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到底是哪里?

翻開數千年的地名演變史,有一些地名沿用到了今天,比如「河北」;有一些地名消失於歷史煙塵之中,比如「西域」;還有一些地名名稱依舊,但所指范圍早已不同,比如「山東」。

以山東為例,古籍中的「山東」與現代山東省是不一樣的。戰國乃至秦漢時代的「山東」指的是崤山與函谷關以東的區域,唐代的「山東」可能指的是太行山以東區域。「山東」的所指范圍,大體上是不斷縮小的。

種種變化,既體現着時間的磨洗,也彰顯着空間的位移。

其中,另有一些地名,其內涵的演變,不僅蘊含數千年時空的變幻,更集經濟、文化等多重意象於一體。比如咱們下面要說的——「江南」。

早期的「江南」一詞,既不是專指今天的長江下游一帶,也跟「水鄉」「繁華」這些意象沒有任何關系。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且聽小生慢慢講來。

「江南」,到底是哪里?

印象中的「杏花春雨江南」,一開始並非是這般模樣。(圖為吳冠中畫作)

第一階段:從「荊州」到「揚州」

首先應當聲明,全長數千里的長江,流域范圍極其廣大。從字面意義上講,但凡符合「長江以南」這個條件的,都有資格被稱作「江南」。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筆下,「江南」一詞的指代范圍,也各有不同。

但至少有一點,學界業已達成共識:早期的「江南」,更多時候,指的是長江中游以南、南嶺以北的這一區域,即今天的湖北中南部至湖南一帶。

典籍中的江南

「魂歸來兮,哀江南」——《楚辭·招魂》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韓非子·初見秦》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史記·貨殖列傳》

這些句子中的「江南」,指的都是這一區域。甚至王莽時期將夷道縣更名江南縣,地點仍在這一區域。

即以楚國故都江陵為中心,向南發散的地理單元,既是秦末三楚中「南楚」的組成部分,也是漢代十三部州內「荊州」的主要區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荊楚之南」。而今天被我們稱作「江南」的長江下游地區,此時還叫「江東」,歸屬「揚州」管內。

「江南」,到底是哪里?

東漢荊州刺史部圖

然而,從東漢末年的戰亂開始,「江南」與「江東」的概念,開始混同,而這種混同,是以長江以南政治中心的東移為背景的。

自東吳、東晉至於南朝,南方政權皆以建業/建康(今天的南京)為政治中心,數百年的分裂,使得「江南」一詞在當時的語境中,增加了「江南政權」這一層含義。而作為江南政權的核心統治區域,以今天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常常成為「江南」一詞的指代對象。從此,下游開始取代中游,「揚州」逐漸壓倒「荊州」。

「江南」,到底是哪里?

建康為南京在六朝時的名稱,此為東晉建康城示意圖。

但這一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六朝時期,長江中游的軍事地位,一直極為重要。前有孫權開府武昌(今湖北鄂州),後有桓玄、蕭衍自中游起兵爭奪皇位。

侯景之亂以後,西魏攻破蕭梁重鎮江陵,俘虜暫居江陵的梁元帝,文學家庾信以此為背景,留下傳世巨作《哀江南賦》……圍繞「江南」一詞的歸屬,中游與下游,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拉鋸之戰。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指的是梁朝武將侯景所發動的武裝叛亂。侯景本為東魏降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接納,委以重任。侯景不滿東魏與梁交好,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給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巨大打擊,加劇了南弱北強的趨勢,也加速了南方士族的衰亡,寒門出身的陳霸先趁勢崛起,在梁朝滅亡後建立陳朝。

庾信,字子山,別稱庾開府。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由南入北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飽嘗分裂時代的辛酸,《哀江南賦》便是傷悼梁朝滅亡、哀嘆自己漂泊身世、寄託故國興亡之思的一篇作品,內容豐富,文筆淒婉。

南北統一以後,唐朝設立了幅員遼闊的「江南道」,將中游與下游全部囊括在內。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這漫長拉鋸的結果。

「江南」,到底是哪里?

唐代初期江南道範圍

當然,如此廣大的行政區域,管理上總有着相當的困難。最終,開元二十一年(733),唐朝將江南道分為江南東、江南西、黔中三道,分別進行管理。從此,中游與下游,再不曾同在一個行政區劃中。

第二階段:長江下游的內部演化

在從中游遷至下游以後,「江南」的具體范圍,各個時期又有不同。

在節度使林立的唐代中後期,江南東西兩道,又被劃分為不同節鎮。江南西道衍生出湖南等節鎮,其餘仍稱江西;江南東道則衍生出浙西、浙東、福建等節鎮。

節度使制度在唐玄宗統治期間基本形成,設「天寶十節度」(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等節度使和嶺南五府經略使)。而後來節度使權力的膨脹促進了唐末藩鎮格局的形成,客觀上加速了唐朝的滅亡。節度使由邊防支柱成為藩鎮之禍。

浙西一鎮管轄今天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包括蘇州、湖州、常州、杭州、潤州(今鎮江)、睦州(今建德)等地。

浙東一鎮管轄今天浙江東南部,包括越州(今紹興)、明州(今寧波)、台州、溫州、衢州、婺州(今金華)、處州(今麗水)。

從唐朝白居易《憶江南》中的蘇杭兩地,再到宋代「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全部集中在浙西一鎮。

「江南」,到底是哪里?

元和方鎮圖,右側為浙西、浙東兩鎮

「江南」,到底是哪里?

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一歲或稔,而數郡忘飢」

自唐末五代到南宋,浙西、浙東兩鎮或分或合,總稱「兩浙」。這一地區,構成了兩宋時期「江南」的核心區域,也總體符合我們今天認知中江南地區的范圍。

特別是在宋室南遷之後,「江南」再次成為江南政權的代稱,《元史》所謂「至元十三年,平江南」者是也,而南宋統治核心在以杭州為中心的兩浙地區,此時的「江南」,便常常與「兩浙」互為表里。

「江南」,到底是哪里?

南宋形勢圖

明朝建立以後,對浙西進行了拆分,蘇州、松江、常州、鎮江等地直隸南京,其餘杭、嘉、湖等地歸浙江布政司管轄,正式奠定今天的江浙兩省邊界。

清朝攻克南京後,廢除其國都地位,在原直隸南京管轄的地區添設江南省,范圍相當於今天江蘇、安徽兩省之和,這也是「江南」一詞,最後一次存在於官方行政區劃之中。

然而,明朝對浙西的拆分,不足以割裂「江南」各地的聯系;清朝江南省的設立,也無法將長江以北納入「江南」之中。明清語境中「江南」的核心范圍,大致包括蘇、松、常、鎮、杭、嘉、湖、應天(江寧)以及後來從蘇州分離出來的太倉直隸州。

「江南」,到底是哪里?

明代畫家仇英仿繪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明代蘇州城鄉居民熱鬧的生活

這八府一州,既有江蘇,又有浙江,早已超越行政區劃的隔離。而廣義的「江南」,還包括安徽的徽州、浙江的紹興、寧波等地,與今天「吳語區」的概念,多有重疊,具備獨特的經濟、文化象徵意義了。

「江南」,到底是哪里?

吳語區的范圍

第三階段:成為經濟發達、文化昌明的象徵

《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江南卑濕,丈夫早夭。」

屈原獲罪,放逐沅湘;賈誼遭忌,安置長沙。「江南」一詞在指代長江中游一帶時,常常是與「地廣人稀」「尚未開發」「流放」「早夭」這些意象聯系在一起的。即使到了唐代,貶謫永州的柳宗元,還留下了「永州之野產異蛇」的記載,其生活條件之艱苦,恐怕無須贅述。

賈誼,西漢初期著名政論家、文學家,因受周勃、灌嬰等人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他在長沙期間,因為不適應當地的低窪潮濕,常常暗自感傷,認為壽命不長。某一天,一隻象徵着不祥的鵩鳥(貓頭鷹)飛入房間,更令他傷感不已,於是寫作《鵩鳥賦》來排遣心中憂憤。

至於現在的「江南」,當時的「江東」,條件也難與北方相抗衡。但自從六朝政治中心轉向長江下游之後,上到門閥士族,下至普通百姓,大量的移民進入這一地區,進而促成了兩個結果,一是經濟的發展,二是文化的騰飛。

由此我們不難看到,一條大運河,將江南的財賦源源不斷運往關中;兩朝科舉制,免不了要考盛行南朝的駢體文。

唐德宗時期藩鎮作亂,攻破長安,朝廷流落漢中,全靠浙東浙西兩鎮的財賦沿運河送往漢中,唐朝的天下才得以延續了一百餘年。

韋莊在天下將亂之時,感嘆「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錢鏐割據兩浙施政得當,以致「錢塘富庶盛於東南」。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在農業素稱發達的基礎上,工商業蓬勃發展,進而為史學界留下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一重要命題。同時,江南八府一州也成為全國進士最主要的來源地,沒有之一。

「江南」,到底是哪里?

來源:範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江南書院林立,為科舉培養了儲備人才。圖為著名的無錫東林書院。江南地區的教育同樣發達,從近現代乃至當代,江南地區走出的文化名人也數不勝數,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余華、蘇童、格非……

如此高的「成材率」,使得朝廷中江南籍官員的數量居高不下,與原本雄厚的經濟、文化積淀相結合,江南一地,便具備了全國層面的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

尾聲

我們不難看出,「江南」一詞的含義,完成了「三級跳」式的演變。從中游到下游,是「第一級跳」;從遷至下游到明確范圍,是「第二級跳」;從明確范圍到具備經濟文化意象,是「第三級跳」。

然而,從古到今,「江南」一詞的具體指向范圍,從來不曾真正明晰,與今天的「吳語區」「包郵區」等概念,也不完全重合。以至於人人都知道「江南」所指的地理區域,卻無法精準劃出「江南」的邊界。

人們約定俗成地使用一些概念,卻沒有處處都給予其精準的定義,一如我們今天說話一般。推究「江南」一詞的源流,多是擁有話語權的人,站在此岸眺望彼岸的結果。

站在江陵的角度向對岸眺望,「江南」便指荊楚之南;站在北朝的角度向南方眺望,「江南」便指南朝腹心;站在全國的角度向發達地區眺望,「江南」便成了經濟發達、文化昌明、碧波盪漾、草長鶯飛的——「夢之彼岸」。

各位讀者朋友,您心中的「江南」,又在何處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