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見揚州清代墓葬現完好絲織物、黃麻紙

昨日,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揚州七里甸地塊發掘成果。該地塊位於揚州市西區新城,北至國防路,南至蜀岡南路,西至真州北路,占地面積約74.4萬平方米,發掘工作於12月25日正式結束,考古隊在此搶救性發掘出漢代到清代的墓葬共318座,出土器物702件(組),採集器物7件。

少見揚州清代墓葬現完好絲織物、黃麻紙

專家提取絲織物

令考古隊員驚喜的是,在這片墓葬中發現了2座清代澆漿墓,墓葬中保存有乾燥完整的黃麻紙以及保存完好的絲織物12件,如今,這12件絲織物已經被完整提取出來,轉移至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庫房保存。

考古發掘接近尾聲

兩座清代澆漿墓引起注意

七里甸地塊考古發掘工作持續近3個月,共發掘出漢代至清代的墓葬318座,墓葬規格上除了少數規格稍大外,絕大多數為小型墓葬。令人惋惜的是,其中墓葬多數已經被盜擾,規模稍大的幾乎無一倖免,對墓葬形制、隨葬品及殘存器物擺放位置等影響較大。

發掘工作接近尾聲時,考古隊員根據此前勘探的痕跡,對編號M314、M315兩座墓葬開始清理。這兩座墓為南北向,4棺並葬,兩兩成一座,兩座墓葬的埋葬深度都比較淺,揭掉表層土即露出了墓壙。兩座墓葬緊貼在一起,看似並列,但經考古隊員辨認,兩座墓葬在位置上稍有錯位,雖然兩座墓葬中間的澆痕看似成整塊,但中間有明顯的澆縫,推測兩座墓葬應該是分兩次澆築而成,並非一同下葬。

M314位於西側,M315位於東側,均為雙棺。令考古隊員感到意外的是,M314的西棺以及M315的東棺均已被盜,兩座墓葬緊挨着的兩棺保存比較良好,兩座墓葬頂部均有厚約10厘米的澆漿,M314的澆漿質地比較疏鬆,可以直接剝離,M315頂上的澆漿則要堅固許多,考古隊員需要藉助機械力量將其移除。

墓葬距今有200年左右棺中黃麻紙絲織物保存完好

少見揚州清代墓葬現完好絲織物、黃麻紙

棺內黃麻紙

當M314的棺蓋被移除後,出現在眼前的大量黃麻紙讓考古隊員大吃一驚:該清代墓葬距今已有200年左右,覆蓋在屍體上的黃麻紙竟然如同剛入土時的樣子,一張張碼放在棺木之內,仍保留有一定的厚度和韌度,墓葬的乾燥程度可見一斑。

少見揚州清代墓葬現完好絲織物、黃麻紙

M314棺內文字

在M314的棺木中,考古隊員還發現了文字,其前檔的文字較為模糊,尾檔文字十分清晰,為「生於乾隆壬午年二月初二日,卒於嘉慶丙子年八月初二日」等字樣,根據棺木前後檔所載文字可見,墓主人姓名為宜人李氏,其夫君為「郎中」。

更加驚喜的是,在M314墓葬內,考古隊員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絲織物,這在揚州地區十分少見。考古隊員意識到該發現的重要性,考慮到完整提取絲織物的難度,為了科學提取此批珍貴材料,他們決定將M314和M315兩座墓葬一同提取回駐地,立即重新用棉衾將屍骨包裹,將墓葬封存,並邀請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來揚,協助對墓葬中的絲織物進行揭取。

12月14日,專家組一行3人來到駐地,現場打開M315墓葬後,發現里面也有保存完好的絲織物。M314因保存不佳,屍骨外石灰多散亂,導致隨葬衣物保存不佳,但M315保存完好,絲織品基本原狀保存。

12件絲織物完整揭取衣服樣式包含袍被服靴等

專家們小心翼翼地對兩座墓葬中的絲織物進行揭取,揭取工作花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在M314中揭取出完整的4套絲織物,在M315中揭取出完整的8套絲織物。

「M314中的衣物以棉服為主,M315中的則以單衣為主。」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周贇介紹,M315中提取的絲織物品類較多,包含有緞、錦、綢等材質,衣服樣式包含有袍、香包、被服、褲子、靴等。同時,從骨質特徵等方面來看這兩具均屬女性墓葬,最有特點的是兩具均屬「三寸金蓮」式足。

周贇介紹,目前,從兩座墓葬中揭取出的12套絲織物已被移至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庫房內保存,接下來將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協助下對這批絲織物進行殺毒、除銹等處理,並對其進行研究,希望這批絲織物未來能夠達到展出標準,與觀眾見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