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老有所依成世界難題 各國如何關愛獨居老人?

參考消息網2月19日報導 《俄羅斯報》2月13日刊登題為《老人的待遇》 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研究表明,7.2%的歐洲人一年都不會與親戚朋友見一次面。據歐盟統計,超過10%的歐洲家庭只由一位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構成。

但人類並不適合孤獨。科學家認為,孤獨會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9%,中風的風險增加32%,還會導致壓力和抑鬱。

英國:不放棄獨居老人

如何老有所依成世界難題 各國如何關愛獨居老人?
一名老人在倫敦-布萊頓老爺車比賽開始前參觀參賽車輛。(新華社)

根據英國政府2018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英國有9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4%)感到孤獨。五分之一的英國老年人抱怨孤獨,20多萬老年人一個月以上都沒有與親友聯系。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英國當局啟動了一項將獨居老人拉入社會的戰略,該方案由負責體育、社會事務的文化副大臣監督執行。她現在被稱為「孤獨大臣」,盡管她並沒有「孤獨部」。新戰略要求相關各部委、基金會和民間組織通力協作,而這位副大臣被委派從中進行協調。

例如,英國皇家郵政公司的郵遞員應當在派送信件和報紙時順路看望獨居老人。郵遞員應嘗試讓獨居老人與其親屬或當地關愛獨居老人的組織建立聯系。

此外,政府計畫撥款近200萬英鎊(1英鎊約合8.74元人民幣——本網注)用於建立新的公共區域,如咖啡館、藝術館或廣場。2018年6月,政府已經撥款2000萬英鎊,用於扶持慈善組織和興趣社團的項目。

英國還有許多幫助獨居老人的慈善和志願者計畫在順利運行。例如,一些互聯網小程序可以提醒老人在冬季開車或外出行走時應注意的事項。還有一些服務可以讓老人預約「朋友的來訪」——社工上門訪問,或預約一位友好熱情的老年志願者的定期來電。他們會定期打電話來問問:「您好嗎」,並傾聽獨居老人說話和給予鼓勵。

法國:志願者陪伴出行

如何老有所依成世界難題 各國如何關愛獨居老人?
幾名老人在法國巴黎的盧森堡公園聊天。(新華社)

即將退休和已經退休的巴黎人在法國首都不會感到無聊。巴黎社會組織和市政當局為他們設立了很多項目。

例如,巴黎常設大學,55歲以上巴黎人都可以申請就讀。這所大學每季度都會開設一系列主題各異的講座。例如,藝術學院本季度邀請多位專家舉辦賞析從古代到當代的水彩畫的系列講座;對歷史感興趣的老人可在專家的引導下進行參觀陸軍博物館等系列短途旅行。文學系、攝影系和自然科學系也組織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動。

此外,「第三年齡俱樂部」長期以來一直由巴黎市政府社會項目中心主辦。事實上,「第三年齡俱樂部」指的是很多小團體。它們對老人免費開放,想加入的老人只需填寫一張表格來確認身份,告知年齡和提交巴黎居住證明(電費或煤氣費收據)就夠了。在俱樂部做什麼呢?在藝術工作室能學習繪畫、雕塑、刺繡、拼貼畫、陶藝等等,至少有20種課程可供學員展現自己未曾被發掘的天分。

對於那些對數字技術知之甚少的人也有專門的課程,同樣是免費的。對於那些想保持身材的老人來說,選擇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北歐式健走、中國式體操、瑜伽、健身房等。

自2019年1月15日起,「第三年齡俱樂部」的巴黎人可以使用一項新的市政服務——「有伴巴黎行」。實際上,巴黎和其他大城市一樣,有許多孤寡老人或者是親人住在其他城市的老人。在巴黎47萬名老人中,這樣的老人有19萬,而且其中有8.5萬人已經超過75歲。

如今,通過致電巴黎市政府聯系服務,他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每週在一名志願者陪同下進行4小時的活動,外出散步、去醫院或者電影院都可以。

意大利:「銀發同居」新生活

如何老有所依成世界難題 各國如何關愛獨居老人?
在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參加狂歡節的老人彼此親吻。(新華社/法新)

意大利的老奶奶和老爺爺們是亞平寧半島最活躍的人群。他們無窮無盡的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前的意大利社會。

意大利長期以來一直是百歲老人數量最多的「老歐洲」國家。根據歐安組織最新發佈的《預防不均衡老齡化》報告所公佈的數據,情況在未來一些年只會繼續惡化:2050年在意大利,每100名20歲至64歲的人需要贍養74名超過65歲的人。

但奇怪的是,意大利人自己對這樣的統計數據似乎並不太緊張。去年,一些意大利學者提議將老人定義為生物學年齡超過75歲的人。佛羅倫薩大學教授德尼科洛·馬爾基翁尼認為,目前65歲意大利人的平均身體和精神狀態與1980年時40~45歲的人差不多,現在75歲意大利人的平均身體和精神狀態與1980年時55歲的人差不多。

若想驗證馬爾基翁尼教授的正確性,只要看看酒吧、咖啡館和餐館的景象就夠了。很多顧客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他們一整天都待在那里,在熱烈的談話和政治辯論中歡度時光。

此外,老先生們都很注意自己的儀容(有時甚至比年輕的意大利女孩子更在意外表),一進美容院就不願離開。意大利老人還喜歡環游世界,他們的收入能負擔得起旅行開銷。大部分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經濟繁榮時期的意大利老人並不僅僅依靠養老金生活,一般都有兩套公寓,一套自住,一套出租。他們還可以藉助存款利息來保持生活品質。

因此,大多數老人都不需要國家和親屬的金錢支援。相反,在意大利常見的情況是,由於一些主客觀原因而無法經濟獨立的年輕人,要靠七八十歲的祖父母資助。年輕一代感激地接受了他們的慷慨,用關心和照顧來「回饋」老人。所有重大節日和家庭紀念日都離不開家庭聚會。對很多意大利人來說,每週日跟祖父母一起吃午餐是一項神聖的儀式。

但並非所有退休老人都能安享美好富足的晚年。經濟危機給相當一部分意大利老人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們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意大利有350萬獨居老人經濟狀況堪憂。由於他們無法指望國家的支持(意大利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那樣強大),「銀發同居」成了他們越來越常用的擺脫困境方式。這種類型的同居讓獨居老人重新體會生活的滋味:不再獨自感受孤獨,尋找能住在一起的新朋友,共同分擔各種開支。

美國:養老院提供服務

美國老人的典型觀點是生活在65至67歲退休後不會結束。在這個年齡,他們能夠積極參與體育鍛鍊和社會活動,與同齡人交流。然後一切都取決於財務狀況。

美國政府為老年人提供了諸多福利。這首先指的是醫療服務,對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一項重大開支。即使將當年享受的保險和醫療折扣計算在內,美國退休老人每年也要為醫療服務支付1萬至3萬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77元——本網注)。

老年人保持積極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支柱是無障礙環境。美國不僅在人行道或台階處設置無障礙設施。城市公交車為輪椅使用者配備了專用平台,地鐵中隨處都有直梯。

美國人習慣從30歲就開始考慮養老金的數額。他們大致計算出度過舒適的晚年所需要積累的錢數,並在未來幾十年內向養老基金存錢。如果一切都按照計畫進行,那麼美國人在退休後能領到一大筆養老金,可用於旅行或遷居到氣候更宜人的南部各州。

美國有大批能為老人提供積極生活方式和醫療服務的住宅區或小城鎮。例如,在亞利桑那州有一個「太陽城」,居住着約6萬人。居民平均年齡超過60歲。「太陽城」規定,享有房屋產權的人必須至少有一名在55歲以上,滿足該條件才能買房。這是一個豪華版的養老院。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這樣的豪華晚年。如果老人不能自理,而且其親屬沒空或者不想照顧他,那麼他就得搬到養老院。即便沒有經過他的同意,由醫護人員和社工組成的特別委員會也有權決定將他送入養老院。

大部分養老院都是商業模式運營,平均每年的賬單是7萬至8萬美元。有時老人會通過出售房產或動用存款為自己埋單,有時他們的親屬會幫忙付賬。

免費養老院很少,主要是為需要全天候護理的貧困老人服務。還有一些老人日托中心,早上將老人送過來,晚上再接回去,平均一天的收費約為150美元。此外,對於向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幫助的人,無論是親屬還是志願者,國家都會給予一定的補償。

日本:引入機器人養老

如何老有所依成世界難題 各國如何關愛獨居老人?
許多日本出租車司機的年齡都超過60歲。(路透社)

在日本,老人備受敬重。這可能是日本老人多長壽的秘訣之一。

贍養父母是日本家庭的傳統。這項光榮的責任通常會落在長子、他的妻子和孩子的肩上。長子夫婦不會永遠喜歡這一沉重的責任,但還是咬緊牙關遵守古老的傳統。

然而,日本政府很關愛老人,老人在走到生命盡頭之前都不會退出積極的社會生活。許多人即使在退休後也有機會找工作賺錢。例如,許多日本出租車司機的年齡都超過60歲。在大城市街頭,在購物中心和辦公大樓的入口處經常能看到身穿制服、拿着安全指揮棒的白發日本男子在維持秩序。

順便說一句,最近在日本群島出現了一個不尋常的現象。老年犯人在刑滿釋放後故意犯下輕罪,希望重新入獄。監獄能提供食物、住所甚至條件不錯的醫療護理。孤寡老人往往寧願蹲監獄,也不想流落在寒冷的大城市街頭。許多上了年紀的犯人需要特別護理。他們無法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散步、洗澡或上廁所。難怪很多監獄看守員在離職後通常會去當養老院的護工。

研究表明,日本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出生率極低。當地政府尚未找到有助於扭轉消極趨勢的良方。當代日本大力將機器人引入老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形機器人不僅會照顧老人,還會幫他們消愁解悶。

2015年12月,Telenoid R1原型機器人在東京的iREX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上展出。機器人僅重2.7千克。它可以轉頭、張嘴、轉動眼球。它能遠程模仿遠在千里之外的交談對象的動作、表情、聲音,形成對方就在眼前的效果。外觀模糊了年齡和性別、觸感舒適的硅膠娃娃已經在日本養老院里使用。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