散熱上可是相當地「智能」。 據TomsHardware報導,這款機箱在前置位置具有18個三角形的電動通風口,根據內部溫度進行開合,調整機箱的氣流。CyberpowerPC表示,這18個三角形的電動通風口由對應的控制器負責,其放置在機箱的底部。 若感應到溫度較低則關閉通風口,防止灰塵進入,當機箱內溫度升高則打開通風口,以獲得更多的氣流。當然,這個可活動的通風口並不是一直處於關閉或打開狀態,會感知環境溫度,根據「每度溫度變化」進行精細微調,用戶還可以設置其調整的溫度范圍。 CyberpowerPC表示仍在對產品做各種調試,處於試驗階段,不過最終成品在運作方式上不會有什麼不同。或許不少人還關心電機的噪音問題,這點暫時也無法確認。 據CyberpowerPC介紹,該機箱的前面板設計靈感來自於動態建築,為適應特定的目標而變動。 這款Kinetic系列中塔機箱將會有白色和黑色款,支持ATX規格主板,以及360規格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提供多達七個120mm或五個140mm散熱風扇位置。據了解,該款機箱的零售價格可能會是249美元,大概在今年第三季度上市。 來源:快科技

科學家剛剛打破實驗室有史以來最低溫度記錄

德國一個科學研究團隊剛剛打破一項記錄,獲得實驗室最冷溫度。這個溫度無限接近絕對零度,僅比零下273.15攝氏度高出38萬億分之一度。該團隊正在研究第五種物質狀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BEC)的量子特性,這是一種只存在於超冷條件下的氣體衍生物。而在BEC階段,物質本身表現得像一個大原子,因此成為量子物理學家特別感興趣的課題。 研究人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實現絕對零度。(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溫度是分子間平均平動動能的量度:分子運動越激烈溫度就越高,而絕對零度則是所有分子運動停止的臨界點,即零下273.15攝氏度。接近絕對零度時,物質往往會變得有些不可思議。根據2017年發表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在接近絕對零度時,光變成了一種可以倒進容器的液體。同年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也顯示,過冷氦氣在極低的溫度下停止運動。 Physical Review Letters此前期刊封面 在最新實驗中,科學家在真空艙內的磁場中捕獲了大約由10萬個氣態銣原子組成的原子雲,並將真空艙溫度冷卻到絕對零度之上二十億分之一攝氏度。但對於想要挑戰物理學極限的研究人員來說,這個溫度還不夠。為獲得更低的溫度,他們需要模擬深空環境,並最終在德國不萊梅大學的微重力研究中心實現這一創舉,BEC下的原子雲在38萬億分之一開爾文下保持了大約2秒鍾的時間。這項研究結果被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研究人員表示,理論上,在真正失重的條件下可以保持這種溫度長達17秒。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則稱,超低溫在未來某天或幫助科學家建造更好的量子計算機。 宇宙中迄今已知最冷的地方是旋鏢星雲(Boomerang Nebula),距離地球約5000光年。根據歐洲航天局的數據,該星雲的平均溫度為零下272攝氏度。 來源:cnBeta

解讀2021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神經系統如何感知溫度和壓力

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David Julius和Ardem Patapoutian兩人獲獎,獲獎理由: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人體對熱、冷和觸覺的感知能力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並且支撐著我們與周圍世界的互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認為這些感覺是理所當然的,但與此相關的神經沖動是如何產生,從而使溫度和壓力可以被感知的呢?今年的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解決了這個問題。     David Julius利用辣椒素(一種從辣椒中提取的刺激性化合物,能產生灼燒感)來識別皮膚神經末梢上對熱做出反應的感受器。Ardem Patapoutian利用壓力敏感細胞發現了一種對皮膚和內部器官的機械刺激作出反應的新型感受器。這些突破性的發現促進了科學界展開大量的研究活動,使我們對神經系統如何感知熱、冷和機械刺激的了解更加深入。兩位獲獎者指出,當我們嘗試理解感官與環境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時,有些關鍵的環節被忽視了。 我們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我們是如何感知身邊環境的?這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的謎團之一。數千年來,我們的感覺機制一直令人們好奇不已。例如,眼睛是如何探測到光線的?聲波是如何影響內耳的?不同的化學物質又是如何與我們口鼻中的感受器發生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嗅覺和味覺的?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其它感知身邊世界的方式。想像一下在炎熱的夏天光腳走過草坪時的感覺。你可以感受到太陽的熱度、微風的吹拂、以及腳下的每一片草葉。這些對溫度、觸覺和動作的感知對我們不斷適應周邊環境的能力至關重要。 17世紀,哲學家笛卡爾提出,我們的各部分皮膚可能是通過某種「細線」與大腦相連的。假如腳碰到了火苗,就會通過這種方式向大腦發送一個機械信號。科學家後來發現,具有特定功能的感覺神經元可以察覺到環境中的變化。1944年,Joseph Erlanger和Herbert Gasser因發現可以對不同刺激做出反應的感覺神經纖維(如會產生痛覺的觸碰和不會產生痛覺的觸碰)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自此之後,科學家發現,神經細胞在探測和傳導不同類型的刺激時的分工高度分化,使我們可以精確感知周圍環境。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指尖感受出不同表面質感的區別,還可以分辨出令人舒適的溫暖和痛苦難忍的高溫。 在David Julius和 Ardem Patapoutian做出此次發現之前,神經系統感知和解讀周邊環境的方式對我們而言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溫度和力學刺激究竟是如何轉化為神經系統的電脈沖的? 插圖描述了在笛卡爾的想像中,高溫是如何向大腦發送機械信號的。 熱的科學研究! 二十世紀年代後期,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David Julius通過分析化合物辣椒素如何引起我們接觸辣椒時的灼燒感,看到了重大進步的可能性。人們已經知道,辣椒素可以激活引起疼痛感的神經細胞,但是這種化學物質如何真正發揮該功能仍是一個未解之謎。Julius和他的同事創建了一個包含數百萬個DNA片段的庫,對應於在感覺神經元中表達的基因,這些基因可以回應疼痛、熱和觸摸。Julius和他的同事假設,該DNA片段庫或可包含可編碼能夠與辣椒素反應的蛋白質的DNA片段。在通常不與辣椒素反應的培養細胞中,他們表達了來自該合集的個別基因。經過艱苦的搜索之後,他們確定了一個能夠使細胞對辣椒素敏感的基因。感應辣椒素的基因終於被發現!進一步的實驗表明,鑒定出的基因編碼了一個新的離子通道蛋白,這個新發現的辣椒素受體後來被命名為TRP1。當Julius研究蛋白質對熱的反應能力時,他意識到,他發現了一個熱敏受體,該受體會在高溫導致疼痛的時候被激活。 <brDavid Julius使用辣椒中的辣椒素來鑒定TRPV1,這是一種因令人疼痛的溫度而激活的離子通道。其他相關的離子通道也已經被確認,我們如今已經知道不同的溫度在神經系統中誘導電信號的方式。 TRPV1的發現是一項重大突破,為揭開其他溫度感應受體開辟了道路。David Julius和Ardem Patapoutian兩人各自獨立地使用化學物薄荷醇找到了一種被證明會因寒冷而激活的受體TRPM8。與TRPV1和TRPM8相關的其他離子通道陸續被發現,並由一系列不同的溫度激活。許多實驗室開始開展研究項目,通過使用經基因操作後缺乏這些新發現基因的小鼠,來研究這些離子通道在熱感覺中發揮的作用。David Julius對TRPV1的發現是一項突破,讓我們能夠了解溫度差異如何在神經系統中誘導電信號。 對壓力感知的研究 盡管對溫度感覺機制的研究正逐步推進,但科學家機械刺激如何轉化為我們的觸覺和壓力感仍不清楚。此前,研究人員在細菌中發現了機械刺激的感受器,但在脊椎動物中,觸覺的潛在機制仍不清楚。Ardem Patapoutian在美國加州的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工作,他希望找出人體內由機械刺激激活的神秘受體。 Patapoutian和他的同事首先發現了一種細胞系,當單個細胞被微管戳到時,它會發出可測量的電信號。他們假設這種感受機械刺激的受體是一個離子通道,並在下一步研究中鑒定了72個編碼可能受體的候選基因。這些基因被逐個滅活,從而在被研究的細胞中發現了負責感受機械刺激的基因。經過艱苦的研究,Patapoutian和同事們成功地識別出了一個基因,該基因的沉默使細胞對微管的刺激不敏感。人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完全未知的機械敏感離子通道,並將其命名為「Piezo1」(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中的piesi,即「壓力」)。通過研究與Piezo1相似的基因,人們發現了第二種基因,並將其命名為「Piezo2」。感覺神經元表達了高水平的Piezo2基因,而進一步的研究證實,Piezo1和Piezo2是通過對細胞膜施加壓力直接激活的離子通道(圖3)。 Patapoutian的這項突破為他和其他團隊帶來了一系列重要論文,證明了 Piezo2離子通道對觸覺至關重要。此外, Piezo2也被證明在身體位置和運動感知,即本體感受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Piezo1和 Piezo2離子通道被證明可以調節其他重要的生理過程,包括血壓、呼吸和膀胱控制等。 <brPatapoutian使用培養的機械敏感細胞鑒定了一個由機械力激活的離子通道。經過艱苦的研究工作,他們識別出了Piezo1。通過研究與Piezo1相似的基因,研究者發現了第二個離子通道(Piezo2)。 全都說得「通」了!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發現的TRPV1、TRPM8與Piezo通道讓我們得以理解高溫、寒冷和機械力是如何激活神經脈沖、從而幫助我們感知和適應身邊世界的。TRP通道對我們的溫度感知能力至關重要。Piezo2通道則使我們具備了感受觸覺、以及感知各個身體部位位置及動作的能力。除此之外,TRP和Piezo通道還對多種依賴溫度或力刺激的生理功能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本次諾獎獲獎研究的基礎上,還有大量研究工作正在開展,致力於弄清這些通道在各種生理過程中發揮的功能。科學家正在利用這些研究成果研發針對多種疾病的新療法,包括慢性疼痛等等。 <br本屆諾獎得主的重大發現解釋了高溫、寒冷和機械力是如何激活神經系統信號的。他們發現的離子通道對多種生理過程和疾病都具有重要作用。 過去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 2020年——美英三位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 2019年——美英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克服體積和溫度限制 未來量子加速器可以做到顯卡大小

在完成千萬美元的融資之後,澳大利亞和德國合資企業 Quantum Brilliance 正快速推進量子加速器的研發工作。新款量子加速器的大小和主流顯卡相當,並能夠在室溫環境下工作,甚至在未來可以小到移動設備上。 目前量子超級計算機都是個龐然大物,而且需要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運行。量子計算機需要與任何可能使電子的自旋脫落並破壞計算的東西隔離。這包括機械隔離,在極端的真空室里,一兩立方米的空間里可能只剩下幾個分子。它包括電磁力--例如,IBM 公司將其珍貴的量子比特,或稱量子比特,用 μ 金屬來吸收所有的磁場。 此外,量子計算對溫度也有很高的要求。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原子根據定義都處於振動狀態,而任何高於絕對零度 1 萬至 1 萬 5 千分之一的溫度都會使量子比特搖晃到無法保持「一致性」的程度。因此,大多數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需要使用復雜和昂貴的設備進行低溫冷卻,然後量子比特才能在任何時間內保持其狀態並變得有用。 極端真空、μ金屬和微開爾文溫度的低溫冷卻:這不是一個可負擔的、可攜帶的或容易擴展的量子計算能力的配方。但是,一家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初創公司說,它已經開發出一種量子微處理器,不需要這些東西。事實上,它可以在室溫下愉快地運行。現在,它只有一個機架單元的大小。很快,它就會有一塊像樣的顯卡大小,不久之後,它就會小到可以和傳統處理器一起放在移動設備中。 如果這家公司做到了它所說的那樣,你將能夠把量子的優勢整合到幾乎任何規模的計算機中,使這項強大的新技術擺脫超級計算機規模和費用的限制。量子軟體和計算將不需要通過與主機或雲的快速連接來完成,它將在需要的地方現場完成。相當具有顛覆性的東西。 Quantum Brilliance 成立於 2019 年,其創始人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進行了研究,他們開發了嵌入合成鑽石的量子比特的製造、規模和控制技術。 在官方的技術白皮書中寫道:「室溫鑽石量子計算機由一個處理器節點陣列組成。每個處理器節點由一個氮空穴(NV)中心(鑽石晶格中的一個缺陷,由鄰近空穴的替代氮原子組成)和一簇核旋組成:固有的氮核旋和多達 4 個附近的 13C 核旋雜質。核自旋作為計算機的量子比特,而 NV 中心作為量子總線,介導量子比特的初始化和讀出,以及節點內和節點間的多量子比特操作。量子計算是通過射頻、微波、光學和磁場來控制的」。 來源:cnBeta

物理學家發現黑洞會對環境產生壓力 有溫度也有壓力

蘇塞克斯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現,黑洞對其所在的環境施加壓力,這在科學上是第一次。1974年,史蒂芬-霍金做出了黑洞會發出熱輻射的開創性發現。在此之前,黑洞被認為是惰性的,是一個垂死的重質恆星的最後階段。蘇塞克斯大學的科學家們表明,它們實際上是更加復雜的熱力學系統,不僅有溫度,而且有壓力。 ...

德國物理學家通過量子氣體自由落體實驗創造有史以來最低的溫度

據媒體New Atlas報導,德國物理學家創造了有史以來最低的溫度--比絕對零度高38萬億分之一攝氏度。這個奇怪的實驗涉及到投放量子氣體,並通過開關磁場使其原子幾乎完全靜止。 絕對零度約為-273.15°C(-459.67°F),是熱力學尺度上可能的最低溫度,代表著完全沒有原子運動或熱量的點。然而,科學家們不可能達到這一標準,因為我們不可能從一個系統的原子中消除所有的動能。 但科學家們一直都很接近--幾年前,哈佛大學的一個團隊研究了有史以來最冷的化學反應,溫度為500納開爾文(比絕對零度僅高五百萬分之一攝氏度)。而國際空間站上的冷原子實驗室在僅為100納克爾文的溫度下進行了實驗。 但是這些溫度與新研究中取得的溫度相比是溫和的。一個德國團隊現在記錄的有效溫度僅為38皮開爾文,比絕對零度高38萬億分之一攝氏度。 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從一個由10萬個銣原子組成的雲開始,將其困在一個真空室的磁場中。然後他們將其冷卻,形成一種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的量子氣體,在那里原子開始像一個大原子一樣行動,允許奇怪的量子效應在宏觀尺度上變得可見。 然而,比絕對零度高20億分之一攝氏度的溫度下,這還不夠冷。因此,研究小組在Bremen Drop Tower研究設施進行了一次實驗,將BEC「陷阱」扔到120米(393.7英尺)的地方。在自由落體過程中,研究小組反復關閉和開啟含有氣體的磁場。 當磁場關閉時,氣體開始膨脹,而當它被重新打開時,氣體又被迫收縮。這種切換使氣體的膨脹幾乎減緩到完全停止,而減少這種分子速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溫度。雖然該實驗只設法實現了這一破紀錄的溫度長達兩秒鍾,但模擬顯示,在失重環境中,如在衛星上,應該有可能保持長達17秒。 該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來源:cnBeta

早期SD Express存儲卡被曝很燙手 實測運行溫度高達96℃

近年來,SD 存儲卡的速度已經迎來了相當大的飛越。隨著 NVMe 協議的引入,SD Express 存儲卡也被人們寄予了相當高的期望。尷尬的是,在體驗首批參考設計 SD Express 存儲卡時,AnandTech 意外發現其運行溫度竟然高達 96℃ 。對於嬌嫩的人類皮膚來說,這顯然不是一片小小的塑料殼就能擋得住的。 (圖自:AnandTech) 與計算機上採用 PCIe / NVMe 協議的下一代 SSD 類似,SD Express 存儲卡也能夠帶來極速的數據傳輸體驗。 主控方面,慧榮 SM2708 支持 PCIe...

超能課堂(286):PC電源的發熱能有多高?

PC電源上的散熱風扇相信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早些年電源中的風扇既沒有智能停轉技術,又沒有溫控調速技術,為了保證散熱效果,一般還選用轉速比較高的產品,運行起來可以說噪音相當明顯。不過這個問題在近年來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主流級電源中溫控調速已經是必備項目,更進一步地已經做了智能停轉,而且有不少還比較激進,不到接近滿載的狀態都不啟動風扇,這就讓不少玩家產生了一個這樣的疑問,其實電源真的需要風扇嗎? 事實上除了風扇智能停轉外,也確實有電源產品是直接去除風扇,以被動散熱的形態與大家見面的,例如海韻Prime 600 Titanium Fanless就是一款額定功率為600W的無風扇電源。然而這種被動散熱的電源在市面上非常罕見,雖然受歡迎但稱不上是主流設計,而且即便是做了風扇智能停轉的電源,也有不少要「多此一舉」地做一個切換按鈕,讓風扇可以切換回能持續運轉的溫控模式。因此如果說電源真的可以放棄風扇,被動式散熱電源理應成為主流,風扇智能停轉的模式切換按鈕也不會有存在價值。 事實上,「電源發熱不高」更多地是一種錯覺,是因為其發熱主要集中在內部,多數電源在外殼上表現出來的只是少部分熱量,而且電源內部的溫度也不容易通過軟體監控,自然也就缺少一個直觀的感受了。其實電源離開了散熱風扇還真的不一定可以穩定運行,其內部的發熱量或許比你想像得要更高。 PC電源的哪些地方在發熱? 我們的PC電源是依靠各式元件組合而成的,包括當中就包括有電阻、電容、電感、整流橋、開關管、變壓器等等,因此在常溫超導技術可以商品化、實用化之前,電源在工作過程中可定是會發熱的,而這些發熱就包含在電源能量的損耗中,這也是PC電源會有轉換效率這樣的性能指標,轉換效率越高,就意味著損耗越低,電源的發熱也會隨著降低。 那麼電源所用到的元件中,那些發熱量是比較大的呢?要判斷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電源中附帶有散熱片的元件都是發熱比較大的,主要就是整流橋以及一次側和二次側上的各式開關管。但是這並不是說其餘的元件發熱不大,主要還是因為其餘元件不好安裝散熱片,而且大多數元件本身的工作溫度就比較高,因此不需要為其配置額外的散熱措施而已,例如說主變壓器的發熱量並不比一次側和二次側電路要低,但是多數的主變壓器都不需要額外的散熱措施,或者是其自身的散熱設計基本上就可以滿足使用需求了。 電源的熱量主要集中在什麼地方?其實大部分電源的發熱都是在一次側和二次側上,一次側就是高壓側,二次側則是低壓側,一般來說二次側的發熱會比一次側更高,因為在功率相同的情況下,二次側承擔的電流會更高,而在電源中電流更高往往意味著發熱更高。 我們在一款額定功率為850W的80Plus金牌認證電源中拍到這樣的熱傳感圖像,此款電源採用的結構是主動式PFC+全橋LLC諧振+同步整流+DC-DC,拍攝前電源已經以850W滿載輸出的方式運行了15分鍾,此後我們移除了電源外殼與風扇,並在10秒內拍得熱傳感圖像。可以看到電源內部溫度較低的地方只有35℃左右,但是最高的地方是超過100℃的,主要是在電源的中部,而這個位置其實是+12V同步整流電路,旁邊則是主變壓器,可以看出主變壓器的溫度也比較高,左右兩側的溫度分別是整流橋散熱片與+5V和+3.3V的DC-DC模塊,溫度都在60℃左右。 我們再把鏡頭推近一點,此時已經是移除風扇約30秒後,可以看到+12V同步整流電路上的最高溫接近110℃,旁邊的主變壓器頂部則是65℃左右,但從縫隙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變壓器內部的線圈的溫度也處於很高的水準,此處熱傳感圖像的顏色與同步整流電路上的已經非常接近,也就是說變壓器的內部溫度其實也已經接近100℃了。此款電源的+12V同步整流的MosFET是位於PCB背面的,通過正面的散熱片進行散熱,也就是說PCB也承擔了一部分的散熱功能,如果說正面檢測到的溫度已經超過100℃的話,那麼背面的MosFET的溫度基本上也是處於這個水平。 我們換個角度去拍+12V的同步整流電路,此時電源其實已經達到過溫保護並停止工作,但仍然可以看到+12V同步整流電路上的電容表面溫度在65℃左右,PCB的最高溫度繼續超過100℃,主變壓器內部的溫度仍然接近100℃。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電源風扇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在滿載的環境下,移除電源風扇會讓電源在短時間內觸發過溫保護而切斷輸出,因此當電源風扇故障之後,電腦的穩定性往往會大幅度下降,很容易在運行高負荷程序時直接斷電。 我們為電源裝上風扇並靜置5分鍾後重新讓其滿載拷機10分鍾,隨後移除風扇拍攝其餘位置的熱傳感圖像。其他位置從溫度上來說相比+12V同步整流電路顯然是低不少,但是也有部分地方的溫度會比較高,例如整流橋表面溫度就達到85℃的水準。由此可見,電源內部的溫度其實並不比滿載時的CPU和GPU要低,只是我們沒有一個簡單快捷的方式去檢測電源內部溫度而已。 電源廠商在設計上有做什麼來降低發熱? 既然電源的發熱不容小覷,那麼廠商在降低電源發熱以及提升電源散熱效率等方面上有作出怎樣的努力呢?實際上,雖然電源的損耗並不僅僅是以熱量的形式展現出來,但電源的熱量確實源自於電源的損耗,因此降低電源的損耗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減少電源的發熱。而降低電源的損耗就意味著要提升電源的轉換效率,為此有不少電源廠商已經將轉換效率表現較好的方案如LLC諧振拓撲等應用在自家的主力產品上,讓自家產品從80Plus白牌、80Plus銅牌逐漸向80Plus金牌推進,甚至連80Plus鉑金認證的電源也大有進軍主流級市場的趨勢。 當然這樣的做法確實會讓主流電源的價位有所上升,因為轉換效率越高意味著對電源結構、做工、用料要求也越高,整體成本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因此與其耗費大量的成本去換取只有些許的損耗或者說發熱的降低,直接改善電源的散熱效能可以更容易看到效果,比較常見的就是換用更好的散熱方案,包括散熱片和散熱風扇等等,例如華碩的雷鷹系列電源就配置了與Thor系列同款的ROG Thermal Solution散熱方案,定製散熱片的散熱面積比起普通的鋁制散熱片有更大,而且還使用了Axial-Tech軸流風扇,可以帶來比使用普通扇葉的風扇更高的風量和風壓。 全漢的Hydro PTM+系列電源則是在風冷散熱的基礎上加入了水冷模塊,當玩家組裝分體式水冷系統時,不僅可以讓電源更好地融入其中,使主機看上去更具整體感,而且還可以帶來切切實實的散熱效能提升,可謂一舉多得;超頻3的「七防芯」系列電源則通過自有專利的導熱矽膠填充技術,將裸露的電子元件引腳包裹起來,即可以防止受潮、氧化、蟲害等問題,同時還可以均攤熱量並加速傳導至外殼,以此強化對高熱量元件的散熱效能。 其實電源的發熱量並不低,只是大部分的電源不能像CPU和GPU那樣,通過軟體進行溫度上的監控,因此對於多數玩家來說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電源的散熱問題,電源內部的元件大都可以在較高的溫度下正常工作,廠商為電源配置的散熱方案也是經過長時間測試的,要在正常情況下讓電源進入到過溫保護的狀態,難度其實也是很高的。只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忽視電源的散熱,日常使用中還是要注意電源的風扇口或者散熱孔有沒有被堵住,選購機箱時盡量選取有做電源散熱優化的產品,例如有獨立散熱通道和獨立電源倉的機箱,這樣都有利於電源的散熱以及整機運行的穩定。 <p ...

DF:新PS5和老版體驗一致 溫度上升在公差范圍內

根據Eurogamer旗下專欄節目Digital Foundry,索尼新的PS5機型,更確切的說是它的散熱系統,看起來並沒有改變用戶體驗主機的方式。 上周末,YouTube頻道Austin Evans拿到了新的PS5機型CFI-1100系列。他在拆解視頻中提到由於設計的改變以及使用了更便宜的散熱系統,新版PS5的散熱實際上更差了。根據Evans,索尼使用了更小的散熱片,由更低效率的材料製作,導致機器變熱。 繼Evan的視頻之後,DF的記者Leadbetter也成功拿到了這一新PS5機型。根據他的分析視頻,他認為新版PS5在實際使用時和老版本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 DF說:「Evan視頻帶來的爭議,症結在於他認為新版PS5比老版更差了。他認為採用更低效率材料製作的更小散熱器導致機器更熱。當你看到質量和材料減少時,不管怎麼說,他的說法都能接受。但是否更熱這個問題並不能通過僅僅測量排氣的熱輸出來決定,即便它確實增加了幾度,但它仍然在製造商的公差范圍之內。」 後來,Leadbetter使用Remedy的《控制》在新版PS5上持續運行了多個小時進行了測試,這款遊戲對機能的要求很高,特別是照片模式開啟光追之後。結果是,新版PS5的功耗和老版本非常趨近,但新版PS5的風扇也沒有太大的噪音。 「這和我老版本PS5的最大功耗基本相同,強烈表明主處理器沒有變,但關鍵是,在處理器全速運行的場景中,新版PS5的聲音根本沒有任何讓人注意的程度。機器是否更熱還有待測試,但從邏輯上看,如果新的散熱組件不能勝任,那麼風扇的速度和體積就會增加,以排出積聚的熱量,但這似乎並沒有發生--而且幾個小時下來,耗電量也仍然是一致的。」 最後,Leadbetter認為新版PS5在用戶實際體驗中和老版本PS5是一樣的,索尼當然有信心支持這一新設計,他還大膽推測老版機型CFI -1000正在稱為過去式,聖誕節前後賣出的數百萬台PS5中將全部基於新型號設計。 來源:3DMGAME

Wendelstein 7-X聚變反應堆新進展:等離子體溫度達到太陽核心的兩倍

據媒體報導,Wendelstein 7-X恆星是一個實驗性的核聚變反應堆,旨在讓我們更接近清潔、無限能源的前景。自2015年生產出第一個等離子體以來,我們看到它朝著這個目標邁出了穩定而重要的一步。物理學家剛剛證實了另一項「重大進展」,該反應堆的等離子體溫度是太陽核心的兩倍,這是解決設計中固有能量損失的努力的結果。 恆星反應堆跟更常見的、對稱的環形托卡馬克聚變反應堆不同,它們是充滿曲折和轉折的、極其復雜的結構。就像所有的核聚變反應堆一樣,其目標是通過將等離子流置於極端的溫度和壓力下迫使原子碰撞和聚變在一起進而產生巨大的能量以重現太陽內部的過程。 Wendelstein 7-X反應堆非常復雜,需要超級計算機來設計。當它繞著一個扭曲和旋轉的圓形腔圈時,它使用一系列的50個超導磁線圈來固定等離子體。2018年,該項目的物理學家們為這種類型的聚變反應堆創造了能量密度和等離子體約束的新記錄。 這些實驗還實現了等離子體被加熱到2000萬攝氏度--輕松超過太陽1500萬攝氏度(2700萬華氏度)的溫度。但事實證明,Wendelstein 7-X可能註定要承受更高的溫度。 工程師們在設計Wendelstein 7-X時著手解決一個比托卡馬克更困擾經典恆星設計的問題,即一種被稱為「新古典傳輸」的熱損失。這是由於加熱的粒子之間的碰撞將一些粒子撞出軌道,導致它們從磁場中向外漂移。Wendelstein 7-X的磁場籠經過了非常仔細的優化進而防止這些類型的損耗。 為了確定這個精心的計劃是否成功,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的科學家們對這顆恆星的破紀錄實驗進行了詳細的新分析。這項分析集中在X射線成像晶體光譜儀收集的診斷數據上,其顯示了新古典輸運的急劇減少。 PPPL物理學家Novimir Pablant說道:「這表明優化後的W7-X形狀減少了新古典輸運,這對於W7-X實驗中看到的性能是必要的。這是一種展示優化有多重要的方式。」 這一性能是通過目前可用的「適度加熱功率」實現的,科學家們表示,分析表明,Wendelstein 7-X能限制熱量從而使其在未來達到太陽核心溫度的兩倍。但在研究核聚變的過程中,除了應對高溫之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包括解決其他形式的熱損失。進一步的實驗計劃在2022年進行,其中將包括一個新的水冷卻系統設計,該設計可以便於進行更長時間的實驗。 Pablant說道:「這種設計成功了,這對核聚變來說真是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清楚地表明,這種優化是可以做到的。」 來源:cnBeta

英國天文學家發現:全新宜居類行星表面溫度適合液態水流動

據媒體報導,在尋找潛在宜居星球的過程中,天文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類地行星上,它們的半徑和質量與地球相似,並且必須足夠溫暖以使得液態水可以存在其表面。 盡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有希望的「候選人」——例如 Trappist-1d 或 Proxima Centauri b, 它們無一不都是圍繞附近的恆星運行,但「表面溫度適合液態水存在」這一必要條件非常嚴格,這極大地限制了候選者的數量。 現在,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奈庫-馬德哈蘇德漢 (Nikku Madhusudhan) 和他的同事確定了一類全新的宜居行星,它們的數量可能比類地行星豐富得多且更容易展開研究。這些新的候選者是比地球大得多但比海王星小得多的海洋世界,它們被富含氫氣的大氣層所包圍。關鍵在於,它們的表面溫度可以允許液態水流動,在這方面它們與地球十分接近。 Hycean 世界 奈庫-馬德哈蘇德漢及其同事稱這些世界為 「Hycean」, 這是由氫和海洋兩個詞組成的合成詞。 研究人員指出 ,Hycean 的半徑可達地球的 2.6 倍,質量最大可達到地球的 10 倍, 這比以前被認為宜居的任何行星都要大得多。研究人員還研究了 Hycean 宜居帶,即與母星之間允許表面存在液態水的帶狀區域。...

研究發現火山弧是地球長期氣候的一個「安全閥」 穩定了地表溫度

據媒體報導,南安普頓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廣泛的火山帶在地質時期一直負責排放和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穩定了地球表面的溫度。研究人員與雪梨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渥太華大學和利茲大學的同事合作,探索了在過去4億年里固體地球、海洋和大氣中各種過程的綜合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 地球表面岩石的化學成分的改變分解被稱為化學風化。它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風化的產物(像鈣和鎂這樣的元素)通過河流被沖到海洋,在那里形成鎖住二氧化碳的礦物質。這種反饋機制在地質時期調節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並反過來調節全球氣候。 研究主要作者、南安普頓大學地球科學副教授、圖靈研究所研究員Tom Gernon博士說:「在這方面,地球表面的風化作用是一個地質恆溫器。但事實證明,由於地球系統的復雜性,基本的控制措施很難確定。」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海洋和氣候變化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Eelco Rohling解釋說:「許多地球過程是相互聯系的,而且在過程和它們的影響之間有一些重大的時間滯後。因此,了解地球系統反應中特定過程的相對影響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為了了解這種復雜性,研究小組構建了一個新的「地球網絡」,其中包括機器學習算法和板塊構造重建。這使他們能夠確定地球系統內的主要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隨時間演變。 研究小組發現,大陸火山弧是過去4億年來風化強度的最重要驅動力。今天,火山弧由一系列火山組成,例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和美國的喀斯特山脈。這些火山是地球上最高和侵蝕最快的一些特徵。由於火山岩是破碎的和化學反應性的,它們被迅速風化並沖入海洋。 南安普頓大學地球化學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Martin Palmer說:「這是一個平衡的行為。一方面,這些火山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另一方面,這些火山也通過快速的風化反應幫助清除這些碳。」 該研究對一個長期持有的概念表示懷疑,即地球在數千萬到數億年內的氣候穩定性反映了海底和大陸內部風化的平衡。「陸地和海底之間的這種地質『拉鋸戰』作為地球表面風化的主要驅動力的想法沒有得到數據的支持,」Gernon博士說。 「不幸的是,這些結果並不意味著大自然將把我們從氣候變化中拯救出來,」Gernon博士強調說。「今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比過去300萬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要高,而人類驅動的排放約為火山二氧化碳排放的150倍。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似乎拯救了地球的火山弧根本沒有達到幫助抵消今天的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規模。」 但是該團隊的發現仍然為社會如何管理當前的氣候危機提供了關鍵的見解。人工加強岩石風化--岩石被粉碎並散布在土地上以加快化學反應速度--可以在安全地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該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使用鈣鹼性火山材料(那些含有鈣、鉀和鈉的材料),如在火山弧環境中發現的那些材料,可以最佳地部署這種計劃。 「這絕不是解決氣候危機的靈丹妙藥--我們迫切需要按照IPCC的減排途徑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Gernon博士總結說:「我們對長期風化反饋的評估可能有助於設計和評估大規模強化風化計劃,這只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需的步驟之一。」 來源:cnBeta

科學家從地球上獲得小行星Psyche表面溫度的最高解析度測量值

據媒體報導,對美國宇航局(NASA)打算在2026年訪問的小行星靈神星(Psyche)的毫米波長發射的仔細檢查,產生了該天體表面溫度的最高解析度測量值,為其表面特性提供了新的見解。2021年8月5日發表在《行星科學雜誌》(PSJ)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這一發現,是朝著解決這一不尋常天體的起源之謎邁出的一步,一些人認為它是一顆命運多舛的原行星的核心部分。 ...

最熱星的冷知識:溫度3萬度以上 幾萬個太陽光度

通常,正常的恆星按其光譜特徵被分為O、B、A、F、G、K、M型。這個分類序列也代表著一個溫度序列,其中O型星溫度最高,而M型星溫度最低。隨著觀測技術的發展,最近人們發現了更冷的L和T型星,甚至還有最冷的Y型星。大多數人對恆星的認識,幾乎都來自於常見的F、G、K型星,但作為最早的O型星,其質量一般要超過16個太陽質量,溫度在3萬度以上,光度至少是幾萬個太陽光度,與我們常見的F、G、K型星相比,O型星有自己獨特的性質。 不同光譜類型星大小和顏色對比 (圖源: Wikimedia Commons) Part.1</span矮星階段 O型星光度的劃分標準,與我們常見的F、G、K星的劃分標準有本質的不同:O型星的光度是根據星風強弱,而常見的F、G、K星是根據核心區是否有氫燃燒。當F、G、K星的能量來自於中心的氫燃燒,我們就說它們是矮星,否則就不是矮星。但對於O型星來說,中心氫仍然在燃燒時,其表面星風有可能已經非常大了,一些受星風影響的線(如He II4686)已經出現了很強的發射,從而被劃為O型超巨星,但從常見的冷星光度劃分標準看,此時它應該是矮星。 雖然O型星的質量一般要超過16個太陽質量,溫度在3萬度以上,但它的可見光波段的顏色幾乎和一顆質量為2個太陽質量,溫度為1萬多度A型星相差不大。這是因為O型星的輻射主要是在紫外波段,溫度的增加不會明顯影響可見光波段的顏色。 O型星的壽命非常短,一個120個太陽質量的O型星,壽命僅為300萬年,而質量最小的O型星,壽命也只有1300萬年,這就導致了這些O型星往往終其一生也無法離開它們的出生星雲。由於它們深埋在星雲深處,有厚厚的塵埃遮擋,所以有很大的消光和紅化,從而變得非常昏暗且顏色很紅,看起來與常見的F、G、K型冷星類似,從而僅僅通過測光顏色無法把O型星從眾多的銀盤場星中分辨出來(見圖2)。 <pM42獵戶星雲內部的大質量恆星照亮了周圍星雲  (圖源:見圖片) 我們很難發現嬰兒時期的主序O型星。因為這些剛出生的O型星往往都深埋在塵埃氣體中,不容易被發現。當它們能產生足夠強的星風把周圍物質吹散,進而被我們觀測到時,它們有可能已經離開零齡主序很久了。但是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些星風非常小的O型星,從而把這些星風小的O型星看做最接近零齡主序的星。 由於O型星的溫度非常高,甚至矮星的大氣模型不能用描述F、G、K型冷星大氣的局部熱動平衡方程來刻畫,而只能用非局部熱動平衡方程來刻畫。我們常用的基於局部熱動平衡的Kurucz模型,即使在50000度時也無法產生O型星的He II 線。而現在比較流行的幾個描述熱星大氣的非局部熱動平衡模型,都能很好的產生O型星中的He II線。 O型星光譜即使是在矮星階段短時間內往往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由於雙星或多星引起的。因為大質量恆星往往處在雙星系統甚至是多星系統中,超過70%的大質量恆星處於密近雙星系統,隨著演化都會與其伴星產生物質交流。而這種密近雙星很難在測光上分開。因此我們看到的O型星光譜其實是兩顆或多顆星的混合光譜。圖三展示了兩次觀測的HD 46966光譜之間的變化。另外很多O型星受星風的影響,光譜也會發生變化,但至今也不是很清楚星風為何發生變化。 我們也很難從其光譜類型中直接推導出O型星的質量。對於常見的冷星來說,如果知道其光譜型,其質量和演化狀態基本上就能定下來。但對於O型星來說,光譜類型只能對應著一個很大的質量范圍。如根據Geneva給出的演化曲線,一顆O4 V的星對應的質量范圍大概為35-85個太陽質量。 HD 46966在兩次觀測時,光譜中He和H線的變化  (圖源:李廣偉) Part.2</span主序後演化 O型星在主序階段光度能變化約0.2-0.4dex,但過了主序之後,光度變化幅度非常小。也就是說,一顆處於演化晚期的O型星,其光度與主序光度相差不大。因此一個O型星的光度幾乎主要由其初始質量決定,而與其所處的演化階段關系不大(見圖4)。 大質量恆星的Geneva演化軌跡 (圖源:Ekstrom et al。 2012) 一顆小於25個太陽質量的O型星,可以演化到紅超巨星(RSG)。但是由於金屬豐度越大星風越強,越容易把外包層吹掉,所以金屬豐度越低,外包層越容易保留,進而越容易演化到紅超巨星階段。 超過60個太陽質量的O型星,可以直接演化到Wolf–Rayet(WR)星。但是金屬豐度越高,星風越強,越容易把恆星的外包層吹掉,依次把N、C和O裸露出來,形成WN、WC和WO型Wolf–Rayet星。從而金屬豐度越高,質量小的O型星越容易形成Wolf–Rayet星。 Part.3</span影響O型星演化的其他因素 自轉對大質量恆星演化很重要。因為高速自轉會導致大質量恆星內部的物質混合,進而把外面新鮮的核燃料氫帶入進核心區域,從而改變了恆星的演化軌跡,同時也延長了恆星的壽命。特別地,在低金屬豐度情況下,大質量恆星可以直接往更藍更熱的方向演化。圖5左圖是一個質量為15個太陽,自轉速度為300km/s的大質量恆星內部子午環流情況;而右圖是大麥哲倫雲中的大質量恆星在不同自轉速度下的演化軌跡。 大質量恆星在金屬豐度極低的情況下,由於星風很弱,可以形成超大質量的恆星,其質量甚至達到1000個太陽質量。 左圖來自Maeder &amp; Meynet 2012;右圖來自N。 Langer 2012 Part.4</spanO型星死亡及其產物 O型星死亡時會成為核塌縮超新星。我們可以通過確定這些超新星爆炸前究竟是WR、LBV、RSG甚至YSG,來了解和約束大質量恆星的演化模型和超新星爆炸機制。伽馬射線長暴被認為是高速自轉的大質量恆星在死亡時的絢麗煙花。我們甚至看到了宇宙形成僅僅5億年時的伽馬射線長暴。 產生引力波事件的雙黑洞系統,有可能來自於兩顆高速繞轉的大質量恆星。當兩個大質量恆星處在雙星系統中進行高速繞轉,其自轉速度與軌道速度同步時,高速自轉會導致很強的內部混合,這種混合會源源不斷的把新鮮的氫燃料帶入核心區域,所以直到把所有燃料耗盡時,恆星內部都不會產生分層,從而整個星體不會膨脹,反而越來越小,直到最後燃料耗盡,兩者都變成幾十個太陽質量的黑洞,進而並合產生被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見圖6)。 LIGO 探測到大量的幾十個太陽質量的雙黑洞並合事件 (圖源:見圖片) Part.5</spanLAMOST在O型星研究中的貢獻 O型星非常稀少,據估計銀河系內只有幾萬顆O型星。當今最大的O型星星表庫,只包含590顆O型星,這是人類積攢了上百年的觀測成果。而LAMOST一次性就發現135顆新的O型星,極大的增加當前的星表庫。基於LAMOST的O型星表,找到了目前銀河系自轉速度最快的恆星和自轉速度最快的O型氮超豐矮星,同時也第一次給出了氮超豐O型星的起源解釋。未來對LAMOST發現的O型星進行研究,將會拓展人類的對O型星的認識。 銀河下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圖源:陳穎為) Part.6</span總結 O型星的一些性質和我們常見的FGK型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羅列了一些O型星的特殊性質。LAMOST等巡天光譜數據和將來中國空間站望遠鏡低色散光譜將會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O型星及其演化。 作者簡介 : 李廣偉,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為:恆星天體物理,和天文技術與方法。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對小行星表面溫度進行了有史以來最高解析度的測量

智利的一個天文台已經成功地從地球上獲得了對小行星表面溫度的最高解析度測量值。他們測量的小行星是Psyche,它是美國宇航局即將進行的一項任務的目標,並計劃發射探測器在2026年造訪Psyche,新的溫度讀數將提供對該小行星表面屬性的更多細節。 從事這項研究的天文學家說,他們的表面溫度測量技術是朝著解開這個不尋常物體的起源之謎邁出的一步。一些人認為,Psyche可能是一顆失敗的原行星的核心。Psyche在小行星帶中圍繞太陽運行,這是地球和木星之間的一個空間區域。 小行星帶擠滿了超過一百萬個岩石體,直徑從10米到946公里不等,Psyche是該帶中最大的M型小行星,直徑超過200公里,M型小行星被認為是富含金屬的,可能是太陽系發展過程中解體的原行星的核心碎片。 通常情況下,從地球上對這種小型和遙遠的物體進行熱觀測在技術上是一個重大的挑戰。這些觀測依據測量物體自身發出的光,而不是從物體上反射的紅外波長的太陽光,這種技術可以產生小行星的一像素圖像,但這一像素就足以揭示出重要的信息。 天文學家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來研究小行星的熱慣性,也就是它在陽光下升溫和在黑暗中降溫的速度。低熱慣性通常與灰塵層有關,而高熱慣性可能表明表面有岩石。研究人員使用了智利的ALMA,這是一個由66個射電望遠鏡組成的陣列,以30公里的解析度繪制了整個Psyche表面的熱發射圖,這意味著每個像素覆蓋到的范圍大約是30公里×30公里。 這些數據被用來生成一個由大約50個像素組成的小行星的圖像。該研究發現Psyche有一個異常緻密的導電表面,與典型的小行星相比,它具有很高的熱慣性。研究小組還發現,熱輻射,也就是它所輻射的熱量,只有典型小行星表面熱慣性預期的60%,這些發現表明Psyche的表面可能有不低於30%的金屬。 來源:cnBeta

人體能承受的最高溫度是多少?

8月4日消息,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極端高溫氣候逐漸成為人類的重大健康威脅,人體承受能力具有一定彈性,但人體承受的溫度是有限的,那麼人體承受的最高溫度是多少呢? 資料圖 事實上,答案很簡單!依據2020年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濕球溫度達到35攝氏度,它與人們看到的當地天氣預報或者喜歡的天氣應用程式報告的空氣溫度不同,相反,濕球溫度是由一個覆蓋在浸過水的布上的溫度計測量的,它考慮了熱量和濕度差異。濕度十分重要,因為空氣中水分越多,汗液就越難蒸發,也就越難實現人體降溫。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科林·雷蒙德多年從事極端高溫氣候研究工作,他指出,如果濕度和溫度都非常高,濕球溫度可能攀升至危險等級,例如:當空氣溫度46.1攝氏度、相對濕度30%時,濕球溫度約為30.5攝氏度;但當空氣溫度38.9攝氏度、相對濕度77%時,濕球溫度約為35攝氏度。 人們不能在高熱高濕環境下生存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再調節自己的體內溫度,雷蒙德說:「如果濕球溫度高於人體溫度,人體仍然可以出汗,但你無法讓身體降溫,達到生理運轉所需的溫度。」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稱,此時人體會變得高熱,體溫超過40攝氏度,可能會導致脈搏加快、精神狀態改變、出汗減少、昏厥和昏迷等症狀。 然而,35攝氏度的濕球溫度不會立即導致人們死亡,雷蒙德稱,大概需要3個小時才能達到人體無法承受的溫度,目前我們沒有辦法確定人體承受的時間極限,但相關研究試圖通過將人體浸入熱水箱,並在體溫開始不可控制地上升時將其取出從而評估具體時間。我們沒有確切的方法證實35攝氏度是人類無法生存的確定濕球溫度界限,真實的臨界溫度應該在34-36.5攝氏度之間。 雖然沒有人能在高於35攝氏度的濕球溫度下存活,但低溫條件也可能是致命的,運動和直接暴露在陽光下更容易人體過熱,一些健康狀況較差的肥胖老年人,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人也不能調節自己的體溫,所以高溫環境更容易導致他們死亡。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有時會在沒有達到35攝氏度的濕球溫度下死亡的原因。 幸運的是,空調可以將人們從無法生存的熱量中拯救出來,但是並非所有人群都能享受空調帶來的涼爽,即使許多家庭都安裝了空調系統,但夏季高負荷電網也可能無法支持空調的順暢運行。 依據《科學進展》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在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濕球溫度達到35攝氏度的地區很少,自上世紀80年代末,全球高溫熱點區域一直是巴基斯坦中部和北部印度河谷和波斯灣南部,雷蒙德說:「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該情況只會加劇,涉及范圍更廣,預計在未來30-50年,墨西哥西北部、印度北部、東南亞和西非等地區也將面臨著高溫風險。」 他還指出,不幸的是,由於全球氣候轉暖的趨勢很難改變,即使我們現今停止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仍將繼續變暖,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部分地區將不可避免地面對氣候轉暖帶來的威脅,我不希望更多的地區涉及到氣候危機。 來源:cnBeta

海底火山玻璃使地質學家能夠估計地球內部的溫度

如果地球上的海洋被完全抽乾,它們將顯示出一條蜿蜒在地球上的巨大海底火山鏈。這個龐大的海底山脊系統是地球內部物質翻轉的產物,在那里,沸騰的溫度可以通過地殼融化和松動岩石,分裂海底並在數億年內重塑地球的表面。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地質學家已經分析了海脊噴發的數千個樣本,並追溯其化學歷史以估計地球內部的溫度。 他們的分析表明,地球海脊的溫度相對穩定,大約為1350攝氏度--大約與燃氣灶的藍色火焰一樣熱。然而,沿著海脊有一些 "熱點",可以達到1600攝氏度,與最熱的熔岩相當。 該小組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物理學》上,提供了一個海脊周圍地球內部的溫度圖。有了這張地圖,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產生海底火山的熔化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推動板塊構造的步伐。 "對流和板塊構造一直是塑造地球歷史的重要過程,"主要作者Stephanie Brown Krein說,她是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EAPS)的博士後。"了解這整個鏈條上的溫度是理解作為熱引擎的地球的基礎,以及地球如何可能與其他行星不同並能夠維持生命。" Krein的共同作者包括EAPS的研究生Zachary Molitor和麻省理工學院R.R. Schrock地質學教授Timothy Grove。 地球的內部溫度在數億年來塑造地球表面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是一直沒有辦法直接讀取地表下幾十到幾百公里的這個溫度。科學家們已經應用間接手段來推斷上地幔的溫度--地球上僅次於地殼的那一層。但是迄今為止的估計是不確定的,而且科學家們對地表下的溫度變化有多大意見不一。 在他們的新研究中,Krein和她的同事開發了一種新的算法,稱為ReversePetrogen,旨在追溯岩石的化學歷史,以確定其最初的元素組成並確定岩石最初在地表下融化的溫度。 該算法是基於Grove實驗室進行的多年實驗,以重現和描述地球內部的熔化過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加熱了不同成分的岩石,達到不同的溫度和壓力,以觀察其化學演變。從這些實驗中,研究小組已經能夠推導出方程--以及最終的新算法--來預測岩石的溫度、壓力和化學成分之間的關系。 Krein和她的同事將他們的新算法應用於沿著地球海脊收集的岩石--一個長度超過70,000公里的海底火山系統。海脊是構造板塊被來自地球地幔的物質噴發分開的區域--這一過程是由潛在的溫度驅動的。 Krein說:「你可以有效地製作一個整個地球內部溫度的模型,部分地基於這些海脊的溫度。問題是,數據真正告訴了我們關於沿整個系統的地幔的溫度變化是什麼?」 該小組分析的數據包括幾十年來由多個研究船沿海脊系統的長度收集的13500多個樣本。數據集中的每個樣本都是噴發的火山玻璃--在海洋中噴發的熔岩,被周圍的水瞬間冷卻成原始的、保存的形式。 科學家們先前確定了數據集中每個火山玻璃的化學成分。Krein和她的同事通過他們的算法對每個樣本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以確定每個玻璃最初在地幔中融化的溫度。 通過這種方式,該小組能夠沿著海脊系統的整個長度生成一張地幔溫度圖。從這張地圖上,他們觀察到,大部分地幔是相對均勻的,平均溫度約為1350攝氏度。然而,有一些 "熱點",或沿著海脊的區域,地幔中的溫度顯得明顯更熱,大約為1600攝氏度。 "人們認為熱點是地幔中更熱的區域,那里的物質可能融化得更多,並可能上升得更快,而我們並不確切地知道為什麼,或者它們有多熱,或者在熱點的成分的作用是什麼,"Krein說。"其中一些熱點在海脊上,現在我們可能通過這種新技術了解到全球范圍內的熱點變化情況。這告訴我們一些關於現在地球溫度的基本情況,現在我們可以思考它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 Krein補充說。"了解這些動態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確定大陸是如何在地球上生長和進化的,以及俯沖和板塊構造是何時開始的--這對於復雜的生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來源:cnBeta

《米德加德部落》溫度計查看方法介紹

《米德加德部落》中遊戲界面的左上角一個溫度計,而溫度計這個東西就是用來看溫度的,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溫度計的查看方法是什麼,其實溫度計的查看方法就是左邊藍色的代表冷,右邊紅色的代表熱,哪一個超過了中線就代表了過冷或者過熱,更多如下。 溫度計查看方法介紹 溫度計,左邊是冷,右邊是熱,那一邊超過中間的線就會過冷或者過熱。 來源:3DMGAME

氣候變化打破「溫度天花板」

熱浪襲來連呼受不了?這才哪到哪!最新報告稱:破紀錄熱浪未來還會成倍發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26日發表的模型分析顯示,氣候變化使破紀錄熱浪的發生機率增加,而其增加程度不取決於發生數量,更多取決於變暖速度。 這一發現為了解極端高溫類型的機制提供了見解,研究人員指出,在規劃和調整戰略中必須將極端高溫考慮在內。 最近的極端氣候事件大大打破了長期以來的紀錄。在全球范圍,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異常高溫,北半球幾乎在極端高溫的炙烤中熱到「裂開」。牛津大學氣候科學家弗里德里克·奧托在本月稍早時間《自然》雜誌的報導中表示:對於極端天氣事件來說,氣候變化絕對是一個遊戲規則改變者——而在一個逐漸變暖的世界里,可能還有很多情況是當前的氣候模型所無法預料的。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埃利奇·費舍及其同事,此次使用氣候模型和再分析,試圖理解破紀錄熱浪的機率如何隨全球變暖而變化。研究團隊以從低到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不同場景下考慮了氣候模型模擬,專注於長達一周、破紀錄的熱浪。在高排放的場景下,在2021—2050年,破紀錄極端熱浪的發生機率是過去30年間的2—7倍,而更驚人的是,2051—2080年間,會是3—21倍。 研究還發現,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在2051—2080年,這些事件將會每6—37年一遇。重要的是,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破紀錄事件在氣候加速變暖時期驟然增多;但在沒有變暖或變暖較少的靜息階段,這些事件可能性較小。 不過,這些結果同時表明,如果能積極減緩、穩定人為全球變暖,熱浪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可能仍會較高,但是破紀錄的極端事件機率則將明顯降低。 總編輯圈點: 氣候正在變化,但人類對此很難有明顯和統一的感知。畢竟,細微的變化很難讓人產生迫切的危機感。但我們能意識到的是,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在增加。在天災面前,人類顯得渺小而無力。其實,大自然一直在發出預警信號,龐大而精密的氣候系統,也在試圖給人類透露一些來自不確定未來的信息。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確實難以准確評估,但至少有一點大家已有共識——如果不對全球變暖加以控制,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不是好事。 來源:cnBeta

科學家研發出能低成本、在低溫度條件下運行的新型熔鹽電池

據媒體報導,隨著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不斷崛起,需要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來存儲從自然界中間歇性的能源。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被稱為熔鹽電池,它提供了鋰電池所沒有的優點,不過它也有它自己存在的問題。現在,來自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能解決了這些缺點的新設計,並展示了一種可以工作的熔鹽電池--它可以以更低成本建造並與此同時能存儲比以往版本更多的能量。 以廉價和高效的方式儲存大量能源是用可再生能源為整個城市供電的關鍵,盡管它有許多優勢,但這正是昂貴的鋰電池技術所欠缺的。熔鹽電池是一種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它使用在高溫幫助下能保持熔鹽狀態的電極。這是桑迪亞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改變的。 「我們一直在努力將熔鹽電池的工作溫度降到盡可能低的物理溫度,」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Leo Small說道,「在降低電池溫度的同時還可以整體降低成本。你可以使用便宜些的材料。電池需要更少的絕緣,而連接所有電池的線路可以變得更薄。」 在商業上,這種電池被稱為鈉硫電池,世界上已經開發了一些該類型電池,但它們通常需要在520到660°F(270到350°C)的溫度下工作。桑迪亞團隊的目標則要低得多,盡管這樣做需要重新思考,因為在高溫下工作的化學物質並不適合在較低的溫度下工作。 這群科學家們的設計由液態金屬鈉和一種新型液體混合物組成,這種液體混合物由碘化鈉和氯化鎵組成,科學家們稱之為陰極電解質。當電池釋放能量時,化學反應發生進而產生鈉離子和電子以通過高選擇性的分離材料並在另一邊產生熔鹽電池。 這款鈉硫電池可以在230 °F(110°C)的溫度下工作,經過8個月的實驗室測試、充放電次數超過400次證明了它的價值。此外,它的電壓為3.6伏特,科學家說這比市面上的熔鹽電池高出40%。這可能等同於含有更少電池的版本,因此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研究論文作者Martha Gross表示:「由於我們在這篇論文中所報導的新型陰極電解質,我們對能將多少能量注入這個系統感到非常興奮。雖然熔鹽電池已經存在了幾十年、遍布全球,但從來沒有人談論過它們。所以,能降低溫度並獲得一些數據並說『這是一個真正可行的系統』是非常棒的。」 現在,科學家們正將注意力轉向降低電池的成本,這可以通過取代比食鹽貴100倍左右的氯化鎵來實現。他們稱,雖然這項技術距離商業化還有5到10年的時間,但對他們有利的是電池的安全性,因為它不會產生火災風險。 「這是低溫熔鹽電池長期穩定循環的首次演示,」研究作者Erik Spoerke表示,「我們已經打造東西的神奇之處在於,我們已經確定了鹽化學和電化學,這使我們能在230°F的條件下有效地工作。這種低溫碘化鈉結構是對熔融鈉電池的一種改造。」 來源:cnBeta

量體溫注意!「測手掌溫度器」未獲食藥署核准 違法使用最高罰2500萬!

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自五月中爆發以來,很多賣場都架起體溫量測機器。其中一款可量測手溫,還能噴出酒精消毒的機器在大賣場、餐廳很常見。但衛福部食藥署提醒說,並未核准量測手掌溫度做為發燒篩檢的醫材,如果廠商違規販售,恐涉刑責或裁罰最高新台幣2500萬元~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測量體溫用於發燒篩檢的產品屬於醫療器材,應符合醫療器材管理法等相關規定。目前最常見的量測體溫的產品,只有額溫槍、耳溫槍、口溫計、腋溫計和肛溫計等五種。那種可量測手溫馴便噴出酒精消毒的機器並非醫療器材,測得的手溫僅供參考,不可用此判斷受測者是否發燒。 ▼食藥署醫粧組簡任技正林欣慧解釋說,手掌溫度容易受到末梢循環影響,與身體中心溫度差異很大,而且會受到環境因素干擾。比如碰觸物品就能輕易改變手掌溫度,所以目前並沒有臨床證據佐證手掌溫度可做為發燒篩檢的依據。 目前食藥署並未核准量測手溫的醫材產品,如果業者擅自製造、輸入或販賣這類醫材產品,依醫療器材管理法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1000萬元以下罰金。如果只是量測手溫兼噴酒精消毒的機器,卻用廣告或其他方式宣傳可量測體溫當作發燒篩檢,則涉及非醫材宣稱醫療效能,依法可罰60萬至2500萬元罰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冠肺炎除了發燒外還有其他症狀,營業場所並沒有硬性規定要用發燒作為出入依據,所以商店架設這一類產品「就尊重他」,但醫材相關使用則應依據食藥署規定。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高效調節建築物室內溫度 TAMU開發可3D列印的新型相變復合材料

考慮到加熱與冷卻系統消耗了的相當多的能量,基於被動式溫度控制的減排方案,也被研究人員寄予了相當高的期望。近日,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就在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介紹該校工程師新開發的一種能夠 3D 列印的相變復合材料。 (來自:TAMU) 相變材料(簡稱 PCM)的特點,是能夠隨著溫度的變化,而切換不同的物質形態。而其最具前景的應用場景之一,就包括了建築物的溫度調節。 比如 PCM 材料可在吸收熱量時熔化成液體,並為周圍環境提供冷卻。而當環境溫度過低的時候,材料又會再次凝固,並釋放之前已儲存的熱量。 此前,已有研究人員將 PCM 材料用於保持咖啡杯中的熱飲溫度、根據佩戴者的需要而保持織物的溫暖或涼爽、防止結霜的液體塗層等。 不過此類新奇應用,普遍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因為它們需要一個外殼來容納液態的相變材料,這意味著需要將 PCM 顆粒嵌入到建築材料中,所以現實中很難見到、更別提大規模推廣。 有趣的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希望將 PCM 直接混合到建築材料中。具體說來是,他們將作為相變材料的石蠟、和作為支撐結構的液態樹脂混合,從而創造出了一種能夠根據需要進行成型的柔軟糊狀材料。 一旦達到所需的形狀,即可使用紫外線固化以硬化樹脂。最終我們看到了一種堅固到足以用於建築的材料,且里面含有 PCM 的封裝。 在免除了外殼之後,相變材料就能更密集地被囊括於其中(占材料總量的 63%),進而提升了其調節環境溫度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這種材料現可更輕松地批量生產。柔軟的特性,意味著它能夠作為 3D 列印耗材,然後根據實際需求製成任意形狀或尺寸、且成本遠低於其它 PCM 建築材料。 研究作者 Emily Pentzer 博士表示:「藉助可擴展非方法,將相變材料集成到建築材料中的能力,為其在新建築和現有結構中發揮更大的被動式溫度調節能力而創造了機會」。 作為演示,研究團隊列印並固化了一個小型空心房屋模型。當模型被置於烤箱中時,中空的內部較外部環境溫度低了 40%...

理想車主曝理想 ONE 座椅有水銀:比 10 個溫度計里的還多

理想 ONE 作為中國新興奶爸車的代表,憑借著「家和車」的宣傳理念,受到不少奶爸的喜愛。然而就是這樣的一輛奶爸車,卻被車友曝出了恐怖的「座椅水銀」隱患。日前,理想 APP 有車友反應,疑似發現理想 ONE 座椅有水銀。網友上傳的一段視頻顯示,在理想 ONE 的座椅縫隙中,有不少水銀小珠滾動。 車主隨後把座椅拆除,結果更為驚人,座椅的鋼鐵支架縫隙、板材、甚至座椅皮座間,都發現了水銀的蹤跡。 並且這位車友把水銀收集,放到地面上後發現,水銀數量竟然比 10 個溫度計里的還多,水銀打哪來的,這位車主表示很是疑惑。 另外,據知情網友透露,這位車友疑似已經報警。值得注意的是,理想 ONE 被定為一輛超級奶爸車,寶寶坐車也是較為常見的場景。如果理想 ONE 座椅中真的含有水銀,後果也是細思極恐。 因為水銀是一種可揮發的金屬,雖然少量吸人它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危害,但長期大量吸人,則會造成汞中毒。尤其對於寶寶這種抵抗力較差的群體,傷害則更大。 目前,理想汽車方面還沒有做出回應,後續情況我們也會保持關注。 來源:cnBeta

新型熱電發電機:可以通過溫度梯度產生電流

據媒體報導,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NIMS)的工程師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熱電發電機,它可以通過溫度梯度產生電流。通過從一個表面吸收太陽的熱量再從另一個表面釋放出來,該設備可以實現日夜發電。 熱量從較熱的物體傳遞到較冷的物體,這是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熱電發電機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兩個表面之間的溫度梯度使電子從較熱的一端移動到較冷的一端從而產生電流。這被稱為塞貝克效應。從理論上講,這些熱電材料、塗料和發電機可被用於回收來自幾乎任何地方的廢熱,如發動機、排氣管、發電廠甚至衣服或炊具。 在這項新研究中,NIMS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太陽能熱電發電機,這種發電機基於一種被稱為自旋塞貝克效應的原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電流來自於電子的自旋流,由每個電極中的磁性材料產生。 新設計由四層組成,每一層都有重要的工作要做。最上面的兩層是透明的,這樣陽光就可以通過最下面的兩層吸收陽光。這意味著頂層保持涼爽,底層保持溫暖,中間兩層則通過由此產生的溫度梯度來發電。 限制熱電發電機效用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寒冷的一面不能足夠快地釋放熱量,因此溫度梯度趨於平緩。這個新裝置通過將多餘的熱量直接排入太空來解決這個問題。這要歸功於最上層,由釓鎵石榴石(GGG)製成的副磁體,它發出的紅外輻射可以直接穿過大氣層。 第二層是由釔鐵石榴石組成的鐵磁體,其由溫度梯度產生自旋電流。下面的第三層是由鉑製成的順磁體,它將自旋電流轉換成可用的電壓。最後一層塗上黑體塗料以便吸收陽光並保持熱量。 該團隊表示,這種設計可以讓該設備日夜不停地發電,因為底層的熱量可以保持一段時間。工程師們介紹稱,這種方法在晴朗的天氣里效果最好,因為雲層可以阻擋紅外輻射。 換言之,工程師們承認當前版本的效率仍然非常低。不過他們計劃通過調整設計和材料來改善。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