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引入方言教學?效果堪憂 | 晨報有態度

有媒體 12 日報道,近期,浙江麗水市政府網站公布了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對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 G042 號建議的答復內容,稱將開展調查研究,制定麗水方言傳承計劃,並提倡語文教師引入方言教學。

當地官方認為,這份基於麗水實際,提出加強麗水方言的傳承和保護,不要讓鄉音變成鄉愁的建議,很有參考價值。

語文引入方言教學?效果堪憂 | 晨報有態度

△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方言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所謂 ”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意思是每個地方的語言、風俗差別都很大。但無論是地域方言,還是社會方言,在語法、修辭等方面總會呈現類似的應用特徵。因此,作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是民族文化不可剝離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在學術界和民間,對於如何傳承、保護方言,出現過幾波讓人較為關注的輿情。其中有些人慷慨陳詞,建議將方言編入中小學教材,他們擔心年輕一代 ” 數典忘祖 “,在人生旅途中口音裂變,丟掉了蘊含故土元素的鄉音。

其實,早在春秋末期就存在方言與普通話沖撞的問題。《論語》里說,”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其時,各個諸侯國語言不統一,且自有方言。雅言,是中夏通用的語言,類似於今天的普通話。孔子乃大師級人物,但他並沒有操一口魯國陬邑方言,四處游說,教誨弟子,而是始終運用雅言闡發《詩經》《尚書》等的本義,為的是倡導傳統文化和道德。

客觀地說,遊子在外多年,回歸故里時仍 ” 鄉音不改 “,對闊別已久的父老鄉親來說,聽起來自然顯得格外親切悅耳。不過,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方言造成的語言障礙,往往令人糾結不已。例如,在長沙方言中 ” 背扎大時 “,是說碰上了倒霉的事。絕大多數北京或是廣州人,如無旁人及時點撥,即便豎起耳朵聽,再琢磨大半天,估計也搞不明白這話到底有幾個意思。

在今天這個 ” 反認他鄉作故鄉 ” 的時代,麗水市的構想能否 ” 傳承方言,留住鄉愁 “,看來不能盲目樂觀。在美好的想象之後,別忘了眼前的現實:在勞動力大規模流動的當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已成趨勢。在這種語境中,多數教師很難具有汪涵、謝園那樣的語言天賦,他們每講授一種方言,都只能適用其中部分學生,指望所有學生都對某種方言感興趣,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所以,最終面臨的問題,是自編教材沒法統一。更何況,方言教材的編寫,涉及訓詁、音標等的精準應用,在學術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此,姑且不論兌現這一規劃,需要投入多少教育資源,單就收效幾何而言,就令人頓生杞憂。

實際上,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鼓勵青少年適時學習、使用方言,並不見得非要 ” 引入方言教學 “。比如,中小學不妨通過組織社團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互飆方言,領略方言獨特的語言魅力,加深對家鄉風物的文化理解;還可以在寒暑假舉辦方言夏令營,讓孩子們試着探討不同方言緣何 ” 異中有同 ” 等問題 …… 這,比讓他們正襟危坐,聆聽語文老師一本正經地詮釋何謂方言,說不定更有意思也更受歡迎。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