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作者:孟秋夜

原標題:《神話界「快遞」來了!》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江秀影作 田黃石麒麟擺件 23g

麒麟,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是古人所信奉的神靈。古稱麒麟為仁獸,雄為麒,雌為麟,是祥瑞的象徵,《禮記·禮運第九》將麒麟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且將麒麟視為「四靈之首」,百獸之先,神聖異常。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郭祥雄作 水洞高山石麒麟鈕方章

歷朝歷代,麒麟的出現都被視為聖王之嘉瑞,甚至有「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一說。由此可見,麒麟雖然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物種,卻在人們的生活中實實在在的隨處可見,給人們以希望、安慰以及某種力量,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郭祥雄作都成坑石麒麟負書鈕對章

關於麒麟的民間故事極多,如《名山藏》中便記載:「孔子將生,有麒麟吐玉書於闕星,聖母以繡系麟之角」,《拾遺記》中也有類似記載,玉書上有文字: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即告知眾人孔子並非凡人,而是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又帝王之德,故稱「素王」。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芙蓉石麒麟送經鈕扁章

另有一說,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一小兒棍打麒麟,忙制止後救下麒麟,脫下衣服蓋在麒麟身上,並為其包紮傷口,麒麟見狀目閃霞光,突然張口吐出三部天書(河圖洛書),之後縱身踏雲飄至河心,漸漸遁入河中。孔子研習三部天書數年後,終於大成。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芙蓉石《麒麟送經章》

從此以後,民間便有了「麒麟送子」、「麒麟送經」之說,而關於這一典故的吉祥圖案也開始在民間流傳,「麒麟送子」、「麒麟送書」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祝頌之辭,寓意早得貴子。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五彩芙蓉石  麒麟背經紙鎮

事實上,早在孔聖人之前,青銅文化盛行之時,青銅材質的麒麟形象變得頗受歡迎,而隨着青銅器成本的不斷下降,人們接觸麒麟的門檻越來越低,其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變得更加明確而清晰。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清 青玉麒麟吐書

故宮博物院藏

這一題材雖發祥久遠,但最常見的還是在清代的玉器上,這一時期的圓雕「動物」造型較明代更為真實活潑,形體更加渾圓飽滿,線條也變得繁簡交錯,刻畫更細膩。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潘驚石作 汶洋石麒麟送經鈕章

這類題材中,麒麟多呈臥形,四足伏地,口吐祥雲,祥雲上托着玉書,書上有結帶飄垂,祥瑞氣息十足。如潘驚石的這件汶洋石麒麟送經鈕章,麒麟瑞獸神態威嚴、恭敬,身負玉書經卷,腳踏祥雲而來。尤其是麒麟腳下的祥雲,以其高超的開絲技藝雕刻出祥雲的飄逸形態和質感,跳出古獸的框架,將祥雲的動態表現得質感十足。

熠熠生輝的神話界壽山石

荔枝洞石《麒麟送經》方章

「麒麟送經」這一造型寓意悠遠,其傳達的是人們對於聖人、祥瑞的祈盼,同時也是人們對人才的強烈渴望,它某種程度上意味着中華民族從遠古時期便奉行的敬德尊識、子孫綿延、締造偉業的意願。在傳統的形象上,人們賦予了「麒麟送經」以無邊的想象和闊遠,貫穿其中的是被五千年人文氣息所浸染的厚重,這也正是藝術品的魅力所在。

——THE 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