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科學養生必先科學養心

近日,我在瑞昌市人民公園散步時,碰到了我60年代四位張緒環、陳先友、邵春、胡友紹四位老同學,他們都是退休教師,在公園石櫈上座著聊天,都講:我們都是74歲以上的老人嘍!身體很不健康呀!「三高病」和「關節炎」病常年纏身?陳先權,胡友紹說:今年咱倆已75歲,高血壓、糖尿病復發住院多次,病情復發時,脾氣暴躁,心里很難受,心里難受時,血壓、血脂就更加升高,真是生不如死!什麼保健藥、降血壓,降血糖藥天天服,但心里總是煩悶難受,不知有何好藥方能治好該病。我說:老同學,2019年4月10日,我有一個同事的父親是個老中醫,有87歲,從醫62年,是一位很好的名醫,他向我介紹「老年人養生,必須先要養心」的知識。我歸納整理有如下幾點:

其一,喜怒憂思悲恐驚,猶如樂譜中的七個音符,演奏著人生的情感樂章,與健康密切相關,如果有一個過度亢奮或低沉,就會給整體惹出事端,「一切頑固沉重的憂鬱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所以,養心調順七情,讓心里和諧美好,神清氣爽,是身體健康的保障。做到每天靜座有定時,遇事「糊塗」,莫煩惱;睡前清心勿思想。

其二,靜以養神,養心需要安靜。以靜養生,主要是通過調神,我們看東西,聽聲音,走路拿東西等,都要清耗血氣,如果過多的通過看、聽、活動來愉悅精神,就會耗傷心神,氣血過多消耗在這些地方,對心神的保養就沒有足夠保障了。因此每天定時排除雜念,閉目靜坐,有助於保養心神。即《黃帝內經》中說的「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是說人應該摒除一切雜念,才能人靜,進入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使心理和諧平衡,方可祛病健身。人靜,能使全身精神歸於統一集中,大腦皮層的活動趨於鎮靜正常,經脈貫通,血流順暢,體氣協調,心態平和,心情愉悅,就會祛病延年,所以,心靜是身健之根本。養生有三種境界:首先是養體,再進一步是養氣血,最高境界是養心神。

其三,「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每個人都應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心里境界。如明代《養生四要》一書中指出:「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神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就在於養神。但是,養神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做的是「安心」,即養成理智和冷靜的態度。中老年人在養生方面,應該心情安閒,心思若定,心除雜念,心情如鏡,以便真氣順暢,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形體勞作但不致疲倦,身體健康而無疾患。特別是老年人,往事已成過眼煙雲,不必過多去追憶,面對今日之事以及兒女們的家事也沒必要過多去操勞。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人生在世,知足者常樂,笑對人生,神仙心態,掃盡世間閒岔事,不去自尋煩惱,沒事找事。

其四,科學「養性」。養性,也稱養德,養性養德是中醫攝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份。醫學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潤身」、「仁者壽」,釋家的「積德行善」,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德行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養性的原則,無外乎仁禮,性善,知足,忍讓,寬容這幾個方面。人若想養生,必先治其身,如果一方面想延年益壽,而另一方面又追求名利權勢,無異於緣木求魚。中老年人應不求名利,看淡曾經擁有的權勢,自然不會產生失落感。

總之,在養生必先養心的同時,老年人要始終保持「六不想」,這樣有利於健康長壽。即是:1)不想年嶺。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逐年增長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老年人始終保持一顆「不老心」,正如民諺所說:「六十小弟弟,七十不稀奇,八十真精神,九十多來兮,百歲笑眯眯」。2)不想怨恨。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沒有愛恨,也不可能沒有矛盾,人與人之間,會因為經歷,背景,閱歷,不同文化等而產生誤解甚至衝突,我們要寬容待人,做事不斤斤計較,心胸大度,心懷養意,去努力化解矛盾。只有心態平和才有益健康。3)不想生氣。生氣是非常接近於發怒的一種狀態,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如果你耿耿於懷,常生悶氣,就會百病纏身。4)不想憂愁。憂愁即可因遭遇或不順心的事而苦悶,多愁善感多病,何談健康長壽。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擁有豁達的心境,憂愁即會煙消雲散。5)不想疾病,年紀大了生病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要總擔心自己會得病,只要注重和預防就是了。6)不想名利。淡泊名利,就是超脫世俗的誘感和困擾,「名利於我如浮雲」。名利是身外之物,老年人更要學會看淡,不求虛妄之名,不逐不義之財,知足常樂,安度晚年,才能延年益壽。

(文/瑞昌市法院 程傳賢)

【來源:日照體育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來源:kknews老年人科學養生必先科學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