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社報告 老齡化和新移民融入問題凸顯

英國華社報告 老齡化和新移民融入問題凸顯
《在英華人社區組織:不斷變化的形勢,挑戰和未來戰略》報告在英國上議院發佈,與會嘉賓參與討論。(圖片來源:歐洲時報實習記者寧菁菁 攝)

【歐洲時報實習記者寧菁菁圖文報導】2月20日,華福信託基金組織編纂的《在英華人社區組織:不斷變化的形勢,挑戰和未來戰略》報告在英國上議院發佈。該報告基於14個華人社區組織的調查信息形成,旨在記錄華人社區組織在過去十年內經歷的變化和應對機制。來自這些組織的管理者在會上分享了他們關於如何適應新的需求以更好地提升服務的看法。英國上議院議員Tom McNally主持會議。

Tom McNally在會上表示,由於48家集團的關系,這幾年他接觸到了華福信託基金,他對於增進英國社會對於中國和華人的理解有強烈的興趣。華人社區中值得注意的現像是伴隨着壽命增長,能否有尊嚴並且充實地生活成為了當前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孝敬和關愛老人是一個重要的傳統。他認為,這個報告的出版非常及時,使在英的華人社區中心能夠共同協作並且積極地解決問題。

伯明翰華人社區中心主席、《在英華人社區組織:不斷變化的形勢,挑戰和未來戰略》報告聯合作者Dr Yeow Poon介紹了英國華人社區現在面臨的問題。他提到,英國的華人社區中心基本都建立於1980年代,主要的華人社區位於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這些社區近十年來面臨着建立以來嚴重的壓力和挑戰。由於地方政府提供的資金大幅削減,對於華人社區服務的持續提供、人員招聘帶來了挑戰。其中較小的社區有些關閉了、有些減少了服務。

與此同時,華人社區的人口狀況也發生了變化,老一輩的華人正在衰老,新一代的華人移民數量正在增加。這對於華人社區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二戰後來到英國的第一代中國移民中的大部分目前處於老齡化階段,但是他們的英語水平較難融入英國主流社會,華人社區中心需要提供很多翻譯服務,同時需要給予他們文化方面的特殊關懷和家庭服務關懷。其次,新移民尤其是中國移民近幾年不斷增長,他們則需要咨詢服務。以伯明翰華人社區為例,90%的咨詢服務使用者是大陸移民,他們需要關於住房、學校和健康方面的咨詢,由於對於當地文化和法律不瞭解,他們還面臨着被欺凌和被欺騙的問題。

曼徹斯特慧妍社(Wai Yin Society)首席執行官Circle Steele則表示,該中心致力於關愛老年人,同時還對其他年齡段的華人提供支持。他們提供的服務有午餐俱樂部,舞蹈俱樂部,此外,還有一個歡迎中心,為窮人提供食物和緊急援助,以及日常活動。「由於當地政府資金的減少,使這里的關懷質量降低,精神關懷很難繼續,也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午餐。我們需要更多的合作夥伴和更多的財團援助。慧妍舍不僅有中國志願者,同時還有其他少數族裔的人員,我們旨在讓中心更加多元化,讓華人更能融入主流社會。」

來自英國老年痴呆症公益組織Dementia UK研究和分析部的Dr Karen Harrison-Dening向大家講解了在家庭中及時發現和治療老年痴呆症的重要性,而他們在做的就是確保老年痴呆症患者能盡可能好地生活下去。「建立以人為中心和以關系為中心的社區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希望增強不同社區對於老年痴呆症的認知,並將其適應於不同的文化和社區,並充分分析文化差異以及家庭需求,提供服務,減輕老年痴呆症家庭的焦慮和負擔。布里斯托和埃文中華婦女會的主席Rosa Hui MBE向大家介紹了他們的新近研究報告《在布里斯托地區居住的加勒比、中國以及南亞社區中的老年痴呆症體驗》,該報告着重調查了在英的少數族裔群體對於老年痴呆症患者幫助的需求。

倫敦卡姆登區華人社區中心主席Linda Chung介紹該社區,她表示,這里最有特色的是家庭關懷服務,但是工作中的一個難點是如何讓當地人理解中國的文化,同時一些工作人員英語不太流利,他們在文書工作上會花費較多時間。英國QED教育集團的Katie Lee表示,他們致力於為中國學生和家長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以便學生更好地適應英國的教育環境。

倫敦華人社區中心經理董婷婷介紹該中心,她表示,中心現有活躍會員800多人,由於近幾年來自中國的移民逐漸增多,與傳統的說粵語的移民存在一些文化差異,中心針對他們開設了乒乓球等運動設施,並開設一些工作坊如探討商業機會和法律支持,效果良好,但是資金卻不充足。

該報告指出,為了更好地應對當前遇到的問題,這些華人社區可以從以下方面着手:使資金來源更加多樣化並開發新的來源,提升管理和服務質量以吸引更多捐助者和潛在的公司援助,雇用並培訓更為有才能的志願者,使說普通話和粵語移民能夠更好地融為一體,重塑華人社區組織形象來吸引其他華人以及非華人社區加入。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歐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