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故宮之美,讓台灣島內一片感慨

台灣島內感慨兩岸故宮「此消彼長」,台媒直指這是蔡當局的「鍋」。

北京故宮在元宵夜首度開放遊客預約賞燈的消息一出,購票網站瞬間癱瘓。這不禁讓台灣島內感慨萬千,台北故宮近幾年淪為政治鬥爭和「去中國化」的犧牲品,兩岸故宮的發展已經此消彼長。

元宵夜故宮之美,讓台灣島內一片感慨

「紫禁城上元之夜」。(本文圖源:環球時報)

在談到北京故宮這幾年的發展時,台灣聯合新聞網19日列舉了相關數據:2017年北京故宮文創產業營業額高達1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67.5億元新台幣,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以「故宮唇膏」為例,去年年底北京故宮旗下的故宮文創館在線銷售及故宮淘寶先後推出一系列彩妝產品,迅速被一掃而空。而且80後及90後已經成為主客源,且比例仍不斷攀升。

《工商時報》感慨,從開咖啡館、賣彩妝,再到搞綜藝,北京故宮文創模式百招盡出,屢屢引爆大陸新話題,不但使600歲的故宮成為「網紅」大IP,更為其在2018年創下十幾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中國時報》稱,從除夕開始,每天限制8萬人的北京故宮天天爆滿,去年更刷新紀錄迎來超過1700萬名參觀者,成為「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文章說,北京故宮推廣文物的手法日益接地氣,前有《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一夕成網紅,後有《國家寶藏》由名人加持獲得好口碑,去年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豆瓣上有9.4和9.6的高分;《上新了·故宮》則讓年輕人參與設計文物衍生商品。

元宵夜故宮之美,讓台灣島內一片感慨

元宵夜故宮之美,讓台灣島內一片感慨

元宵夜故宮之美,讓台灣島內一片感慨

反觀台北故宮,參觀人數自2016年起節節下滑,曾引領風騷的文創商品近年也未見亮點。其中北院參觀人次從2016年的460萬,下降到2018年的380萬,熱度在台北市景點中掉到第五;南院參觀人次去年只有76萬,比2017年掉了近23萬,與2016年的147萬相比差不多被腰斬,「兩岸故宮較勁顯然此消彼長」。台北故宮前文化營銷處處長金士先也驚嘆近年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呈井噴式爆發,呈現出台灣與大陸在文化自信上的此消彼長。

至於台北故宮衰落的原因,不少輿論直指蔡當局「去中國化」。《旺報》的一篇言論稱,台北故宮曾是文物保護的代表和文創產業的旗幟,但近年來屢屢受到政治議題操縱,先是前院長陳其南上任之初就表明要在任內實現「故宮台灣化」,之後爆出閉館修繕3年以及文物南移南院的新聞,「一個肢解台北故宮分步走的政治圖謀已昭然若揭」,使這一教育後代子孫的文化場所「變得越來越烏煙瘴氣」。

文章說,兩岸故宮同樣是換了掌門人,但管理者的專業程度與對故宮的情感和態度影響了兩岸故宮近年來的發展,「台北故宮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聯合新聞網稱,擁有國際聲譽的台北故宮,經這兩三年折騰已元氣大傷。金士先直言,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一定綁在一起,「今天的台灣對傳統中華文化的認同正處於歧路,作為故宮人,這種改變令我很難過」。

島內同時談到兩岸故宮交流問題。2009年,台北故宮策劃「雍正大展」時,向北京故宮商借清代雍正皇帝的畫像,開啟互不往來60年的兩岸故宮破冰交流。2015年為迎接故宮90週年慶,分隔兩岸的三希堂至寶《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首次由台北故宮和北京故宮分別授權,以三帖合於一篋方式出版,成為一時佳話。此外,兩岸也曾有過《富春山居圖》合體的佳話。但「獨派」掌管中華文物後,兩岸故宮交流陷入停頓。《中國時報》稱,故宮的存在象徵兩岸同屬中華文化淵源和圖騰,台當局別再動「去中國化」的腦筋了。

張雯雯 環球時報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