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多措並舉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增強消費能力。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8萬億,連續五年,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 2019年,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釋放內需潛力,服務補短板,順應新需求。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3月13日晚,全國政協委員楊成長和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做客《央視財經評論》演播室,深度解析。

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新聞鏈接: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數據,2018年GDP為90.0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

消費升級 錢往哪花?

楊成長:信息、健康、文化、旅遊是消費新趨勢

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全國政協委員 楊成長:數字消費、信息消費的比重正在不斷提高,大量的消費通過數字信息這個方式獲得。健康消費、文化消費也是高素質消費的一個趨勢,比如,從一家四代可以看得出來,每一個層次都有每一個層次消費熱點和消費方式,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原本相對來說是消費的弱勢群體,但現在這兩個群體恰恰是潛力比較大的地方。整體來說中國消費潛力還是很大的,問題是怎麼把潛力釋放出來,成為當前消費熱點,帶動消費需求,這對我們當前的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

王冠:恩格爾系數創新低 「美好生活」成主流

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央廣財經評論員 王冠:恩格爾系數是指一個人或者一家人花在吃上的錢,占到整個家庭收入的百分比。1978年,的恩格爾系數是58%,每一個中國人大約6成的錢花在了吃上,去年我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降到28.4%,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成就,今天中國人花在吃上的錢不到三成。

那麼錢花到哪了?據瞭解,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了600億左右人民幣,而國內的旅遊達到了55億人次,出境游已經接近了1.5億人次。也就是說,人們轉向了文化類的消費,從傳統的飲食消費,轉移到了更多滿足人們對於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費。

消費挖潛 勁往哪使?

新聞鏈接:

商務部表示,今年在促消費方面有三大舉措:一是提升城市消費,促進消費升級,包括改造提升一批步行街、優化便利店佈局等;二是擴大鄉村消費,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三是發展服務消費,優化服務供給,着力補齊養老服務、家政服務等短板。

楊成長:消費觀念在轉變 消費模式要創新

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全國政協委員 楊成長: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觀念正在新舊碰撞的過程中。比如,年齡大一點的也許會不理解80後、90後的月光族,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崇尚勤儉持家,應該是存錢過日子而不能借錢過日子。但是存錢過日子是一種方式,借錢過日子也是一種方式,存錢是把現在創造的價值放在以後去用,借錢過日子是對未來有信心,所以大家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轉變,這里的提升空間還是挺大的。

另外,消費模式也要不斷創新。比如,房子不能光是面積大,還要舒服。一些發達國家,雖然房子面積不大,但是裝潢特別講究。所以要跟着房子去挖掘消費、跟着汽車去挖掘消費、跟着手機去挖掘消費、跟着高鐵去挖掘消費、充分挖掘消費潛力。

王冠:乘消費升級東風 帶動高質量就業

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央廣財經評論員 王冠:促消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穩增長,穩增長實際上是為了穩就業,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

就業穩、收入增,咱們就有底氣。要趁着消費升級的東風來帶動高質量的就業。舉個例子:民宿改造。在山東、浙江一些農村,改造好的民宿,甚至比五星級酒店還要貴,而且帶來一系列的生產工作,比如水電暖、管線以及整個外觀的設計和施工等等。

另外,如何線上進行網絡開發和運用,如何宣傳,這都帶來了更為細化的工作需要,所以隨着消費升級會帶來整個就業升級。

楊成長: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全國政協委員 楊成長:消費是當前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因為消費的貢獻率達到78%,目前全世界GDP增長是下行的,我們的外需想大幅度上升還存在困難,這種情況之下中國靠什麼?就要靠消費。消費穩了經濟自然就穩了,今年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集中在兩點上發力:一個是消費,一個是民營企業。消費潛力最大,因為14億人口就是最大的市場。

王冠:抓住消費升級的戰略機遇期 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消費升級,錢往哪花?消費挖潛,勁往哪使?

央廣財經評論員 王冠:抓住消費升級的戰略機遇期,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40年,我們已經享受到了巨大的紅利,而且國內的需求可以說是空前旺盛,不光中國,全球都很看好這種旺盛的消費需求,因此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要跟上這個節奏。

今天中國的消費者已經從過去要買便宜、買實惠,變成了要買品質、買品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如何上一個新台階?我們告別了過去的短缺經濟,進入到了今天的品質經濟,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長久思考。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騰訊