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電影旬報

Tag: 電影旬報

這旋律讓我DNA動了!日本動畫歌曲發展史

作者 / 菠蘿的檸檬 編輯 / 若風 排版 / 屠龍俠 近期,日本老牌電影雜誌《電影旬報》公布了2022年年度電影獎項評選結果,細田守導演的《龍與雀斑公主》獲得了最佳長篇動畫和最佳音樂獎。這也是繼《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之後動畫電影連續兩年拿到最佳音樂獎。 作為一部以音樂為主題的動畫,日本當紅搖滾樂隊 King Gnu 的成員常田大希主持的音樂企劃 millennium parade 與聲優歌手 Belle(中村佳穗)合作的動畫歌曲《U》在電影里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可以說是近年動畫歌曲取得成功的又一個案例。 一般定義的動畫歌曲,是指 TV 動畫、動畫電影的主題曲、插曲、角色歌曲等。例如最近大火的動畫《國王排名》的主題曲《BOY》,《進擊的巨人 最終季Part 2》的片尾曲《惡魔之子》(《悪魔の子》)等。 以及曾經那些耳熟能詳的:《only my railgun》(《某科學的超電磁炮》)、《butter-fly》(《數碼寶貝》)、《好想大聲告訴你》《直到世界的盡頭》(《灌籃高手》)等等。 但是,近年來由聲優演唱的或者動畫唱片公司發行的與動畫無關的樂曲也被集中起來進行發售。一如有聲動畫誕生時便開始進行了各種音畫實驗一樣,日本的動畫歌曲(アニソン,anisong)伴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更替,不斷地演進發展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 今天,我們便來好好聊一下アニソン的歷史。 動畫歌曲的前史 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有聲電影技術被引入到日本電影的製作中。而日本動畫片也第一次出現了歌曲,那就是1931年上映的《黑貓》(《黒ニャゴ》)。 這部作品不僅角色會說台詞,還有根據女性的獨唱展開角色舞蹈的場景。可以說這種音畫結合的表達成為了在現代很受歡迎的動畫歌曲的雛形。但是,當時唱片本身很少發行,因此存在眾多未發行的歌曲,且絕大多數是童謠。這是因為1940年後,日本全國開始徵收消費稅,如果一首歌曲被判定為童謠,就可以免於征稅,所以一些唱片公司把動畫歌曲當作童謠來發行。因此,這些歌曲究竟是動畫歌曲還是童謠,界限是很模糊的。 二戰爆發後,動畫的存在方式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戰時的動畫,大部分是為了提高戰意而製作的作品,目的是宣揚戰爭精神。例如1944年的中篇動畫《阿福的潛水艇》(《フクチャンの潛水艦》)的主題曲《阿福部隊出擊歌》(《フクちゃん部隊出撃の歌》)。這部電影是由日本海軍部以非官方的形式進行贊助的,因此主題曲也充滿了軍歌的調子。 在60年代和70年代,《宇宙戰艦大和號》等許多動畫的主題曲具有鮮明的軍事風格,可以說,這種風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爭時期。 動畫歌曲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日本逐漸過渡到被稱為「戰後」的時代,新的文化萌芽層出不窮。 1966年,披頭士來到日本,在武道館舉行公演,成為日本60年代音樂產業迅速崛起的象徵。 在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的情況下,1963年開始放映的《鐵臂阿童木》第一次誕生了現在我們所認為的動畫歌曲。這段歌曲旋律至今也被用在與手冢治蟲(「冢」同「塚」)息息相關的高田馬場車站,因此即使那些從未看過動畫的人也對阿童木的主題曲感到熟悉。主題曲的歌詞是由日本著名詩人谷川順太郎所寫。在當時,很難想像一個詩人為動畫的歌曲寫歌詞,但從結果來看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組合。 到了60年代末,《巨人之星》《老虎面具》等「スポン根」動畫(強調根性的運動動畫 *日語中的根性指有骨氣、毅力)開始流行。這些作品所用的歌曲,多為短調進行曲,比之前動畫所用的歌曲曲調更暗淡。可以說這反映了強調「努力、毅力」這類「スポン根」動畫的另一面。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動畫歌曲僅僅是作為動畫的補充而存在的形式。 動畫歌曲的發展期 70年代是如今我們所通識的「動畫歌曲」的骨架被塑造的時代。 根據日本音樂評論家冨田明宏的解說,70年代動畫歌曲,把「讓孩子們容易記住」作為最重要的課題,盡量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表達作品的主題。歌名和歌詞中不僅包含與動畫相關的語句,在面向男孩的作品中使用擬聲詞和擬態詞,在面向女孩的作品中使用魔法咒語等作為歌詞,例如,高畑勛導演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主題曲《告訴我》(《おしえて》)。這樣做起到了作品形象營造的一部分作用。 而到了70年代末,動畫與歌曲在商業上的搭配(タイアップ,tie-up)開始了。在1978年上映的電影《再見了,宇宙戰艦大和號 愛的戰士們》中,澤田研二演唱了ED主題曲《來自大和號的愛》(《ヤマトより愛をこめて》),被認為是動畫歌曲第一次意識到與商業性動畫進行搭配。但這個時代的商業搭配也僅限於大熱作品,還不是動畫歌曲的主流使用方式。 從1969年堀江美都子的初次亮相開始,水木一郎、子門真人等很多今天被稱為「動畫歌手」的人都在這一時期閃亮登場。而製作並發行了許多動畫歌曲的日本哥倫比亞公司,充分利用老牌唱片公司的專有技術和製作環境,同時非常注重編曲和錄音的效果和品質,製作了一系列高質量的歌曲。 動畫歌曲歌手和專業的發行公司的出現,使「動畫歌曲人物」這一概念更加明確。同時,動畫歌曲開始擺脫了低幼年齡段的受眾限制,逐漸走向了成人大眾的領域。 隨著日本的電視產業進入黃金期,大多數用於動畫開場的所謂 「電視尺寸」的主題曲長度為89秒,「一首動畫歌曲的長度是89秒的法則」也正式確立了。這是因為電視台播放的動畫採用的是30分鍾模式,如果減去廣告和主要故事,開場和結尾的部分分別只剩下90秒。而主題曲之所以是89秒而不是90秒,是因為在歌曲的開頭和結尾分別留有被稱作「ノンモン」的0.5秒沉默,用以給觀眾留下一些余韻。 在緊湊的時間內如何能夠吸引和打動觀眾成為了重要的課題,這也激發和吸引了大量音樂人不斷去挖掘動畫歌曲的可能性,動畫歌曲逐漸走向了成熟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通過不斷進行各種各樣的試錯,多樣化的歌曲形式被創造出來,動畫歌曲開始以獨特的方式發展。 動畫歌曲的拓展和普及 進入80年代,伴隨著CD等新音樂媒介的興起,製作者看到了擺脫70年代動畫歌曲主題和形式僵化的可能。由於「商業搭配」這一手法越來越普遍,商業主義也被帶到動畫歌曲的製作中。在1981年開始播放的《福星小子》中,以小林泉美的歌曲為中心,在業界第一次採用了主題曲變更的搭配形式。可以說,《福星小子》是改變此前1部作品搭配1首主題曲的模式,是一個重大的產業轉折點。 80年代初期,角川會社開始推出偶像為中心的電影製作方針,日本娛樂界掀起了一股偶像熱潮。而具體到動畫領域,出現了偶像與動畫的結合,這種模式被稱作「偶像型商業搭配」。例如,《我是小甜甜》的太田貴子和《超時空要塞》的飯島真理等歌手,一邊飾演動畫作品本身的女主角,一邊演唱主題曲。雙方的合作不僅局限於動畫歌曲的製作,也就動畫的內容進行了密切的合作。 在與非動畫領域歌手的商業搭配中,杏里在1983年發表的《貓眼三姐妹》OP 曲《C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