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四)

文 | 郭英德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四、小氣與急躁

三氣周瑜

周瑜容易暴露自己的心思,這跟他性格急躁也有關系。周瑜肝火太盛,素來就有性急的毛病。比如,當他在江邊觀看東吳兵與曹軍大戰時,狂風大作,他「猛然想起」冬天只有西北風,而沒有東南風,於是「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卷十《曹操三江調水軍》)。這正是急火攻心所致。

所以就有後來的「三氣周瑜」,諸葛亮愣是活活把周瑜給氣死了。「三氣周瑜」,恰恰就是諸葛亮抓住了周瑜年少氣盛、性急毛躁這樣一種性格特徵,對症下藥,置周瑜於死地。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也許諸葛亮的初衷並不是要殺周瑜,他只是要氣周瑜。但是咱們知道,在戰爭中,在兩軍對敵中,除了武力,除了鬥智以外,還有一種「心理戰」。至少諸葛亮是把握了周瑜心理年齡、性格年齡過於稚嫩這個特點的。在東吳與周瑜相處一段時間以後,他對周瑜的性格、心理非常了解,知道周瑜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住自己的性格,而只會動不動發怒,只會在精神上、心理上糟踐自己。周瑜就是這麼一種人。所以,諸葛亮抓住周瑜的性格弱點,不擇手段地去刺激他,在他的傷口上撒鹽,最後把周瑜逼到死路上去。

周瑜心胸相對比較狹窄,凡事老是想不開,過於性急,過於毛躁,不明智,不豁達,性格不成熟,這些性格特點就是他致命的弱點。當別人一旦把握住這些性格弱點,就能夠致他於死地。這就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時採用的「心理戰」。說白了,周瑜確實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而且,從「三氣周瑜」的故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周瑜一旦生起氣來,失去了理智,他的智商往往會驟然下降。原來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一到「王者之怒」的時候,就喪失了理智,表現得很低能。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一氣周瑜」發生在收復南郡、襲取荊州的時候(卷十一《周瑜南郡戰曹仁》《諸葛亮一氣周瑜》《諸葛亮傍略四郡》)。

赤壁之戰後,周瑜與劉備事先約定:「待吾取不得南郡,從公取之。」這里也可以看出周瑜的自信和坦率,他認為攻取南郡易如反掌。

在收復南郡的戰鬥中,周瑜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中了曹軍的一支毒箭,醫生再三囑咐,千萬不可動怒,「若怒氣沖激,其瘡復發」。

按常理說,周瑜應當知道自己作為軍事統帥的重要作用,完全應該謹遵醫囑,無論遇到多大的變故,處於再大的逆境之中,都應保持冷靜,平心靜氣地保護好身體,這樣才能穩定三軍將士的情緒,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是正當吳軍打敗曹軍,周瑜率部隊收復南郡時,卻意外地發現南郡被諸葛亮派趙雲偷襲所得。接着,探馬又陸續報告消息,說荊州、襄陽都被諸葛亮用計占領。這時周瑜怒氣填膺,「大叫一聲,金瘡迸裂」。他大怒說:「若不殺諸葛亮村夫,怎息吾心中怨氣!」

雖然說「兵不厭詐」,但一方周瑜「用計決策,損兵馬,費錢糧」,竟然一無所得,而另一方諸葛亮則不費吹灰之力,坐收漁翁之利,這怎麼能不令周瑜氣憤?周瑜恨得咬牙切齒,這也是人之常情。正如毛宗崗所說的:「周瑜力戰而任其勞,孔明安坐而享其利。瑜即欲不怒,安得而不怒?吳即欲不報,安得而不報?」(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評語)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應該說,周瑜的憤怒有着正當理由,如此可氣可恨的事,誰碰上了都會憤怒的。但是,作為一個心胸闊大的統帥,作為一個遠見卓識的統帥,周瑜還應該「風物長宜放眼量」。在戰爭中,一城一池的得失,決不能說明整個戰爭的勝負。荊州、南郡、襄陽三城雖然被劉備占領了,但這絲毫無損於東吳原有的實力。

而且荊州等地雖然被劉備強占,說到底還有一個「借」的名分在那兒。諸葛亮原先曾經許諾,劉表的兒子劉琦活着的時候,我替他把守荊州;劉琦故去了,「須還與東吳」。後來劉琦故去了,劉備又立下借貸文書,向東吳保證,將荊州暫時借作安身之地,等取得西川後原璧奉還。當然這種文書只是權宜之計,不算數的,而且往往欠債的比債主還要橫,但是至少有「借」這個名義存在,合理性、正義性還把握在東吳的手上,東吳終究還是可以索回荊州的。更何況為了對付北方強大的敵人曹操,還有必要繼續加強孫、劉的聯盟。

因此,周瑜大可不必為此事動怒,而應該以更為巧妙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加以解決。但是周瑜由於性格急躁,就是忍耐不住,因為他吃了啞巴虧,怎麼也想不開。相比較而言,魯肅這時反而顯得更有遠見卓識。

據歷史記載,荊州並不是劉備、諸葛亮通過卑劣的手段搶奪而得的,而是孫權為了籠絡劉備,共同對抗曹操,主動借給劉備的。曹操聽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當時他正在吃飯,驚嚇得筷子都掉到地上。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劉備曾「聞雷失箸」,沒想到在歷史上曹操也有失箸的時候。因為他知道,劉備是個英雄,有了荊州就如虎添翼;而且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這是很大的一份人情,可見孫、劉聯盟是相當牢固的,這對曹操來說是個極大的威脅。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荊州被劉備占據,於是又有了「二氣周瑜」的故事(卷十一《周瑜定計取荊州》《劉玄德娶孫夫人》《錦囊計趙雲救主》《諸葛亮二氣周瑜》)。

與「一氣周瑜」時不同,這事純粹是周瑜自找的。劉備一方並沒惹東吳,而是東吳一方主動去惹劉備。

建安十四年冬,劉備的夫人甘氏去世。周瑜為取回荊州,急於求成,設了一個「美人計」,鼓動孫權假稱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將劉備賺到東吳南徐,軟禁起來,然後逼諸葛亮用荊州來換劉備。

這「美人計」其實是個餿主意,「是以夫人為香餌而下釣也」。堂堂孫氏,好歹也是孫權的妹妹,怎麼能隨隨便便地被用作政治計策的籌碼呢?而且周瑜沒有想到,婚姻大事是很難作假的,尤其是劉備與孫權之間的婚姻大事,一旦做了廣告宣傳,散布了孫、劉聯姻的消息,天下人都知道孫權的妹妹要嫁給劉備了,這個時候你再反悔,把劉備給軟禁起來,這不是失信於天下嗎?更何況這麼做還會耽誤了孫氏的終身。正如吳太夫人所說的:「殺了劉備,便是望門寡,明日再怎的說親?須誤了我女兒一世!」橋國老也說:「若用此計,便得荊州,也被天下人之恥笑!」

當然,這個「美人計」早就被諸葛亮識破了,他便將計就計,到底讓劉備與孫夫人成了親。歲末年終,劉備按照諸葛亮的錦囊妙計,攜孫夫人離開東吳,周瑜親自帶兵追趕,卻被關羽、黃忠、魏延等將追得無路可走,結果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時周瑜心想,這事給弄砸了,「有何面目去見吳侯」?於是又「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於船上。眾將救之,卻早不省人事」。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看來「一氣周瑜」以後,周瑜的智商的確直線下降。他為了奪取荊州,好勝爭強,甚至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了。「三氣周瑜」的故事更明顯地表現了這一特點(卷十二《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大哭周瑜》)。

其實,單憑孫權一方的勢力,是不足以跟曹操抗衡的。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和劉備聯合,先鞏固江東之地,發展東吳自身的勢力,共同對抗曹操,圖謀進取中原。這本來就是周瑜提出的戰略遠見,設下的大政方針,是不能輕易改變的。

但是,周瑜一心想要置諸葛亮於死地,置劉備於死地,這成了他的一塊心病。所以周瑜昏了頭,沒有堅持把曹操作為第一位的敵人,而把劉備這一方勢力變成第一位的敵人,覺得乘曹操赤壁大戰失敗,元氣大傷,正好趁機把劉備給吞並了。這應該說是一種缺乏戰略遠見的做法,也不符合他自己設下的大政方針。

那麼,為什麼周瑜這時會昏了頭呢?這顯然跟他的性格有關。他過於固執,認死理, 一根筋。他覺得諸葛亮是個眼中釘,容不得,忍不住,恨不得趕快殺了諸葛亮,越早越好,時間拖得越久他心里越不舒服,所以非得盡快殺了諸葛亮不可。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諸葛亮曾經提出過,等劉備取西川後就奉還荊州。但是周瑜等不及,他又設下「假途滅虢」之計,派魯肅跟諸葛亮提議,由東吳起兵去攻打西川,借道荊州,想要乘劉備出城勞軍時一舉殺之。

這顯然又是個「餿主意」,正如諸葛亮所說的:「這等計策,小兒也瞞不過!」諸葛亮派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等人,在荊州城外將周瑜四麵包圍,這時周瑜又是「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卷十二《諸葛亮三氣周瑜》)。

這真的是「利令智昏」。周瑜的智商應該是很高的,當他跟曹操對陣的時候,當他清醒的時候,他的確是一個智謀高超的軍事統帥。但是一旦他執着於某一點、迷戀於某一點的時候,他就「利令智昏」了。

按歷史記載,周瑜曾經定下征西川的戰略決策,但不是為劉備征西川,而是為東吳征西川。因為他想到,要真正跟北方的曹操抗衡,東吳必須擁有整個南方的領地,所以西川不得不取。周瑜有過這個戰略決策,但因為過早地病故,此事只好作罷。

所以周瑜名為收川、實取荊州的「假途滅虢」之計,純屬小說家的藝術虛構。這種藝術虛構在某種意義上恰恰符合小說一再強調的周瑜的性格特點:心胸狹窄,沖動急躁。

劉備奪走荊州後,三分天下之勢已大致形成。三方爭雄,只有三種明智的選擇——要麼孫、劉聯合以抗曹,要麼孫、曹聯合以擊劉,要麼曹、劉聯合以御孫,這都不失為可取的軍事策略。周瑜既要抗曹,又要滅劉,兩路出擊,所以左右掣肘,所以勞瘁心神。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明眼人不難看出,當「三分天下」這種大局已經基本確定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滅掉哪一方,而是鞏固自身的實力,練好內功,使自己強大起來,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第一。

第二,即使要找敵人、打對手,也得有正義的理由,這樣才能打出鮮明的旗幟來。像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目標是曹操,是漢賊,打出的旗號是要恢復漢朝天下。而這時候你忙着要打劉備,這是毫無正義性可言的。劉備不僅還沒有建立一個什麼王朝,甚至還算不了一個夠格的諸侯,只是跟東吳借荊州聊為存身之地,又是東吳親口同意的。這個時候東吳要滅劉備,哪有什麼正義性可言呢?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臨終的時候,「仰天大嘆」,連叫數聲:「既生瑜,而何生亮!」(卷十二《諸葛亮大哭周瑜》)「瑜、亮之爭」,不是爭在「智」上,而是爭在性格上。也就是說,周瑜的悲劇,不是因為他智謀不及諸葛亮,而是他性格不及諸葛亮。氣量狹窄的性格成為周瑜的致命傷,在小說中魯肅就認為:「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卷十二《諸葛亮大哭周瑜》)

「宰相肚里能撐船」,像諸葛亮之肚量、司馬懿之氣量,這才像個宰相,而周瑜有宰相之才,而無宰相之量,可嘆可嘆!

當然,氣量狹小並不一定就非死不可,說到底,周瑜還是被諸葛亮活活逼死的。諸葛亮利用了周瑜氣量狹小的性格弱點,置他於死地。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對諸葛亮來說,周瑜是眼中之釘,周瑜死了,不再有腹背受敵的危險,他就可以放手去打西川了。因為魯肅的性格他是了解的,是個「誠實篤厚人」(卷十一《周瑜定計取荊州》),很講信用。魯肅覺得,荊州既然已經答應借給劉備了,就不必着急索取,等劉備取了西川以後再說也不遲。後來劉備取得了西川,魯肅多次索取荊州,都無功而返。但是他畢竟掌握了「信義」,可以理直氣壯譴責劉備,譴責諸葛亮,譴責關羽。最後還是憑借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劉備答應魯肅,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還給東吳(卷十四《關雲長單刀赴會》)。所以諸葛亮也有充分的理由要氣死周瑜,兩軍相爭,很難評判誰是誰非。

毛宗崗評論說:「周瑜少年,經怒不起」。實際上,諸葛亮比周瑜還少年,只是因為周瑜的性格、心理過於少年,所以「經怒不起」。那麼周瑜為什麼會在性格、心理上過於少年呢?毛宗崗又說:「蓋其讀書養氣之學不及孔明耳」(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評語)。不是說讀書讀的多少,而是說周瑜讀書不像諸葛亮讀透,「養氣」更不如諸葛亮,凡事不能夠想得開一點,放得開一點,所以氣度過於狹小。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俗話說:「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會遇上比自己強的人,不管是自己人還是對手,這時無論如何都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在現代社會里,競爭非常激烈,怎麼樣才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這是非常重要的。在處身於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面對着競爭對手很強的情況下,甚至處在不利的境遇時,一個人只有真正地保持一顆平常心,能看透自己,也看透對方,這樣才能很好地確立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什麼是自己能夠做的,什麼是不能夠做的;什麼是自己能夠做好的,什麼是做不好的;什麼是自己現在能夠做的,什麼是現在能夠做好的,什麼是現在可以放一放以後再做的……

一個人既要有強烈的進取心,更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要處理好這兩「心」之間的關系,不可一味地只是進取,爭強好勝,這樣才能夠在現代競爭社會里立於不敗之地。一個人如果像周瑜這樣一股勁兒地爭強好勝,賭氣使性,那麼傷害的不僅是個人的利益,傷害了汲汲追求的事業,同時也傷害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不值得的,因為一個人如果這麼做,既不能實現自己的事業,也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個人的價值。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唐朝大詩人杜甫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該詩雖然是哀痛諸葛亮的,但《三國志演義》小說中周瑜的早逝,卻讓諸葛亮「淚如湧泉,哀慟不已」(卷十二《諸葛亮大哭周瑜》),後代很多人每讀到此,也不免痛灑一掬清淚。人們感慨這位風華正茂的一代英才胸懷大志,雄才大略,卻因為心胸狹窄、性格急躁而過早地夭亡,未能很好地實現他所追求的事業。周瑜的悲劇命運應該能給咱們留下深刻的人生啟示。

全文完

文章來源 | 公眾號:京師文會

往期回顧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一):正直真誠的猛將兼莽漢——張飛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二):正直真誠的猛將兼莽漢——張飛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三):正直真誠的猛將兼莽漢——張飛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四):正直真誠的猛將兼莽漢——張飛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五):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六):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七):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文章作者

郭英德,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 雄姿英發的年少周郎——說周瑜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