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講座外國朋友聽得入迷

春節民俗講座外國朋友聽得入迷

「老師,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灶王爺很感興趣,我想知道灶王爺的名字叫什麼?」「老師,我想知道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貼門神?」當地時間1月20日上午,愛沙尼亞音樂和戲劇學院的一間教室內坐滿了師生,他們在聽完了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張勃講授的「北京廟會和民俗文化」講座後興趣盎然,紛紛舉手提問,而張勃老師也有問必答。

今年是 「歡樂春節」文化廟會在愛沙尼亞塔林市舉行的第11年,已經成為這座城市除聖誕節外最大的一次節目慶典。今年的「歡樂春節」文化廟會由中國駐愛沙尼亞大使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及塔林市文化遺產局承辦,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執行。為了讓當地民眾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主辦方首次組織專家走進校園,以面對面的方式跟師生們進行直接對話,向他們普及中國民俗和廟會文化的基本知識。

張勃老師告訴記者,為了讓師生們盡可能多地了解中國民俗文化,自己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除了圖片展示,她還帶來了春聯和「福」字,現場展示給師生們看。面對文章開頭的兩個問題,她耐心地解答,「灶王爺的名字叫張單,」「中國人最早貼的門神是神荼和郁壘,這表達了古代中國人民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在另一間教室內,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許翠帶着該校京劇系的師生們,向在場的師生展示京劇表演中「勾臉」「甩水袖」「武生腰帶扎法」等動作要領,「我覺得光是講座他們不一定能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參與進來,現場感受京劇表演的過程,這樣更加直觀感性」,許翠解釋道。果然,現場的學生們參與熱情很高,一個年輕女孩在許院長的指導下「水袖」居然甩得有板有眼,一個男子穿上粉色的戲服後,發現自己的袖口比女式的要短很多,許院長馬上向他解釋其中原因。看到扮上相後的「武生」和「武丑」,現場的女學生們紛紛上前要求合影,「中國的京劇太有魅力了,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到北京去看一場完整的京劇表演」,一位女生這樣告訴記者。

1月21日下午,「歡樂春節」北京市代表團還首次舉辦了「魅力北京」旅遊推介會,多家當地旅行社的負責人出席會議,他們紛紛表示,對愛沙尼亞到北京的旅遊線路充滿了興趣和信心。北京市代表團將在22日離開塔林市前往芬蘭的赫爾辛基,繼續舉行「歡樂春節」文化廟會活動,並將與當地幾萬市民一起共度除夕夜。(記者 王金躍)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