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陳惠 蔡增蕊


熟悉的《生日快樂》音樂響起,全體起立,百歲老人王鳴岐教授坐著輪椅,在家人的推動下,進入會議室。場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4月17日,王鳴岐教授百歲壽辰慶祝活動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重醫附一院」)舉辦。重慶市衛生健康委、重慶醫科大學、重醫附一院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呼吸領域的專家共同見證。

王鳴岐教授是著名呼吸病專家、重慶醫科大學創校前輩、重醫附一院肺科創始人,是傑出醫學家、教育家。王鳴岐教授1921年出生於浙江鎮海,與中國共產黨同歲。1945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後就職於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及華山醫院,歷任住院醫師、助教、主治醫師、講師以及副教授。

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1958年,他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舉家西遷重慶,與400餘名上醫先賢一起,在一篇廢墟之上始創重慶醫科大學、重醫附一院、重醫附一院肺科(現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填補了西部地區呼吸內科的空白。歷任重醫附一院肺科主任、重醫附二院副院長、重醫附一院副院長、重慶醫學院(現重慶醫科大學)副院長。

從此,西遷精神薪火相傳,幾代呼吸人前仆後繼,經過六十餘載的厚積薄發,重醫附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現已成為重慶排名第一、全國排名第九的呼吸學科,用強大的呼吸疾病診療能力護佑著一方水土。

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王鳴岐教授

創建西部首個呼吸內科專業

「1956年,我跟著老師王鳴岐教授離開上海,西遷至重慶,開始創建重醫附一院。當年,我們剛到重慶就趕上災荒,糧食根本不夠吃,我們就吃樹葉和饅頭,喝青菜湯。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誰都沒有怨言,始終用樂觀的革命精神投入到醫院建設中。」 重醫附一院老院長王福榮回憶。

20世紀50年代的重慶飽經戰爭洗禮,百廢待興,其中最緊迫的工作之一就是重建重慶的醫療衛生體系。在遙遠的黃浦江畔,原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附屬醫院(上醫附院)發出號召,動員醫務人員西遷,支援重慶的醫療衛生建設。

離開繁華的上海灘,遠赴西南山城,生活條件更艱苦,工資還要打折扣……諸多困難橫亘在西遷之路上。出於意料的是,上醫附院的一批「中堅力量」挺身而出,主動響應西遷號召,其中就包括王鳴岐。

王福榮說:「當時我剛剛大學畢業不久,正在王鳴岐老師指導下工作。我們年輕醫生剛開始還想『討價還價』,但看到老師們拖家帶口來重慶,我們二話不說就跟著來了。」就這樣,時年37歲的王鳴岐和400多名上醫附院的醫生,攜著家眷,帶著圖書,拿著醫學材料,浩浩蕩蕩溯江而上,來到了山城重慶。

現實比他們想像的更艱難。他們在重慶朝天門碼頭下船後,發現從碼頭到院址,連路都沒有。好不容易爬過山路來到院址,發現是郊區的一片田地,旁邊甚至還有墳堆……

安頓好後,他們立即與當地政府溝通,著手蓋樓建院,招收醫學生,開展社會醫療工作。

當時的工作條件艱苦得很,他們不僅要下農村做醫療,還要種地勞動。農民窮得家里只有一張床,吃飯連鹽都買不起。起初,他們十分不適應,吃飯時就偷偷在嘴里放一顆糖,否則連飯都咽不下去!但正是深入農村的曲折經歷,使他們切身體會到農村醫療條件的落後,感受到農民對醫療服務的迫切需求,因此更堅定了紮根重慶的信念。

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為學科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這一批上醫附院的專家們帶來了成熟的教學和臨床工作模式,因此建院工作很快開展起來。1958年8月,重醫附一院肺科(現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創建,成為國內最早有獨立建制的呼吸學科之一,首任科主任就是王鳴岐。

據許大立先生文章《王鳴岐:傾盡心血為蒼生》記載:

當時的肺科開始僅有20張床位,5位醫生和1名護士長,在一個由磚頭臨時砌起來的非常簡陋的病房里開展工作。5位醫生中包括王鳴岐和王寵林、王福榮、張治、蔣秀貞及護士長陳曼麗。當時內科畢業的醫學院學生都希望去心內科,不願意到呼吸內科,人們片面地把呼吸病等同於結核病,認為那是「一人肺癆,全家遭殃,無法治療」的疾病。如此,使得搞呼吸疾病研究診治的醫生灰頭土臉,很不受重視。但正是由於王鳴岐的一直堅持和不懈努力,才使這個西南地區唯一的呼吸專業得以保留和發展。

肺科初建,百事待興。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囿於歷史條件限制,國力羸弱,科技落後,給教學和治療帶來了許多困難。五十年代肺結核流行,為了研究肺結核,王鳴岐就去鄰近的建設工具機廠醫院借了一台35毫安的小型X光機,下班後打起電筒到鵝公岩一帶去搞肺病普查,結果14%的受檢人被檢查出不正常。因沒有這麼多病床,就創立「地段自辦療養室」。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大部分病員都痊癒或減輕,並為地段培養了醫務人員,只有少數嚴重的病人收治在重醫肺科病房。

有了簡陋的設備還不行,因為醫院的患者較少也不具代表性,王鳴岐就常常帶著青年醫生吳亞梅跑到人群聚集地,乃至跑到長江邊上的鵝公岩,到處搜集地上的痰液,看見痰跡就像看見寶貝一樣,趴在地上做成標本帶回醫院化驗,以取得相關醫學數據。

最終肺結核得以控制,「一人肺癆,全家遭殃」「無法醫治,只能等死」的謬傳才得以匡正,從而樹立了「預防為主、儘早診斷、早期治療、預後良好」這一醫學上的新觀念。

此後,王鳴岐又加入國家衛生部和解放軍總後勤部組織的高山病研究小組,完成川藏高原高山病相關論文37篇;進行「大規模建設人員長期入住高原惡劣生存環境下的可行性」研究,提出解決大規模人員缺氧問題的措施之一就是封閉式車廂供氧。2007年,青藏鐵路開通,供氧正是採用了王鳴岐他們的建議與措施。

1963年,王鳴岐到重醫附二院任業務副院長。1974年,年逾五旬的他回到重醫附一院任副院長和肺科教授,1977年升為肺科教授,1980年至1983年,任重慶醫學院副院長,一直工作到76歲方才正式退休。

1991年,王鳴岐與上醫肺科兩位教授崔祥璸、薩藤三共同編寫出版了《實用肺臟病學》,洋洋95萬字。此書成為國內肺科院校必備的經典教材。

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大家眼中的王老:有著「擔當的寬肩膀與成事的真本領」

「王老師是西遷前輩的優秀代表。」

「王老是呼吸學界的翹楚,我們都是讀著王老的書長大的。」……

4月17日當天,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會長王辰院士,上海瑞金醫院黨委書記、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瞿介明教授,前任主任委員陳榮昌教授、候任主任委員曹彬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徐永健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白春學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健教授等專程發來視頻祝賀。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為民院長、梁宗安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宋元林教授,重慶各大醫院呼吸專科主任,以及王鳴岐教授學生悉數到場,共同祝賀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共同回憶老師對他們的至深影響!

重醫附一院吳亞梅教授是1964年畢業來到肺科,得到了王鳴岐的悉心栽培。吳亞梅回憶:「那個時代X光就是一個平片,要會看了以後才能診斷和鑑別診斷。我們肺科就有一句金句:雙上肺的病變首先想到它是結核(因為那個時候結核發病率高),除非你證明它不是結核;而雙下肺的病變首先想到它不是結核,除非你證明它是結核——這樣一句話讓我們對肺結核的診斷和鑑別診斷變得非常明確。」

王鳴岐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言傳身教的同時,對科室所有醫生和學生都嚴格要求,精益求精。

王鳴岐的大兒子王健回憶,他常常夜半一覺醒來,看到父親還在檯燈下伏案疾書。後來才知道他是在幫別人修改論文稿件,「父親常常不顧及他們的身份或職位,也不怕他們有微詞,始終堅持近乎苛刻的態度,字斟句酌,一遍遍讓他們修改論文,連錯別字也一個不放過。」

王鳴岐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令人印象深刻。湖南省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劉志光是他86級研究生。據劉志光回憶,入學後第一個假期回到學校,給老師帶了家鄉的特產,老師堅決不收,事後才知道老師從不收學生的禮物,學生也再不敢送禮物和特產。

王鳴岐經常說,要做一個好醫生首先要做一個正直的人,沒有做人的這種品德,就不會做到去關心病人。醫生要具有愛心、關心和責任心,有了這幾個「心」才能把病人管好。

如今100高壽的他依然關心學校建設,關注人才培養,就在今年春節,學生們看望他時,他還在惦記著:要重視醫學教育。

「王老是重醫一院呼吸科的創始人、見證者、活化石、寶貴財富。」現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郭述良說,王老的四大品質——強烈的家國情懷、奉獻精神、嚴謹治學精神和扶貧濟世品德,已經成為學科基因,深植於學科骨髓,成為學科靈魂。

山中自有千年松,世間難逢百歲人。從醫70餘載,王鳴岐教授把自己的理想與祖國的建設綁定,以敢擔當的寬肩膀、善成事的真本領,書寫不平凡的世紀人生。

祝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慶祝活動現場

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吹蠟燭,切蛋糕

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

與王鳴岐老師合影

#醫師報超能團#

來源:kknews王鳴岐教授,百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