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我什麼也沒有

但是有些事

只適合收藏

——《我與地壇》

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說道:「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那就是失去母親之後,我最真實的感受。」

世界上有一種愛,永遠不能等待,那就是你反哺給媽媽的愛。

人總有生老病死,媽媽總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

我們並不知道哪一天什麼時候到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陪她走完餘下的日子。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記錄了一個母親深沉博大的愛和一個兒子對母親的追悔莫及。

20歲那年,史鐵生忽然癱瘓。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他曾說:我平生最愛的是田徑,第二才是寫作。

一個最愛田徑的青年,突然間「失去了雙腿」,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那段時間里,史鐵生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經常把家里的東西砸碎。

每當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聽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

面對兒子的苦悶,媽媽知道不應該阻止他去園子里走走,散散心,但又怕他一個人在那里做出什麼傻事。

兒子在園子里呆得太久,她就去找他,但又不想讓他發覺。她端着眼鏡四處找兒子,等看到兒子安全地在那,就轉身離去。

而當時的史鐵生,並沒有體味到母親在愛與如何愛中,怎樣小心翼翼地拿捏,怎樣盡自己全力陪伴身陷痛苦中的兒子。

他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要加倍的。

母親在49歲那年猝然離世,史鐵生才意識到,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去報答她。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他在《我與地壇》里寫道: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着。

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了,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電影《冷山》里說:失去的東西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所以我們要趁早學會珍惜。

我們總以為,還有時間和機會去報答母親,卻不想承認,總有一天母親是要離開的。

但,無常往往就這麼猝不及防地降臨。

這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在該珍惜的時候沒有珍惜,等到失去之後才追悔莫及。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在有一期《我家那閨女》中,吳昕和媽媽的對話讓很多人感慨。

吳昕媽媽問:「昕昕,以前我不懂朋友圈的時候,我看不到你朋友圈,現在我懂了以後我就想為什麼還是看不到你的朋友圈呢?」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這個操作大家都知道,吳昕把媽媽屏蔽了。

吳昕解釋說:「我朋友圈真沒發什麼東西。我身邊還有很多人都屏蔽爸媽朋友圈。」

吳媽媽望着自己的女兒,不無感慨:

「現在你長大了,想要了解你,只能和別人一樣,上網去搜了。」

短片《孟婆湯》里,記錄了女兒是怎樣和母親疏離的。

小時候的小文,總是粘着媽媽,跟媽媽有說不完的話。

可隨着年齡的增長,她漸漸與媽媽產生了隔閡:

媽媽一遍遍的叮囑,她一句也聽不進去,只感到厭煩。

媽媽想和她說說話,卻總被不耐煩地拒絕。

刷了無數條朋友圈,卻不願回她的一條微信。

對陌生人和顏悅色,在她面前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這何嘗不是我們與母親的相處日常。

我們總是仗着媽媽無止境的愛,肆意地發脾氣、鬧別扭、忽視她。

正如魚看不見水,人看不見空氣,人們總是習慣忽略至親的愛。

有人說:父母是弓,子女是箭。弓傾盡一生的力氣將箭射得更遠,可是箭卻再也不會回到弓那里。

顧城在《母親》里面有句話寫的催人淚下:

「他上電車,她也上電車;他上地鐵,她也上地鐵;到了他上火車,就不讓她上了。」

小時候,媽媽是我們的全部,長大了,我們是媽媽的全部。

但不同的是,小時候我們需要媽媽,媽媽都在;

長大了媽媽需要我們,我們卻往往遠離了她、漠視了她。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前段時間,南京一位老人大冷天走了好久,到了一所幼兒園。她跟幼兒園的工作人員說,要來接女兒。

但幼兒園的老師們都是第一次見這個老人,這家幼兒園也沒有她所說的女兒。

老人執意要接孩子,幼兒園老師只好報警,經查,這個老人已經84歲了,患有阿爾茨海默症。

警察聯繫到老人女兒,她一聽就流淚了:

「我媽現在經常會忘記很多事情,沒想到還記着我小時候接我放學的事,可那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啊。」

記憶,或許會因為疾病消逝。但是愛,卻不會被時間磨滅。

她忘記了全世界,卻沒有忘記你;

她忘記了你已長大,卻沒有忘記接你回家。

這就是媽媽。

有人說,真正的母愛,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可是,又有多少母親能夠做到呢?

《請回答1988》里說:比起她自己,媽媽有更想守護的,那就是我。

這世界上,有一種愛,不眠不休,至死方停。

在你面前,她永遠無法從容,無法淡定。

只要她一息尚存,也會沖在前面,去做孩子擋風的牆,不讓這個世間的淒風冷雨吹到孩子身上。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有一期《朗讀者》,請了斯琴高娃來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

母愛,是一場難以體面的退出

這是賈平凹祭奠母親去世三周年的一篇文章,在開頭他寫道:「人死如睡,三年里,我一直有個奇怪的想法,就是覺得我媽沒有死。」

但在文章的結尾,他還是不得不說出:

「現實告訴着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

當斯琴高娃讀到這里時,她哭了,董卿哭了,全場觀眾也都哭了。

朗讀完畢,斯琴高娃的一席話又讓人們熱淚肆流,她說:

「如果你們的爹娘還健在的話,從現在做起不晚,好好地愛他們,好好地哄哄他們,別太多的犟嘴。真的,不然的話,後悔來不及。」

這世界上有很多讓我們後悔的事,但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重,便是沒有好好對待媽媽的後悔。

這種後悔,無法彌補,亦無法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變淡,恰恰相反,它是與日俱增的。

《奇葩說》辯手顏如晶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後半生唯一的觀眾。」

但其實還應該有下一句:「當父母離我們而去後,他們又將成為我們腦海里揮之不去、心坎上永難分離的觀眾。」

我們總想着,等升職加薪了,帶媽媽出去旅遊;

我們總想着,等再拼幾年,就回家陪媽媽;

我們總想着,等攢夠錢了,給媽媽買套大房子……

可是孝順,是最不能等的,一等,可能就永遠地失去了機會。

別把遺憾留給自己,珍惜當下,莫做遲孝之人。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