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銀發族 不必退休、不願退休、不能退休。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你踏進餐館,迎面而來的服務生,頭上的白發依稀可見,甚至有些駝背,但熟練地介紹菜色。

這樣的畫面你我都不陌生,銀發工作者的身影在中餐館、西餐廳皆有,高齡工作者也普遍存在美國的各行各業。

美國華人銀發族 不必退休、不願退休、不能退休。

江月影以快樂的心情工作,澆花餵魚皆有樂趣。(美國《世界日報》╱張宏 攝)

每5個銀發族 就有1人還在工作

美國沒有明確規定退休年齡,退休金與社會福利制度的改變,也造成「老而不退」日增的現象。

據統計,65歲以後還在工作的美國人,目前接近1000萬人,占銀發族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每五個銀發族,就有一人還在工作。

美國聯邦勞工統計局2017年報告,65歲至69歲之間的年長者中有32%在工作;70歲至74歲的人中有19%就業;對2024年的預測是,65歲到69歲的人中有36%仍是勞動力,遠遠超過1994年工作的22%。

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經濟研究學者伯特里斯(Gary Burtless)說,從90年代起,愈來愈多美國人延後退休,有兩個原因,一是領取社安金的年齡的延後;二是僱主取消或削減退休金福利,這群人不是不願退休,而是無法退休。

要退休還是要工作?人人心中一本帳

你或你的家人也是高齡工作者嗎?准備何時退休呢?且聽不言退的銀發族談三「不」曲:不必退休、不願退休或不能退休。

從以下的故事,你也許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也許可以給你一些參考,讓你或家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銀發生活(工作)方式。

老而不退,正流行。好萊塢電影《高級實習生》中,勞勃狄尼洛扮演的退休銀發族,為了尋找「我做故我在」的存在價值,重返職場,發揮資深者價值。

華人移民里,學歷高的白領,面對人力市場的轉變,有的被迫提早退休,轉業另尋第二春;有的從政府機關或學術機構退休,身心腦都還很「管用」。

都會研究院(Urban Institute)退休政策計畫主任強生(Richard Johnson)指出,勞力市場高齡化,教育水平較高、靠腦力幹活的銀發族,多受職場和僱主歡迎,得以留在職場繼續貢獻。

77歲車衣老手:能打掃12棟房 背50組電話號碼

洛杉磯77歲的江月影退休後閒不下來,每月負責12棟房子的打掃,她手腳靈活敏捷,做起事來完全不顯老。

江月影出生在廈門鼓浪嶼,1972年,她29歲剛離婚,隻身來到紐約,47年的移民時光,都在車衣廠度過。江月影在紐約的車衣廠,從基層工人開始,一路當到主管,還習得一口流利粵語和西語。 掌握製衣技術後,她發揮設計才能,設計款式也曾上過報。

江月影現在沒有房貸壓力,每月約有1000美元退休金,但她仍堅持部分時間要工作;剩下的時間則是當義工與學才藝。

為什麼不清閒一點?江月影笑說,這樣才不會失智,希望三年後能夠真正退休,全心當義工,也把才藝學得更好。

75歲輸入員:不想成為孩子負擔 月賺600美元已夠用

John五年前從中國移民到美國芝加哥,他下飛機的第二天就到社區學院報名學習英文和電腦。

他現在75歲,是華人咨詢服務處最年長的電腦資料處理員。采訪那天,他坐在電腦桌前專注且熟練地將資料輸入電腦。華咨處工作時薪12美元,每月將近600美元的收入,對生活儉朴的老倆口來說足夠了。

銀發族工作,除了志願性、主動性長留職場的樂活故事,更大一群是因工作點數不到40個基點,養老金也沒存夠,被動性地滯動職場。

有研究顯示,2000年以來美國的社會安全福利的購買力損失三分之一,民調顯示多數銀發族比起擔心死亡來,更加擔心錢會用光。

67歲看護工:老人照顧老人每月賺800美元

紐約67歲看護工喬安娜,2016年底從中國隻身赴美照顧患病的妹妹。「我在中國時曾在媒體工作,原本已退休。」喬安娜住在妹妹家,但外族裔的妹夫認為她打擾了一家人的生活,兩人發生爭執,乾脆搬出妹妹家自力更生,在法拉盛租房。

喬安娜還面對另一個壓力,特朗普總統上任後,社會輿論常認為親屬移民的老年人是赴美討福利的,這讓她內心壓力遽增。

搬出妹妹家後,她因為語言不通,加上年齡已高,求職處處碰壁。「後來同鄉建議我可試試護理工作,繳了500美元先上課,上完課後考到執照。2017年7月,她開始第一份護理工作。

護理員可根據受照護者的護理計畫,替他們洗衣、采買、打掃衛生及按摩等;但因白卡(Medicaid)福利規定,她每週工時不能超過20小時,平均每月可賺取800元左右。她表示,房租約600元,其他基本夠用。

美國華人銀發族 不必退休、不願退休、不能退休。

67歲的喬安娜每天拉着箱子去做看護,她說雖辛苦,但也找回自信。(美國《世界日報》╱牟蘭 攝)

薪水雖微薄,但新工作讓喬安娜重拾自信,有被他人需要的感覺;她說,一開始肯定有心理落差,在中國任職媒體,也算有頭有臉。

以前只照顧過父母,未照顧過別人。但現在為了生活,她改變心態,聽到被照顧者需要我,我也開始感到自豪。

「有時工作太投入,忘記自己也是一個老人。」對喬安娜而言,護理工作不只是一份養得起自己的工作,更讓她擴展人脈、找到自己的價值。

65歲房務員:老公沒紅藍卡能工作就工作

65歲的莉莎是芝加哥市區萬豪飯店年紀最大的房務員,還沒計畫退休,她表示自己身體還可以,而且公司提供很好的醫療保險。

莉莎比先生年長,雖然她已可拿紅藍卡,但先生還有四年才符合申請資格,美國健保很貴,一旦生病更貴,能上班就繼續工作,還沒有想到退休。

她說,若等到先生也滿65歲拿到紅藍卡,只要她健康允許,公司也不強令她退休,她還是會繼續工作。

有工作就有收入!4個理財規劃 請你跟着這樣做

「嬰兒潮」一代在退休年齡之後繼續工作到70、80歲,並不罕見;有人出於經濟原因,有人則是單純喜歡工作,社會福利與理財規劃是銀發工作族很容易忽略的一環。

理財專家指出,無論出於追求個人成就、經濟考慮還是其他種種原因而重返職場,都要事先瞭解「退而不休」將影響對領取社安金(Social Security)或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

美國華人銀發族 不必退休、不願退休、不能退休。

紐約法拉盛街頭隨處可見華裔銀發族辛勤工作的身影。(美國《世界日報》╱賴蕙榆 攝)

1、62歲後繼續工作 先不要領社安金

年滿62歲即可領社安金,但此時只能拿75%;根據不同出生年月,年滿66歲至67歲才能領取全額社安金。

理財師建議,如果身體狀況好,62歲之後繼續工作,就先不要領社安金;因為只要有收入,就要繳收入所得稅,還要繳包括社安金稅、醫療保險稅(Medicare Tax)在內的FICA稅。

2、15%薪水存起來 最少要存薪水10%

共同基金巨頭「普信」(T. Rowe Price)公司建議,至少要把薪水的15%存起來,其中包括公司給退休帳戶匹配的部分;倘若做不到,也要儘量存下薪水的10%。

如果實在「手頭緊」,理財專家表示,也可減少存入401(k)帳戶或其他個人退休帳戶的錢,但在薪水增加、經濟狀況改善後,則要適當增加這部分存款。

3、定期定額投資 較適合50歲的工作者

除了存錢,將一部分存款投資到股票市場也十分必要,這對任何年齡段都適用;因為相較長期持有國債及現金,股票一向有更高收益,即便時有波動。

「要有本錢、要給時間,還要分散投資方向和風險。」她舉例,投資房產的錢可能一壓30年,而好處就是地價逐年增長;這和年金、人壽保險都屬於保本型的「定期定額投資策略」(dollar cost averaging),相對更適合50歲以上的人。

4、別把錢全放401(K) 一定要有保本帳戶

切勿忽略401(k)這類帳戶的風險無法控制,不能把所有錢都放在401(k)、個人退休帳戶(IRA),一定要有保本帳戶;理財專家鼓勵盡早建立不受未來稅率影響、將來無需繳稅的帳戶,例如羅斯IRA(Roth IRA)、羅斯401(k)、7702帳戶等。

有工作更健康?2個說法不同 關鍵在是否快樂

多個研究顯示,銀發族工作,收獲的不只是金錢,還有社會參與、遠離慢性病等健康、長壽等好處。

2016年「流行病學和社區衛生雜誌」發表的針對3000人、持續18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即使僅在退休年齡過後多工作一年,都與可能把死亡風險降低9%至11%。

另一個針對83000名老年人進行的長達15年的研究,2015年在CDC期刊「預防慢性病」公佈結果指出,65歲以上退而不休者的健康情況,比退休後無所事事者好三倍;罹患癌症、心血管等重病者,也僅是退休後無所事事者的一半。

但同時,也有研究發現,老年工作對健康可能有不利影響。哈佛醫學院醫療保健出版(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通訊則指出,超過退休年齡仍在工作,可能不利健康。

長期以來,工作壓力一直被認為是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的危險因素。如果工作要求有好的體力,可能會增加受傷風險;若覺工作沒意義、感到無聊,或耗盡精力,可能會增加壓力或影響情緒。

哈佛醫學院醫療保健政策副教授梅絲塔 (Nicole Maestas)說,工作對健康是否有益,取決於個人及環境;她鼓勵銀發族繼續工作,但要有智慧地和歡喜地工作。

「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到快樂,這就是工作對健康有益的一個信號。」她說。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中國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