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大熱的「秘籍」藏在哪兒?

博物館大熱的「秘籍」藏在哪兒?

我是可愛滴「網紅」呀~

故宮早已成為「網紅」,一磚一瓦皆是故事,可是開口就是「想當年」,不免嚴肅沉重,故宮的貓代表了紫禁城輕快與靈動的一面。故宮最近推出了一套以故宮貓為原型的「故宮宮喵家族」繪本,是「宮貓家族」系列文創的首發作品,通過小朋友能夠理解的方式展現故宮別樣的美,拓寬了故宮的欣賞人群。

博物館是近年來文化界的熱詞。過去,博物館里的文物、藏品躲在玻璃櫃中,靜默無言;而今,它們以各種方式和姿態「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那麼,博物館熱起來究竟有何「秘籍」?如何進一步「讓文物活起來」呢?

博物館大熱的「秘籍」藏在哪兒?

博物館大熱的「秘籍」藏在哪兒?

博物館大熱的「秘籍」藏在哪兒?

博物館大熱的「秘籍」藏在哪兒?

博物館大熱的「秘籍」藏在哪兒?

熱心觀眾給博物館提個醒兒

胡必越(67歲,退休人員)

我可以說是文創產品的愛好者,十幾年前在國內外旅遊去博物館參觀的時候,就會買一些周邊產品,那時候還沒有文創產品這個概念,就是叫旅遊紀念品。我買這類產品主要在乎的一點就是特殊性,無論是根據館藏文物衍生的還是根據當地歷史開發的,必須有當地特色,在家收藏多年後拿出來看,還可以想起當年的故事,這很重要。這幾年,國內的文創產品興起,我就發現有很多文創產品過度追求商業價值,類型單一,特色不足,里面承載的文化附加值往往不夠。我其實並不是特別在乎文創產品的實用價值,關鍵是要有獨特性甚至是唯一性。我聽說有博物館在做文創家用電器,這就有點兒胡鬧了。

王鶴卉(41歲,北京某高中語文老師)

現在博物館有各式各樣的展覽,科技手段很多,體驗很新鮮,尤其是AR體驗非常好,雖然剛戴上AR眼鏡時有點暈乎,但適應了之後,確實感覺美妙。文創產品也多種多樣,是好事。但是我在一些博物館發現,商品部比展廳還熱鬧,這就不正常了,文創產品是展廳的延續,它的作用應該是延續觀眾對展品的印象和記憶,單純追求「網紅款」「爆款」「高銷量」,有些跑偏。對於展覽,科技手段應該是補充因素,關鍵是得有真東西、有看家的玩意兒,我到博物館主要是看文物的,僅靠技術手段的話,那跟3D電影差不多,缺少文物本身的價值和力量。

唐強(28歲,某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

我是「剁手族」,光各種博物館的膠帶我就買了幾十卷,筆記本有二三十個,標簽紙、冰箱貼、日歷什麼的,書房堆了好多,有的送給朋友,有的自己收藏。買的多了我就發現,文創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有些設計創意挺好,但做工太粗糙,這是產品質量控制的問題。文創產品,很多人糾結於「文」和「創」,但其實「產品」二字才是基礎,你天馬行空的創意交給一個信馬由韁的工廠,做出來的東西很難稱之為「產品」。

博物館大熱的「秘籍」藏在哪兒?

記者手記

僅有秘籍還不夠

博物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博物館應當承擔起相應的使命。為了「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頗見成效。

曾幾何時,博物館仿佛是高高在上的,與大眾有較大距離。至今,在很多人眼中,博物館的創新之舉仍帶着「紆尊降貴」的意味。實際上,此時之文物是彼時之日用,承載着歷史上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以及思想、觀念、審美,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對今人的生活有着認識、啟發、陶冶甚至指導等多重作用。文物是屬於大眾的,而不僅僅是屬於研究者、管理者或其他什麼群體的。針對文物的學術研究當然有着不容置疑的意義和價值,但讓歷史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樣意義非凡,兩者並不矛盾,不應自矜身價,也不必厚此薄彼。

毫無疑問,博物館熱對文化產業的興盛、大眾文化素養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不過,博物館在手握「秘籍」的同時更需要注意夯實內功根基,不可走火入魔。所謂守正創新,以文物本體為中心,就是守正,唯有如此,各種創新才產生意義。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