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文化】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作者:蘇權輿

【壽山石文化】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清 壽山石李白醉酒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壽山石人物雕刻里,「李白醉酒」是非常傳統的文人題材,北京故宮里就收藏有一件清代的壽山石雕李白醉酒擺件,白色的壽山石上點綴鮮紅巧色,即便是歷經時光變遷的老壽山石,依然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壽山石文化】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清 青玉太白醉酒

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除了無數優秀的詩歌名篇,李白還留給後人一個好酒的「詩仙」形象,「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李白寫過許多與「飲酒」、「醉酒」有關的詩句,歷史上也有不少李白醉酒的傳聞,以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李白」最廣為人知:「因奏頌一篇,帝喜,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嘗大醉上前,草詔,使高力士脫靴……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

【壽山石文化】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林飛 高山石《太白醉酒》雕件

一位豪放不羈、倜儻不群的千古「醉詩仙」,怎能不引發藝術家的追慕呢?無論是玉雕、硯雕、木雕還是壽山石雕中,「太白醉酒」這一題材都長盛不衰。前文提到的清代的壽山石雕李白醉酒擺件,身着圓領袍的李白半躺於地,倚靠着一隻敞口的酒壇,壇中顯然酒水空空,而早已喝醉的李白意態輕松,如同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一般,渾然不覺——這也成為了壽山石雕「李白醉酒」的經典形象,林飛作高山石太白醉酒雕件也沿用了這樣的形象,但整體雕刻更加舒展而具有浪漫的氣息,作者強調了李白飄飄的寬大袍袖,它包裹着圓滾滾的酒壇,李白正覷眼瞧着酒壇的壇口,醉醺醺的氣質油然而生,整件作品飽滿圓潤,更適於把玩。

【壽山石文化】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荔枝洞石 《太白醉酒》人物擺件

另有兩件荔枝洞石太白醉酒人物擺件也是在傳統的造型上改進與衍生後的創作,其中之一還利用了荔枝洞石天然的界限分明的紅白二色進行巧雕,以紅色部分雕刻醉倒的詩仙,而半透明的白色部分則雕刻為他所枕着的書冊,雖然沒有雕出酒壇,但紅色的石材表現出的李白,卻暗示着醉後的酡紅,堪稱巧思。

【壽山石文化】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荔枝洞石《太白醉酒》人物擺件

這種以紅色暗示酒醉的巧妙構思,幾乎成為壽山石雕「李白醉酒」題材的經典手法,林飛作芙蓉石太白醉酒擺件徹底摒棄了李白醉倒在酒壇邊的造型,而是另闢蹊徑呈現「醉扶歸」的形象,以芙蓉石的紅巧雕刻童子一手提燈一手攙扶着醉後的李白前行,背景是乳白色的芙蓉石雕刻出的、繚繞着雲彩的圓月,營造出了夜晚醉歸的氣氛。鄭幼林所作善伯洞石太白醉酒方章則在方寸之間的章頂,利用紅巧雕刻出手扶酒壇而立的李白,周圍雲氣繚繞、又加之長劍裝飾,突出了其翩然不羈的「詩仙」氣質。

【壽山石文化】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林飛 芙蓉石太白醉酒擺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李白或許不是最能飲酒的人,卻無疑是醉得最詩意的人。

【壽山石文化】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郭懋介 高山石 太白醉酒擺件

——THE 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