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紙牌屋

Tag: 紙牌屋

凱文·史派西被判需賠償《紙牌屋》製作方2億巨款

11月23日消息,據外國媒體報導,凱文·史派西被判需賠償《紙牌屋》製作方MRC公司3100萬美元(約1.98億人民幣),包括2950萬美元損害賠償金和140萬美元律師花費。 此案源於史派西在2017年開始陸續被多人指控性侵,其中包括一名製片助理指被他猥褻,MRC就此展開了一項調查,此後將他開除出《紙牌屋》,終結了他的出演和製作合同。 因為開除決定,史派西和MRC雙方走了司法仲裁。官司秘密持續了兩年,去年10月,一名仲裁人做出結論:史派西多次違反了「以專業態度來提供服務,與MRC的合理方向、行為和政策相一致」等合同義務,包括MRC的反性騷擾政策,且都是在MRC不知情的情況下。 仲裁人還指出,因為史派西的行為導致其退出《紙牌屋》,MRC承受了損失,包括暫停該劇第六季的拍攝、重寫劇本、為了趕檔期而減少一季的集數等。 對此史派西方曾爭辯稱,是MRC和網飛做出的開除他的決定導致了製作上的損失,而不是他在之前幾季的行為,且他簽署了pay or play合同,有權獲取酬金。 不過就結果來看,仲裁方並不認可他的說法,並裁定了賠償金。 這個裁決結果做出後一直被保密,到如今曝光,是因為MRC向洛杉磯法院提交動議來確認裁決。文件也顯示期間史派西曾上訴,被一個三人仲裁小組駁回。 就此結果,MRC發布聲明稱:「我們的員工、片場和工作環境的安全,對MRC來說是無比重要的,也是我們推動人人就此負責任的原因。」 (孟卿) 來源:cnBeta

意外地靠譜:評網飛動作電影《凱特》

文章包含一定程度的劇透 自《紙牌屋》和《怪奇物語》以來,網飛一直以「高速運行的內容工廠」為人所熟知。實際上,由於網飛一直採取「內容管夠,質量下放」的商業運營模式(說實話,還是比前輩百視達靠譜)。他們一方面能撐起來《愛爾蘭人》,另一方面也能整出《辣妹保姆》這種堪比東百虎哥一樣的絕世爛活。 很顯然,放養的內容監督模式,必然導致不同團隊創作的電影「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像是預算更低,團隊更小的動作片團隊,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我個人一般也不會推薦網飛平台製作的動作片。 不過,在疫情肆虐、同行拉胯的行業環境中,我居然在網飛近期電影中找到了一部拍攝的十分「正統」的動作片。 它就是接下來要聊的《凱特》。 Part 1 居然及格的動作調度 很多動作電影為了強調自己動作戲質量過硬,往往在宣發時突出自己的拍攝團隊(例如《疾速追殺》的大衛·雷奇)。然而這些宣發,也有可能是一幫打雜的扯虎皮做大旗。漫山遍野的「XX團隊」製作,就成了一句廢話。所以《凱特》宣稱自己是「大衛·雷奇團隊製作」時,我是不想付費觀看的。 那麼一部正常的動作片,基礎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我給出的答案,是打鬥的連貫性以及空間的利用。《凱特》作為一部西方團隊拍攝的動作電影,做的還不錯。 先說打鬥的連貫性,本片主角瑪麗·伊莉莎白·溫斯特德有著一名動作演員的優秀條件:身高173cm,非常適合大幅度的動作和硬橋硬馬的打鬥(甚至一度讓我想到大島由加利)。但是這個身高,也要求她的打鬥必須簡潔凌厲,一旦沖擊力不足,效果立刻拉胯。 《凱特》的團隊對她的動作設計十分大膽。為了調動她的身體優勢,電影中大量採用跑酷、翻滾等動作,盡可能保證她在打鬥的時候,不會一直處於站立姿態(很多同類電影只會傻打)。甚至會安排一系列的受傷段落,壓制她的身體優勢。這讓她被敵人攻擊時,對觀眾的說服力更強。 空間調度上,《凱特》的製作團隊以主角為基礎,在視覺上的XY軸基礎上,還安排了垂直方向的Z軸。主角和反派會有一定的垂直空間互動。鏡頭也會在打鬥中給出俯拍和平移的交叉移動。在不濫用剪輯「切碎」打鬥的前提下,讓觀眾能夠以全局化的視角,看清楚主角是怎麼打的。如此表現,實屬難得。 當然,《凱特》的動作調度,只能說是及格。 很明顯,製作團隊不會在動作戲中,利用打鬥突然的停頓,製造戲劇效果。電影中主角和反派出現的幾個「全場尬住」段落,停頓時間都不超過5秒,停頓時長符合打戲安排,卻不符合觀眾預期。如果動作戲拍攝和安排中,能加入一些敘事和戲劇化的表達,《凱特》的表現會好很多。 Part2 跳出預期的劇情安排 《凱特》作為「女殺手」主題的動作電影,故事劇情離不開「倒計時+復仇」要素。電影中相對刻板的角色安排(我也想跟伍迪·哈里森那樣,站著當觀眾)也讓敘事缺乏動力,就算電影有持續不斷的動作戲作為填充故事,觀眾也必然掉隊。 不過瑪麗·伊莉莎白·溫斯特德與其他同類電影演員相比,在這部電影中,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主角「掙扎」和「掉隊」的過程。她之前曾經出演過《瑞士軍刀男》《科洛弗道10號》和《死神來了3》,基本都與「主角無力對抗危機」這一主題相關。 《凱特》的敘事主題,同樣強調「能力再強,也無法改變現狀」,這讓她在一系列對手戲中如魚得水,為這部電影補上了敘事短板。因此,《凱特》與同類電影相比,直觀的展現了一個角色在復仇故事中的無力和崩潰。 這也帶出了故事的大主題,《凱特》並不是一個復仇之後皆大歡喜的故事。相反,它的基礎主題就是憋屈的。主角能夠做的很有限,而她「了結一切」的訴求,在電影的前70分鍾內是一直無法被滿足的。電影當中,她的這些欲望被具象成了一個視覺要素,這個要素跟她的互動,也代表了故事的最終結局: 將死之人的遺願清單。 為了避免主題的平鋪直敘,電影故事還特意做了一個「偽展開」:主角為了追逐自己預期的反派,居然把真正的反派放掉了。這個安排雖然刻意,卻給電影故事第二幕的結尾提供了巨大的張力——主角不得不去接受背叛。強力的第二幕結尾,恰恰是同類電影中少見的一部分。 也正是由於相對反常規的故事主題,《凱特》不光專注展示主角強,也毫不吝嗇的展現主角的拉胯:如果她飆車,就讓她摔個稀巴爛。她要用槍,就讓槍卡殼。她要打架,就讓她連站起來都費勁。甚至最後的大決戰,還要請外援。《凱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殺四方,相反的,它還是一出悲歌。 Part 3 同行襯托的網飛作品 《凱特》的敘事和動作固然可圈可點,不過它依舊是傳統體系動作片的產物。和主角搭戲的幾位演員用力過度。一部分段落「搭棚式」布景過於明顯,說服力不夠強。反派角色戲份大量壓縮,導致故事不夠飽滿,電影中甚至還出現了很明顯是為了賣關子的剪輯,這也讓電影觀感過於突兀。 好消息是,《凱特》在同類型的電影中,還是勇於突破一些固有印象的:打鬥不再暢通無阻,殺手不是金剛不壞,女性角色成長也不是情緒造作。對於觀眾而言,這顯然不是壞事。 好話都留給《凱特》,顯然不夠公平。作為對比,在院線上映的《門徒》,選角是李美琪、麥可·基頓和塞繆爾·詹森。然而千禧年影業(獅門旗下的低成本影片部門)居然做出來了「對手當不成就當情人」的戲碼(而且相當的直接)。為了B級而B級,質量稀爛。 再看看《別呼吸2》的製作團隊:第一部的編劇羅多·塞亞格斯指導,「瞎眼老頭」史蒂芬· 朗回歸。最終作品中,整部電影時長僅有98分鍾,僅僅是第一段動作戲入場就要花20分鍾。等到第一場動作戲結束,電影時長已經消耗了快一半,整部電影結局更是匆匆收尾。原本購買《別呼吸》藍光版的的我,也放棄了這部作品的收藏計劃。 這兩部電影打破了我對「院線B級動作片」的幻想,也讓我對《凱特》這種製作相對正統的動作片感到格外的珍惜。 動作電影領域,重要的不是發行平台,而是製作團隊。在疫情影響電影製作的大背景下,《凱特》還能不糊弄觀眾,把觀眾當正常人的動作電影。讓我對未來的動作片製作體系有了更多的期望,我也衷心希望網飛的靠譜不是意外,而是常態。 來源:機核

Netflix是如何從流媒體平台變成性暗示用語的?

​Let's Netflix & chill 經常看美劇和電影的你一定很熟悉「Netflix and chill」這個短語。早在若干年前,這句話就已經成為了西方網際網路上的流行語。 根據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的解釋,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理解為邀請對方來家里干點成年人應該乾的事情。 仔細想想還挺有畫面感:幽暗的客廳里,熱戀中的年輕男女打著看電視的幌子在沙發上纏綿曖昧,縱使螢幕里麥可·貝營造的爆炸場面再勁爆,也抵不過外頭沙發上的乾柴烈火。 古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現有借著網飛滾床單,一脈相傳。只是我心中還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是Netflix?為什麼一個流媒體平台的名字,會逐漸演變成性暗示短語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了新一輪的網上沖浪。以下是我的調查結果和個人觀點,可供朋友們參考。 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回到2009年1月22日下午,也就是「Netflix and chill」第一次出現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點。推特用戶@NoFaceNina 是目前公認的第一個使用「Netflix and chill」的人。回頭再看這條推特,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非常單純,就是想看看網飛節目,度過一個輕松的夜晚。至少在那個年代,這個短語並沒有帶上任何曖昧色彩。 兩年後的2011年,網飛發生了一件大事。在此之前,網飛提供媒體服務的方式仍以線下郵寄DVD/BD光碟為主——用戶在線創建影片名單,網飛再根據清單,把光碟裝在標志性的紅色信封里,通過郵政系統送到家門口。 2011年9月,網飛決定重塑品牌,將光碟出租業務和在線流媒體業務分割,前者將獨立運作,並擁有了新的名字「Qwikster」。然而僅僅過了一個月,網飛就因為收到大量用戶反對,不得不撤銷了這一計劃,並將光碟業務和流媒體業務統稱為「Netflix」。 同年,網飛開始著手籌備原創劇集。再過幾年,《紙牌屋》、《毒梟》、《怪奇物語》等熱門原創劇就會陸續和觀眾見面了。 隨著網飛用戶數量的激增,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熟練運用「Netflix & chill」了。這句話在當時的含義依然與性無關,倒是有幾分寂寞的意味:暗示自己沒有朋友約,只能宅在家里看電視。 再後來,這句話有了新的變體,比如Hulu and chill,YouTube and chill 等等,這也很符合流媒體市場的競爭趨勢,畢竟網飛還沒有做到一家獨大的地步。 時間來到2014年,網飛訂閱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5700多萬,遍布近50多個國家,看網飛變成了一件很時髦很酷的事情。注意,此時的「Netflix & Chill」成為了一個獨立詞語,不再需要上下文銜接。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14年下旬,男孩邀請女生來家里「Netflix and chill」慢慢形成了一股風潮,直到那些天真的女孩到了對方家里,才發現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了經驗教訓,女生們開始在網上發出警告,避免更多姐妹掉入「Netflix and chill」的陷阱。 由此,越來越多的網友得知了這句話背後的潛台詞,並創作出了很多梗和MEME。 流行文化的傳播勢不可擋。2015年4月,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