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話劇院話劇《三灣,那一夜》藝術化表現「三灣改編」

國家話劇院話劇《三灣,那一夜》藝術化表現「三灣改編」

「看到當年那群年輕人的初心」

本報訊(記者 諸葛漪)昨天,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三灣,那一夜》作為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亮相美琪大戲院。該劇藝術化表現「三灣改編」這一建黨建軍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生動展現毛澤東在風雲激盪中熔鑄人民軍隊之魂的政治遠見和艱難歷程。導演殷弘毅說:「《三灣,那一夜》講的是一群年輕人的故事,現在的年輕人應該看看當年那群年輕人的初心。」

「劇目既要忠實於歷史,又要符合戲劇創作規律」,是殷弘毅反復強調的重點。為此,劇組赴江西永新采風,演職人員研究史料,修改打磨作品。該劇放棄時下流行的多媒體特效,回歸戲劇本體,在舞台搭建朴實的三灣村,有柴堆、農具、門樓、土坯房,把觀眾帶回到三灣那一夜。用殷弘毅的話說,「回歸戲劇本體,展現語言與表演的魅力。」在他看來,「三灣改編」至今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在革命的關鍵轉折點上發生過的故事會提醒我們:勝利是怎麼來的?我們今天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的初心是什麼?相信觀眾會聯系現實,得出自己的答案。」

《三灣,那一夜》中毛澤東的飾演者王暉,在戲劇舞台與影視劇中曾多次出演毛澤東,詳盡研究過偉人的一生,但這次要演繹三十歲出頭的毛澤東,仍不敢掉以輕心,「語速、走路、坐姿等都要調整。」他反復聽取專家與同事建議,設計許多讓觀眾感到親切的動作,如毛澤東用鞋底熄滅煙頭,與士兵講道理時拍着對方肩膀等。不過他表示,比起外在形體模仿,更重要的是深層次走進角色心中,《三灣,那一夜》塑造了青年毛澤東形象,通過他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余灑度的層層論辯,不斷彰顯毛澤東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余灑度為毛澤東製造了不少「麻煩」,但正是通過一夜的針鋒相對,讓真理越辯越明,讓道路越來越清晰。

編劇王寶社醞釀《三灣,那一夜》多年。作為軍人後代,2008年他第一次參觀三灣紀念館,被講解員介紹深深吸引,「當初毛澤東進行三灣改編,是在非常危險的一個晚上。他倡導官兵平等、去掉四菜一湯、不許長官坐轎子……我聽完介紹感慨良多。」為創作該劇,王寶社反復研讀革命前輩的回憶錄,兩次到三灣,采訪歷史專家、三灣紀念館歷任館長,走遍秋收起義毛澤東走過的地方——銅陵、修水、吉安、安源煤礦、文家市等革命聖地。朋友聽說王寶社寫《三灣,那一夜》一度不解,直到王寶社發去劇本後,朋友發來一條長長的讀後感,「他一口氣讀完全劇,感受到了戲劇的力量。」王寶社覺得,「這是戲劇的力量,更是歷史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