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靠量變解決托兒難的方法不可取

從2019年10月起,日本開始全面實施幼兒教育、保育免費政策,並為此投入約8000億日元,民眾無論收入多少,都可以享受3至5歲子女的免費入園、入所服務。免費范圍除了政府認可的托兒所、幼兒園等保育設施外,「認可外保育設施」也被納入其中。

日本靠量變解決托兒難的方法不可取

政府認可的保育設施,要求全體工作人員持有「保育士」資格,而「認可外保育設施」卻降低了門檻,只需要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員持有保育士資格,就可以享受免費政策。如果連這個標準都達不到,也沒關系,「認可外保育設施」還有5年的免費過渡期,用於升級達標。

顯然,日本政府是想通過快速擴充保育設施,來滿足育兒家庭希望入所入園的需求。不過,這種對認定標準的「降級」,也引發了不少日本民眾的擔憂。

2015年,日本通過立法形式,規定保育設施對兒童事故的發生有上報的義務。從上報結果來看,導致兒童受傷的事故數字呈現出上升趨勢。

日本靠量變解決托兒難的方法不可取

日本內閣府的調查顯示,2018年,在保育設施內受傷,痊癒需要30天以上的兒童上升到1200人,死亡9人。其中,有6件嚴重受傷的事故發生在「認可外保育設施」。而從2004年以來的死亡事故累計數字來看,政府認可的保育設施有61件,而「認可外保育設施」達到了137件,是前者的兩倍。

日本保育設施里的事故為何不斷增加?保育人員的嚴重不足是主要原因。

為了盡快解決兒童入所入園的排隊問題,日本政府以城市為中心,加速擴充保育設施,保育人員也隨之越來越緊缺。為了確保新設立的保育設施有充足人員,能夠馬上運轉起來,很多經驗尚淺的老師被安排在重要責任的崗位上,並且很快就陷入了連軸轉的境地。與此同時,不少疲憊不堪的保育人員也紛紛離職,導致保育設施出現了「老人不斷走,新人不斷進」的惡性循環。

「來咨詢的保育人員非常多,大部分都是有關職場欺凌和強制加班的。」日本全國福祉保育勞動組合的負責人澤村直感嘆。一些年輕的保育人員因為院長、主任的職場欺凌,不僅身體垮掉了,還被診斷出了抑鬱症等。

日本靠量變解決托兒難的方法不可取

「很多院長都是從政府機關退下來的官員。他們對幼教幾乎一無所知。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在園里大吼大叫,暴跳如雷。開園7年以來,我們已經有近30名保育人員辭職。」一位40多歲的女幼師以前在東京都的一所幼兒園里工作,談到當時的工作情況,她至今都心有餘悸。「有些老師甚至會在臨近年底的時候辭職,寧願放棄即將到手的年底獎金及福利。可見,老師們真是到達忍耐的極限了。」

客觀地說,日本大力擴充保育設施是為了改善民生、緩解少子化問題,於國於民都有積極意義。不過,如果太看重「量」而不重視「質」,太看重速度而忽視了內涵,採取「大躍進」式的推動方式,只會讓惠民措施大打折扣,民眾體驗變差,最後好心辦了壞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