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西歐殖民時代英國崛起,並很快擊敗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法國,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被稱作「日不落帝國」。英國之所以能夠在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競爭中取得勝利,離不開光榮革命後的一系列制度變革。本文就讓我們從稅收制度和金融制度兩個層面聊一聊,英國在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吧!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征稅制度改革

通常來說,每當革命發生之後,民眾的稅收負擔都會相應的減輕許多。但是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卻出現了一個頗為詭異的現象,那就是革命之前的英國稅收水平並不高,但是民眾卻怨聲載道,國家一年能夠徵收200萬英鎊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但是光榮革命之後,徵收的稅務一下子上升到了600萬英鎊,英國社會反而能夠承受,經濟也在繼續發展而未受影響,普通民眾也不抱怨了。

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這個奇怪的現象說明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光榮革命之後的英國政府征稅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而這也促使英國在面對它所有競爭對手時擁有了一個巨大的優勢。咱們就用英國當時最主要的對手法國來做對比,法國的領土面積是英國的兩倍多、人口也超過英國的三倍,國家的總體財富要比英國多很多,但是他們的征稅能力卻不足英國的一半。那麼英國的征稅能力是如何取得飛躍性突破的呢?這就需要從英國的制度層面,以及英國稅制改革進行分析了。

作為英國革命的重要階段,光榮革命實質上是一次系統性的制度重置。稅收制度的改革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樣被包含在內。其實稅收不僅是國家財政最重要的源泉,並且在英國人的心目中擁有十分特別的地位。縱觀英國歷史,幾乎所有對王國的武裝反抗,其直接原因都是因為征稅問題。

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和古代中國皇權社會所倡導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不同,英國國王一直都是作為貴族領袖的身份存在的,國王和治下臣民的財產是分割開來的。正因如此,國王徵收稅款就會導致他人的合法財產遭受損失,所以征稅必須獲得他人的認可才行,否則整個英國社會的產權體系就會崩潰掉了。所以對征稅行為從制度層面進行設計就成為英國人捍衛財產權最重要的防線。然而站在國王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稅收經常會被運用於戰爭等一系列維護國家整體利益的措施上,所以從道理上這筆錢自然應當由大家共同承擔,而稅收就是大家共擔的基本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社會發展出來的議會制度就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由貴族和市民組成的代表議員,就會通過議會的形式共同商議某項征稅措施的必要性。

英國征稅的大小事宜,比如徵收數額、期限、標準、范圍等等均需要由國王和議會共同協商決議,所以征稅漸漸成為議會制度對王權約束的最主要體現。甚至可以說英國近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從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征稅或者說是財產權而趨於完善的。那麼光榮革命之後,英國的稅收制度究竟進行了哪些變化呢?

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聊到這個話題,我們首先需要介紹一下光榮革命以前的英國征稅制度。當時的英國實行的是包稅制,這種稅收制度曾廣泛出現在古代世界范圍,比如中國自五代時期起,活躍於宋元時期,在宋代被稱作「撲買」 (或稱「買撲」)。古羅馬時期也曾長期盛行「包稅制」,當時的包稅人大多是財閥商人。在光榮革命前的歐洲,包稅制同樣十分風靡。

包稅,顧名思義,就是君王不直接參與底層收稅行為,而是將收稅權利售賣給中間商(即包稅人),由這些中間商去向普通民眾徵收稅款。包稅人一次性向國庫交清款項以後,就可以代表國家向大家征稅,收多少稅都是他的。這樣做的好處,第一個是省事,由包稅人幫政府將活都幹了;第二個就是風險小,要知道收稅是有風險的,並不是所有的稅收都能徵收上來的。實際上英國政府曾經就開設過新稅類別,卻因實在徵收不上來而爛掉了,包稅制就可以轉移這部分的風險。

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包稅制的優點很突出,但弊端也十分明顯,其征稅過程是極其容易失控的。由於包稅人相當於向國家購買征稅權,所以為了掙錢必然會拚命盤剝,實際上究竟徵收了多少稅款,國王和議會都是不知道的,這就等於將公共權力轉移到了私人手中。不僅如此,包稅制的效率也十分低下,由於包稅人只需要一次性繳納款項就能從國家手中得到征稅權,這就導致國家的稅收極其有限。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包稅人往往會過度搜刮,他們實際徵收的稅款遠重於國家實際想要徵收的額度,這就會壓制社會經濟的活力,透支了未來發展的潛力。

正因為包稅制的種種弊端,到了光榮革命時期,包稅制已經名聲狼藉,遭到了英國民眾的普遍抵制,所以對稅收制度進行創新也就勢在必行了。英國人採取了對稅收體系國有化和專職化的措施,將征稅工作重新統合起來,交由國家統一負責。公元1713年,英國議會通過決議,徹底廢除了包稅制,並建立了一整套國家專職機構來負責征稅工作,稅收的效率因此獲得了極大提升。正是這些舉措,才出現了文章開頭提及的國家稅收增加了幾倍,民眾卻反而能夠承受的現象。因為經過了征稅制度改革之後,國家稅收雖然增加了,但是民眾的納稅數額卻比包稅制時期減少了許多。

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除了征稅改革之外,英國光榮革命還增加和完善了許多其他財政措施。比如對國庫賬目進行系統性清點管理,這樣就能夠及時掌握國庫的情況。另外英國還實行了財政預算制度,通過理性的規劃分析確保國庫的合理使用。英國不僅對稅收制度進行了創新,還建立了與之相配套的、先進的公共財政制度,並成為後來現代國家財政制度的前身。

當英國對稅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之時,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法國和其他國家依舊採用包稅制,這導致這些國家不僅征稅能力被英國遠遠甩在身後,而且他們的國家財政效率也十分低下。由於包稅人的稅務類別和地域分散,法國國王將不同類別的稅務收入放置在不同的錢櫃中,這導致法國的國庫中的錢櫃有上百個之多,這使得法國的財政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亂賬。1783年,法國發生財政危機,當時的法國財政總監卡洛訥想知道國庫的確切情況,結果光是釐清賬目就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這就可以看出,法國在財政制度上比英國差了一個數量級。所以光榮革命之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英法之間的戰爭幾乎都以法國失敗而告終,新的稅收制度為英國國庫充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英格蘭銀行成立的影響和意義

大英帝國的崛起離不開戰爭,特別是光榮革命以後英國進入了一個戰爭高峰期,一百多年里面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打仗,攫取了大量海外殖民利益。不過當時英國人打仗有一個和其他國家都不一樣的情況,那就是國家從不缺錢。英國不光有錢裝備自己的軍隊,甚至還會用大量的金錢來收買其他國家的軍隊替自己打仗,這是他的所有競爭對手都無法做到的。英國的財政實力之所以如此強大,除了因為前面提及的財政稅收制度改革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們成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家中央銀行,也就是英格蘭銀行。

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英國為什麼會想到建立一個中央銀行呢?這其實與英國國王或者是政府的借錢需求密不可分的。雖然英國每當需要用錢之時,主要是通過財政稅收予以解決的,但是稅收過程耗時較長,一旦出現戰爭、救災等急需用錢的時候,就只能通過借錢的方式解決了。當時英國政府主要是向富商和早期銀行家借錢的,但是借錢需要足夠的信用擔保,而恰巧英國國王的信用歷來都不是很好,經常出現強買強賣、甚至借錢不還的情況,這就導致大家都不願意借錢給國王。

英國國王的信用之所以如此之差,主要是由於光榮革命之前的王權太大造成的。當權力約不受約束之時,契約精神也就越不被遵守,國王就越容易賴賬。所以當國王想要再次向大家借錢的時候,人們都很猶豫。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形勢發生了變化,新上台的國王威廉和瑪麗受到了《權利法案》的制度約束,權力沒有從前國王那麼大了。但是由於王室的信用記錄實在太差勁了,所以依然成為國王借錢的最大阻礙。不論是富商還是銀行家,對於借錢給英國政府的事情還是諱莫如深。可是恰巧此時,法國為了支持被光榮革命推翻的詹姆士二世,同英國爆發了戰爭,英國政府急需資金支持軍隊在前線作戰。但是這個時候國王還想向富商分頭借款的方式就行不通了,只能尋求其他解決辦法。

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正因如此,英國成立一家中央銀行也就迫在眉睫了,那麼英格蘭銀行是如何籌建的,為什麼說成立了中央銀行就能解決英國政府急需用錢的燃眉之急呢?原來由於國王實在借不到錢,就聽從了當時一位名叫威廉·帕特森的金匠銀行家的諫言。威廉·帕特森認為國王既然無法分頭從富商和銀行家借道款項,那不如讓大家將資金集合在一起,通過一種制度化的方式共同借款給政府,這樣對於大家來說就能將風險降到最低。具體的操作就是大家合力建立一家股份制的銀行,再通過銀行的渠道向國家發放借款。這項提議很快就得到了英國富商和銀行家們的支持,並且在議會通過立法的形式予以確立。

1694年英國召開議會後,正式通過法律宣告成立了英格蘭銀行,並且以年息8%的利率借款給政府(英格蘭銀行成立之前,國王開出30%的年利率都無法籌集借款),政府對此自然非常滿意。隨後議會還規定了英格蘭銀行享有一些財政特權,比如印刷鈔票,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家中央銀行誕生的歷程。由於英格蘭銀行面向的客戶是政府,這就將政府與私人資本聯系起來了。國家越強大,資本的獲利就越多;資本越擴張,國家可以調用的資金也就越多。這就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環,從而導致英國的商人都希望國家積極對外擴張,最後吸引了英國之外的人將錢借給英國政府,以求獲得最大的利益。

推動稅制改革,建立英格蘭銀行,闡述英國殖民擴張時期的財政優勢

在歐洲七年戰爭期間,英國只有普魯士一個強有力的盟友,以及日後陸續加入的德意志小邦和葡萄牙。而英普同盟的對手確實法國、奧地利、西班牙、俄羅斯、瑞典和薩克森等一系列歐陸強國。然而正是因為有英格蘭銀行的存在,英國政府籌備軍費的能力極強,不僅能夠滿足自己的開銷,還能對普魯士進行強有力的補血。與此同時,英國的那些對手們卻只能使用自己的國庫,一旦國庫空了就沒法打下去了。

英國的中央銀行制度之所以這麼成功,與當時其他兩大制度是相配合的,即議會制度和財政制度。前文提及,如果沒有議會的立法,英格蘭銀行是建立不起來的,這是從法律層面給予的保障。而英國的稅收制度改革保證了英國政府每年都有可持續的財政收入,政府的信用就有基礎。所以是英國的整個制度體系保證了英格蘭銀行的成功,而英格蘭銀行的成功又反過來促進了英國的經濟和稅收的發展 ,共同促進了大英帝國的崛起。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