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 遇見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董卿 遇見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01.

前段時間出差去了小可的城市,和她也快一年沒見了,就約着一起吃了頓飯。

我和小可是高中同學,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都是嘰嘰喳喳的小話嘮,脾氣還特別急,動不動就生氣,像個愛鬧性子、長不大的孩子,但是這次見面,我發現她沉穩了不少,舉手投足間,有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終於還是忍不住問她:「感覺你變了不少,最近都在忙什麼呢?」

小可笑着說:「哪忙什麼呀,就是這一年有堅持閱讀,別人的故事看多了,反而很多自己的事都看輕看淡了。以前我總是喜怒形於色,現在更願意一個人呆着,安靜地看看書,總結自己的生活,這樣挺好的。」

想起三國時候,吳王孫權提醒呂蒙要多讀書,說自己雖然也事務繁忙,但常常讀書,獲益匪淺,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有一天,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探討天下大事,呂蒙的見地令魯肅驚奇,說:「你如今的才幹,可絕不再是當初的你能相比的了」,呂蒙回答了一句流傳至今的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堅持學習,培養讀書的習慣,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當你決定堅持一個能夠讓你變好的習慣,並且認真付諸行動,別人就會在你身上看到如同呂蒙、小可的變化,從而對你刮目相待。

董卿 遇見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就像三毛說的: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中,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進階通行卡,遇見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02.

我記得《朗讀者》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董卿在開場中說了這樣一段讓人驚艷的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

「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 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

「幸會,今晚你好嗎?」 這是《羅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塗的遇見;

「遇見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後,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 這是錢鍾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

董卿在舞台上,這種流暢而驚艷的排比總是信手拈來,這背後藏着的,是她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一切,都從書里來。

書里的那些句子,那些故事,總會在某些時刻,讓你恍然:哦,原來真的是這樣。

而若是你不願讀書,不願去看更廣闊的世界,只機械而麻木地生活在一個小小的世界里,那你很容易就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糾纏。

當你遇見良辰美景,當你有了巨大的歡愉,或是當你感受到震驚的情緒,當你有了刻骨的悲痛,你希望能把你說的話表達出來,可往往總是詞不達意,甚至就像抖音經常出現的熱評:奈何自己沒文化,一句臥 槽行天下。

所以啊,讀書並非是為了達成什麼目的,但這個好習慣,總能源源不斷地給予你力量,你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可以藉此與自我對話和解,更能跳脫出現實的束縛,汲取別人的知識和智慧。

董卿 遇見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就像董卿說的:「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給人快樂。」

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經歷過的故事,其實都是在不斷地重塑你這個人本身,尤其是在書里,你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03.

楊絳先生在一封回信中答過一句引人深思的話:

「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其實這恰恰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感覺孤獨也好,迷茫焦慮也罷,其實大多數時候都是庸人自擾,眼界和格局受限,心態和狀態難以調整,所以才會不快樂。

靜下心來想象,一個人的一生其實也就三萬多天,我們很難延長生命的長度,但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拓展生命的寬度,讓你能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思考未來,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負情緒中無法自拔。

所以你看,堅持讀書,其實是為自己帶來好運,因為它會讓你變得愈發自信和坦然。

你讀過的書,都會成為你的鎧甲,成為你行走人世間,最溫暖的避難所。

我們讀書,不為別人,不為目的,只為從當下這一分一秒,遇見從容,遇見坦盪,遇見更好的自己。

與君共勉。

– END –

作者:茶茶:用心碼字,用音傳情,每天晚上九點三十分,溫暖每一個孤獨的你。聽她的聲音,小心會上癮哦。微博:不知道是什麼茶 微信公眾號:小茶夜讀(vipyq95)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短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