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之下 表象之上

蒼穹之下 表象之上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現場

「高於」生活的藝術,不是生活的直接、直觀、直白的反映;不是簡單的「傳移摹寫」;不是「直譯」;不是藉助影像圖片的拼接遊戲,甚至技術拷貝後的添加。寫實性、再現性藝術無疑可以充分藉助攝影圖像、數字影像等科技手段,但需要把握界限而不是取代、取巧,那種一眼便可以辨識的攝影術翻版的作品,只能對藝術創作產生負面的損害,導致作者造型能力和結構作品的設計能力的退化與喪失,而墜入「無我」之境,弱化藝術家個性、語言特點,甚至引發美術創作中造型形式、語言單一化傾向的泛濫。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薈萃了各地中青年藝術家的新作品和5年來各畫種的優秀作品,涌現出一大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好作品。這屆美展作品的整體質量和平均水平又有新的提高,令人欣喜振奮。

近年來,現實主義藝術創作中需要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藝術與形式的對應關系,或者說作品的形式問題。「蒼穹」意指超越一般現實的、當下的、眼前的或古代的指認,拓展為廣義的「天下」,是「天地人」「人民」「人類」能夠認知的世界以及個體與世界的對應關系。

一切的藝術,離不開賴以表達主題內容、情感和審美對象的形式,或者不妨說,藝術就是形式,以凝固瞬間造型圖式的視覺藝術尤其如此。思想內容、情感與審美對象經由精心設計的形式使主題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因形式而成其為藝術,或者說服務於內容。

形式是藝術諸要素中的重要元素,離開了精妙的形式,便喪失了藝術的魅力。形式創意設計的優劣巧拙,直接關乎藝術的高下與質量。藝術作品的主題內容無疑重要,但是如若沒有相應的形式與之匹配,主題內容難免失之淺白空泛;離開了精湛的藝術形式,縱使再精深的思想內容與創意也將無從彰顯,形式理當成為藝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蒼穹之下,藝術來源於生活,在現實之中,一切關於人的思想行為和活動,一切關乎藝術的創意、想象、記錄、表現活動都不能,也無法超越現實生活。生活是藝術的不二源泉。盡管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可以依憑彼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探求甚至窮盡一切可能的藝術形式,他們也不能超越人類思考、思想、思維的范疇和歷史與時代的局限。因此,任何形式的寫實、寫意,再現、表現,具象、抽象的藝術創作都是現實世界中藝術家按照各自的生活經驗與審美理念,通過抽象思維、創意想象而進入創作獲取的成果。藝術作品中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差異都只因作者個體、個性及其能動性發揮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充其量是特異作者強化了作品的特異。即使是常人心目中的天堂、地獄,甚至是外星生物,在他們筆下也是依據現實世界加以想象延伸,依憑人類既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法則設計詮釋的「不同世界」,而無法超越現實生活、超越世界、超越蒼穹。

常識告訴我們,生活不等於藝術,生活是引導創作思維、思想的原發點,是激發想象力的源起。生活為藝術提供了可資發揮的素材,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是藝術作品中情感的對應要素,是作品意義升華的起始點。生活提供並給予藝術內容的多樣性,生活也激活並豐富了藝術家的想象力與才情。不同時代的生活造就的藝術甚至為人類文化、歷史留下了無可復制而又意義深遠的文明印記和時空刻痕。生活藉助藝術品質獲得提升,內涵被賦予價值;而藝術藉助生活充實了思想感情,豐富了形式元素;生活與現實世界中的種種藝術彼此間的關系,超乎了我們既有的想象。

生活乃藝術之母的規律,對廣義的藝術活動具有普適意義,而對於現實主義紀實、寫實、再現性、描述性藝術創作而言,更具針對性。實踐表明,對於生活的關注與了解的深度,直接影響作品的深入性、生動性、深刻性。因此,藝術家自覺主動地走進生活、深入生活、紮根生活,細致地觀察生活,積累經驗,成為藝術創作獲取靈感的首要環節。不光是藝術家人到、身到、心到,還需要在「感受」生活的基礎上達到「了解」「理解」生活,甚至還需要相應的時間與經驗的積累。藝術家不以局外人的眼光觀察他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平實的心態、平視的眼光,將自身沉下去,做「局內人」,理解是為了真正懂生活。藝術創作是透過生活的表象,判斷感悟生活的真相與真諦,並從中感受、發現積極向上的涓滴光亮和真善美,進而發掘、發揮、放大這種內質意義並賦予作者審美的感情色彩,引發創作靈感,擷選創作素材,萃取藝術表現的切入點,再進一步形成虛幻的藝術心象,加以反復醞釀、設計、創意疊加而逐漸清晰為作品意象,即藝術化圖像,最後通過造型、形式和技術語言將之物化為作品實體。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是規律但非定法。生活中雖然有激動人心的瞬間,也有美好的靈光閃現,但更多的是平凡、平實、平庸的生活,要從平凡中見出不凡,從平實中獲取充實;既是將普通生活點石成金提升到藝術創作的高度,也是化平庸為神奇的「高於」過程,這無疑是一門需要不斷修煉的學問。

「高於」生活的藝術,不是生活的直接、直觀、直白的反映;不是簡單的「傳移摹寫」;不是「直譯」;不是藉助影像圖片的拼接遊戲,甚至技術拷貝後的添加。寫實性、再現性藝術無疑可以充分藉助攝影圖像、數字影像等科技手段,但需要把握界限而不是取代、取巧,那種一眼便可以辨識的攝影術翻版的作品,只能對藝術創作產生負面的損害,導致作者造型能力和結構作品的設計能力的退化與喪失,而墜入「無我」之境,弱化藝術家個性、語言特點,甚至引發美術創作中造型形式、語言單一化傾向的泛濫。

舉凡優秀的藝術經典,無不是基於生活之上的更典型、更具代表性、更富表現意義的作品。這三個「更」,實質是「藝術」以及藝術的功能與價值,「更」的過程,也就是成「金」、成為「神奇」的過程。而所謂「藝術」的功能與價值,就是藝術家稟賦、知識、學養、人格精神、審美品質,包括技能對生活、對作品的增加值。真正優秀的藝術,一定是「有我」之境的藝術。這個「我」,就是藝術家的獨特思想、理念、審美價值和技術風格特色的綜合呈現。藝術創作中的「無我」之境,更多的是指過程中的「忘我」與「融入」。藝術創作必須走出並避免簡單的「直譯」生活,而力求「翻譯」生活,這個「翻」字,集中體現了現實主義寫實性、再現性、描繪性藝術的意義所在,即脫離了描摹表象的「寫實」階段,向着更高階段的「寫實」——表現內質、本質、實質的轉換與提升。

通常,我們將在改造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稱之為「想象」;將按照對事物的客觀描述在頭腦中的構成形象稱之為「再造想象」,又將新形象的獨立創造稱之為「創造想象」,並將這三者的能力統稱為「想象力」。在創作實際過程中,藝術家一旦確定要表達的主題內容、題材素材、對象景物……無論是復雜至宏大敘事式的歷史繪畫,還是小至寥寥數筆的抽象藝術小品,僅僅滿足於熟練精湛的技藝、一揮而就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豐富作品的內涵意蘊,甚至超越物象提示並賦予更為獨特的隱喻、象徵、比興意義,充分發揮作者的想象力,是令作品超越一般意義的重要環節。藝術家需要窮其智慧展開聯想,盡可能賦予表現題材、物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更為深邃的哲理、更為生動的形象、更為豐富的細節、更能打動人心的情節、更具觀賞性的形與色的藝術增值空間。活躍的想象思維幫助藝術家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天高地闊獨與往來;那些靈感的觸發與閃現,那些突發奇想的神來之意,可能使作者既定的構思、構圖豁然幻化開去,別開生面。心象與圖像互為轉化迭變,一如流泉,峰迴路轉;亦如布弈,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柳暗花明,躍上層樓;又似六月降雪、冬日響雷那樣出其不意,令作品光彩畢現。

想象,需要豐富的學識、經歷、修養和寬廣的視野。而想象力則需要通過大量創作實踐的培育和磨煉造就,缺乏想象力的作品難免單薄淺顯,易於洞穿而缺少回味。

如果說想象力對於作品的意義是某種開拓、延伸,是豐富是增值的話,那麼創新、創造則更多表現在既有基礎上的變異、改進、添加與再造。從觀念、理念,從最初的創意沖動開始,可能是推倒重來、重構,也可能是另闢蹊徑、悖逆舊有的方式。既可以是形式的、材料的、語言圖式的、造型手法的,甚至是視覺感官呈現方式上的突圍、突破、突進。創新與創造使同一主題內容的藝術處理具有更多樣的表現、表達、表述方式,因此具有超越性、超驗性和未知的特性。想象力與創造力在作品中的價值,是藝術家體現才華的重要表徵。

就藝術家和作品而言,是以兩種不同的類型推動藝術歷史的發展變化。一類是思想成熟、學養深厚、基礎全面、技藝卓絕而超越前人的藝術家和作品,這是對傳統藝術的進一步開掘精進和提高進步。另一類是思想獨立、觀念獨到、形式風格語言獨特,既具破壞性又具開創性和遠見卓識的藝術家和作品,這是對新藝術開宗立派的創新獨造。前者通常順應歷史潮流、社會審美風尚,以精妙純熟的藝術易於為大眾喜愛擁戴,後者則拂逆傳統方式、顛覆傳統理念,敢於破立,獨樹一幟而招致曲解謗言纏身、不為時人認同理解。而大智慧者皆思想超前,孑然獨行,這註定了創新成功的價值與探索失敗的風險意義同在。社會的進步、藝術的發展需要這兩種類型的藝術家和作品,他們都可能對人類文明和藝術歷史作出了不起的貢獻。

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無論是源於生活原型,優於藝術想象,精於藝術製作,還是止於作品表與里、內外交界的層級環節,無不是接受更深層次——心靈的驅使。藝術是人的情感、理想和審美取向的折射。藝術展現的雖然是直觀的形式構成、造型色彩、技術風格和圖像的人、景、物,但其表達的卻是內在的關於作者心靈與精神、思想的潛台詞,而不是簡單地從現象到圖像的過程。簡約到僅是一片燦爛色彩的交混或幾根線條組成韻律的畫作,也可能是一幅悅目的作品,但其更多引發的是關於視知覺審美的愉悅和感覺的舒適。而一件隱含或充溢着作者豐富情感、理想願望的作品,給予讀者觀眾的則是與欣喜一同帶給你的啟示、感悟和聯想,這是任何傑作都不可或缺的作品內質、精神力量,以及藝術的魅力。作者和藝術家有沒有、有什麼樣的心靈境界、人格品質、思想深度、審美品位,都將真切地滲透進或呈現在作品之中,並且主宰作品創作的全過程。

當然,並不是只要表現了真實、美好、喜悅,或者高大上內容的作品就能體現作者心靈的高尚,也不是美化、贊頌或者刻意夸飾的藝術就能反映作者的道德品質與才華,相反,那些真誠地關注現實生活中人類共同遭遇的問題與困難,以良知善意和負責任的態度去揭示真相、批評丑惡、警示社會與人心,同樣能獲得振聾發聵的藝術效應,這都是藝術家心靈與精神力量隱藏在作品中的價值所在。

歷史上那些傑出的藝術家在其侍奉藝術的人生經歷中,當一切創作要素皆備之時,無一不是心靈給了他們思想的勇氣,內心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情懷使他們以仁愛之心,精神的力量驅使他們竭盡全力地用藝術語言述說思想。

當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洶涌而至之時,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智能製造、機器人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新的社會、人文、科技時空,尤其是虛擬時空大大拓展了傳統意義上時間空間的概念。當新技術進一步深度整合、激盪,不斷激發產生新的認識、思維模式,改變、重塑既有的現實生活與世界將成為必然趨勢。與昨天相比,今天的藝術發展顯現出不同既往的大眾化、消費化、信息化、媒介化與個人化的傾向,普通人介入、參與藝術創作、審美觀賞、娛樂消費的方式與機會陡然增加,越來越廣泛普及便利,「人人可以成為藝術家」將成現實。未來藝術何如?今天的藝術家也許不能或難以預測未來的發展變化,盡管新技術革命引發的浪潮終將席捲人類世界,藝術仍將保有它的終極底線——對於人、人的價值和人們生活的時代與表達方式的尊重與關懷。

(作者馮遠 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責編:杜佳妮、丁濤)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