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的雕像,需要細菌來拯救

美第奇小聖堂(Cappelle medicee)是義大利弗弗洛倫薩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的的兩座擴展建築,建於 16-17 世紀。

其中新聖器收藏室(Sagrestia Nuova)由米開朗基羅設計。​在新聖器收藏室內,他為美第奇家族成員陵墓設計了四個雕塑,用一天里的四個時段命名:《晨》、《暮》、《日》、《夜》。

米開朗基羅的雕像,需要細菌來拯救

▲美第奇小聖堂的雕塑——《日》,圖片來自:DeAgostini

如今過去了數百年,這些雕塑的表面早已出現污漬與變色,華麗的白牆也已暗淡。雖然在近十年的修復中,修復人員已經去除了大部分瑕疵,但面對那些頑固污漬,他們也毫無辦法。

經研究,這些污漬似乎與佛羅倫斯曾經的統治者亞歷山德羅·美第奇(Alessandro de’ Medici)有關。他的遺體被放置在美第奇小聖堂的石棺之中,但在下葬前並沒有經過充分的處理,才造成了難以去除的污漬。

米開朗基羅的雕像,需要細菌來拯救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2019 年 11 月,美第奇小聖堂博物館請來了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他們通過紅外光譜發現了這些雕塑和兩座墳墓上的方解石、矽酸鹽以及其他有機殘留物,正是這些物質構成了那些難以去除的污漬。

他們決定嘗試用細菌來「吃掉」它們。

義大利國家新技術局的生物學家安娜·羅莎·斯普羅卡蒂(Anna Rosa Sprocati)從近 1000 種菌株中選擇了幾種最合適的,不過它們通常用於分解石油或重金屬。她實驗室里的一些蟲子倒是很喜歡磷酸鹽和蛋白質,可米開朗基羅喜歡的卡拉拉大理石也是它們的美味佳餚。

所以莫妮卡·比蒂 (Monica Bietti) 最後沒有選擇它們。

米開朗基羅的雕像,需要細菌來拯救

▲美第奇教堂博物館的前任館長莫妮卡·比蒂 (Monica Bietti)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去年秋天,由於疫情的影響,美第奇小聖堂的營業時間大幅減少。她決定要趁此機會,給這些頑固的污漬上一課。

這位美第奇小聖堂博物館的前館長組織了一個包含了科學家、歷史學家、修復專家的小團隊,試圖自己去尋找最適合用於雕像的菌株。

他們在祭壇後面測試了進行菌株測試,她稱這些被選中的細菌都是無害的,也沒有孢子。

米開朗基羅的雕像,需要細菌來拯救

▲比蒂的團隊正在進行菌株測試,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最後,這個團隊選擇了施氏假單胞菌 CONC11,這是一種呈淡黃色、邊緣不規則的菌體,這是他們從那不勒斯附近一家製革廠的廢料中分離出來的。

對於不同的污漬,他們還使用了不同的細菌。

他們用紅球菌清除了耳朵上的鑄模殘留物、膠水,以及油污,利用源自油菜黃單胞菌的黃原膠來對雕像《夜》的面部進行清潔,墳墓上方的朱利亞諾公爵的頭像也接受了類似的待遇。

對於造成這場災難的亞歷山德羅,他們則用了一種叫做 Serratia ficaria SH7 的細菌作為「清潔用品」。

SH7 吃了亞歷山德羅。

比蒂說道。

米開朗基羅的雕像,需要細菌來拯救

▲經過修復後的雕像,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