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經典現實主義作品的民族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更加注重講好中國故事,從當下社會土壤中汲取創作養分,展現平凡人不平凡的奮鬥人生。將時光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那些在風雨兼程的70年間孕育而生的現實主義作品,反映了怎樣的時代面貌和民族精神,對當今社會又是怎樣一種激勵和洗禮?以此為出發點,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打造的文化節目《故事里的中國》,自開播以來多次登上熱搜話題榜,並收獲了豆瓣8.8分的好口碑,引起業界和學界的密切關注。從諸多精良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故事里的中國》靠的是什麼?究其原因,是節目落腳於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的雙重創新。《故事里的中國》宛如一束光,不僅照見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典現實主義題材文藝作品,更照亮了誕生於每個特殊年代卻能代代相傳的中國精神。

照亮經典現實主義作品的民族精神

如今,綜藝節目表現形式層面的創新已經不單憑借節目形態數量優勢而取勝。在從單一形態升級到多元形態的過程中,節目更注重通過巧妙設計讓多種元素發揮恰如其分的作用。節目中,影視畫面導入、人物訪談補充、戲劇演繹升華三個主要環節循序漸進、交相輝映,實現了節目的完美推進和敘事的藝術提升。

每期節目都由經典影視作品開場,從黑白影像的《永不消逝的電波》《白毛女》《烈火中永生》等,到彩色畫面的《鳳凰琴》《渴望》《人到中年》等,將觀眾的思緒拉回到那個特殊的年代。緊接着,主持人講述作品內容和意義,配合對真實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影視作品的飾演者和創作者、故事行動的踐行者和弘揚者等相關人物的訪談,開始對作品的創作背景、承載內涵等層面進行深度挖掘。通過被訪談者多方位、多視角和多維度的回憶和解讀,組合成完整的故事版圖,讓觀眾對經典作品得以細細品味。最後,在舞台話劇演繹環節同樣融入了創作者的諸多考究。圍讀劇本和舞台排練的過程記錄、主舞台和兩個分舞台的場景設計、演員上台表演前聆聽訪談內容等,都為保證最佳的舞台呈現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里的中國》不只是講故事,解讀時代精神的密碼、傳遞民族品質的內核才是關鍵,節目進一步提煉出深深烙印在每一代中國人身上的民族精神,也將節目的思想立意拔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例如,從《平凡的世界》中,我們從延安大學路遙文學館館長厚夫的介紹中知曉路遙用生命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嘔心瀝血書寫希望的不屈不撓;從《橫空出世》中,我們從胡仁宇院士、警衛員游澤華等人的口中了解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功勛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忘我堅守;從《渴望》中,我們從善良淳樸的劉慧芳身上感悟「真善美」的精神真諦;從《人到中年》中,我們領略以陸文婷和傅家傑為代表的、身扛家庭和社會重擔的中年知識分子的昂首前行等。這些誕生於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幾代中國人的縮影,更是犧牲奉獻、捨生取義等時代精神的生動載體。有網友評論道,「很多經典被時代遺忘了,撿起來的不僅是故事,更是年輕人對先輩的崇敬和對美好生活的珍惜熱愛。」所以,《故事里的中國》不僅是一次感同身受的重溫,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透過這一個個中國故事,可以讓站在時代坐標上的青年一代,更好地緬懷過去、感恩當下、展望未來。

從影視作品放映到演員重新演繹;從主持人介紹到相關人物講述,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高質量發展改革的力作,《故事里的中國》讓觀眾鮮活生動地了解了新中國從成立初期到建設發展階段的社會風貌,感知時代會變但內核不變的精神品質。該節目在經典性和當下性、過去故事和當代精神之間實現了較好連接,寓厚重的內涵於震撼的創新之中,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國教育和精神洗禮。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期待更多精品節目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發揮培根鑄魂的精神引領作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小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