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NINE PERCENT,這個誕生於內地「101偶像元年」的首個頂級男團踏上了他們的畢業之路。

NPC不出意外地成為近兩年新一代偶像市場收割流量的「重量級選手」。而他們的告別演唱會也留下了4億的點贊量和超過60萬預約人次的漂亮數據,這樣的收場似乎還算完美。

但是回顧內地近幾年的娛樂偶像發展歷程,便會發現我們的偶像市場還存在諸多問題。以音樂作品為基點的偶像,往往成為快速收獲人氣、介入其他圈層跳板的職業選擇。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NPC的官方「畢業照」 有點致敬海賊王的意思

內地娛樂偶像產業沒能得到規范和持續性發展的原因,歸根結底,仍然是缺乏穩定和可觀的市場,這與偶像本身的舞台職業性質和國內音樂市場的萎靡不振密切相關。

內娛偶像走過了韓國的練習生模式、傑尼斯的JR模式,最終走到如今的101模式,終於有了一點偶像團體應有的輪廓。

然而和海外優秀成熟的偶像工業體系相比,內娛既沒有足夠優質的藝人儲備、也缺乏相應的成長輔助和後期管理,再加上資本對收益轉化的迫切需求,內娛偶像產業才會在未成熟時就混亂不堪。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偶像的音樂之夢,也因此陷入為人設服務和只有粉絲買單的尷尬境地。

01.

一首HIT曲:傳統偶像團體大眾知名度的「不二法則」

偶像的本質是什麼?盡管許多人經常在綜藝、影視劇里見到他們,但如果說偶像藝人的核心,還真應該回歸音樂本身。

只不過比起純粹的音樂人,他們會有外貌、人設、綜藝、影視等等的加成,當我們談論偶像,我們無法繞過他們的舞台、他們的專輯和歌曲,即便包裝絢麗,偶像終究應該是依靠音樂存活於娛樂市場的。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如今回想,若按照這個標準,我們第一個有「姓名」的偶像團體應該是至上勵合,韓國曾經偶像男團頂點東方神起的「山寨版」,憑借一首《棉花糖》俘獲無數中小學少女和街口小賣部阿姨的芳心,成為一代人到現在還能哼唱出旋律的時代記憶。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TFBOYS算是我們第一個按照既定模式培養出的賣座團體,這個模式來自日本傑尼斯,基本上是將出道前的「預備役」(也稱JR)作為大型養成團體來培育,賣點在於用小男孩的青澀可愛來籠絡年輕及成熟女性的心。

但TFBOYS的成功說到底歸功於「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即便叫不出歌名,這個旋律依舊在大眾的耳邊回盪,成為回盪在街頭巷尾的熱門曲目,也成為無數網友吐槽的常用梗之一。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而101模式創造出的火箭少女團也因為《燃燒我的卡路里》成功打入全民視野,哪怕大部分人並不能叫出里面所有人的名字,至少「byebye甜甜圈」的洗腦旋律和楊超越式的「靈魂注入」演唱法被大眾熟知。

從傳統愛豆的發展途徑來說,火箭少女應該是「hit曲帶團」的忠實踐行者,也由此,如果說起大眾知名度,火箭少女101應該比NINE PERCENT要響亮上許多。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僅靠一首歌吃一輩子對於可替代性極強的偶像團體而言並不可能。《棉花糖》的廣泛流傳還要感謝當年大火的mp3設備和並不太快的網速——事實上很多歌手都應該感謝那個時代,人們限於設備對音樂還在專注,一首歌能火的機會還有很多。

至於TFBOYS和火箭少女,比起歌曲本身,隊員身上自帶「梗」的屬性才是作品傳播的主要動力,社交媒體時代的「梗」動力比任何手段都強勁,這也是為何眾多製作組不遺餘力製造「流行語」的原因所在。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02.

人比歌紅的音樂悖論:要流量養音樂,流量卻要殺死音樂

偶像吸引粉絲的核心是什麼?是I HAVE A DREAM。

縱觀現階段流量偶像的種種夢想,無外乎兩種選擇:我要當明星or我要做音樂。

前者是把偶像職業當跳板的轉型式選手,那些在其他層面主要發展的藝人大致都算,楊超越、肖戰無疑是此行列中的代表人物。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他們目標明確,吸引來的粉絲最終基本都成了影視粉,對其音樂不再有所要求。

而後者也分為兩種:為了加強自我標簽以滿足廣告商和粉絲的戰略型選手or認真在將音樂當事業的夢想型選手。

這兩種選手實在難以區分,而且,在當今內地娛樂圈的市場大環境下,後者所遭遇的挑戰和風險,都要大上很多。

前者的代表是我們起初認為自己夢想是演員後來覺得夢想變成歌手也沒關系的mr.凡、吳亦凡先生。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關於他的事跡已成為娛樂圈的公共瓜田因此不用細說,只是從《大碗寬面》這一首歌的發型便能看出:音樂夢想有時候還真的沒有吸引更多關注來得重要。

靠梗出圈,作為音樂產業的營銷來看無可厚非,畢竟出再多歌聊再多夢想也不如歐美大佬們一句「我不寫不賺錢的歌」要來的實在。且一個行業的基準底線在於,不管詞曲水平如何,其製作水平起碼拿得出台面。

從這點來講,吳亦凡幾張為了名號而邀請外國製作人的作品,怎麼說都是要比視頻秀上,隨便編個詞曲租錄音棚就能搞定的歌好得多。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最起碼,更加成熟和有錢的人很多。但是這種偶像用於貼合自己人設的作品最終還是給整個偶像行業帶來了反彈——人們不再信任流量生產的音樂,不再信任所謂偶像「原創」、「製作」的噱頭,偶像音樂=只有粉絲自嗨的音樂工業「廢料」。

由此,那些正走在靠音樂來證明自己道路上的偶像們,既不得不靠粉絲來為自己的音樂道路鋪墊,又因為流量身份和粉絲口碑的不值得信任,而徹底錯失融入大眾耳朵的機會。

在流行音樂市場普遍萎靡的今天,偶像只有靠着流量才能繼續有資本繼續對音樂的追求,也因為流量,徹底陷入音樂無非粉絲聽眾買單的尷尬境地。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人比歌紅,紅消磨了歌,最終也會消磨人。

03.

鍋要誰背?大眾偏見與混亂市場

從各大音樂平台的銷售數據能看出,偶像歌手的音樂銷量成績顯著,榜單分布幾乎與老牌歌手持平,並在數量上有超出的趨勢。

頂級男團解散流量「不打烊」 還沒等到偶像成熟,市場就已經亂套

即便如此,更多偶像的選擇不是發歌而是影視,更多大眾仍在抗拒這些人靠粉絲「上位」的作品,而這對偶像產業和音樂產業來說都有深刻的負面影響。

根基於音樂的偶像無法以音樂為主線,一但演員轉型不順利必然失去在娛樂圈的立足之地。

而對音樂產業而言,赤裸裸的銷量意味着資金流向和資源配置,在大眾仍未習慣付費購買專輯的今天,讓如此龐大銷量陷入粉絲自嗨的狂潮而不能經歷大眾的檢驗,魚目混珠還是珠玉蒙塵根本無從分辨,音樂市場上的劣幣驅逐態勢也只能愈演愈烈。

不得不說,這是音樂市場的悲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