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對話尹建莉 給孩子的唐詩課怎麼上?

六神磊磊對話尹建莉 給孩子的唐詩課怎麼上?
古典詩詞仿佛又進入最好的時代:給孩子起名字翻遍唐詩宋詞,詩詞培訓班遍地開花,《中國詩詞大會》季季熱播。在六神磊磊《給孩子的唐詩課》新書發布會上,新晉奶爸的他和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一起,在北京遭遇驟降10攝氏度寒潮的周末,吸引了大量家長,座位全滿,「站位」也告急。

古詩看上去很美,家長着急讓孩子學,但學什麼,怎麼學,為什麼學?其實很多人沒想清楚。六神磊磊在書中拋出了很多問題:唐詩是一開始就那麼好的嗎?誰的七言絕句可以和李白對飆?唐代詩壇的第一個「男子天團」是誰呢?李白杜甫在當時就是「天王巨星」嗎?為什麼說王維情商高、孟浩然個性強?書中盡是類似這樣很不「古典」的問題。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六神磊磊說:「不勉強孩子背唐詩,我只負責讓孩子愛上唐詩。學古典文化不是讓孩子做古人,而是讓孩子做更好的現代人。」尹建莉說:「如果一定要說讀古詩有什麼用,那『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就是答案吧。」

別讓孩子表演背詩,讓孩子對詩產生單純的好感

六神磊磊小時候並沒有讀過專門講古詩的書,但都「離詩不遠」。比如,四大名著里有大量的詩,《三國演義》里寫到諸葛亮去世,就引用了杜甫的名篇《蜀相》;《封神演義》里,兩個神仙打架前要先念詩,念完再開打。這讓六神磊磊覺得,「詩歌離我很近,詩歌是閱讀的一部分」。

一首古詩,包含幾方面的信息:作者、情緒、故事、文本、對象(寫給誰)。上學的時候,老師往往着重講文本,比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字詞句的意思都講清楚了,但對孩子來說,李白是誰,黃鶴樓在哪兒,孟浩然又是誰,廣陵又在哪兒?如果不講清楚這些,這首詩就只是「一個不熟悉的人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送一個更不熟悉的人去一個更不熟悉的地方」。

「讓孩子學唐詩,首先得讓孩子愛上一個詩人,關心這個詩人的命運,被這個詩人的人格感染。」六神磊磊回憶,有一次他在廬山給一群孩子講唐詩,隨行的攝影師放飛了無人機,瞬間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去看無人機了,誰還聽他講唐詩,場面一度尷尬。

怎麼辦?六神磊磊開始講李白,講李白在江西坐過牢,差點死在這兒,孩子們開始好奇,大詩人怎會如此落魄。他接着講,李白被關在潯陽獄,親人都不在身邊,幸虧妻子多方營救,才逃脫大難……這時,再沒有孩子去看頭頂的無人機,他們為千年前詩人的命運所牽動。

學古詩最理想的狀態是讓孩子對詩有興趣。尹建莉說,兒童學古詩,首先是遊戲,而不是「做功課」。家長最好以「共同學習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誦讀,而不要以教師、統計員或監考者的身份出現,沒有壓力,沒有訓斥。

尹建莉在女兒圓圓四五歲時,正式教她讀古詩,沒有計劃,比較隨意。「不要讓孩子給別人表演背詩,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對別人說他背會了多少詩,這樣才能讓孩子對詩歌有單純的心境,才能產生真正的好感」。

大量朗讀和背誦,仍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

有一種觀點,反對在孩子小時候教他們讀古詩,認為孩子不理解,只是鸚鵡學舌。對此,尹建莉並不認同:「藝術首先需要感知,幼兒學古詩並不重在理解,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強,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形成『理解』。覺得古典詩詞陌生難懂,那是大人的事,孩子並沒有這種疏離感。」

尹建莉在教圓圓背誦《詠鵝》時,由於詩本身明白如話,只解釋一下什麼是「曲項」就可以了。但少解釋不等於不解讀,尹建莉會和圓圓一起,對一些句子反復品味。比如,看到「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會關注它的對仗工整、用字精緻;看到「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就想象那樣一種生活場景是多麼朴實有趣。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六神磊磊和尹建莉一致同意,對現代人來說,詩也還是要讀要背的。「現在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我們不能要求他們花所有時間去背誦。但背誦很重要,我只是反對在沒有把一首詩講透之前就要求孩子死記硬背。」六神磊磊說。

在尹建莉看來,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會真正刻進腦子里,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所以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為主的古典詩歌,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

詩海浩瀚,給孩子選哪些古詩呢?六神磊磊的建議是,首先當然要選經典,在此基礎上,盡量選一些孩子容易理解的,「讓6歲小孩讀杜甫的『三吏三別』就有些早」,再選故事性強的、能反映詩人性格的,以及和我們平常學到的詩不太一樣的。

比如,李白的詩,學完了《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名篇,也不妨講講《宿五松山下荀媼家》。這首詩講的是李白在農家投宿,吃了農婦的一頓飯,「這首詩簡單,有故事,而且我們印象中那個狂傲的李白,在這里是謙卑的、滿懷感激的、充滿同情的,這或許對孩子有別樣的啟發」。

在詩詞之外沒有任何目的,在享受之外沒有任何要求

有家長覺得,背古詩能鍛煉記憶力;也有家長直接告訴孩子,多背些詩對寫作文好……學古詩到底有什麼用?

六神磊磊說,教孩子傳統文化,有一種是「禮教」,比如《三字經》,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還有一種是「詩教」,薰陶性格性情,是一種美學教育,讓孩子學會欣賞美。「不學詩,孩子也能長大。詩歌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六神磊磊說,教孩子唐詩,可以培養孩子的4種能力:親近文本的能力,主動學習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人共情的能力。

在《給孩子的唐詩課》一書中,講到《登鸛雀樓》,會說作者可能不是王之渙;講王維的畫《雪中芭蕉》,會聊這幅畫引發的爭議,北方的大雪里怎麼會有南方的芭蕉。六神磊磊拋出這些問題,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自己去判斷,不要人雲亦雲。

書中也講到李白與高適的友誼,兩個人在微時結為好友,後來高適當了大官,李白成了囚犯,高適似乎沒有施以援手,你怎麼看?「我希望孩子能站在李白的角度理解李白,也能站在高適的角度理解高適,可能他也有難處,不要非黑即白,這是與人共情的能力。」六神磊磊說。

尹建莉說:「只為喜歡,不為炫耀,更不為應付考試。在詩詞之外沒有任何目的,在享受之外沒有任何要求。你讀過的詩,會留在你的氣質當中。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你會擁有一個『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世界。」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11月26日 08 版

責任編輯:郭澤華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知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