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KID A

Tag: KID A

「你已啟程,遂必有終」:《Kid a Mnesia Exibition》與步行模擬器

THERE MUST BE AN END:Kid a Mnesia Exhibition and 『Walking Simulator』 按: 我不是Radiohead樂隊的忠實聽眾。所以當他們推出這款遊戲紀念《Kid a》和《Amnesiac》專輯發行21周年時,我只能看到的Epic的高水準技術讓Radiohead的美學用一種壯觀的視覺形式復活,也感到自己難以考察遊戲里的元素如何與他們之前的作品對應。不過這種遊戲形式引起了我之前關於遊戲的一些思考。所以本文將旨在探討《Kid a Mnesia Exibition》的類型學意義,而不對遊戲內眾多的文化符號做過多分析和解讀。 權當它是遊戲 首先讓我們權當《Kid a Mnesia Exibition》是一款遊戲【1】:盡管你可以把它看成是音樂視頻(music video)、數字裝置藝術(digital-installation art)、跨媒介藝術(intermedia art)、或者是像創作者們自己在入口處宣稱的:這不是遊戲,是一個展覽(exhibition)。但畢竟,它是由Epic games深度參與,並且通過傳統的遊戲發行渠道推出,還像所有的遊戲一樣,標明了最低要求和推薦的硬體配置。 用這個理由粗暴地將它算做遊戲,似乎稍顯牽強,但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因為作為一款遊戲而言,它無疑再一次挑戰了電子遊戲的邊界:什麼是遊戲,而什麼不是。如果你以一些關於遊戲的定義去審視《Kid a Mnesia...

《Kid A Mnesia Exhibition》最新預告 11月正式發布

今日(9月10日),由著名樂隊Radiohead與Epic Games聯合製作的《Kid A Mnesia Exhibition》在索尼PS展會上發布前導預告片,據悉該作是為紀念Radiohead的《Kid A》與《Amnesiac》21 周年所製作的,其中包含一個由原版美術圖及錄音構成的上下顛倒電子宇宙,據悉該作將於11月正式推出。 預告片: 視頻截圖: 來源:3DMGAME

【這周聽了什麼】Vol.2:電影預告比正片好看?因為歌是真的不錯

導語:【這周聽了什麼】是一個打算持續經營下去的新欄目,是我從很久以前就想做的內容。在這篇文章中,我想把這周聽到的好聽的歌分享給你,而各位也可以將你在這周聽到的好歌通過評論區分享給我。 本期的主題,是最近我在發各種電影預告時,聽到的好聽的預告 BGM。除去例如休·傑克曼、麗貝卡·弗格森主演的電影《追憶迷局》(Reminiscence)預告 BGM 這樣還沒有正式放出音源的以外,本文將為各位列出五首我在預告中聽到後覺得不錯的背景音樂。 Grandson feat. Jessie Reyez —《Rain》 Grandson feat. Jessie Reyez《Rain》試聽:點擊這里 本周的五首電影預告 BGM,將以《新自殺小隊》在上個月放出的全新預告 BGM 為開頭。《新自殺小隊》作為此前《自殺小隊》的重啟電影,由詹姆斯·古恩執導,瑪格特·羅比、喬爾·金納曼、維奧拉·戴維斯、伊德里斯·艾爾巴、約翰·塞納等人主演,預計將於8月6日登陸北美院線,並將同步登陸 HBO Max 流媒體平台。 而此次預告使用的背景音樂,則是來自 Grandson 與 Jessie Reyez 合作的一首《Rain》,目前該音源已經在各大平台上線。 Grandson(Emm,這個名字我還是不翻譯了吧)本名為 Jordan Benjamin,是一名很年輕的唱作人,於1993年出生於紐約新澤西。早年他曾經為很多知名音樂人撰寫詞曲,但未能在這些歌曲中獲得署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Ghostwriter」(影子寫手)。後來他個人創作的歌曲,包括《Bills》《Things...

Radiohead專輯《KID A》:搖滾調頭,定義新世代

千禧年來臨的時候,我對世界還沒什麼印象。 後來隨著逐漸成長,才慢慢想像到了進入一個新千年對於人們來說是一種怎樣的復雜的情感。上個世紀里無限的輝煌和傳說仿佛都能在跨年夜的一秒鍾里被歸零重置,六七十年代的吉他英雄們仿佛早就決定在高壇上成為永遠流傳的故事,嘻哈和電子樂也開始遠離最年輕的聲音,英美之間的搖滾大旗隨著柯本的自殺也徹底失去了英雄主義的戲碼。 到底用什麼聲音來開啟新世代?當我們打開一些屬於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音樂榜單,第一名都屬於《KID A》。 Radiohead可以說是被代表作耽誤最多的一個樂隊,《dreep》全球大熱,甚至在國內的都算得上大家脫口就出的旋律了。但這同時也成為了Radiohead最嫌棄的一首歌。 這首歌是原先是Radiohead一首單曲,發行這首歌的時候甚至還沒有發行第一張專輯,所以《creep》這首歌壓根就沒有什麼人關注。直到1993年,他們的第一張專輯發行後,專輯本身依然沒激起什麼太大的水花,反而是這首《creep》因為被美國的電台播放,而開始大受歡迎。 所以,Radiohead直到現在都和《creep》這樣一首他們早期隨便瞎搞的歌綁定在一起,以至於很多人們根本不了解在這二十多年里,他們的音樂已經變得是多麼的富有變化和思考以及先鋒的探索。 毫無疑問,Radiohead是一支偉大的搖滾樂隊,在他們的前兩張專輯中,以吉他為主的創作、帶有極強個人風格的和弦使用以及主唱約克的嗓音都讓他們的音樂在非商業化的同時仍然創造了銷量和口碑的雙成功。 1996年的《OK COMPUTER》成為了他們的又一高峰,並在風格上完全脫離了英倫搖滾,實驗的氣質並沒有讓音樂脫離大眾,反而成為20世紀末已經垂死的英倫搖滾最重要的一擊推動力。 到這為止,像許多偉大的搖滾樂隊一樣,他們有熱門作品,有經典專輯,還有創新突破。他們已經是一支偉大的搖滾樂隊了,但是於此同時樂隊還需要繼續向前走,而他們也就剛好站在了新千年的門檻上。 如果不想被當做歷史抹去,搖滾樂的未來還可以成為什麼樣子?也許就是《KID A》的樣子。 在《OK Computer》之後,Radiohead的名氣越來越大,伴隨而來還有無休止的巡演,這讓主唱約克感到厭倦,於是,他們開始在休息後准備新的創作。 而關於新的方向,每個成員都有著自己的想法。最後仍是約克說服了大家,讓樂隊脫離舒適的搖滾氛圍,也甩掉偉大的搖滾樂隊標簽,徹底調頭,在一無所知的電子樂世界里,重新開始。 樂隊成員集體搬進了郊區的一棟別墅,在那里大家對著一堆的電子合成器真的是從說明書開始讀起,邊學習演奏邊進行試驗。在這個過程中,成員們時常離開,等聚到一起時再把各自的部分拼湊在一起,這種脫節的方法反而給音樂留下了更多開放的空間。 來聽歌。 1、《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 這是他們完成第一首歌,同時也給了樂隊很大的信心。 當離開自己熟悉的樂器,在完全陌生的音色下怎樣才能保持「他們仍然是Radiohead」,是樂隊面臨最大的問題。而這首歌的開頭,溫暖的電鋼配合微微細碎的人聲和柔和的鼓點,慢慢地把空虛感越擴越大,有一種悲傷的優美,就像冰冷的世界末日里要凋謝的花。 雖然電子冰冷的聲音距離Radiohead曾經那種層層疊疊的吉他合奏有些遙遠,但從這首歌里仍然能看到他們並沒有因為探索新的視野放棄掉旋律的部分。在第一首歌的位置,給了專輯一種感覺的設定,非常合適。 2、《Kid A》 前奏奇幻的音色像是從童話世界走出來的一樣,但仍舊沒有脫離他們「喪」的氣質,約克的聲音經過特殊的電子處理呈現出一種擠壓變形的質感。有人說「KID A」可以成為第一個機器人的名字,而約克無疑在歌里為他發聲。 在數字和電子下的聲音,更帶有一些工業的美感。木偶和腹語師究竟是誰在掌控著表演,陰暗但富有童真,像是雪山頂上的小屋里那一簇壁爐里的火。這也許真的是機器人的覺醒時刻。 在這張專輯里,雖然富有實驗性的聲音讓我們覺得是全新的探索,但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看出來里面還是有很多前人的影子在的。比如前奏的部分就明顯看出Can樂隊《Tago Mago》的一些影子。 3、《The National Anthem》 《KID A》並不是一張對大眾審美口味友善的專輯,或者對於大部分僅從《creep》了解Radiohead的聽眾來說,前兩首作品足以到達耐心的極限了。但還好他們在這首的前奏中得到了安慰。 但前奏這段抓耳的貝斯riff,包括真實的鼓聲在內都不過是為後面提供的障眼法而已。從1分17秒開始出現在背景中復雜的管樂,無疑將音樂的氣質帶向混亂嘈雜的前衛爵士樂,我們仿佛能從中看出查爾斯明格斯的身影。 當後半段,小號和中音薩克斯同時開始即興時,聽眾已經逐漸忘記了處在一支搖滾樂隊的音樂中,單純的器樂演奏也給專輯增添了不同於電子感之外的聽覺層次來。 4、《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 熟悉的吉他,熟悉的聲音,熟悉的氛圍。這首歌應該是最符合曾經的Radiohead氣質的作品,沒有怪異的配樂,沒有混亂的氛圍,弦樂和吉他足以托起約克淒美黑暗的聲音。直到最後,能感受到渺小的人類逐漸消失的空洞。 可能是沉到水底也可能是消失在宇宙。 5、《Optimistic》 在我還學英語的那幾年,關於Optimistic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一直是我解不開的謎題。後來有段子講,在英文考試里,看到Optimistic的翻譯,不太記得但是想起來Readiohead有一首歌是這個名字,一想能被他們當成歌名肯定不是什麼積極的詞,結果差一分考上大學。 當然段子歸段子,這首《Optimistic》聽完絕對可以致郁。同樣以吉他作為基礎,隨著固定激進的鼓點,更回歸搖滾樂的味道。動物界的殘忍而真實的生存法則,讓不斷重復的那句「你只管盡力而為吧」更有了些嘲諷的意味。 6、《Idioteque》 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Paul Lansky的經典作品《Mild Und Leise》,Paul Lansky是最早使用計算機進行聲音合成實驗的人,並在2000年獲得了美國電聲音樂學會的終身成就獎。因此他的作品也極大的影響了Radiohead在這張專輯中的創作。 這首成為後來樂隊在現成演出中最常出現的作品,這當然和它頗具記憶點的節奏和旋律有著很重要的關系。如果說在這張晦澀的專輯中尋找出一首Hit Song ,那他一定屬於《Idioteque》。 沒有感情的節奏配合重復的旋律,脫離溫度的感知,但卻表現出豐富的電子音景。 讓我們回到二十年前,回到那個世紀千年交替的時間點上。 這張《Kid A》明顯帶有對過去經典搖滾的反叛,他們最先扒掉了自己身上的標簽,套上了新的外衣。從真實的搖滾樂器到電子樂,仍然在聽覺上保持他們是Radiohead,單是這一件事情,就足夠厲害。 Readiohead仿佛永遠站在世界的陰影里歌唱,那些心碎和荒涼的故事,在世界末日的恐懼中剛剛經歷重生,因此即便這確實是一張難以消化的專輯,但仍舊沒有阻礙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喜愛。 在他們身上的21世紀搖滾樂,打破了樂隊形式的束縛,大膽實驗,極富遠見。而與此同時,在過去的20年里,數位音樂和電子音樂的發展看似迅猛,但都還沒有真正被大眾追隨。年輕的音樂人們還有多少仍然在追趕他們的路上,新的形式、新的聲音、新的表達,《KID A》在某種意義上說,成為了創新的標準答案。 我曾在一篇外國的評論中看到這樣一句話,「過了20年,世界終於追上了它」。但對於我們來說,還要過幾個十年,才能夠真正從聽眾審美到創作水平都真的追上它呢?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