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師夸兒子成熟懂事,27歲寶媽迷糊了 我兒子不是”小作精”嗎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家長最糾結的事莫過於孩子犯了錯應該怎麼處理,有不少娃在爸媽訓過自己之後,會哭着讓爸媽抱一抱自己。對於孩子的這個請求,大多數爸媽是會拒絕的。

27歲的寶媽曉麗也是這樣做的,每當自己4歲的兒子犯了錯的時候,曉麗會嚴格地批評他。批評結束之後兒子哭着讓媽媽抱抱自己,而曉麗通常都會拒絕兒子的請求。

可是她怎麼也沒有想到,正是因為自己這一次次的拒絕,讓自己逐漸養成了對兒子的親密接觸”抗拒”的習慣,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覺得兒子想要抱抱是非常不男子漢的行為。

在兒子6歲那年,曉麗送他去上學,但是自從兒子上了學,身邊的大家越來越多,對媽媽的關注就越來越少了,甚至到後來兒子再也不和媽媽有任何親密的接觸。

原本曉麗以為,兒子上學有了大家,對父母的關注減少是很正常的,可是隨着兒子長大,曉麗這才猛然發現,兒子對待其他的人和對自己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當寶媽曉麗從老師和朋友口中聽到”你兒子特別溫柔、善解人意,我們很多人都特別喜歡他”,這樣的評價時,寶媽忽然覺得自己對兒子感覺很陌生。

平時寶媽的眼里兒子是一個非常任性、經常做錯事,而且做錯事還不愛道歉的孩子,可是為什麼兒子對自己”這麼糟”,對待別人卻溫柔得能”掐出水”來呢?爸媽覺得很迷惑,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兒子不願意把溫柔的態度也對自己使用呢?

這樣的問題在不少家庭都有發生,其實父母訓斥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何正確地訓孩子、訓完孩子之後該如何”收尾”、訓過孩子之後如何面對引發批評的根源?這些要點家長往往做錯。

那麼我就給大家仔細講一講,這3個方面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吧。

① 什麼叫做”正確地訓孩子”?

家長們普遍覺得訓孩子主要出於孩子做錯了某一件事,家長看到之後覺得很生氣,認為孩子做錯了,然後就要訓孩子。

在訓孩子的這個過程中,家長會反復詢問孩子”你知道錯了嗎?知道為什麼訓你嗎?以後還敢不敢了?下回再遇到這種事怎麼辦?”但家長在這樣質問孩子之前,卻總是不會直接告訴孩子哪里做錯了,而是反復讓孩子”猜”。

這種讓孩子猜自己心思的做法,其實並不正確。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情,一開始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或者抱着僥幸心理想要耍個小聰明。

因此,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錯了的時候,家長還讓他猜自己的心思,猜不中就要挨罵,那麼其實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挺不講道理的。他們也就會從虛心接受批評轉變成”口服心不服”。

所以我們在訓孩子的過程中,要把”訓”集中於事情本身,不要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而讓對話夾雜太多的”無實際意義的訓斥”。

這種訓斥會讓孩子對錯誤的認識從”這件事情做錯了”轉變為”這件事情令爸媽不開心”,那麼在孩子的心中他們不會非常清楚自己為什麼做錯了,而下次做這樣的事情時,他們也會覺得只要避開爸媽就行了。

② 訓完孩子之後該如何”收尾”?

家長在訓斥完孩子之後,有不少孩子會哭着讓爸媽抱一抱自己,這個動作對他們來說其實至關重要,這並不是孩子在撒嬌,而是爸媽訓斥自己的這個行為,讓他們覺得自己做錯了事,爸媽不喜歡自己了。

這個時候的擁抱對孩子來說,是爸媽能夠證明他們依然愛孩子的行為。

除此之外,有不少家長在訓完孩子之後,依然保持着訓斥孩子時的狀態,在與孩子說話或者進行目光交流的時候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這實際上是將負面情緒延長,並且干擾到日常的生活。

爸媽保持這種”凶”,是在提醒孩子注意爸媽的情緒,並不能讓孩子冷靜回顧自己犯的錯,這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察言觀色,養成了看別人臉色的習慣。

這也就是孩子長大後,父母突然從別的家長和老師口中聽到”這孩子真溫柔、真討人喜歡”,但是在家中又經常受孩子”冷遇”的真相。

別人所夸的孩子的優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優點,孩子的溫柔、幽默、招人喜歡、善解人意,其實都是從看父母臉色中學會的技能。

③ 怎樣再次面對讓孩子犯錯的事物本身?

對於那些讓孩子犯過錯的事物,家長們往往會給予過度的關注,就好像要等着看孩子再次犯錯一樣,這樣會讓孩子壓力過大,一不留神很有可能再次做錯。

適當給予孩子信任,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吸取教訓,選擇合適的更適合自己的做法並不是什麼彌天大錯,家長只要留神別讓孩子做出太離譜的錯誤就好。

還有一些孩子脾氣比較沖,屢教不改,也是因為不願意家長過度管教自己,沒有自由的生活空間會讓這些孩子感到焦慮,從而重復做錯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