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博「遇見孔子」

在國博「遇見孔子」

《熹平石經》殘石 東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國博「遇見孔子」

孔子聖跡圖之子路問津 明代 孔子博物館藏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浸潤和滋養着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然而必須承認的是,隨着中華文明的時代演變,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也是發展變化着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孔子的認識並不相同。「孔子文化是多元、豐富的,不同的幾個人心中的孔子如果見了面,這些『孔子』之間可能都不相識。但也正因如此,在國家博物館舉辦孔子文化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12月27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國博與觀眾見面,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的一番話道出了展覽舉辦的獨特之處。

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工作部主任江琳坦言,對於博物館策展而言,用文物實物展現孔子文化中抽象而豐富的思想理論,有着很大的挑戰,展覽舉辦前,國博特別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座談,建言獻策,力求讓展覽能夠准確全面地展現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

據了解,本次展覽中除國博館藏文物資源外,還包括故宮博物院、孔子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重要藏品,共分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孔子題材藝術作品」4個部分,匯集了自新石器時期至當代的珍貴文物、古籍以及藝術品240餘件(套),展品總量超過700件,其中還呈現了當代藝術家創作的40餘件孔子文化題材美術作品,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傳承的歷史,力圖為觀眾和研究者講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脈絡與深遠影響力。

展覽第一部分「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分為「思想涵育」「聖跡流傳」「思想學說」3個單元,簡述面對春秋以來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如何「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系統總結、繼承、發展了上古三代的中華文明,並積極入世實踐,奠定了孔子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第二部分「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包括「早期傳承」和「歷代發展」兩個部分,展示了孔子開宗儒學,經兩漢時期的獨尊,魏晉隋唐時期與釋、道的交融,宋明理學的發展,清代的總結,以及近現代的反思,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甚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融匯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三部分「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分為「時代新聲」「美美與共」兩個部分。該部分一方面展示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道路上煥發出新的光彩,另一方面表現了孔子思想所蘊含的哲學、倫理、政治、教育、文化、社會治理等智慧,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啟迪。

第四部分是「孔子題材藝術作品」,國家博物館選取了40餘件國畫、油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來表現「孔子的生平與形象」「孔子的思想與學說」以及「儒家思想的國際化」等內容。

為充分表現孔子思想的源流及其時代特點、後世影響,展覽除了選取大量的文獻資料外,還為說明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萌芽和發展選取了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竹簡等典型文物。展覽的展品時間跨度長、種類豐富,從蟠螭紋編鍾、東漢《熹平石經》殘石等,到明代《孔子聖跡圖》、鄭板橋繪《蘭竹軸》,乃至孫中山「天下為公大道行」書法橫幅,這些文物藝術展品以不同的形態呈現了孔子文化如何深扎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在展覽現場,包括不同題材的《聖跡圖》多媒體展示、孔子文化主題沉浸式體驗、孔子文化知識問答、「仁」字演變互動、四子侍坐VR展示等展陳設計令觀眾耳目一新。除此之外,包括國家博物館配合展覽開發的文具、家居等10餘款文創產品,也都在試圖利用新技術和新形式呈現一個可以生動傳播的孔子。但毫無疑問的是,想要真正認識孔子,一場展覽給我們打開的也只是一扇窗。(記者 朱永安)

(責編:杜佳妮、魯婧)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