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2023 年接近尾聲,如果是你,會用哪個詞概括它?

語言是人類交流和表達的工具,每年最有代表性的詞匯,如同言簡意賅的線索,反映社會的流行趨勢,折射人類的共同情緒。

按照慣例,劍橋、牛津、韋氏、柯林斯等各大詞典都選出了自己的年度詞匯,眾望所歸,AI 的存在感高得前所未有。

從幾大年度詞匯身上,我們能夠看到這一年,人類是如何被 AI 所改變。

榮譽屬於人工智慧

——年度詞匯:#AI

幾大權威詞典里,柯林斯詞典最為直接,把 2023 年度詞匯選為 「AI」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今年,AI 一詞的使用量增加了 4 倍,被定義為「通過電腦程式模擬人類思維功能」。

柯林斯詞典認為,這句定義指向了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憂慮:AI 真的能變得像人類一樣嗎?如果可以,對於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

以上問題確實很重要,是 AI 教父從 Google 離職的導火索,是簽署請願信暫停 AI 開發的矽谷企業家的理由,也是 OpenAI 首席科學家 Ilya 推進「超級對齊」的初衷。AI 將帶來繁榮的新時代,但首先必須防止它的危害。

然而,大多數人對 AI 的發展並沒有發言權,唯一的選擇是使用它,然後漸漸離不開它。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近日分享了 Reddit 一則很有意思的提問:用 GPT-4 解決過哪些你自己本來無法解決的生活難題?

我們的一篇文章對答案做了梳理。寫電子郵件、修改簡歷、改善心理健康、學習入門知識、激發創意靈感……AI 確實影響和改變著一些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

1966 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 Joseph Weizenbaum 發布了 ELIZA(以蕭伯納戲劇《皮格馬利翁》中的角色命名),這是第一個允許人機之間進行類人對話的程序。

以今天的眼光審視,它顯得十分粗糙,只是在用戶的問題中尋找關鍵字,提取出來給予回饋。

Weizenbaum 的初衷是展示計算機對人類語言的理解多麼膚淺,但讓他意外的是,人們依然對 ELIZA 著迷,關在房間幾個小時,就為了和它說悄悄話。之後,對電腦程式產生的擬人化依戀,被稱為 ELIZA 效應。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如今,ELIZA 效應加速蔓延。其實 AI 早已無處不在,打敗圍棋冠軍、推動自動駕駛、推薦興趣歌單,但要麼離生活很遠,要麼像空氣一樣存在但不為我們感知。

大多數人都未曾猜測到,2022 年末的一天,AI 又從一個對話界面開始,和我們的個人生活息息相關。

無論對錯,AI 什麼都可以回答,與此同時,它的使用場景越來越日常。9 月,ChatGPT 推出語音和圖像功能,能看、能聽、能說話。五感是人類和世界互動的方式,也正在成為我們與 AI 的互動方式。

Sam Altman 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人們第一次使用 ChatGPT 時,可能感覺它更像是一種生物,而不是一種工具,但最終他們習慣了它,並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我們與 AI 的互動不僅關乎知識,也潛入了情感的深水區。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過去一年相關的產品層出不窮,包括 AI 伴侶 Replika、情商突出的聊天機器人 Pi、Meta 以名人為原型的 20 多個 AI 角色、上演現實版《她》的 AI 女友 CarynAI……

它們的態度親昵,除了文字還可以語音對話甚至視頻聊天,給予不被辜負的友誼和浪漫關系,滿足現實之中未曾得到的社交需求。

正如曾被 Bing Chat 深情表白的《紐約時報》撰稿人 Kevin Roose 所說:

我感到一種不祥的預感,AI 已經跨越了一個門檻,世界將永遠不一樣。

真實與幻覺

——年度詞匯:#Hallucinate、#Authentic、#Deepfake

不過,Bing Chat 對人類的表白當不得真,這種 AI 生成的虛假信息,用術語說是「幻覺」。微軟 CEO 納德拉甚至覺得外界有些大驚小怪:「我們沒想到有人會在發布後 100 小時內進行榮格分析。」

「幻覺」對 Google 來說,則是一件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的丑聞。2 月,對標 ChatGPT 的聊天機器人 Bard 在演示時犯了有關韋伯望遠鏡的事實錯誤,導致 Google 市值蒸發超過 1000 億美元。

直到現在,聊天機器人仍然頻繁地產生「幻覺」。11 月,由 Google 前員工創立的初創公司 Vectara,研究了各個巨頭的聊天機器人幻覺機率,最低的是 3%,也有 5% 和 8% 的,最高甚至達到了 27%。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因為這個詞對生成式 AI 的特殊意義,Hallucinate(產生幻覺)被劍橋詞典選為了 2023 年度詞匯。

「Hallucinate」原指人類因為生病或吃藥等原因,似乎感覺到了不存在的事物,現在又多了一層含義——「當 AI 產生幻覺時,它會產生錯誤信息」。

劍橋詞典認為,生成式 AI 固然是強大的工具,但它的「幻覺」提醒我們,留意虛假信息的危害,用批判性思維安全有效地與之交互,人類的專業知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和劍橋詞典恰好構成反義詞,韋氏詞典的年度詞匯是 Authentic(真實的、原汁原味的),這個形容詞可以修飾美食、藝術品、文化體驗甚至某人性格,強調沒有虛構或偽裝。

Deepfake(深度偽造)也在韋氏詞典的 2023 年數據里名列前茅,可以看作和「Authentic」的一體兩面。

劍橋和韋氏的年度詞匯,很適合當合訂本看,過去的一年里,「真實」與「幻覺」的交鋒,因為 AI 出現在文字、圖片、歌曲、視頻等一切內容。

MidJourney 讓教皇穿上了巴黎世家風格的羽絨服,模擬地震和海嘯事件,甚至捏造登月花絮照片。HeyGen 讓泰勒·斯威夫特說著匹配口型的地道中文。SoVITS 教「孫燕姿」演唱《發如雪》《難念的經》《愛在西元前》……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有人走過路過看個熱鬧,也有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畢竟在大多數情況下,色情、政治和謠言總是先行。過去我們常說無圖無真相,但在不遠的未來,有圖也不是真相,有視頻可能也不是真相。

如果脫離真實與幻覺的非黑即白,AI 也在為創作注入新鮮血液。

最近,AI 擴圖的離譜笑話火爆抖音,遠超人類腦洞的幽默感打遍天下無敵手。我也體驗了一番,讓京海的魚販子高啟強瞬間穿越到非洲發展生意。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其實背後的原理並不新鮮,早在去年 8 月,OpenAI 的 DALL·E 就用「Outpainting」功能擴充了肖像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AI 為孤零零的人物生成了畫風和諧的房間。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戲說不是胡說,生成不是亂造,AI 考慮了原始圖像的視覺元素(包括陰影、反射和紋理)才會下筆,只是很多擴圖工具的水平還不那麼穩定。

文生圖工具之外,文生視頻給我們的感官帶來了更為直觀的沖擊。

AI 視頻生成頭把交椅 Runway,近日上線了「Motion Brush」(運動筆刷),對著任意位置輕輕一刷,就能讓靜態圖像動起來。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Runway 的新晉勁敵 Pika 也不甘示弱,不僅能從文本提示詞直接生成視頻,還能修改特定區域、添加拍攝技法,等於一鍵完成了很多後期工作。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這些並非「真實」的創作,像是為女神維納斯接上斷臂,展示藝術的又一種可能性。

或許 AI 距離長電影的創作還有距離,但可以預估它在短視頻領域的潛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導演、編劇和編輯。

只是,當我們看到某張圖片、某段視頻時,最好不要默認它們是真實的。

人的創作與 AI 的創作

——年度詞匯:#prompt

其實,虛假圖片、虛假語音、虛假視頻存在良久,以前有過無數次的討論與爭鋒,然而到今天,它們才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因為創作方式在變化。

和 AI「聊天」也是在創作,我們輸入的內容就是「提示詞」,它的質量直接影響了 AI 生成的內容好壞。

提示詞漸漸被視為可以分出高下的人類創作,甚至衍生出「提示詞工程師」之類的高薪職位。

今年的年度詞匯,prompt(提示詞)榜上有名,雖然沒能成為牛津詞典的冠軍,但闖入了決賽圈的四強。牛津詞典發現,prompt 的使用量大幅增加,但在 2022 年之前,它甚至很少出現在語料庫里。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與 AI「聊出來」的作品,是否算作人類的創作?

11 月底,AI 生成圖片著作權侵權第一案的一審落幕,給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判決的依據就和提示詞有關。

原告是使用 AI 工具生成圖片的小紅書用戶,被告是抹除水印搬運上述圖片的百家號帳號,判決的核心是,被告自顧自地搬運固然不妥,但原告的 AI 生成圖片可以受到著作權保護,讓創作者維權嗎?

在本案中,AI 生成作品的著作權和獨創性得到了認可,因為存在「智力投入」。

雖然原告沒有動筆畫畫,但設計了提示詞,設置了參數,體現了自己的個性化表達,同時 AI 不具備自由意志,不是法律上的主體,不存在兩個主體之間確定誰為創作者的問題。

從本質上說,本案的法官認為,AI 就是工具,人類使用 AI 生成圖片時,就是在進行創作並享有著作權。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然而,當人類用 AI 創作,究竟誰是主體,以及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至今還沒有共識。

美國版權局的觀點就和這次判決不同。2 月的一次判例中,雖然藝術家設定了提示詞,但美國版權局認為,AI 不像相機等工具可控,藝術家的輸入和 AI 的輸出相距甚遠,所以 AI 生成圖片不能被視為人類創作,無法獲得版權保護。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  用 AI 生成圖片的漫畫.

觀點的爭議不影響一個事實:從前,創意主要來自於人類,不管是大腦、對話、書籍還是網際網路,現在我們將部分過程外包給 AI,和它達成未知的合作關系,同時結果並不可控。

之前愛范兒采訪過從業五年多的插畫師小徐,AI 已經融入了她的工作流,Midjourney 是主要工具之一,速度快,效果也好。與此同時,AI 的結果好壞,仍然存在機率問題。

綜合了優缺點之後,小徐使用 AI 的方式很靈活,可以用它生成整張圖,也可以用它生成背景,再將素材 P 上去或者自己畫,或者再搭配其他 AI 工具使用。

AI 未來能不能比人類畫得好,能不能在作品上署名,是個體無法決定的。但至少,成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不排斥新技術的學習,可能會更好地面對未知的沖擊。

2023 年度熱詞,只能是它

總的來說,2023 年,是我們開始探索如何和 AI 共存的一年。AI 影響了方方面面,包括語言,正如《劍橋詞典》所說:

新技術帶來了新語言。

除了選出年度詞匯,劍橋詞典還添加了不少新的 AI 相關定義,包括大語言模型(LLM)、生成式 AI(GenAI)和 GPT。一些已有的單詞,今年也採用了與 AI 相關的附加含義。

與此同時,劍橋詞典還在發起投票,考慮是否把更多與 AI 有關的詞匯添加到詞典里。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科幻電影《降臨》中,人類派出語言學家嘗試與外星生物交流,而在現實里,人類與 AI 已經在使用自然語言交流,但也有一些新的詞匯出現,或者舊的詞匯有了新的含義。

有趣的雙關出現了。ChatGPT 之類的生成式 AI,既能說出類似人類的語言,又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對語言的使用。

一個冥冥之中的巧合是,韋氏詞典宣布「真實」是年度詞匯的同一天,《紐約客》的特稿談到英偉達正在推動 AI 革命。2023 即將過去,我們又將迎來新的、或許難以用語言形容的一年。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