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耳順?

何謂耳順?

(圖文無關)讀書遇到兩件事,使我知道一向自得的記憶力大不如前了。 (新華社/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2月19日《南方周末》)

讀書遇到兩件事,使我知道一向自得的記憶力大不如前了。

列子書中寫孔周三劍,一曰含光,二曰承影,三曰宵練,一把比一把厲害。莊子《說劍》篇中也有三劍,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後三劍不是有形的劍,是個比喻。利器在手,照理可縱橫天下了,可是不然。哲學家說,你有劍,我可以讓你不起殺心,則你有劍等於無劍,不起殺心還不夠,我可以讓你心生敬畏,甘心歸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但這話是誰說的,想不起來。直到一兩年後,重讀列子,才發現這話還是列子書里的。

再一次,在書上讀到一句話,覺得是對孔子所說「六十而耳順」里「耳順」二字很好的解釋。幾天後想起此事,准備記下來,也記不得是在什麼地方讀到的,只得把幾天里借過和翻看過的書拿出來,逐一查找,折騰了一個多星期,才在裴景福的《河海昆侖錄》里找到那句話:「惟善人能受盡言」,出自《國語》:「立於淫亂之國,而好盡言,以招人過,怨之本也,惟善人能受盡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唯道德君子能接受他人毫無保留的直言。韓愈《爭臣論》中引用了這句話,說:「謂其聞而能改之也。」

耳順,傳統解釋不是這樣的,不知為何我一直理解為「聞過而喜、聞過而改」?也許只是因為喜歡這個意思。為什麼說聞過而喜?你有過,把過錯改掉,比起從前,是進步,你比以前更好了,當然值得高興。魏晉時有個繁欽,是魏文帝曹丕的朋友,兩人之間的通信,如今都是文學名篇。我讀繁欽的繁字,讀本音,朋友說,作姓氏,該讀鄱(po)。這事給我一個很好的教訓,以後便輕易不敢想當然了。對這個朋友,一直感激。想想看,假如某一天,陰錯陽差的,跑到什麼地方演講,張口一句fan欽的「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閉口一句fan欽的「遠望無所見,涕泣起踟躕」,豈不叫人笑掉大牙。

鄭玄對「耳順」的權威解釋是:「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阿慶嫂所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聽得出別人話里的弦外之音或微言大義。這樣講固然很好,可是,用不着活到六十歲才有這個本事啊。世上聰明人很多,對於聰明人,這都算不上什麼本事,天生就會。按照鄭注,金庸小說《神鵰俠侶》里的楊過,十多歲就已經「耳順」了——懂得揣摩別人的心思、懂得曲意逢迎了。

清代學者焦循在《論語補疏》中將耳順的內涵提升了一下,他說,耳順就是舜的「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就是不違背。聽到別人的話,把不好的放在一邊,把好的發揚光大,這就叫不違背。

邇言是淺近之言。舜樂於聽取民眾的意見,擇善而從,所以他了不起。

焦循進一步發揮說,有的學者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話,這不是順,是違,是要不得的。張載和朱子再進一步,概括為「聲入心通」:聽到聖人的話,一下子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這樣的「無所違逆」,是知的最高境界。

但我想,如果把事情想簡單點,耳順,無非是能聽進各種話的意思。比如逆耳之言,你聽着不覺得逆耳了,自然就是順。什麼是逆,逆就是違,順就是不違。孔子為什麼六十而耳順?李零教授說得好:

「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他正在週遊列國,到外國找工作。孔子一路顛簸,很不順心,但他很虛心,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什麼挖苦話,他都聽得進去,就連鄭人說他『累累若喪家之狗』,他也點頭稱是。我想,六十來歲的人,閱世既久,毀譽置之度外,愛怎麼着怎麼着,這可能就是『耳順』吧?」

不僅聽得進逆耳之言,對於辱罵、誣蔑、誹謗,也都付之一笑,這很難嗎?很難很難。坐在一定位置上的,有一定聲名的,尤其難。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明的皇帝,但對於不分場合不停提意見的魏徵,也幾次氣得拍着腿大叫,我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當然你可以說,李世民才活到五十二歲,離六十還差整整八年,偶爾犯犯渾也是可以原諒的,更何況他只是說說而已,老刺頭兒魏徵平平安安地活到病死。

順是無所違礙於心。只有心地光明、充滿自信的人才能說出「耳順」的話,才能做到耳順。《中庸》里孔子贊美舜:「舜其大知也與!」孔子說,舜好問,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