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松專欄 ||琴曲悠揚

劉景松專欄 ||琴曲悠揚

我對傳統經典歌曲向來敬重喜好,但對各類演唱會卻「敬而遠之」。究其原因,大概是緣分未至,也可以編一個「唔得閒」、「唔識欣賞」的理由。當然,作為音樂門外漢,我願意托出信守經年而又蠻不講理的說辭——那些歌曲悅耳賞心否?值得費銀耗時漏夜捧場否?

2019年11月1日,時值深秋。一場名為「浪漫·幻想」的小提琴獨奏會在澳門崗頂劇院上演。

課畢放下講義雜什,不顧飢腸轆轆,旋即匆匆往戲院趕。如此虔誠,皆因要打破「成見」聽琴聲悠悠。況且門票乃好友饋贈、還有一道千字觀後感的「密令」等待執行呢。我匆匆得心甘,我虔誠得在理。

劉景松專欄 ||琴曲悠揚

崗頂劇院建於1860年,1873年擴建柱廊和拱廊,整體建築呈新古典希臘復興風格。院內設前廳及舞台,二樓觀眾席類月牙形,座位鋪飾以紅色絨布,渾厚大氣又顯脫俗風格。門前一大一小兩棵榕樹,小棵婀娜秀麗,大者粗壯多姿。樹干相距約兩米不連理,待到空中伸展到各自高度,便見枝椏互擁相抱不分彼此。經歷了「天鴿」、「山竹」等特大暴風雨的洗禮,也就更加相親相愛白首不相離了。

劉景松專欄 ||琴曲悠揚

夜色中瞥見不知誰家的三角梅從窗台露出嬌艷,又嗅着似無還有的植物香氣,該是不遠處聖若瑟修院或何東圖書館庭院中的朴樹、桂花樹、枇杷樹、雞蛋花樹傳來吧。崗頂前地錯落着圖書館、劇院和教堂,在橘紅色街燈映射下,世遺歷史城區各建築「灼灼其華」。崗院位居其中,自是適合高雅藝術表演。

劇院進門處擺放着花牌花籃,道賀的親友或同行兼觀眾依序留影。攝影者扎穩馬步,入鏡者笑意盈盈。隨着眾人豎指成V齊聲呼Yeah,劇院里頓時充滿了祥和的空氣。

劉景松專欄 ||琴曲悠揚

演奏廳小巧精緻,早有聽眾安然就座。來者約百餘人,衣着端莊得體,出語細軟斯文,一派紳士淑女風范。正應了「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蘊意。

演奏會由本地小提琴手主奏,寶島鋼琴手同台彈奏。精美的導賞小冊浸滿文藝味,提示語寫來張弛有度:為免打斷作品的連貫性和演奏者的表演,樂章之間請不要鼓掌。歡迎您在音樂會之後留下與表演者拍照留念。

演奏節目由大調和第一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組成,分上下半場,作品選自加布里埃·佛瑞和塞扎爾·法朗克。極緩板、中板、行板、快板、稍快版、極急速快板等演奏內容如天書又似火星文,愚鈍如我,一時難辨其意。

劉景松專欄 ||琴曲悠揚

誠惶中掃了幾眼洋大師作品的介紹文字,頓時小感驚訝。前者「精湛而又內斂優雅的浪漫魅力奠定了法國音樂的基準」;後者曾於巴黎音樂學院深造,諸多作品享譽中西流芳百世。

經典當前,焉可造次?唯有全程正襟危坐洗耳恭聽。不敢妄議演出精彩與否,為配合現場氣氛,便和着紳士淑女們的情感起伏而起伏——你拍一我拍一,大家鼓掌我鼓掌。

應是秉持感恩不言謝的原則吧,演奏者數度鞠躬致謝,但始終不開金口。待到曲終謝幕,架不住聽眾的熱烈掌聲,二人又合奏一曲以示酬答。這一奏,熱了氣氛,樂了聽眾,也開了我的眼界。琴手那類似華爾茲舞者的致謝姿勢,讓我想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傳說。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