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是「小大人」鎮痛退熱別用成人藥

有時候,家中小兒發熱又不願意去醫院,家長可能會選擇用家中 ” 小藥箱 ” 自己解決問題。甚至,用大人的解熱鎮痛藥減量給孩子服用。出於退熱效果好,很多家長就認為,這解熱鎮痛片真管用,以後碰到孩子發熱自行服藥就行了,免得去醫院就醫要乘車、掛號、候診、就診、取藥等一系列繁瑣環節,這樣做省事省時又省錢。

其實,這些家長的做法是錯誤的。解熱鎮痛藥盡管是非處方藥,但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此類藥物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尤其對兒童。在藥物使用上,嬰幼兒不同於年長兒,年長兒不同於成人。藥物在成人身上產生的輕微不良反應,在兒童身上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臨床上,大多數醫生的做法是依據孩子體重和體表面積減量,而如何減量,則靠醫生臨床經驗和兒童胖瘦不同進行換算。但是,此種按成人藥計算兒童劑量的做法,也有兒科專家表示不贊同。

因為不同時期孩子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能力都不同,絕不能單單按體重、年齡或體表面積來換算,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比成人要復雜得多,應根據不同時期孩子特點和具體病情確定治療方案。由此看來,兒童發熱最好選用兒童版藥品。

那麼,孩子發熱,如何選擇藥物?當體溫在 38.5 ℃以下,孩子精神狀態良好時,可不必使用退熱藥,給孩子多飲水,同時配合物理降溫。比如洗溫水澡或用溫濕毛巾擦拭全身,在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脫去過多的衣物,或松開衣物,有利於散熱。

當體溫超過 38.5 ℃,就有必要使用退熱藥了。目前市場上常用的兒童退熱藥有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口服溶液,通過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讓孩子發汗降溫。由於藥物劑型不同,含量不同,給孩子服用前,家長一定要仔細按照說明書上規定的劑量服用。有些家長急於給患兒退熱,往往加大退熱藥的使用劑量或使用次數,其實退熱藥的藥效並非是應用劑量越大退熱效果越強。也有些家長幾種退熱藥物同時給患兒使用,可很多不同商品名的藥品,往往含有相同成分,數種退熱藥物的聯合應用並非有協同作用。超劑量用藥或盲目聯合用藥,易引起患兒過度出汗,甚至造成虛脫、脫水、電解質紊亂,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兒童退熱最好使用一種藥物,如果需要聯合用藥,必須遵醫囑。

另外,服藥後一定要多喝水,從而更好地發揮藥效和補充出汗丟失的水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能濫用解熱鎮痛藥。兒童發熱的原因,也許是普通感冒,也可能是麻疹、肺炎等嚴重疾病。在沒有查出病因前,濫用解熱止痛藥,會掩蓋病情,妨礙正確診斷。特別是幼兒高熱時,如果使用解熱止痛藥不當,還會引起出汗增多、體溫突然下降而虛脫。因此,兒童發熱家長最好不要自行給孩子服藥,應根據醫生的診斷對症下藥。

不僅是鎮痛退熱藥,大多數成人用藥物均不宜給兒童服用。兒童不是小大人,按 ” 縮小版 ” 成人劑量給兒童用藥,極不科學。兒童的肝腎功能發育還不成熟,其肝臟、腎髒的解毒排毒能力很弱。

在給兒童選用藥物時,最好是選用上市時間長的兒童專用藥,如無兒童專用藥,不能自行按照成人劑量減半、酌情計算,而應該請醫生指導,以保障用藥安全。

文 / 鄔時民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走進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