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英影評】從【流浪地球】說起

【佩英影評】從【流浪地球】說起

【美國隊長】主角克里斯多佛·埃文斯

童話

–從【流浪地球】說起

文/佩英(新西蘭)

      都說,童話屬於孩子。其實,童話也屬於大人,比如科幻電影、科幻小說,本質上就是成年人的童話。

     【星球大戰】第一集始於1976年,至今常演不衰,續集一拍再拍。好萊塢每年斥巨資,拍此類大片,票房收入甚豐。從高科技的科幻,到卡通式的超人、蝙蝠俠等。

       詹士·邦德(007),本質上是一出成年人的童話。邦德所用之武器、交通工具,全部超越拍攝之年代,先進得無與倫比,更別說美艷逼人的邦女郎,簡直就是現代版的王子公主奇遇記。

       童話製造出一個個人類理想中的英雄,比如正在熱賣中的【Avengers: Endgame】,男主克里斯多佛·埃文斯(Christopher Robert Evans),可謂是美國國家形象代言人:英俊威武、正義血性,經歷過戰爭,在和平年代,不息為人類幸福付出生命。又比如英國紳士邦德:幽默風趣,風流倜儻,機智勇敢,百無不勝,簡直是不老之男神。從1962年第一部上映,到現在已有26部之多。邦德造就了一個個家喻戶曉的明星:最耐看的辛康.納利( Sean Connery )、溫柔儒雅、風度翩翩的皮爾斯.布魯士南(Pierce Brosnan)、剛猛硬朗的丹尼爾.格雷(Daniel Craig)。

      中國人當然不甘其後。最近火爆的【流浪地球】頗有劉慈欣獲獎科幻作品【三體】的風采。但故事情節略有不同,但結局卻是一樣:人類走上尋求新的生存空間的道路。

      蜚聲國際的【三體】共有三集。故事由文革寫起,一直寫到外星人入侵,人類在宇宙這「黑暗叢林」中走頭無路,走上流浪之路。與別的科幻作品不同之處在於,劉慈欣有他一套宇宙法則:把宇宙變成一個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爛蝦的殘酷叢林。根據這套理論,高維度的星球可以滅掉低維度的星球及生物。其中印象最深一段是「降維度」:把一個立體三維的地球(準確來說地球屬四維:除長寬高外,另加時間軸)降成平面二維的「東西」。我實在想象不出這是怎樣的一個幾何畫面。總之,書中把「降維」過程描寫成天上「煙花綻放」,主人公在降維前倉惶逃離,躲避滅頂之災。我只能在大腦里想象這種毀滅的悲壯。再未看【流浪地球】以前,我一直以為電影與【三體】源出一轍。但看完電影以後,感覺三體若拍成電影,會更加精彩,會比【流浪地球】更有票房。

      人類需要童話,一如魚需要海,鳥需要天空,否則為何科幻作品長盛不衰?人類根據自身已掌握的知識和科技,讓童話不斷更新換代,滿足永恆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我們永遠不知下一個童話版本是何種狀況:人類是否能找到可寄居的星球?機器人是否已高級到可代替人類思考和生存?人類與機器人最終以何種關係相處?

      童話的生命力在其有無限想象的空間。宇宙浩渺,人類如微塵。

      面對這浩瀚大千,人類真的是一個孩子:睜著好奇的眼睛,打量周遭,試圖探尋造物之奇妙,哪怕是一、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南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