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月餅,中秋節還可以做這些事的……

除了吃月餅,中秋節還可以做這些事的……

中秋是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 ” 祭月之節 “,這個節日保存着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蘊含着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尚書 · 堯典》中有 ”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 的記載,《周禮》有 ” 中秋獻良裘 “、” 中秋夜迎寒 ” 的說法,但那時的 ” 中秋 ” 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並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着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闔府團圓 ” 齋月供 “

流行在吳地的中秋 ” 齋月供 ” 習俗,是 ” 祭月 ” 的別稱。祭拜月神(民間也叫太陰星主、月姑、月宮娘娘),曾經在中秋節時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明清以後,人們中秋祭月時功利因素漸增,在祭拜時祈求的是一些老百姓希望的發財平安、身體健康一類。吳地八月十五晚上,醉美中秋月,家家戶戶都會朝月出的方向,在天井或院子里搭起神台、擺好瓶花、香案、焚香點燭,設下供案,陳列一些應時的瓜果,再加上清茶、素油、月餅、糖果等祭品,等月亮升起,講究一點的還特別用江南 ” 水八仙 ” 供月,例如,供上 ” 子孫藕 “(帶有大小分枝的蓮藕,寓意合家歡聚、子孫綿延、興旺發達等美好祝願)、” 和合蓮 “(籽粒飽滿、沒有缺失的蓮蓬,寓意吉祥圓滿)、糖芋艿、紅菱、芡實(俗稱雞頭米),還有石榴、栗子、團子等。當然,家家戶戶供上月餅也是必須的。華夏祭禮講究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天氣因素不是關鍵。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晚清上海人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有竹枝詞雲:” 月盈良夜坐憑樓,無限明輝霽遠眸。庭院開尊延賞處,二分秋色到中秋 “,生動地描繪了老上海 ” 齋月宮 ” 的生動情景。祭祀儀式結束後,就將各種供品撤去,將蓮藕瓜果等分予眾人,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殷實一點的人家,再斟上一杯酒,許下對未來的美好祝願,顯得祥和而愜意。闔府團圓祭 ” 齋月供 ” 的同時,一家人在一起談笑風生,還會饒有興致地打賭預測來年元宵節的天氣,有 ” 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 ” 之句。當然,有錢的大戶人家,還會借齋月供時,在院子里或家門口陳列一些博古的小工藝品,如盤、盆、台、桌、博具樂器、儀仗之物等,既是置放祭月供品所需,小小地顯擺一下自家實力。

焚月光紙和燒香鬥

月光紙,其實是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太陰星君為主的月神演變成為佛、道、儒交融的月光菩薩、太陰星君與搗藥玉兔同框的世俗紙質畫象。北方人稱為 ” 月光馬兒 “,也有被稱為 ” 兔兒爺馬 “、” 月宮馬 “,” 月光馬兒 “,《燕京歲時記》雲:” 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吳地江南人稱之為 ” 月光紙 “,在家人一起舉行祭月儀式時,家中婦女們設下香案、擺供水果、點燭、焚香、行禮、祭月、拜月完畢,與事先准備好的千張紙錢、金銀元寶等一起焚燒恭敬送走。這個習俗謂之 ” 焚月光紙 “,祭拜月神,祛邪祈福。

與此同時,江南吳地還有 ” 燒香鬥 ” 的習俗,燒香鬥,也叫 ” 燒鬥香 “,就是用細香做成的形狀似鬥的香。中秋 ” 燒鬥香 ” 是上海及江南地區中秋節最熱鬧和隆重的儀式。香鬥一般是由香燭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似鬥,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有二尺多。香鬥四周糊着紗絹,繪有月宮樓台亭樓閣等圖畫,也有的香鬥用線香編繞而成,鬥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 鬥香 ” 紮成三層,香排列整齊,每層還插上小紅旗,紮好後看起來很壯觀。燒香鬥,有為家人科舉奪魁祈福之意。清人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 中秋賞月競開筵,月餅堆盤月樣圓。禮鬥香還燒大鬥,南園向最盛香煙。” 說的就是這種情景。

” 踏月 ” 之夜走三橋

在江南水鄉,中秋夜水中看月,也是中秋節之夜的民俗活動之一。蘇州有 ” 石湖看串月 “,老上海有 ” 石樑夜月 “,毫無例外地成為江南中秋夜的保留節目。老上海的 ” 陸家橋 “,指的是明代弘治年間進士陸深捐資建造的石橋,又叫做 ” 萬雲橋 “、” 學士橋 “,橋身高二十四級,有環洞三隻,中秋夜月影斜穿環洞投到水面被叫做 ” 串月 “,成為一處勝景,吸引了大批的市民駐足觀看。蘇州的 ” 石湖看串月 “,也是指月亮偏西時灑下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為了看這一年一度的勝景,大批遊客近悅遠來,租船、占位置,等待 ” 串月 ” 的出現。” 夜半潮聲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 “。

老上海中秋節之夜還流行 ” 踏月 ” 之俗,踏月,也叫 ” 走月亮 “、” 走百病 “。王韜《瀛壖雜誌》說:” 夜間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園亭,人靜更闌,猶婆娑月下,謂之『踏月』 “;寶山人周兆魚《潛溪雜詠》也寫到:” 走過三橋風露重,涼痕怕涴藉絲裙。” 看來,走月亮是女子中秋之夜的保留節目了。蘇州的同里古鎮,一定要走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三橋,因為它有這樣的寓意,民眾俗信通過走月亮的方式可以除病延年。清袁學瀾有《姑蘇竹枝詞》專為形容這一民俗:” 中秋共把鬥香燒,姊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游明月巷,踏歌還度彩雲橋。” 夜空晴朗,經過精心打扮的婦女們一道出門,迎着染桂花香的秋風默默向月亮女神傾訴心願,這種習俗就是在今天也很有詩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