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博士任985高校特聘教授引爭議,校方 她並非個例

90後博士任985高校特聘教授引爭議,校方 她並非個例

近日,90 後博士劉惠穎獲聘中南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的消息引發輿論熱議。有網友表示 ” 年少有為 “,也有輿論認為,” 一個剛走出書齋走入社會的社會學系教授,究竟能不能勝任尚待檢驗。”

90後博士任985高校特聘教授引爭議,校方 她並非個例

劉惠穎

紅星新聞記者查詢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官網了解到,1991 年 10 月出生的劉惠穎,2014 年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2014 — 2019 年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系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019 年博士畢業後,同年 8 月 31 日成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官網內容介紹,劉惠穎主要研究方向為 ” 關注社會心理因素對於人口老化和健康的影響,積極推動生態瞬時評估法等跨學科研究方法在老年學臨床研究方面的應用與發展 “,具體研究問題包括 ” 社區老人的家庭照護,社會心理因素對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狀況及管理的影響,生產性老齡化與社區參與的政策意義,老年社會工作干預與評估等。”

90後博士任985高校特聘教授引爭議,校方 她並非個例

劉惠穎 圖據中南大學官網

官網內容還稱,近五年來,劉惠穎在高質量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九篇;關於中國老人家庭照護和慢病發展的研究成果,被路透社健康專欄(紐約)進行專題報道;2018 年,劉惠穎代表香港大學獲得美國富布萊特學者榮譽,並接受多家香港媒體采訪報道。

” 博士畢業,一般進來都是講師。但她的條件,達到了特聘教授,就以特聘教授進來。”就劉惠穎獲聘特聘教授一事,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名張姓教師表示。

中南大學人才辦相關工作人員則稱,90 後特聘教授在該校並非個例,” 沒有統計過,應該還是比較多的。”該工作人員還說,該校自 2016 年起引進特聘教授,多集中在工科領域。

” 若應聘人文學科特聘教授,依據中南大學人文社科論文評級標準,發表論文的積分須達到 40 分。如果曾擔任國家課題主持人,可值其中 7 分。同時,本科須為『 211 』及以上院校;博士院校雖無明文規定,但求職的一般都是名校。” 中南大學管理學院另一名教師表示。

中南大學刊發於 2019 年 4 月的一則招聘信息顯示,應聘該校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員)的其中一項要求是,年齡一般不超過 38 周歲。

各方說法 >>>

劉惠穎一事是 ” 社會的進步 “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紅認為,給努力的青年人 ” 接上班 ” 提供條件,對國家的科學、文化發展是極有利的事,但學科不同,無法一概而論,” 理工科、特別是一些新興學科,出人才快一些。而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培養周期很長,很難見到 90 後的教授。在我們這個專業,如果 30 歲左右,能當副教授,就很拔尖、很優秀了。”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華西醫院肝膽胰外科李副主任則認為,劉惠穎一事是 ” 社會的進步 “,” 現在大學引進人才都是全方位評估。以臨床醫學為例,32 歲左右評為副教授、37 歲左右評為教授,幾乎是最快的速度。”

” 從學術人才成長角度看,不應過於關注其年齡,而應關注其本身的能力和素養。”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社會正進入轉型期,要讓創新人才輩出,就必須破除陳舊的人才思維,” 當前,要淡化人才的年齡、資歷,重視人才的能力和崗位貢獻,這需要全社會形成新的人才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