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銀行經理倒在淋巴瘤面前,明明90%可以治癒為何他不行?

上個月,年僅32歲的85後新加坡大華銀行經理許國峰離開人世。他並不是商界巨賈,也不是公眾名人,之所以引起大家關注原因是他做了一件事和得了一種病:許國峰用微笑面對死亡,一封遺書感動了身邊及關注癌症的人群;許國峰罹患Ⅰ期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明明有90%的治癒幾率,他卻成為那10%無藥可救的人。感動與死亡並存,許國峰給我們傳達了怎樣的感觸?

年華正茂,死神默默降臨

當人類遭遇重大災難時,會產生5個獨立的心理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絕大多數人脫離不了這個定論,尤其面臨英年早逝的境況,悲涼、抑鬱、憤怒甚至狂躁占據了患者全部。

許國峰也是如此,32歲的他事業蒸蒸日上,處於大展拳腳前途無量的年華,卻因發燒住院診治,竟發現胸部長了腫瘤,確診為Ⅰ期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幸中的萬幸,醫生告知他有90%的治癒率,許國峰抱着希望接受治療。然而,無論「RICE療法」還是「免疫療法」,均不能對許國峰的病情產生效果,醫生不得不對他宣布無藥可救。

死亡,是許國峰迴家的門

一切的美好瞬間破碎。他憤恨、暴躁,拒絕所有人探視,斷絕與他人的往來,將自己鎖在病房中。許國峰是基督教徒,而死神的降臨令他質疑上帝,虔誠的信念開始動搖。也就是這個時候,許國峰透過以弗所書得到釋然,他明白,上帝是透過「愛」來彰顯他的愛和主權。也就是說,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可能並不都是好事。但他是良善的,不管他讓什麼事情發生,這都是基於「愛」的原則和出發點。

漸漸地,對上帝的信任驅散許國峰內心的恐懼,他找回了自我,並決定在僅有的時間內,肩負起救贖的使命。許國峰迴到親友身邊,讓家人不要悲傷,着手策劃自己的「喜喪」,寫下不含一滴眼淚的遺書,聯系所有的同學、朋友到家中,直至生命的最後幾小時,他都在分享福音……

許國峰的遺願是不想別人因為他的離開而難過,遺書中譜寫他短暫32年的美好,傾訴對大家的祝福,死亡只是他通往永恆家園的門。

治癒率90%,為何他無藥可救

微笑離世的許國峰沒有留下一絲怨念,他用虔誠的信念與美好的嚮往,鼓勵着身邊每一個人,每一位癌症患者。可是,Ⅰ期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有90%治癒率,為何救不了他的命?

許國峰不抽煙、不喝酒,生活方式很健康,經常健身,盡管工作忙碌,生活作息還算有規律。可以說,他的生活方式很健康,腫瘤如何找上身?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常見腫瘤排位里高居前10,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場醫療得出的結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發的。

1、非霍奇金淋巴瘤致病因素:免疫功能異常、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遺傳、其他因素(化學物質、放射線、不良生活方式)。

2、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療:雖然惡性程度高,但是仍存在治癒性。臨床治療通常選用放射治療和化療,免疫治療近幾年才投入使用。RICE療法成功率在70%—80%之間,免疫療法被認為適用於99%的患者。

3、治療的不適用性:在治療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癌症方面,不存在100%治癒的方法。就算90%的治癒率也會有10%的患者被剩下,而許國峰的情況屬於典型的不適用。在患者不適用治療手段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化療、免疫治療,會產生過度治療,導致療效極低副作用極大。

可以理解為,化療與免疫治療沒有起到治病效果,反而侵害健康細胞,令身體免疫力、正常機能受到毀滅性打擊。隨着治療深入,病毒在免疫系統被破壞,不受任何抑制的情況下更為猖獗,患者只能靜待死亡。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從許國峰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無懼、真誠、美好。死亡是生命必達終點,也是不可逆的自然規律。無論癌症患者還是家人,應懷揣對生命的希望,努力生活、開懷人生,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當然,我們也應該從許國峰身上吸取教訓,惡性腫瘤的治療本就是很復雜的事情,99%的適用性也會有1%的例外。很多專家提倡多元化治療,其目的就是為患者選擇適用方法避免過度治療。提醒腫瘤患者及家屬,要理性對待疾病,在不放棄治療的同時,杜絕盲目求醫,應遵循專業醫生的建議採取手術、放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中醫治療。

#清風計劃# #健康真相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