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多舉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印度總理莫迪帶頭推廣瑜伽

印度自獨立起便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2005年,印度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積極參與國際文化方針政策制定,充分利用機會吸引世界對印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支持,積極同其他國家搭建新的對話渠道,多舉措保護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做法可資借鑒。

組建非遺保護網絡

印度的非遺保護形成了一個多級管理體系,既包含負責政策指引的各級政府部門,也涵蓋了大量研究機構、博物館、文藝團體及專家。

印度文化部是印度中央政府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主體部門。國家音樂舞蹈學院、國家美術院、國家文學院、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中心等由文化部主管的自治機構,以及7個區域文化中心負責不同藝術領域的非遺保護工作,各機構分工合作,自身又向下延伸,建立分支機構,逐步形成了一個多級體系的政府管理體系。

除中央政府外,各邦政府也都設有邦文化部門及邦立藝術學院。7個區域文化中心的主席由總部所在邦的邦長擔任。2011年,印度文化部指定國家音樂舞蹈學院為印度非遺的聯絡、牽頭機構,負責印度非遺的整理、申報、保護和發展。

近幾年,印度政府積極加強非遺保護能力建設。2014年12月,國家音樂舞蹈學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里辦事處面向政府文化機構、文藝團體、非政府機構、文化從業者、研究人員等舉辦保護非遺研修班,旨在進一步深化各邦政府及文化界對非遺保護的重要性認識,設定非遺保護目標並制定實施措施。2015年4月,果阿邦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里辦事處為該邦開設專項研修班,就非遺名錄的整理、修訂及保護進行系統講解。

2015年6月,印度文化部提議成立國家非遺委員會,負責制定國家非遺保護政策,建立國家非遺名錄,致力於非遺的可持續發展,負責非遺的申報工作等。

設立專項保護計劃

印度文化部先後設立了26項專項保護計劃,涵蓋了文學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口頭傳承、社會實踐、禮儀禮節、節日慶典、傳統手工藝等各個領域。印度文化部逐年大幅增加資助力度,從2010年的50萬盧比增加到2014年的近2500萬盧比。2013年整合計劃,設立「保護非遺及文化傳統多樣性計劃」,將所有非遺列入計劃,由國家音樂舞蹈學院統一管理。

「保護非遺及文化傳統多樣性計劃」面向有意於非遺保護工作的邦政府、大學及教育機構、文藝團體、非政府機構、文化從業者、研究人員、學者等,向他們提供資金支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各項活動等。該計劃掀起了印度非遺保護的高潮。2013—2014年度,共計56份申請獲准得到資助,資助總額超過了76萬盧比。2014—2015年度,經專家委員會審定,234份申請中共有137億申請得到批准,其中資助金額最高的達到50萬盧比,最低的為5萬盧比,總資助超過了2000萬盧比。

印度非遺姆提耶圖舞

建立非遺名錄及資料庫

截至2014年底,印度共有11項非遺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印度總理莫迪的大力宣傳和推動下,瑜伽有望於2016年被列入名錄。

2011年之前,印度各邦、各領域、各機構都是自行編制非遺名錄,沒有統一的規范,編制的內容也不夠詳實。從2011年起,國家音樂舞蹈學院開始整理、統一國家非遺名錄,每項名錄都包含項目名稱、地域、文字介紹,從事該項非遺保護和研究的知名機構、團體和研究人員的數據庫、影音及圖片資料等。目前已完成了36條名錄的編制和建檔工作,並且已經以統一的格式在該院的官方網站上公示。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中心也積極參與到名錄編制和資料庫的建設中,並出版發行了系列非遺影像節目。

注重非遺維權

印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經過家族數代人的口頭傳授得以流傳。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為保護本國非遺,印度政府幾次訴諸法律,要求搶注一方撤銷專利。利用姜黃治療創傷的方法在美國被人搶注後,印度方面幾經周折,最終迫使此項專利撤銷。2002年,印度頒布《生物多樣性法》,規定了獲取印度擁有的與生物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所應當遵循的程序,以及因利用此類知識所產生的惠益分享問題。

2001年,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開始籌建,150名醫生、科學家以及信息技術專家組成的小組將印度傳統醫學三大主要體系的100份資料精選出11萬個配方,依據古代醫藥文獻資料將信息輸入電腦,並翻譯成為英語、德語、法語、日語和西班牙語5種語言。隨着遭遇侵權的傳統知識范圍不斷擴大,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涵蓋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包括印度的手工藝設計、克什米爾絲綢、帕什米納(羊絨)、本土施工技術以及部落的口授知識等。一名印度裔美國人為一套由26個瑜伽動作組成的鍛煉方法申請了專利,並於2004年得到美國的批准。印度官員認為無人能夠獲得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文化的著作權,建立了一支有瑜伽專家參與的特派小組,開始了艱難的訴訟之路。與此同時,印度政府協同多所著名瑜伽學校,着手將1500個瑜伽動作建立數字資料庫,收錄到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

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

印度非政府組織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很高,有一些專業的非政府機構積極參與非遺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並獲得認證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咨詢組織,向委員會提供咨詢意見。截至目前,已經有21個非政府組織獲得了該認證。更多的非政府組織是在基層通過培訓、教育、採集資料等工作,努力將某一特定的舞蹈、音樂或民俗等廣而告之,使之能夠延續下去,比較成功的是bangalatak.com。

該組織於2000年在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成立,開展「發展藝術、提升生活」旗艦項目,將脫貧與保護非遺掛鈎,在對當地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手工藝進行系統整理和調研的基礎上,一方面由工藝嫻熟的工匠或藝人帶頭,對農民進行一定的技藝培訓,一方面積極在國內及國際市場宣傳、推銷,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生活品質,增強農民的文化保護意識,最終使這些非遺得以廣泛保存、傳承和發展。目前在西孟加拉邦建成10個手工藝中心,受益人達3000多人,並已經擴展到全印度23個邦的2500個村莊。據印度紡織部統計,2009—2010年度,印度手工藝人數為440萬,到2010—2012年度已經達到了680萬。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bangalatak.com簽署合作協議,要將這種「發展藝術、提升生活」模式在印度及其周邊國家推廣。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